两千多年前,黄土地上的先民爱唱歌。这些歌谣集录在《诗经》这本古书里,丝丝透露出古人的生活情调。当时的流行歌曲在吟诵些什么呢?他们咏叹爱情的欢愉,哀泣离婚的不幸,控诉政治的乱象,称扬领主的美德,歌诵天地的神灵,美赞氏族的祖先;有思乡的旅人,有流离的逃民。喜悦、悲切、期盼、思念、哀伤、愤怒、恐惧、莫可奈何。
但《诗经》这本书太古老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跟现代人不同,文学手法隐晦,生活环境的种种变化以及思惟世界的隔阂,现代人并不容易捕捉到古人的神韵。日本人白川静,突破中国传统经学的包袱,开辟民俗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重新诠释先民的民谣,刻划先民的歌唱。他让古人的心情活起来了。这本《诗经的世界》,带领读者层层深入古老的歌谣,一掘那幽僻不解的古代故事。
作者简介
白川静
(1910-2006),日本福井县人。立命馆大学法文学部毕业,文学博士。曾任立命馆大学名誉教授。专攻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学。着作等身,自成一家。主要学术着作为《白川静着作集》12卷(第1-3卷《汉字》,第4卷《甲骨文与殷史》,第5卷《金文与经典》,第6卷《神话与思想》,第7卷《文化与民俗》,第8卷《古代文学》,第9-10卷《诗经》,第11卷《万叶集》,第12卷《杂纂》),《白川静着作集》别卷含《说文新义》7卷,《金文通释》6卷(第1、3卷分上下)。另外单行本如《字统》、《文字讲话》(4册)、《文字逍遥》、《文字游心》、《诗经研究》、《中国神话》、《中国古代文化》、《孔子传》、《汉字的世界》、《甲骨文的世界》、《金文的世界》、《中国古代民俗》及本书《诗经的世界》等多种。
译者简介
杜正胜
台湾高雄县人,民国三十三年(1944)生。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研究所毕业,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LSC)研究,哈佛大学哈佛燕京社访问学人,伦敦大学访问学人。专研中国古代史,着有《周代城邦》、《编户齐民》、《古代社会与国家》、《新史学之路》、《从眉寿到长生》、《艺术殿堂内外》以及论文百余篇。旁及台湾史,着有《景印解说番社采风图》。另有通俗着作及政治文化评论,如《古典与现实之间》、《台湾心台湾魂》、《走过关键十年》等。译作《中国与伊朗》。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清华大学、成功大学等校兼任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教育部长。民国八十一年(1992)荣膺中央研究院院士。
这本《诗经的世界》读起来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古籍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诗经》就是那种晦涩难懂、离我们很远的古老文本,但这本书的作者,真的像是把我拉回了那个时代,让我能切实感受到诗人们的心跳和呼吸。开篇的几章,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生僻字词和典故,而是从“诗”这个概念本身入手,探讨了它在古代社会的功能、地位,以及诗与生活、情感之间的天然联系。这种切入方式非常巧妙,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诗经》中一些看似平常的描写,比如关于农耕、祭祀、婚嫁的诗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他不仅仅是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是挖掘出了字里行间的文化信息、社会风貌,甚至是个体的情感寄托。比如,读到关于“采薇”的诗,我才真正理解了那不仅仅是简单的采摘,背后蕴含着对时节的把握、对劳动的尊重,以及那份朴素而坚韧的生活态度。作者的文笔也很有感染力,他写得不疾不徐,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感情,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和韵味的古代世界。读完这几章,我对《诗经》不再感到畏惧,反而产生了一种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想继续探索这个充满魅力的“诗经的世界”。
评分刚拿到《诗经的世界》这本书时,我还有点犹豫,毕竟“诗经”二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古老而严肃的意味。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立刻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作者,有着非常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他没有将《诗经》仅仅当作一份文学遗产来解读,而是把它当作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小雅》的解读,他从中挖掘出了许多关于人情世故、官场生态的描写。那些诗歌,虽然语言朴素,但却包含了深刻的道理。作者结合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将这些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比如,他解读《伐檀》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和剥削现象,以及诗人在其中所表达的愤懑和不甘。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诗经》的生命力穿越了千年,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此外,作者还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探讨《诗经》对后世文学、艺术甚至思维方式的影响。他列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说明《诗经》的元素是如何融入到中国文化的血液之中。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聊天,他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了《诗经》的丰富世界,让我不仅了解了诗歌本身,更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表达情感的。
评分不得不说,《诗经的世界》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惊喜。我一直以为《诗经》这类经典,需要有深厚的古文功底才能理解,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条理,也特别接地气。他将《诗经》三百多篇诗歌,按照主题、地域或者历史时期,进行了巧妙的划分,使得整个体系变得清晰明了,不再显得杂乱无章。我个人比较偏爱关于《雅》部分的解读,尤其是《大雅》中那些描绘政治、战争、祭祀的诗篇。虽然这些内容听起来可能有些沉重,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去还原当时社会的面貌,去探讨统治者的思想,去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比如,在解读一些描写战乱或饥荒的诗歌时,作者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来佐证,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同时,他又会回到诗歌本身,分析诗人是如何用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他们的悲悯、他们的愤慨,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望。这种将历史、文学和现实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诗经》的价值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诗经的世界》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读物。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诗经》的解读,但总是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触及到核心。而这本书的作者,却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将《诗经》展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诗经》中关于“祭祀”和“风俗”的描写进行的深入剖析。他没有把这些内容写得枯燥乏味,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展现了古代社会的人们是如何通过祭祀与神灵沟通,如何通过风俗来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读到关于“巫”的描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古代的祭祀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仪式,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和社群凝聚力。作者还会穿插一些关于古代服饰、饮食、建筑等方面的知识,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立体。让我感到特别震撼的是,作者在解读一些描写战争或迁徙的诗歌时,并没有仅仅聚焦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视角放在了普通人的命运上。他通过诗句,让我们看到了战乱对家庭的破碎,对生命的威胁,以及人们在苦难中依然保持的希望和坚韧。这种从微观视角切入,展现宏大历史画卷的方式,让我觉得《诗经》不仅仅是古代文献,更是关于人类共同情感的永恒记录。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诗经》的价值,在于它对真实生活和深刻情感的捕捉,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评分对于《诗经》这本厚重的著作,我一直以来都抱着一种敬畏又略带距离的心态。直到我翻开《诗经的世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学习和理解它,可以如此生动有趣。作者并没有采取枯燥的学术论文式的写法,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故事化的方式,将《诗经》中的篇章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国风》的解读部分,作者选取了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比如《关雎》、《蒹葭》等,但他的解读角度却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解释诗句,更像是在给我们讲故事,讲述诗歌背后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场景。读到《关雎》时,我之前只知道是描写男子对女子的思慕,但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绘,让我看到了这种情感是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下,以一种含蓄而真挚的方式表达出来。那种“辗转反侧”的夜晚,那种“寤寐思服”的煎熬,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也跟着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番。而《蒹葭》的解读,则让我看到了诗歌中那种朦胧的美感,以及追求美好事物时,那种若即若离的怅惘。作者的语言也非常有画面感,读着读着,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相应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这本书让我觉得,《诗经》离我们并不遥远,它记录的是最真实、最朴素的人类情感,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感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