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傅斯年

陈寅恪与傅斯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20世纪初叶成群而来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依靠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外,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在学术界维持着历久弥新的影响力,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则非傅斯年莫属。

  陈寅恪先后留洋16载,通晓二十余种语言,傅斯年乃五四运动健将,负笈海外7年,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4年时光。二人学成归国,陈氏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四大导师」之一;傅氏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人间最希有的一个天才」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三百年来仅此一人」、「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令人扼腕的是,由于国共分裂,这对同学加姻亲关系的旷代天才,被无情地阻隔在海崃两岸遥天对望而不能相聚,最后的结局是:一个无声地倒毙在台湾省议会大厅,一个默默死于大陆岭南病榻。并世成双的奇葩凋落成泥,只有芬芳永留人间大地。

  本书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着学术事业的艰难过程,生动卓然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通俗作品,读来感人泪下,怅然叹息。

作者简介

岳南

  1962年生,山东诸城贾悦人,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班,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北京。着有考古、历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风雪定陵》、《万世法门》、《复活的军团》、《日暮东陵》、《寻找北京人》等十二部。另着有以自由知识分子学术、精神及人生历程为主轴的《李庄往事》、《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春去花还在》等纪实文学作品十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实用历史丛书》出版缘起
序:独为神州惜大儒(何兹全)

第一章 风云际会
走进清华园∕从北大到柏林∕北京初会∕槎浮海外

第二章 江湖多风波
欧洲行旅∕柏林日夜∕罗家伦信件披露的隐祕∕傅斯年归国∕中山大学的暗流

第三章 南北两校园
傅斯年与鲁迅、顾颉刚的冲突∕由同窗到仇寇∕陈寅恪进清华的背后隐祕∕独为神州惜大儒∕王国维沉湖

第四章 史语所的第一桶金
元和新脚未成军∕内阁大库档案的「发见」∕陈寅恪与内阁大库档案∕

第五章 望断天涯路
卢沟桥事变∕流亡途中∕再别长沙

第六章 南渡记
暂住蒙自∕迁往昆明∕炸弹下的陈寅恪与傅斯年∕

第七章 中研院院长争夺战
八方风雨会重庆∕来渝只为胡先生∕扬子江头流亡客∕

第八章 纵横天涯马
傅斯年家世情缘∕辞别重庆∕营救陈寅恪∕「杀孔祥熙以谢天下」

第九章 与李庄擦肩而过
骑上虎背的叶企孙∕傅斯年与叶企孙之争∕李庄不复见

第十章 西北望
乱世策士梦∕傅斯年与毛泽东窑洞相会∕延安归来

第十一章 千秋耻,终当雪
初闻涕泪满衣裳∕代理北大校长∕重返平津

第十二章 魂返关塞黑
在燕大讲台上的背影∕陈寅恪失明经过∕欲将心事付瑶琴∕陈寅恪与蒋介石的因缘∕赴英就医

第十三章 生别常恻恻
日暮苍山远∕还都南京∕最后的晚餐∕北归一梦原知短

第十四章 斯人独憔悴
醉不成欢惨将别∕退守孤岛∕傅斯年之死

第十五章 残阳如血
南国的冬日∕汪籛、向达的悲剧∕傅斯年家族的毁灭∕陈寅恪之死

图书序言

【第一章】
风云际会
走进清华园
一九二五年,隆冬。

薄雾轻启,天色微明。惨澹的星光下,一个单薄瘦削的中年人携一黄发碧眼的幼儿,悄然离开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暗灰色的公寓,冒着清晨凛冽的寒风,乘车向大街尽头驶去。两天后的上午,二人转乘的汽车穿越卡纳比埃尔街︵La Canebiere︶,很快抵达碧海青天、卷积云连绵不绝的马赛港。中年人提着行李,深吸了一口带有海腥味的空气,健步踏上停泊在港湾的豪华邮轮,身后的幼儿既兴奋又好奇地跟进。阵阵汽笛声中,一老一少作别欧洲大陆,穿越波滚浪涌的地中海,向魂牵梦绕的东方故国驶来。

翌年七月八日,中年人的身影出现在北京西郊清华园荷塘岸边,他那清臞、睿智的面容与摆动的长衫,随着阵阵微风与飘拂的花香,立即入了学界的视野。

──时年三十七岁的陈寅恪受好友吴宓举荐、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聘请,告别长达十六年海外游学生涯,来到这所浸润着欧风美雨的大师之园,以教授身分,开始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之旅。

清华学校的建立,其源头要追溯到清宣统元年︵一九○九︶六月。当时大清王朝的掌权者受时风薰染与国内外形势所迫,在北京设立了一个游美学务处,负责选派留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这年八月,经外务部和学务部一同奏请,内务部把北京西北郊一座荒芜的皇家花园──清华园拨给游美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馆址,并拨款修建了馆舍。在往后的三年时间里,游美学务处于北京城内史家胡同等处考选了三批共一百八十位直接留美生。入选者到美后,视不同条件或直接进入美国大学就读,或先进入美国高级中学补习,尔后再进大学。宣统三年二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办公,并将校名定为清华学堂。这年四月二十九日︵农历四月初一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由此揭开了中国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
十月因发生辛亥革命,停课。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于五月一日重行开课,并裁撤游美学务处,使之隶属外交部。

最初的十几年中,清华学堂一直作为一所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而设置,学生进入清华园,主要学习英文和一些欧美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则相对薄弱。一九二四年初,清华学校在各方鼓譟和社会大潮涌动中,正式启动﹁改办大学﹂程序。

这年十月,根据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草拟的组织纲要,决定在筹建大学部的同时,筹备创建研究院,﹁以备清华大学或他校之毕业生,对特种问题为高深之研究﹂。由于财力、人力、研究方向等诸方面的限制,筹备人员多次讨论,最终决定研究院先设国学门一科,也就是后来被社会广泛称谓的国学研究院。培养目标是训练﹁以着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研究人才﹂,学科范围包括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考古学等,同时吸收欧美、日本等国际学术前沿的优秀成果,重建中国传统学术之魂──即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提出的:﹁故今即开办研究院,而专修国学。惟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确精密之方法︵即时人所谓科学方法︶并取材于欧美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此又本校研究院之异于国内之研究国学者也。﹂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