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运动及相关议题是近年来台湾学界与政坛最热门的话题。本书从台湾历史的脉络来诠释「本土化」的意涵,从而证明中国文化与原住民文化才是台湾真正的本土文化,针对时下流行的以「反中国」为目标的本土化运动具有拨乱反正的作用。书中《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一文,引发了一场十几位学者作家参与的论战,被称为乡土文学论战之后最重要的文化论战。
作者简介
陈昭瑛
一九五七年生,母台湾台南市人,父台湾嘉义民雄人。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哲学所硕士、外文所比较文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98-1999),曾获第二届五四文学评论奖(1999),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着有小说集《江山有待》(1980)、《台湾诗选注》(1996)、《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1998)、 《台湾与传统文化》(1999)、《台湾与传统文化》(增订再版)(2005)、《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2005)、《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 (2008再版),译注马库色《美学的面向》(1987)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多篇。
初版自序 i
新版序 iii
第一部分 古典文学与原住民文学
台湾诗史三阶段的特色 1
明郑时期台湾文学的民族性 9
一、民族文学(national literature)和马克思主义 10
二、郑成功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文学 20
三、遗民政府和遗民文学 43
四、结语 53
文学的原住民与原住民的文学──从「异己」到「主体」 59
前言 59
一、吾民/土番:前现代的(premodern)汉人观点 61
二、「殷勤问土风」:清代汉族诗人的「另类思维」 70
三、「兄弟们」:雾社事件对汉族的启蒙 75
四、「恢复我们的姓名」:觉醒的主体世界 81
五、结语:一个汉族儒家学者的自白 91
第二部分 新文学、儒学与本土化运动
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一个文化史的考察 97
前言 98
一、第一阶段:反日 1895- 101
1、「台湾」成为抗争的符号 101
2、台湾意识和中国意识的重叠与分离 103
3、「本土」的民族性和阶级性 114
二、第二阶段:反西化 1949- 123
1、战后本土化运动的先锋:新儒家 123
2、从反西化到对现代性的反省:从乡土文学到环保文学 129
三、第三阶段:反中国 1983- 140
1、台独意识:中国意识的异化 140
2、对「台湾主体性」的反省 152
3、原住民运动的两条路线:反中国与亲中国 167
四、结语 173
追寻「台湾人」的定义──敬答廖朝阳、张国庆两位先生 177
发现台湾真正的殖民史──敬答陈芳明先生 185
前言 186
一、失忆症的台独论述 187
二、反殖民反专制:「中国」的主体内容 202
三、发现真正的殖民史:原住民的悲哀 209
光复初期「台湾文化」的概念 213
一、日据时代「台湾文化」概念的萌芽及儒家思想的影响 213
二、光复初期民间汉文化的复兴 220
三、属于新中国新世界的台湾新文化 227
四、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的人民性 234
五、结语 243
当代儒学与台湾本土化运动 263
一、前言:儒学与当代台湾 263
二、台独的反中国文化论与弒父情结 274
三、当代儒学的本土主义 279
四、日据时期本土化运动中的儒学 283
五、徐复观与台湾本土化运动 296
六、唐君毅和台湾原住民运动 310
七、结语: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 319
(一)儒家不是保守主义 320
(二)儒学的后现代性的潜能 323
(三)真正的民主:儒学的多元文化视野 324
(四)发现「台湾儒学」 325
【附 录】
一个时代的开始:激进的儒家徐复观先生-纪念徐复观先生逝世七週年 331
一、从大地的儿子到激进的儒家 333
二、复观之学的特色: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 339
三、从解放「儒学」到「解放儒学」 346
引用书目 349
人名索引 375
名词索引 389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社会运动和文化思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名《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无疑是个极具吸引力的信号。我一直对“本土化”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感到着迷,尤其是在政治、经济之外,它如何在艺术和文学领域留下深刻的烙印。我曾在某些学术文章中零星读到过关于台湾本土意识觉醒的论述,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未能触及核心。我特别好奇的是,当“本土化”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运动时,它具体体现在文学创作的哪些方面?是题材的选择,叙事的角度,人物的塑造,还是语言的使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答案,了解本土化运动如何影响了作家的创作理念,又如何推动了台湾文学的转型。更进一步,我想知道,这场运动是否也引发了关于“何为台湾文学”的深刻辩论,不同立场的声音是如何交织碰撞,最终共同塑造了今天的台湾文学景观?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面棱镜,希望能折射出本土化运动在台湾文学领域所引发的复杂光谱,让我更清晰地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外在的表现。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变迁和文化表达之间互动关系充满兴趣的读者,我被《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这个题目深深吸引。我曾思考过,当一个地方经历长期的外来政权统治或文化影响后,如何才能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声音,建立起独立的文化身份?“本土化运动”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强有力的回应,而文学作为一种高度敏感的文化媒介,必然是这场运动的重要战场。我期待这本书能详细阐述,这场运动在台湾的具体实践过程是怎样的?它是否经历了不同阶段,遇到了哪些挑战?又如何影响了文学创作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我特别好奇,在文学中,“本土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对于土地的深情描绘,对于民间故事的挖掘,对于在地语言的回归,还是对于特定历史事件的独特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文学是如何成为构建和强化台湾主体意识的重要工具。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报告,希望能揭示“本土化”在台湾文学领域留下的鲜活印记。
评分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特定时空下,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台湾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经历,使其本身就承载了许多复杂的情感和故事,而“本土化运动”的出现,更是为这种情感和故事的表达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当“本土化”成为一种思潮,它如何在台湾的文学世界中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是哪些作家,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开始强调“本土”的重要性?他们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回应和推动这场运动的?我尤其想知道,在语言的选择上,本土化运动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从一开始就倡导使用台湾本地语言,还是经历了从国语创作到在地语言创作的转变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看到台湾文学在本土化浪潮下,所展现出的多元面向和强大生命力。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窗,希望能让我窥见台湾文学在“本土化”的洗礼下,所焕发出的独特光彩。
评分坦白说,我对台湾文学的了解,更多是停留在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印象中。可能是某本小说,某个诗人,但总觉得缺少一个宏观的视角去串联。当看到《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这个书名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模糊的画面:可能是乡土文学的兴起,可能是对所谓“中国文学”的反思,也可能是对闽南语、客家语等在地语言的重视。我非常想知道,这些零散的印象背后,是否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撑着“本土化运动”的推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加清晰、更有条理的台湾文学地图,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家是如何在本土化的旗帜下,各自发挥影响。我尤其对那些在历史转型期,勇敢地站出来,用文字捍卫台湾独特文化认同的作家们感到好奇。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充满变动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用他们的作品,为台湾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本详细的导览手册,希望能带领我更深入地探索台湾文学的丰富内涵。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股清泉,瞬间击中了那些长久以来对台湾文学和其独特脉络感到好奇,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的人们。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文学是绝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台湾,它承载了如此复杂多元的历史,从殖民时期的日文作品,到国民政府迁台后的国语文学,再到后来蓬勃发展的本土语言创作,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一直好奇,这些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语言载体,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如今我们所认知到的“台湾文学”?又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它走向“本土化”的道路,并且如此坚定不移?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背后深层的文化肌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作品堆叠,更应该是关于一种身份认同的探索,一种集体记忆的梳理,一种文化自决的呐喊。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洪流,去感受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作家们如何在语言的夹缝中,在政治的压力下,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去表达那些属于台湾独有的情感和经验。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我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那些珍贵的台湾文化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