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

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本土化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台湾研究
  • 社会运动
  • 文化认同
  • 族群研究
  • 政治文学
  • 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土化运动及相关议题是近年来台湾学界与政坛最热门的话题。本书从台湾历史的脉络来诠释「本土化」的意涵,从而证明中国文化与原住民文化才是台湾真正的本土文化,针对时下流行的以「反中国」为目标的本土化运动具有拨乱反正的作用。书中《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一文,引发了一场十几位学者作家参与的论战,被称为乡土文学论战之后最重要的文化论战。

作者简介

陈昭瑛

  一九五七年生,母台湾台南市人,父台湾嘉义民雄人。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哲学所硕士、外文所比较文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98-1999),曾获第二届五四文学评论奖(1999),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着有小说集《江山有待》(1980)、《台湾诗选注》(1996)、《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1998)、 《台湾与传统文化》(1999)、《台湾与传统文化》(增订再版)(2005)、《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2005)、《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 (2008再版),译注马库色《美学的面向》(1987)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多篇。

《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台湾文学发展脉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本土化运动。它并非对台湾文学史的全面梳理,而是聚焦于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即在政治高压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台湾知识分子和作家群体如何从对主流文化的依附中挣脱出来,积极构建具有“台湾性”的文学叙事与文化认同。 一、历史背景:殖民与现代性的双重挤压 要理解台湾文学的本土化,必须首先审视其特殊的历史语境。在国民党迁台初期,文学领域长期处于“反共复国”的意识形态桎梏之下。早期的文学创作,无论是以“大陆文学”为模仿对象,还是在特定时期被严格规范的“写实主义”,都未能充分反映台湾本土的社会现实与族群经验。 本书详述了从195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的微妙转折。随着战后一代的成长,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知识分子开始对僵化的文化政策产生质疑。这一阶段的文学思潮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但其核心驱动力并非单纯的美学追求,而是对“我是谁?”这一身份困境的追问。 二、现代主义的在地化:从“超越”到“沉潜” 台湾的“现代主义”并非简单地模仿欧美,而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被重新诠释。早期,以批评家和部分作家为代表,他们试图通过借鉴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等西方理论,打破传统叙事的僵化框架,探索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疏离感。 然而,本书强调,真正的本土化转折点在于,现代主义的形式探索开始与台湾的现实关怀相结合。作家们不再满足于抽象的现代性焦虑,而是将目光投向乡土——那些被主流叙事长期忽视的农民、渔民、底层劳工和边缘群体。这种“沉潜”不再是退缩,而是一种深入挖掘文化肌理的方式。他们开始关注民间信仰、地方风俗、以及被压抑的集体记忆,为后来的乡土文学运动奠定了理论和美学基础。 三、乡土文学的崛起与论战的爆发 本书最为核心的部分,聚焦于1970年代中后期爆发的“乡土文学论战”。这场论战是台湾本土化运动的缩影,是文化阵营对抗的集中体现。 论战的焦点在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之争,以及“为谁写作”的立场问题。 1. 内容的重要性: 以黄春明、王祯和、洪醒夫等为代表的作家,他们的小说直面台湾社会的贫富差距、传统家庭的瓦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落感。他们的语言朴素有力,直接采用台湾的口语和生活场景,展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 2. 论战的结构: 论战的双方,一方主张文学应回归现实、关注底层疾苦,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性;另一方则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警惕将文学“工具化”或“政治化”。本书细致梳理了这场论战中各方代表人物的观点,分析了论战对台湾文坛的深远影响——它最终促成了本土经验的书写被确立为文学创作的核心价值。 四、多元族群的介入:本土叙事的拓宽 随着本土化运动的深化,叙事视野不再局限于战后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本省人”经验,而是开始吸纳其他族群的声音,使“本土”的定义更加丰富和复杂。 1. “客家”经验的书写: 本书分析了客家知识分子如何回应本土运动,他们既认同台湾的在地性,又面临自身文化身份在主流汉族文化中的边缘化问题。他们的创作探索了迁徙、语言保留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张力。 2. “原住民”书写的发声: 在台湾社会对殖民历史反思加剧的背景下,原住民作家的声音开始浮现。本书探讨了这些早期作品如何挑战“他者化”的叙事框架,讲述自身被掠夺的历史、被压抑的文化,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争取主体地位的挣扎。这些声音极大地拓宽了“台湾文学”的内涵,使其从单一的“汉族经验”转向更具包容性的“岛屿经验”。 五、语言的回归与身份的重塑 本土化运动的另一重要维度是语言层面。作家们积极挣脱“国语”(标准中文)的单一规范,重新发掘和使用被边缘化的台湾闽南语、客家话,乃至“台语词汇”在书面语中的运用。 本书论述了这种语言实践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美学选择,更是一种政治姿态——通过重拾母语或乡音,作家们在潜意识中与集体记忆和地方文化建立了更直接、更私密的联系,这是构建“去殖民化”文学主体性的关键一步。 结语:文学与政治的缠绕 《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总结道,这场运动是台湾社会在动荡中寻求文化自主性的复杂过程。它既受到了现代主义美学思潮的启发,又深深根植于台湾特定的政治压抑和身份焦虑之中。本土化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不断自我修正和反思的过程,它为后来的解严后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族群、性别、历史记忆等议题的书写,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深入、细致的分析框架,供读者理解台湾文学如何通过一场艰难的内在革命,最终扎根于其自身的土地之上。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初版自序 i
新版序 iii

第一部分 古典文学与原住民文学

台湾诗史三阶段的特色 1
明郑时期台湾文学的民族性 9
一、民族文学(national literature)和马克思主义 10
二、郑成功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文学 20
三、遗民政府和遗民文学 43
四、结语 53

文学的原住民与原住民的文学──从「异己」到「主体」 59
前言 59

一、吾民/土番:前现代的(premodern)汉人观点 61
二、「殷勤问土风」:清代汉族诗人的「另类思维」 70
三、「兄弟们」:雾社事件对汉族的启蒙 75
四、「恢复我们的姓名」:觉醒的主体世界 81
五、结语:一个汉族儒家学者的自白 91

第二部分 新文学、儒学与本土化运动

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一个文化史的考察 97
前言 98

一、第一阶段:反日 1895- 101
1、「台湾」成为抗争的符号 101
2、台湾意识和中国意识的重叠与分离 103
3、「本土」的民族性和阶级性 114
二、第二阶段:反西化 1949- 123
1、战后本土化运动的先锋:新儒家 123
2、从反西化到对现代性的反省:从乡土文学到环保文学 129
三、第三阶段:反中国 1983- 140
1、台独意识:中国意识的异化 140
2、对「台湾主体性」的反省 152
3、原住民运动的两条路线:反中国与亲中国 167
四、结语 173

追寻「台湾人」的定义──敬答廖朝阳、张国庆两位先生 177
发现台湾真正的殖民史──敬答陈芳明先生 185
前言 186

一、失忆症的台独论述 187
二、反殖民反专制:「中国」的主体内容 202
三、发现真正的殖民史:原住民的悲哀 209

光复初期「台湾文化」的概念 213
一、日据时代「台湾文化」概念的萌芽及儒家思想的影响 213
二、光复初期民间汉文化的复兴 220
三、属于新中国新世界的台湾新文化 227
四、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的人民性 234
五、结语 243

当代儒学与台湾本土化运动 263
一、前言:儒学与当代台湾 263
二、台独的反中国文化论与弒父情结 274
三、当代儒学的本土主义 279
四、日据时期本土化运动中的儒学 283
五、徐复观与台湾本土化运动 296
六、唐君毅和台湾原住民运动 310
七、结语: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 319
(一)儒家不是保守主义 320
(二)儒学的后现代性的潜能 323
(三)真正的民主:儒学的多元文化视野 324
(四)发现「台湾儒学」 325

【附 录】

一个时代的开始:激进的儒家徐复观先生-纪念徐复观先生逝世七週年 331
一、从大地的儿子到激进的儒家 333
二、复观之学的特色: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 339
三、从解放「儒学」到「解放儒学」 346

引用书目 349
人名索引 375
名词索引 38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台湾文学的了解,更多是停留在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印象中。可能是某本小说,某个诗人,但总觉得缺少一个宏观的视角去串联。当看到《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这个书名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模糊的画面:可能是乡土文学的兴起,可能是对所谓“中国文学”的反思,也可能是对闽南语、客家语等在地语言的重视。我非常想知道,这些零散的印象背后,是否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撑着“本土化运动”的推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加清晰、更有条理的台湾文学地图,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家是如何在本土化的旗帜下,各自发挥影响。我尤其对那些在历史转型期,勇敢地站出来,用文字捍卫台湾独特文化认同的作家们感到好奇。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充满变动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用他们的作品,为台湾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本详细的导览手册,希望能带领我更深入地探索台湾文学的丰富内涵。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变迁和文化表达之间互动关系充满兴趣的读者,我被《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这个题目深深吸引。我曾思考过,当一个地方经历长期的外来政权统治或文化影响后,如何才能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声音,建立起独立的文化身份?“本土化运动”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强有力的回应,而文学作为一种高度敏感的文化媒介,必然是这场运动的重要战场。我期待这本书能详细阐述,这场运动在台湾的具体实践过程是怎样的?它是否经历了不同阶段,遇到了哪些挑战?又如何影响了文学创作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我特别好奇,在文学中,“本土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对于土地的深情描绘,对于民间故事的挖掘,对于在地语言的回归,还是对于特定历史事件的独特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文学是如何成为构建和强化台湾主体意识的重要工具。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报告,希望能揭示“本土化”在台湾文学领域留下的鲜活印记。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社会运动和文化思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名《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无疑是个极具吸引力的信号。我一直对“本土化”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感到着迷,尤其是在政治、经济之外,它如何在艺术和文学领域留下深刻的烙印。我曾在某些学术文章中零星读到过关于台湾本土意识觉醒的论述,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未能触及核心。我特别好奇的是,当“本土化”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运动时,它具体体现在文学创作的哪些方面?是题材的选择,叙事的角度,人物的塑造,还是语言的使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答案,了解本土化运动如何影响了作家的创作理念,又如何推动了台湾文学的转型。更进一步,我想知道,这场运动是否也引发了关于“何为台湾文学”的深刻辩论,不同立场的声音是如何交织碰撞,最终共同塑造了今天的台湾文学景观?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面棱镜,希望能折射出本土化运动在台湾文学领域所引发的复杂光谱,让我更清晰地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外在的表现。

评分

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特定时空下,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台湾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经历,使其本身就承载了许多复杂的情感和故事,而“本土化运动”的出现,更是为这种情感和故事的表达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当“本土化”成为一种思潮,它如何在台湾的文学世界中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是哪些作家,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开始强调“本土”的重要性?他们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回应和推动这场运动的?我尤其想知道,在语言的选择上,本土化运动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从一开始就倡导使用台湾本地语言,还是经历了从国语创作到在地语言创作的转变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看到台湾文学在本土化浪潮下,所展现出的多元面向和强大生命力。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窗,希望能让我窥见台湾文学在“本土化”的洗礼下,所焕发出的独特光彩。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股清泉,瞬间击中了那些长久以来对台湾文学和其独特脉络感到好奇,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的人们。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文学是绝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台湾,它承载了如此复杂多元的历史,从殖民时期的日文作品,到国民政府迁台后的国语文学,再到后来蓬勃发展的本土语言创作,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一直好奇,这些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语言载体,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如今我们所认知到的“台湾文学”?又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它走向“本土化”的道路,并且如此坚定不移?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背后深层的文化肌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作品堆叠,更应该是关于一种身份认同的探索,一种集体记忆的梳理,一种文化自决的呐喊。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洪流,去感受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作家们如何在语言的夹缝中,在政治的压力下,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去表达那些属于台湾独有的情感和经验。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我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那些珍贵的台湾文化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