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與傅斯年

陳寅恪與傅斯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20世紀初葉成群而來的學術大師中,有些是單打獨鬥、依靠本身的研究成果對學術界産生巨大影響而為後人所懷念,有的除個人輝煌的學術造詣外,還留下瞭製度性的遺業,在學術界維持著曆久彌新的影響力,前者當以陳寅恪為代錶,後者則非傅斯年莫屬。

  陳寅恪先後留洋16載,通曉二十餘種語言,傅斯年乃五四運動健將,負笈海外7年,與陳寅恪在德國柏林大學共同度過瞭4年時光。二人學成歸國,陳氏進入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為聞名天下的「四大導師」之一;傅氏齣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開南國一代學術新風。北伐成功後,被譽為「人間最希有的一個天纔」的傅斯年齣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三百年來僅此一人」、「教授的教授」陳寅恪齣任史語所曆史組主任。傅、陳二人這一曆史性的聚閤,開創瞭一個舉世矚目的學術流派。令人扼腕的是,由於國共分裂,這對同學加姻親關係的曠代天纔,被無情地阻隔在海峽兩岸遙天對望而不能相聚,最後的結局是:一個無聲地倒斃在颱灣省議會大廳,一個默默死於大陸嶺南病榻。並世成雙的奇葩凋落成泥,隻有芬芳永留人間大地。

  本書敘述瞭陳寅恪與傅斯年成長、留學以及在動蕩歲月中顛沛流離,執著學術事業的艱難過程,生動卓然地展現瞭知識分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紀上半葉知識分子心路曆程與事業追求的通俗作品,讀來感人淚下,悵然嘆息。

作者簡介

嶽南

  1962年生,山東諸城賈悅人,先後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文藝學研究生班,文學碩士。中國作傢協會會員,現居北京。著有考古、曆史題材紀實文學作品《風雪定陵》、《萬世法門》、《復活的軍團》、《日暮東陵》、《尋找北京人》等十二部。另著有以自由知識分子學術、精神及人生曆程為主軸的《李莊往事》、《梁思成、林徽因和他們那一代文化名人》、《春去花還在》等紀實文學作品十部。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實用曆史叢書》齣版緣起
序:獨為神州惜大儒(何茲全)

第一章 風雲際會
走進清華園∕從北大到柏林∕北京初會∕槎浮海外

第二章 江湖多風波
歐洲行旅∕柏林日夜∕羅傢倫信件披露的隱祕∕傅斯年歸國∕中山大學的暗流

第三章 南北兩校園
傅斯年與魯迅、顧頡剛的衝突∕由同窗到仇寇∕陳寅恪進清華的背後隱祕∕獨為神州惜大儒∕王國維沉湖

第四章 史語所的第一桶金
元和新腳未成軍∕內閣大庫檔案的「發見」∕陳寅恪與內閣大庫檔案∕

第五章 望斷天涯路
盧溝橋事變∕流亡途中∕再彆長沙

第六章 南渡記
暫住濛自∕遷往昆明∕炸彈下的陳寅恪與傅斯年∕

第七章 中研院院長爭奪戰
八方風雨會重慶∕來渝隻為鬍先生∕揚子江頭流亡客∕

第八章 縱橫天涯馬
傅斯年傢世情緣∕辭彆重慶∕營救陳寅恪∕「殺孔祥熙以謝天下」

第九章 與李莊擦肩而過
騎上虎背的葉企孫∕傅斯年與葉企孫之爭∕李莊不復見

第十章 西北望
亂世策士夢∕傅斯年與毛澤東窯洞相會∕延安歸來

第十一章 韆鞦恥,終當雪
初聞涕淚滿衣裳∕代理北大校長∕重返平津

第十二章 魂返關塞黑
在燕大講颱上的背影∕陳寅恪失明經過∕欲將心事付瑤琴∕陳寅恪與蔣介石的因緣∕赴英就醫

第十三章 生彆常惻惻
日暮蒼山遠∕還都南京∕最後的晚餐∕北歸一夢原知短

第十四章 斯人獨憔悴
醉不成歡慘將彆∕退守孤島∕傅斯年之死

第十五章 殘陽如血
南國的鼕日∕汪籛、嚮達的悲劇∕傅斯年傢族的毀滅∕陳寅恪之死

圖書序言

【第一章】
風雲際會
走進清華園
一九二五年,隆鼕。

薄霧輕啓,天色微明。慘澹的星光下,一個單薄瘦削的中年人攜一黃發碧眼的幼兒,悄然離開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暗灰色的公寓,冒著清晨凜冽的寒風,乘車嚮大街盡頭駛去。兩天後的上午,二人轉乘的汽車穿越卡納比埃爾街︵La Canebiere︶,很快抵達碧海青天、捲積雲連綿不絕的馬賽港。中年人提著行李,深吸瞭一口帶有海腥味的空氣,健步踏上停泊在港灣的豪華郵輪,身後的幼兒既興奮又好奇地跟進。陣陣汽笛聲中,一老一少作彆歐洲大陸,穿越波滾浪湧的地中海,嚮魂牽夢繞的東方故國駛來。

翌年七月八日,中年人的身影齣現在北京西郊清華園荷塘岸邊,他那清臞、睿智的麵容與擺動的長衫,隨著陣陣微風與飄拂的花香,立即入瞭學界的視野。

──時年三十七歲的陳寅恪受好友吳宓舉薦、清華學校校長曹雲祥聘請,告彆長達十六年海外遊學生涯,來到這所浸潤著歐風美雨的大師之園,以教授身分,開始瞭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生之旅。

清華學校的建立,其源頭要追溯到清宣統元年︵一九○九︶六月。當時大清王朝的掌權者受時風薰染與國內外形勢所迫,在北京設立瞭一個遊美學務處,負責選派留美學生和籌建遊美肄業館。這年八月,經外務部和學務部一同奏請,內務部把北京西北郊一座荒蕪的皇傢花園──清華園撥給遊美學務處,作為遊美肄業館館址,並撥款修建瞭館捨。在往後的三年時間裏,遊美學務處於北京城內史傢鬍同等處考選瞭三批共一百八十位直接留美生。入選者到美後,視不同條件或直接進入美國大學就讀,或先進入美國高級中學補習,爾後再進大學。宣統三年二月,遊美學務處和籌建中的遊美肄業館遷入清華園辦公,並將校名定為清華學堂。這年四月二十九日︵農曆四月初一日︶,清華學堂正式開學,由此揭開瞭中國教育史上嶄新的一頁。
十月因發生辛亥革命,停課。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於五月一日重行開課,並裁撤遊美學務處,使之隸屬外交部。

最初的十幾年中,清華學堂一直作為一所普通的留美預備學校而設置,學生進入清華園,主要學習英文和一些歐美文化知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則相對薄弱。一九二四年初,清華學校在各方鼓譟和社會大潮湧動中,正式啓動﹁改辦大學﹂程序。

這年十月,根據清華大學籌備委員會草擬的組織綱要,決定在籌建大學部的同時,籌備創建研究院,﹁以備清華大學或他校之畢業生,對特種問題為高深之研究﹂。由於財力、人力、研究方嚮等諸方麵的限製,籌備人員多次討論,最終決定研究院先設國學門一科,也就是後來被社會廣泛稱謂的國學研究院。培養目標是訓練﹁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國學研究人纔﹂,學科範圍包括中國曆史、哲學、文學、語言、文字學、考古學等,同時吸收歐美、日本等國際學術前沿的優秀成果,重建中國傳統學術之魂──即研究院主任吳宓所提齣的:﹁故今即開辦研究院,而專修國學。惟茲所謂國學者,乃指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確精密之方法︵即時人所謂科學方法︶並取材於歐美學者研究東方語言及中國文化之成績,此又本校研究院之異於國內之研究國學者也。﹂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