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

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写作技巧
  • 小说创作
  • 文学指南
  • 作家成长
  • 经验分享
  • 创意写作
  • 故事构建
  • 人物塑造
  • 写作方法
  • 文学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唯一一本,也是你的第一本,
认识大江健三郎创作理念与人生经验完整告白的「自传式」作品。

  一个成长于日本四国小岛偏僻山村的小男孩,日后被誉为「川端康成第二」,获颁创作者最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历经被视为一个说谎的孩子而遭到孤立,却未曾因此变得沉默,反而成为一个为了寻找新听众而从未安份的小孩。

  大江说:「小说家就是这样,他们不能不心惊胆战地把自己的秘密讲出来;而且,一旦开始,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厚着脸皮讲个没完。」

  娓娓道来,优美隽永,宛如读一本对你谈心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

  「我惊讶地发现在那之前我从没有认真细致地观察自然界的事物,我从来没有发现自己周围有这么多的树木和杂草!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次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更明确地说,我透过那微微颤动的柿子树叶发现了包围着山谷的整个森林。如果总是不认真地观察,那些东西什么都不是。」--大江健三郎

  什么是作为小说家的才能呢,首先是敏锐的观察力,大江健三郎「被认为是老是盯着周围事物发呆的孩子」,总是认真地观察这个社会。其次是想像力,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完全依靠经验写作,他更想去写虚构的东西,并期待完全依靠想像力创作,并公开承认「我的小说都只是虚构而已」。

  生命经验的投射与想像的虚构创作,如此虚实揉合的书写,加上锐利的观察,成就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作者简介

大江健三郎

  1935年,生于日本四国偏僻的山村。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修读法国文学,在沙特哲学和欧美现代小说的影响下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57年正式踏上文坛,即赢得「川端康成第二」的赞誉。

  二十八岁那年,由于长子光的出生,已是成名作家的大江经历了有生以来最为严重的考验,他以面对天生残疾的新生儿这个痛苦经历为基础创作长篇小说,写出让他在三十年后的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个人的体验》。

  大江一系列以残疾者与核武问题为主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他成熟地借鑑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充分运用日本文学传统中的想像,巧妙地结合现实与虚构,成为其文学上的重大特色。着有小说《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获谷崎润一郎奖)、《饲养》(获芥川赏)、《静静的生活》、《换取的孩子》、《忧容童子》、《再见,我的书!》等,以及散文集《为什么孩子要上学》、《给新新人类》等。最新作品为《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战慄早逝去》,目前正撰写小说《水死》。

译者简介

王志庚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日本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现代文学,研究专题式大江健三郎作家及其作品。现任职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故纸堆里的微光:探寻文学的温度与时代的剪影 第一章:尘封的信件与未竟的旅程 故事从一栋被时间遗忘的老宅开始。主人公林远,一个在城市喧嚣中感到迷失的年轻档案管理员,偶然在清理一处已故文人留下的故居时,发现了一批泛黄的信件和几本手抄的日记。这些信件的主人,是上世纪中叶一位籍籍无名的剧作家,叶青。 叶青的人生轨迹与那个动荡的年代紧密相连。他怀揣着对舞台艺术近乎偏执的热爱,在战火与变革的夹缝中挣扎。这些信件,并非仅仅是文学交流的记录,它们更像是叶青灵魂深处的独白,坦陈着他对艺术纯粹性的追求,以及在现实重压下理想如何被逐渐磨损、最终悄然熄灭的过程。 林远被叶青文字中流露出的真诚与挣扎深深吸引。他发现,这些被历史忽略的文字,比他日常接触的任何官方记载都更鲜活、更富有温度。通过信件,林远得以窥见叶青创作的初衷——并非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人性真实”。 日记中,叶青详细记录了他参与的几次业余剧团的排练过程。他描述了演员们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为了一个眼神、一句台词的细微差别而争论不休的场景。那时的创作,是纯粹的、是共享的,带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林远开始意识到,自己所珍视的“真实”,在叶青的时代,是一种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维护的奢侈品。 然而,随着年代的推进,信件的语气逐渐变得沉重。叶青开始抱怨审查制度的收紧,以及市场对通俗剧目的狂热追捧,如何将他心中高贵的“悲剧精神”挤压到无处容身之地。他尝试妥协,试图创作迎合大众口味的作品,但内心深处的抗拒,使得这些“妥协之作”最终胎死腹中。 林远对比着自己手中的当代文学作品——那些精致、流畅,却似乎总少了些许“生命力”的文字,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他要找到叶青留下的,那些未曾发表的剧本手稿,去理解这位前辈是如何面对创作的“核心困境”。 第二章:流动的记忆与被遗忘的舞台 林远的探寻将他带离了档案室的冰冷。他开始走访那些曾经是文化活动中心的旧址,寻找叶青的同代人。他拜访了一位年迈的退休舞台美术师,李老。李老已经有些健忘,但当林远提起“叶青”这个名字时,他的眼神却瞬间明亮起来。 李老回忆起一段近乎神话的往事:在一次民间艺术节上,叶青曾自筹资金排演了一出关于小人物命运的独幕剧。那场演出,没有华丽的布景,甚至连灯光都是借来的油灯,但观众却被彻底震撼。李老用颤抖的手,描绘了那个夜晚的氛围:“空气都是凝固的,每个人都像是站在了生活的悬崖边上,看着自己。” 然而,这场辉煌的“瞬间”也带来了麻烦。由于剧本触及了当时社会敏感的话题,演出结束后,剧团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李老回忆说,叶青没有为自己的作品辩护,他只是默默地将那部剧的剧本撕毁了,动作缓慢而决绝,仿佛在亲手埋葬一个孩子。 “他不是害怕,”李老低声说,“他是失望。他发现,他想通过文字达成的‘沟通’,根本没有发生。他是在对着一堵墙说话。” 这段记忆为林远揭示了一个新的维度:文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内在的品质,更在于它能否找到抵达读者的路径。李老的话让林远开始反思,自己所从事的“整理”工作,是否也在无意中,扮演着“封存”的角色,让那些真正有力量的声音,永远停留在了“未竟的旅程”中。 林远通过李老提供的线索,最终在一家旧货市场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批装在防水布下的木箱。箱子里的东西,正是叶青晚年隐居时创作的诗集和一些散文片段。这些文字,比早期的剧本更加晦涩,充满了象征和隐喻,像是经历过烈火淬炼后的宝石,棱角分明,却也难以被轻易握住。 第三章:时代的肖像与个体精神的坚守 在整理叶青晚期的手稿时,林远发现了一篇未完成的随笔,标题是《论沉默的重量》。在这篇随笔中,叶青不再试图去歌颂或批判,而是专注于记录他观察到的“时代面孔”。 他描绘了一群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戴上面具的人。他写道,每个人都有一个“舞台面具”和一个“私房面具”。当“舞台”的要求与“私房”的真实产生巨大冲突时,个体精神便会陷入一场无声的内战。 “我开始明白,”叶青写道,“伟大的艺术,不在于描绘宏大的叙事,而在于精准地捕捉‘面具’与‘真实’交接处那道细微的裂痕。那是人性的幽暗,也是人性光辉的真正来源。” 这篇随笔像是给林远打开了一扇窗。他意识到,叶青的价值,并非体现在他是否成功地“出版”了什么,而在于他如何在这种重压下,坚守了对“真实记录”的承诺。即使无人知晓,即使被历史的洪流冲刷,他依然在书写。 林远联系了城里一位研究当地文学史的退休教授。教授在看过叶青的信件和手稿后,给出了一个结论:叶青的作品是那个特定时代里,个体精神不屈服的生动注脚。他或许没有创造出流行的范本,但他却为后来的研究者,保留了一份观察特定社会心理状态的珍贵样本。 在故事的结尾,林远没有选择将叶青的一切公之于众。他理解了叶青的某种“不愿被消费”的坚持。他将那些信件和手稿重新分类、编目,但这一次,他不再是冷冰冰的档案管理员。他像是一个信托人,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份“微光”。 他明白,真正的文学遗产,有时并不在于被印成铅字、摆上书架,而在于它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能够点燃一个人的内心。林远决定将这份发现,融入他自己的生命体验中。他开始尝试用更加审慎、更加有温度的方式,去观察和记录他身边的人与事,用一种不追求即时回响的耐心,去构建属于他自己的“故纸堆”,那里将堆满了时代的剪影,和对人性深处那份不灭光亮的敬畏。他继承的,不是叶青的声名,而是他那份“在无人处,依然坚持雕琢”的匠人精神。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序

从自创的异境中脱逃归来
---读大江健三郎的《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

  受新潮社之邀,刚获颁诺贝尔文学奖不久的大江健三郎,为了编《大江健三郎小说》全集,重读了自己从年轻时写的所有小说,同时认真反思了究竟小说是什么、小说家是怎么一回事,以及自己成为小说家的来龙去脉。

  小说,对大江健三郎而言,不只是一份工作、一个职业,而具有更核心的意义---那是他与周遭世界发生关系的模式,那也是他看待世界的基础。

  他说:「年纪轻轻就成为小说家的我,从那时起,不就等于失去了再次体会与小说彻底分离的经验的机会了吗?从此,我的现实生活经验不就全部变成了小说家的经验了吗?」

  「那时」,是二十岁的大学时期,因为一篇刊登在学校刊物上的小说,受到注意与重视,获得了来自文学刊物的邀稿,在没有办法充分思考与准备的情况下,大江健三郎突然就成了小说家。对这件事,多年之后,他仍然耿耿于怀,仍然不舍地扣问:「你相信自己有小说家的才能吗?」

  这个问题因为是对着自我发问的,所以很难回答。如果是要对外界回答,那就容易多了。一篇篇的作品在那里,接连的杂志稿约,作品完成后总有出版社热心地出版,还吸引了为数不少的读者,这些就证明了大江是个胜任、称职的小说家。

  然而,他要的答案不是这些。而是面对自我,更根本也更深刻的发问。那就得先解答小说是什么,小说家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才能找到能够说服自己的答案。

  「其实,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期待自己对同时代的发言会得到什么实际的效果。这也许是我的散文和评论的基本形式吧?」这段话表面谈的是散文与评论,实质上却是反面突显了大江心目中,小说的一项特性---小说不是「对同时代的发言」。小说讲的,不是这个时代的现实,小说要沟通的对象,不是「同时代的人」,或者该说,不是关心在意同时代具体现实的人。

  小说是以想像力写成的。大江引用格斯顿.巴什拉尔的话:「直到现在,人们仍认为想像力具有形成映像的能力。想像力是由知觉所提供的扭曲影像的能力,特别是将我从基本的映象中解放出来,去改变映象的能力。」

  作为一个运用想像力扭曲现实映象的小说家,大江自觉一路写着「这个国家所没有的小说」,这是他最特别的身分,一个身处日本的异国作者,一个真正的独行者。和在他之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刚好相反,川端康成被视为「日本的代表」、「日本美感与美学的代表」,领诺贝尔奖时的致词标题是:〈日本之美中的我〉;轮到大江领奖时,他却刻意将标题订为:〈日本之暧昧中的我〉。

  他既是日本,又不是。因为他的小说不是来自现实、同时代的日本,也不是主要针对现实、同时代的日本发言的。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首先来自他强烈感觉、反覆强调的「边缘性」。多重的边缘。偏远四国山林的环境,对应东京都会而构成的边缘性。山谷中的民众语言与民众记忆,对应天皇制文化而构成的边缘性。还有被战争经验遗弃,却必须同样承担败战命运的奇特世代边缘性。更重要的,是透过文字不断感受到「另一个世界」实存诱惑,对照现实真实社会所构成的边缘性。

  说服大江健三郎相信「另一个世界」存在,不是感官的经验,而是来自于阅读的累积。像一个诗人般,他很早就感觉到无法用「公共语言」来书写、纪录「个人经验」。任何个人的感受,一旦用「公共语言」书写,就失去了「个人性」了。只有「自己的语言」才能保留那真正值得保留的个人视域与个人惊悸感动。

  日本的暧昧,一部分就表现在大江健三郎的文字上。多少评论者、读者抱怨过,那样的日文不像日文,里面运用了太多外文字汇与语法,让人很难读懂。对这样的批评,大江的回答是:他所写的,本来就不是日文,不是现实、同时代的日文。他的小说,是用一种奇特的「三合一」语言写成的,有日语、有外语,还有「自己的语言」。这三者复杂动态混合对话,才形成了小说中的语体,介于「公共语言」和「个人语言」间的暧昧事物。

  是在阅读外语作品时,大江摸索找到了这样的暧昧事物。早年没有足够资财可以购买昂贵的原文书,只好借了图书馆的原文书,然后将原文抄写在自己拥有的日文译本上,如此经验让他感受到了语言内在的不可翻译特质。英文、法文没有办法被日文取代,而是与日文冲击晃漾,在运用日文的少年读者心中,创造出无法用日文掌握、表达的其他感觉。用大江的话说:「为和自己沟通,而不是为跟外国人沟通而学习外文。」这样的学习,在身体内部开出一个奇妙的空间,可以拿来装许多非属现实、非属同时代的经验内容。

  「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这个乍看下显露傲慢的标题,内中其实藏着极度低抑的谦卑,尤其是藏着严重的焦虑。大江要谈的,不是普遍的小说写作条件,而是他自己作为小说家的组构,因为他太明白自己跟其他小说家如是不同。毕竟,不是有那么多小说家是以「你相信自己有小说家的才能吗?」为出发点来回顾、检验自己的小说写作与成就的。

  在这本书中,大江健三郎试图将问题往正面推一点,转而告诉自己,「你有小说家的才能,你相信吗?」有小说家的才能,因为他身上特殊的「边缘性」,因为他特殊的阅读方法与阅读能力,以让书籍内容烙印在自己生命上的态度,读了布莱克、但丁、叶慈等人的书,更从中间炼取出特殊的语言,这些都是小说家的才能。

  然而,即使罗列说明了这些过程与条件,大江健三郎还是对自己留了一个没有彻底解决的问号「你相信吗?」他还是没有完全相信。因为小说,他心目中的本质就是不确定的,小说描绘的是某种终极的「异乡」,「为什么人在真正的悔悟之前,一定要去危及生命的异乡,用奥古斯丁的话说,为什么一定要前往呢?」这问题是无法解答的,那诱惑、逼迫人前往的异乡,也无法在此乡本地描述,小说家只有去到了那个小说的异乡,才有办法真正知道自己具备或不具备写作那种小说的才能。

  「在『它』出现之前,首先要有一个小说写作过程。跑道没完成前,『它』就不会到来。证据就是,在小说开始之前,或开始后由于某种原因而暂时搁笔的时候,来到自己身边貌似精采的构思,在实际落笔后,立刻会被证明只是个无聊的想法。」永远只能在去到那超过我们既有应付办法之外的异乡,经过危险折磨,才真能了解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才能活着回来,为他人讲述异乡的情景与所发生的事。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大江眼中的小说,基本上都带着「唯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予你」的悲剧性质;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大江永远无法真正「相信」自己是有写小说才能的。

  阅读此书,我们进入大江的问题与焦虑中,不只理解造就大江健三郎这个小说家的力量,更惊讶于小说这个东西,远比我们想像的庞大、迷人、陌生、深邃、曲折。

文◎杨照
本文为阅读大江健三郎的《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一书所撰写之导读
收录于2009年9月全新改版的版本中

图书试读

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
大江健三郎

第一章 雨滴当中/有另一个世界


一、
  我写的东西最早被印成铅字的大致就是下面所说的「诗」的形式,如果有研究者广泛调查战争刚刚结束时在中国地区和四国销售的国语教育之类的小册子,也许会碰到这首「诗」。但我认为这项工作是毫无意义的。《大江健三郎小说》全集中也仅收录了我成为一个小说家以来,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作品。为了避免在我死后出现把断简零篇都收录起来的全集,我将该书定为决定版。如果在我死之前,再有新的小说问世的话,希望作为该书的补卷,我在此明确申明一下。这是我对作品的一些考虑。

  我还想申明的是,如果实际调查的学者指出那些印刷的小册子和我在这里的引文有出入,那么我想告诉他,这唤起我当时看到寄给我的小册子后,对新制中学的老师或编辑们做的增删所感到的愤怒回忆。在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做任何增删的情况下,将我的作品平庸化,那是多么伤害年轻诗人的自尊心,使得他对诗和创作产生厌恶。增删者非常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们并未明白说明,因此他们的行为根本就是犯罪。

 晶莹的雨滴
 映射出了风景
 雨滴当中
 有另一个世界

  也许除我之外,写与我构思相似的此「诗」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也许他们的「诗」更加巧妙更具有个性象征。但这首「诗」一直令我难忘,我想原因在于,「诗」里表现了少年时代对于自己现实生活的态度,贸然言之,就是我的世界观的原型。事实上,创作这首「诗」至今已有半个世纪,我的文章一直在描写雨滴中呈现出的另一个世界──我有一种自觉,那里能映射出我所处的这个世界。

  如果现在让我来如实描写我的少年时代,我应该会这么写:一个茫然沉默的孩子走近果味飘香的柿子树枝,凝视着树叶上留下的雨滴。白天的我其实是个爱说话的孩子,这成了同村的孩子们疏远我的主要原因……

  写到柿子树,我的确曾让一棵特定的树苏醒过来。从我家出门向小河走,有一条用石子粗糙砌成的小路,顺路可以到达一块窄小的田地,在连续下雨的日子里,河水氾滥,田地就会变成河底。那路的尽头有一棵柿子树。

  记忆中的那棵老树也曾叶子嫩绿,枝繁叶茂;我盯着那茂密的叶丛有了一项发现,这项发现甚至影响了我对于整个自然界的认识。

  一天早上我起得非常早,我不只见到了东边树林直射过来的阳光,也看到那沐浴在金黄色大气中的柿子树,和河面反射过来的光线。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该是早已厌倦了山谷中的风景、人物和事情,对于身边所有的事物,从没有想过可以用金黄色这类的形容词……

  总之,我去河边观察沐浴在朝阳中的柿子树上的露水是有特别原因的。就在前一天晚上,我在国民学校那杂草繁茂的校园里看了一部露天电影,放映的是战争新闻和漫画,还有谁都不喜欢的「文化电影」。那是为理科教学而拍的电影,其中有一个画面是开满樱花的树枝特写,就在那一瞬间我被深深地吸引了。那小小的树枝,还有那成串的花和树叶,微微地颤动,微微地颤动,永不停息……

  我看着电影转而一想,那个特写是在一个无风的日子,以大草原为背景拍摄的,不可能有这种事。这也许是为了表现在拍摄花朵和树叶──也就是说不是幻灯片那种静止的画面──这其实是摄影助理或是其他人故意摇晃树枝的。我无论如何不能相信,这成了我心上牵挂的问题。

  于是第二天早上,离上学的时间还早,我就起床去观察那朝阳照射下的树枝,用昨晚电影当中同样的拍摄距离,从近处注视它。柿子树的嫩叶在不停地晃动!而我的脸颊根本感觉不到一丝风……

  像一个悔改者一样,从那之后我养成了仔细观察自己周围树木花草的细微之处的习惯。每当我注视时,树木的枝、杂草的嫩叶都在不停地晃动,从来没有停息。我惊讶地发现在那之前我从没有认真细致地观察自然界的事物,我从来没有发现自己周围有这么多的树木和杂草!在那个电影镜头让我明了之前,我虽身处树林之中,踩遍长着小草的土地,却什么也没发现……

  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次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更明确地说,我透过那微微颤动的柿子树叶发现了包围着山谷的整个森林。如果总是不认真地观察,那些东西什么都不是,只是死的东西,于是我开始时时刻刻注视着树叶和小草。因此我被认为是老是盯着周围事物发呆的孩子,被国民学校的校长盯上后,几乎每天都要挨打。即便如此我也没想改变自己这个新的生活习惯,战后,在我盯着雨滴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创作了此生的第一首「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低饱和度的蓝色搭配烫金的书名,有一种莫名的沉静感,让我在书店驻足良久。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具体内容我记不太清了,但大概意思是关于“写作者的孤独与坚持”。我一下子就觉得,这本书或许不是那种教你技巧的“干货”指南,更像是一位前辈,在分享他多年的创作心路历程。我一直以来都对文学创作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门槛很高,不知道从何下手。看到这本书,我联想到自己曾经写过的那些零散的片段,那些未完成的草稿,那些在脑海中盘旋却无法落笔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示,让我明白,成为一名小说家,究竟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又需要经历怎样的磨砺。它可能不会直接告诉我“如何写好一个人物”或者“如何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但我相信,它会通过作者自身的经历,让我理解创作的本质,让我看到那个“如我”般的写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窥见文学世界的更深处,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创作之路,有更清晰的认知和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

我之前曾读过一些关于写作的书,大多数都偏向于技法层面,什么“三幕剧结构”、“人物弧光塑造”之类的,读完之后虽然学到了一些理论,但感觉离真正的“小说家”还是有很远的距离。而《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视角,它不只是教“怎么写”,更像是探讨“如何成为一个写小说的人”。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小说家”这个身份的,又是如何看待这个身份背后的意义和责任。我在想,这本书或许会讲述一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比如灵感枯竭、自我怀疑、外界的质疑等等,以及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坚持走下去的。我更关注的是,在作者看来,一个真正的小说家,除了文字功底之外,还需要具备哪些更深层次的品质?是敏锐的观察力?是深邃的思考能力?还是超越常人的共情能力?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这本书如果能让我思考这些问题,哪怕只是引发一些新的想法,对我来说就已经很有价值了。我希望它能给我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而不是单纯的“技术上的指导”。

评分

说实话,《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这个书名,一开始让我有点犹豫。我担心它会是那种过于自负或者说教意味很浓的书。但当我仔细端详它的封面,以及在网上看到一些零星的评价时,我开始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期待。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学导师”,而是一个真诚的、愿意分享的同行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窥见一个“小说家”是怎样炼成的,但不是那种冰冷的、机械的流程,而是充满了情感、思考和挣扎的过程。我喜欢那种能引起我内心共鸣的书,能够让我思考“我”为什么喜欢阅读,为什么会被某些故事所吸引。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探讨一些关于“初心”和“坚持”的话题,毕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长久地投入到一项需要耐心和悟性的创作中,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被理解”的感觉,让我知道,在追求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不是孤单的。

评分

拿到《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这本书,我脑海里闪过无数个关于“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有人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故事?为什么有些文字能穿越时空,引起共鸣?我个人而言,对小说创作始终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总觉得那是一种极具天赋和经验的艺术。这本书的书名,带着一种“现身说法”的意味,让我感觉仿佛要走进一位真正的小说家的内心世界。我猜测,书中很可能不会有那种“套路化”的写作教程,而是会深入探讨创作的源泉,以及写作者的内心成长。我期待能从中看到,那位“如我”般的小说家,是如何在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和表达方式。或许,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文学史、关于经典作品的解读,但这些解读一定会与作者的个人经历紧密结合,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活生生”的创作过程。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作者如何理解“生活”与“创作”之间的辩证关系。毕竟,再好的技巧,也需要有血有肉的生活体验作为支撑。

评分

看到《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的书名,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方法论,而是“养成”。它似乎在暗示,成为一名小说家,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秘籍”。这让我感到一种亲切感,因为我自己也曾多次尝试写作,但总感觉缺乏方向。我好奇书中会讲述什么样的“养成”经历。是关于如何培养敏感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还是关于如何训练坚韧的意志,抵御创作过程中的瓶颈?我甚至在想,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灵感”的探讨,但不是那种虚无缥缈的说法,而是如何通过日常的积累和思考,让灵感“找上门来”。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我一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让我对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有一个更清晰、更系统的认识。它可能不会给我立竿见影的写作技巧,但它可能会教会我如何像一个小说家一样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生活,从而最终拥有属于自己的创作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