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本,也是你的第一本,
认识大江健三郎创作理念与人生经验完整告白的「自传式」作品。
一个成长于日本四国小岛偏僻山村的小男孩,日后被誉为「川端康成第二」,获颁创作者最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历经被视为一个说谎的孩子而遭到孤立,却未曾因此变得沉默,反而成为一个为了寻找新听众而从未安份的小孩。
大江说:「小说家就是这样,他们不能不心惊胆战地把自己的秘密讲出来;而且,一旦开始,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厚着脸皮讲个没完。」
娓娓道来,优美隽永,宛如读一本对你谈心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
「我惊讶地发现在那之前我从没有认真细致地观察自然界的事物,我从来没有发现自己周围有这么多的树木和杂草!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次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更明确地说,我透过那微微颤动的柿子树叶发现了包围着山谷的整个森林。如果总是不认真地观察,那些东西什么都不是。」--大江健三郎
什么是作为小说家的才能呢,首先是敏锐的观察力,大江健三郎「被认为是老是盯着周围事物发呆的孩子」,总是认真地观察这个社会。其次是想像力,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完全依靠经验写作,他更想去写虚构的东西,并期待完全依靠想像力创作,并公开承认「我的小说都只是虚构而已」。
生命经验的投射与想像的虚构创作,如此虚实揉合的书写,加上锐利的观察,成就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作者简介
大江健三郎
1935年,生于日本四国偏僻的山村。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修读法国文学,在沙特哲学和欧美现代小说的影响下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57年正式踏上文坛,即赢得「川端康成第二」的赞誉。
二十八岁那年,由于长子光的出生,已是成名作家的大江经历了有生以来最为严重的考验,他以面对天生残疾的新生儿这个痛苦经历为基础创作长篇小说,写出让他在三十年后的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个人的体验》。
大江一系列以残疾者与核武问题为主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他成熟地借鑑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充分运用日本文学传统中的想像,巧妙地结合现实与虚构,成为其文学上的重大特色。着有小说《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获谷崎润一郎奖)、《饲养》(获芥川赏)、《静静的生活》、《换取的孩子》、《忧容童子》、《再见,我的书!》等,以及散文集《为什么孩子要上学》、《给新新人类》等。最新作品为《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战慄早逝去》,目前正撰写小说《水死》。
译者简介
王志庚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日本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现代文学,研究专题式大江健三郎作家及其作品。现任职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导读序
从自创的异境中脱逃归来
---读大江健三郎的《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
受新潮社之邀,刚获颁诺贝尔文学奖不久的大江健三郎,为了编《大江健三郎小说》全集,重读了自己从年轻时写的所有小说,同时认真反思了究竟小说是什么、小说家是怎么一回事,以及自己成为小说家的来龙去脉。
小说,对大江健三郎而言,不只是一份工作、一个职业,而具有更核心的意义---那是他与周遭世界发生关系的模式,那也是他看待世界的基础。
他说:「年纪轻轻就成为小说家的我,从那时起,不就等于失去了再次体会与小说彻底分离的经验的机会了吗?从此,我的现实生活经验不就全部变成了小说家的经验了吗?」
「那时」,是二十岁的大学时期,因为一篇刊登在学校刊物上的小说,受到注意与重视,获得了来自文学刊物的邀稿,在没有办法充分思考与准备的情况下,大江健三郎突然就成了小说家。对这件事,多年之后,他仍然耿耿于怀,仍然不舍地扣问:「你相信自己有小说家的才能吗?」
这个问题因为是对着自我发问的,所以很难回答。如果是要对外界回答,那就容易多了。一篇篇的作品在那里,接连的杂志稿约,作品完成后总有出版社热心地出版,还吸引了为数不少的读者,这些就证明了大江是个胜任、称职的小说家。
然而,他要的答案不是这些。而是面对自我,更根本也更深刻的发问。那就得先解答小说是什么,小说家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才能找到能够说服自己的答案。
「其实,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期待自己对同时代的发言会得到什么实际的效果。这也许是我的散文和评论的基本形式吧?」这段话表面谈的是散文与评论,实质上却是反面突显了大江心目中,小说的一项特性---小说不是「对同时代的发言」。小说讲的,不是这个时代的现实,小说要沟通的对象,不是「同时代的人」,或者该说,不是关心在意同时代具体现实的人。
小说是以想像力写成的。大江引用格斯顿.巴什拉尔的话:「直到现在,人们仍认为想像力具有形成映像的能力。想像力是由知觉所提供的扭曲影像的能力,特别是将我从基本的映象中解放出来,去改变映象的能力。」
作为一个运用想像力扭曲现实映象的小说家,大江自觉一路写着「这个国家所没有的小说」,这是他最特别的身分,一个身处日本的异国作者,一个真正的独行者。和在他之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刚好相反,川端康成被视为「日本的代表」、「日本美感与美学的代表」,领诺贝尔奖时的致词标题是:〈日本之美中的我〉;轮到大江领奖时,他却刻意将标题订为:〈日本之暧昧中的我〉。
他既是日本,又不是。因为他的小说不是来自现实、同时代的日本,也不是主要针对现实、同时代的日本发言的。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首先来自他强烈感觉、反覆强调的「边缘性」。多重的边缘。偏远四国山林的环境,对应东京都会而构成的边缘性。山谷中的民众语言与民众记忆,对应天皇制文化而构成的边缘性。还有被战争经验遗弃,却必须同样承担败战命运的奇特世代边缘性。更重要的,是透过文字不断感受到「另一个世界」实存诱惑,对照现实真实社会所构成的边缘性。
说服大江健三郎相信「另一个世界」存在,不是感官的经验,而是来自于阅读的累积。像一个诗人般,他很早就感觉到无法用「公共语言」来书写、纪录「个人经验」。任何个人的感受,一旦用「公共语言」书写,就失去了「个人性」了。只有「自己的语言」才能保留那真正值得保留的个人视域与个人惊悸感动。
日本的暧昧,一部分就表现在大江健三郎的文字上。多少评论者、读者抱怨过,那样的日文不像日文,里面运用了太多外文字汇与语法,让人很难读懂。对这样的批评,大江的回答是:他所写的,本来就不是日文,不是现实、同时代的日文。他的小说,是用一种奇特的「三合一」语言写成的,有日语、有外语,还有「自己的语言」。这三者复杂动态混合对话,才形成了小说中的语体,介于「公共语言」和「个人语言」间的暧昧事物。
是在阅读外语作品时,大江摸索找到了这样的暧昧事物。早年没有足够资财可以购买昂贵的原文书,只好借了图书馆的原文书,然后将原文抄写在自己拥有的日文译本上,如此经验让他感受到了语言内在的不可翻译特质。英文、法文没有办法被日文取代,而是与日文冲击晃漾,在运用日文的少年读者心中,创造出无法用日文掌握、表达的其他感觉。用大江的话说:「为和自己沟通,而不是为跟外国人沟通而学习外文。」这样的学习,在身体内部开出一个奇妙的空间,可以拿来装许多非属现实、非属同时代的经验内容。
「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这个乍看下显露傲慢的标题,内中其实藏着极度低抑的谦卑,尤其是藏着严重的焦虑。大江要谈的,不是普遍的小说写作条件,而是他自己作为小说家的组构,因为他太明白自己跟其他小说家如是不同。毕竟,不是有那么多小说家是以「你相信自己有小说家的才能吗?」为出发点来回顾、检验自己的小说写作与成就的。
在这本书中,大江健三郎试图将问题往正面推一点,转而告诉自己,「你有小说家的才能,你相信吗?」有小说家的才能,因为他身上特殊的「边缘性」,因为他特殊的阅读方法与阅读能力,以让书籍内容烙印在自己生命上的态度,读了布莱克、但丁、叶慈等人的书,更从中间炼取出特殊的语言,这些都是小说家的才能。
然而,即使罗列说明了这些过程与条件,大江健三郎还是对自己留了一个没有彻底解决的问号「你相信吗?」他还是没有完全相信。因为小说,他心目中的本质就是不确定的,小说描绘的是某种终极的「异乡」,「为什么人在真正的悔悟之前,一定要去危及生命的异乡,用奥古斯丁的话说,为什么一定要前往呢?」这问题是无法解答的,那诱惑、逼迫人前往的异乡,也无法在此乡本地描述,小说家只有去到了那个小说的异乡,才有办法真正知道自己具备或不具备写作那种小说的才能。
「在『它』出现之前,首先要有一个小说写作过程。跑道没完成前,『它』就不会到来。证据就是,在小说开始之前,或开始后由于某种原因而暂时搁笔的时候,来到自己身边貌似精采的构思,在实际落笔后,立刻会被证明只是个无聊的想法。」永远只能在去到那超过我们既有应付办法之外的异乡,经过危险折磨,才真能了解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才能活着回来,为他人讲述异乡的情景与所发生的事。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大江眼中的小说,基本上都带着「唯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予你」的悲剧性质;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大江永远无法真正「相信」自己是有写小说才能的。
阅读此书,我们进入大江的问题与焦虑中,不只理解造就大江健三郎这个小说家的力量,更惊讶于小说这个东西,远比我们想像的庞大、迷人、陌生、深邃、曲折。
文◎杨照
本文为阅读大江健三郎的《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一书所撰写之导读
收录于2009年9月全新改版的版本中
这本《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低饱和度的蓝色搭配烫金的书名,有一种莫名的沉静感,让我在书店驻足良久。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具体内容我记不太清了,但大概意思是关于“写作者的孤独与坚持”。我一下子就觉得,这本书或许不是那种教你技巧的“干货”指南,更像是一位前辈,在分享他多年的创作心路历程。我一直以来都对文学创作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门槛很高,不知道从何下手。看到这本书,我联想到自己曾经写过的那些零散的片段,那些未完成的草稿,那些在脑海中盘旋却无法落笔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示,让我明白,成为一名小说家,究竟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又需要经历怎样的磨砺。它可能不会直接告诉我“如何写好一个人物”或者“如何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但我相信,它会通过作者自身的经历,让我理解创作的本质,让我看到那个“如我”般的写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窥见文学世界的更深处,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创作之路,有更清晰的认知和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我之前曾读过一些关于写作的书,大多数都偏向于技法层面,什么“三幕剧结构”、“人物弧光塑造”之类的,读完之后虽然学到了一些理论,但感觉离真正的“小说家”还是有很远的距离。而《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视角,它不只是教“怎么写”,更像是探讨“如何成为一个写小说的人”。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小说家”这个身份的,又是如何看待这个身份背后的意义和责任。我在想,这本书或许会讲述一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比如灵感枯竭、自我怀疑、外界的质疑等等,以及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坚持走下去的。我更关注的是,在作者看来,一个真正的小说家,除了文字功底之外,还需要具备哪些更深层次的品质?是敏锐的观察力?是深邃的思考能力?还是超越常人的共情能力?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这本书如果能让我思考这些问题,哪怕只是引发一些新的想法,对我来说就已经很有价值了。我希望它能给我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而不是单纯的“技术上的指导”。
评分说实话,《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这个书名,一开始让我有点犹豫。我担心它会是那种过于自负或者说教意味很浓的书。但当我仔细端详它的封面,以及在网上看到一些零星的评价时,我开始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期待。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学导师”,而是一个真诚的、愿意分享的同行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窥见一个“小说家”是怎样炼成的,但不是那种冰冷的、机械的流程,而是充满了情感、思考和挣扎的过程。我喜欢那种能引起我内心共鸣的书,能够让我思考“我”为什么喜欢阅读,为什么会被某些故事所吸引。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探讨一些关于“初心”和“坚持”的话题,毕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长久地投入到一项需要耐心和悟性的创作中,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被理解”的感觉,让我知道,在追求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不是孤单的。
评分拿到《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这本书,我脑海里闪过无数个关于“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有人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故事?为什么有些文字能穿越时空,引起共鸣?我个人而言,对小说创作始终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总觉得那是一种极具天赋和经验的艺术。这本书的书名,带着一种“现身说法”的意味,让我感觉仿佛要走进一位真正的小说家的内心世界。我猜测,书中很可能不会有那种“套路化”的写作教程,而是会深入探讨创作的源泉,以及写作者的内心成长。我期待能从中看到,那位“如我”般的小说家,是如何在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和表达方式。或许,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文学史、关于经典作品的解读,但这些解读一定会与作者的个人经历紧密结合,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活生生”的创作过程。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作者如何理解“生活”与“创作”之间的辩证关系。毕竟,再好的技巧,也需要有血有肉的生活体验作为支撑。
评分看到《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的书名,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方法论,而是“养成”。它似乎在暗示,成为一名小说家,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秘籍”。这让我感到一种亲切感,因为我自己也曾多次尝试写作,但总感觉缺乏方向。我好奇书中会讲述什么样的“养成”经历。是关于如何培养敏感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还是关于如何训练坚韧的意志,抵御创作过程中的瓶颈?我甚至在想,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灵感”的探讨,但不是那种虚无缥缈的说法,而是如何通过日常的积累和思考,让灵感“找上门来”。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我一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让我对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有一个更清晰、更系统的认识。它可能不会给我立竿见影的写作技巧,但它可能会教会我如何像一个小说家一样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生活,从而最终拥有属于自己的创作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