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观看的方式!
故事起源于一个事件:当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到日本展出时,为了控制现场人潮,展出单位规定每个人只有二十秒的观赏时间,还贴心地为大家准备放大镜,以便能好好欣赏着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但是,当每个用放大镜观赏的人,聚焦在嘴角的一抹微笑,只看到了这幅画因为年代久远而造成的龟裂痕迹,看不见的是这幅画究竟美在哪里……
事实上,欣赏一幅画应该是整体性的,非盛传的一抹微笑。而文学,又何尝不然?
林文月从欣赏一幅画的角度写起,进而道出文艺欣赏的从容视野,甚至是一种看世界的方法。优雅、从容、开阔的视界,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无论是读一首诗、创作一篇散文,或是欣赏一件艺术品,甚至在学术上的研究,林文月想要传达的,正是这种美丽的世界观。
用放大镜去看「蒙娜丽莎」一定看不到那着名的微笑。但是,退个几步,留一些时间,不只是谈文论艺,即使生活也值得如此细细品味,豁达远观。
《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不高调的谈文学、论艺术,而是从每各生活小故事与体验说起,再妮妮道来她多年对于文学、艺术、翻译之所见与心得。书中所收录的演讲稿、评好友的书法与摄影、《源氏物语》之追记….都呈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优雅,却又精辟解析,显示出她对于文学艺术深厚之功力,因而成为众人推崇的文坛偶像。
「这一生和文字结下了深缘,读书、教书,也写书、译书。」
「我用文字记录生活,事过境迁,重读那些文字,惊觉如果没有文字,我的生活几乎是空白的。」
「我不知道写作的人可以为自己的作品解说到何种地步?我今天只能说,如果一个人的生理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风貌,创作也大概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风貌的吧。」 ~ 林文月
读文学、说艺术、论翻译,《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集林文月近几年来之书写为主体:既能访幽探微,汲文艺英华;复又追忆人事,觉察有情,无所不在。文章淡笔优雅,略带古拙之趣,最能作为散文与论着兼得闲适、敏锐和广阔的典范。
《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除了林文月在文学、艺术、翻译方面的文章之外,特别刊出了她珍藏多年从未曝光的私房照、庄灵先生的摄影作品、台静农先生的字画,以及张大千最后一位入室弟子孙家勤先生的画作等等。
附录则收录了林以亮先生、何寄澎先生撰写的文章,分别谈到林文月的翻译、散文特色,与文学史的意义。
《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之于林文月,正如同《飨宴》之于柏拉图、《十日谈》之于薄伽丘,也如同《蒙田笔记》之于蒙田──最见深入、完整和体系。
作者简介
林文月
「林文月
她,让最美好的留下来 ~ ~
跨越千年的时间界限 重现文化人的优雅与广阔 」
当年台大校园流传着,就读中文系的林文月,每当她穿着高跟鞋「叩、叩、叩……」穿越中文系长廊时,所有人屏气凝神、鸦雀无声,就等待着女神的来到 ~ ~
《源氏物语》翻译第一把交椅、正统散文大家、优雅姿态的女性代表、连雅堂的外孙女……这些加冕,都显示林文月女士,让人推崇的文人典范。
林文月作品常被国立编译馆,选入国、高中生中文课本教材,其中《翡冷翠在下雨》收录在龙腾版高中国文课本第三册。她的散文和游记小品,笔意清畅、风格醇厚,淡淡字里行间辐射温暖与智慧的光芒。
有鹿将以文坛崇敬的优雅偶像,向对她景仰的读者、从课文收录她作品而了解的莘莘学子……透过这本《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介绍这位具有贵族优雅大气的女性典范,告诉读者原来艺术可以这么亲近,全然是你我生活的一部分
外祖父是《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上天给了林文月与生俱来的家世和美貌,但让林文月如此迷人的,却是她的努力与坚持。
林文月虽然是台湾人,却诞生于上海的日租界,与日本孩童一起学习和成长。启蒙教育是日语,12岁返台后则接受中国语文教育,使得她自然通晓中、日两国语文,也为之后她在中日比较文学和翻译日本文学名着的成就上奠下基石。
考大学时,林文月同时考上了台大中文系和师大艺术系,她选择了前者就读,却也说明了她在美术方面亦有天分。1959年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后留母校执教,于1993年退休。翌年获赠台湾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曾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史丹福大学、加州柏克莱大学,及捷克查理大学客座教授。专长为六朝至唐的文学研究,尤以「陶、谢诗」为最。
林文月在写作方向分为三方面:论文类有《谢灵运及其诗》、《中古文学论丛》等五种,翻译类有《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六种,散文类有《京都一年》、《人物速写》等十二种。散文作品曾获得中兴文艺奖、中国时报散文类推荐奖等。翻译类曾获得国家文艺奖成就奖,1987年获为香港翻译学会荣誉会员。
林文月的散文,早年多富哲理,后来则以抒情感性为主,但都不失正规散文的体例。如同她所研究的陶渊明和谢灵运,林文月的散文时而质朴淡雅如陶诗,又时而华丽真切如谢诗,集冷笔与热笔于一身,有种从容不迫的气度。
除了散文创作,耗时五年的《源氏物语》中译本,让她从此与日本文学脱离不了关系,也开展了台湾中日比较文学的研究。写文、译文之外,林文月也绘画,特别擅长素描和仕女工笔画。加上她的先生郭豫伦也是知名画家,因此林文月着作里的插图或是书籍封面,很多都是由她自己、郭豫伦,或是两人合力绘制完成的。
集学术、翻译、散文创作和绘画于一身,林文月自有一股淡香扑鼻,令人难以忘怀。
自序
1.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谈文艺欣赏的一种态度
2.视灵七十--庄灵摄影展序
3.美好的记忆--为孙家勤八十回顾展书
4.《拟古》--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之结合
5.游于艺--回首译途
6.〈归鸟〉几只--谈外文资料对古典文学研究的影响
7.平冈武夫教授的《白居易》
8.中日翻译界小型座谈会追记──兼介日译本《杀夫》之诞生
9.千载难逢竟逢--《源氏物语》千年纪大会追记
10.身经丧乱--台静农教授传略
附录
翻译和国民外交◎林以亮(宋淇)
林文月散文的特色与文学史意义◎何寄澎
林文月着作年表
这本《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简直是一场文学的盛宴!我被作者那精妙的叙事技巧深深吸引。它不是那种快节奏、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更注重营造一种宁静而又暗流涌动的氛围。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剥洋葱,一层一层地揭开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东西。书中的许多场景描绘得非常生动,仿佛就在眼前,细节之处的处理更是恰到好处,让人觉得身临其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种细腻的笔触,将角色的喜怒哀乐、矛盾挣扎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似乎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程,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适合囫囵吞枣地阅读,它需要你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的温度,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投入。它是一本能够滋养灵魂的书,会让你在阅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反复回味其中的妙处。
评分我最近读了《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非常复杂,但绝对是积极的。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够轻易地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我并没有着重于理解书中的每一个情节,而是被其所营造的宏大叙事和深刻的主题所震撼。书中的人物,即使我无法一一列举,但他们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他们的命运似乎与我息息相关。作者的语言充满了力量,时而如诗如画,时而又如利刃般直接,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它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多面性,引发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深入思考。如果你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刻思考,并且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感兴趣,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拥有。
评分我必须说,《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文笔非常独特,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视角。我并没有被具体的情节所吸引,而是被那种由文字编织出的巨大情感网络所笼罩。书中的人物,即使是那些细枝末节的角色,也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和故事,他们的存在感极强。作者善于运用大量的意象和隐喻,让文本充满了哲学意味和艺术感染力。每一次阅读,我都能发现新的亮点,新的解读。这本书更像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你的脑海中徐徐展开,让你沉醉其中。它没有刻意去迎合读者,而是坚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这恰恰是我欣赏它的地方。如果你追求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学享受,那么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叫做《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的书,这本书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尽管我不能具体提及书中的情节,但我可以说,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营造的氛围感和情感深度是极其令人着迷的。每一次翻页,都仿佛被带入了一个精心构建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人物的塑造尤其成功,即使没有读到具体的细节,你也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渴望和成长。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平凡的生活片段描绘得如此引人入胜,让读者在其中找到共鸣,或者仅仅是纯粹的欣赏。书中的语言流畅而富有诗意,有些段落我甚至会反复阅读,品味其中的韵味。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书,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醇厚的回甘。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喜欢深度阅读,愿意花时间去感受文字背后力量的读者。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它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
评分《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这本书,我只能说,它是一部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作者的功力在于,她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道理,让你在不经意间,就产生了共鸣。我并没有被书中的具体故事所打动,而是被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所感染。人物的刻画非常真实,他们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纯粹的恶人,而是活生生的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喜悦,也有悲伤。作者仿佛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用敏锐的视角捕捉着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并将它们升华为动人的篇章。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老朋友聊天,在分享彼此的人生感悟,那种亲切和温暖,让人难以忘怀。它不是一本让你兴奋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沉静的书,让你在沉静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