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人三十种解读》是刘再复「红楼四书」之一。书中解读的三十种人,名称来自《红楼梦》文本,皆有出处和说明,对每一种人,作者都有狭义与广义的阐释。文章虽属「红学」,但不是艰深的论文,而是以轻驭重的随笔。《红楼梦》,梦的是诗意的人和诗意的生活,确实是一部「人书」。
作者将《红楼梦》读熟读通,把众多人物归纳出三十种,并把思想的锋刃切入人性深层,对每一种人的解说,都不是概念演绎,而是活生生的、有文化意味的人物评说和人性评论。正如作者所说:「笔者从八十年代开始,就热心于对『人』的研究与思索,相继写出的《人物性格二重组合原理》、《性格组合论》等,都属于对人自身的探讨。出国后出版《人论25种》,也是企图进入人性的更深层面。
此书的写作,使自己更具体地面对生命个案,更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是丰富复杂的,过去那种把某一生命视为某一意识形态的载体的时代应该结束了。我们该面对的,是世上独一无二的无比精彩的人性的孤本,不可替代的生命的主体图画。」这些思索和探讨,除了让我们充分阅览生命的奇观奇蹟,对人性有更清明的认知和感悟外,而且在日常的生活中,随时可找到相似蓝本,每一种人,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作者简介
刘再复
曾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9年移居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等多所院校担任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
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名誉教授,台湾中央大学客座教授。
着有:《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性格组合论》《传统与中国人》《告别诸神》《告别革命》《罪与文学》《高行健论》《人论二十五种》《寻找的悲歌》《漂流手记》九卷《红楼梦悟》《共悟红楼》等。
最近又重温了一遍《红楼梦》,这一次,我更加关注那些“小人物”的命运。除了那些大家闺秀、公子哥儿,那些丫鬟、小厮、婆子们,他们的人生轨迹,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同样令人动容。比如,晴雯的刚烈不屈,虽然命运悲惨,但她的身上闪烁着独立不羁的光芒;袭人的温柔贤惠,虽被诟病,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的无奈。还有那些被随意摆布的刘姥姥,她们的淳朴与智慧,在那个奢华的大观园里,显得格外真实。我发现,曹雪芹在描绘这些人物时,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身份低微而敷衍了事,反而赋予了他们鲜活的生命和独特的性格。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情感需求,他们的人性挣扎,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含义。不仅仅是那些主子的悲欢离合,更是整个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写照。我曾尝试去理解,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他们是如何挣扎求生的,他们心中又怀揣着怎样的希望与绝望。这些人物的命运,往往是更直接、更残酷的现实写照,它们提醒着我们,不要只关注那些表面的繁华,而要看到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辛酸与苦难。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这些“小人物”身上,看到不同层面的“红楼”故事。
评分“红楼”二字,何其浩瀚,宛如一片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又似一座深邃幽远的宝藏,承载着无数的传说与故事。每次翻开,总有新的惊喜,新的感悟。我一直沉迷于曹雪芹笔下那个风华绝代的时代,那些鲜活灵动的人物,那些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那些细腻入微的生活描绘,都仿佛拥有生命一般,在我脑海中不断回响。从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到薛宝钗的圆融世故;从贾宝玉的叛逆不羁,到王熙凤的泼辣精明,每个人物都如同我熟悉的故人,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命运沉浮,都让我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我总觉得,这部巨著,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百科全书,一部关于社会百态的缩影。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古人对话,与历史交流,在那些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人生的无常,看到了命运的无奈,也看到了人性中的闪光点,看到了真挚的情感。我曾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那些人物,去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推演他们的未来走向。然而,越是深入,越是觉得“红楼”的博大精深,越是惊叹于曹雪芹的鬼斧神工。它就像一个永远也挖掘不完的矿藏,每一次挖掘,都能发现新的宝藏。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经历,才能孕育出如此恢弘壮丽的作品?它所描绘的那个时代,那个家族,那个世界,早已随着历史的尘埃而湮灭,但那些人物,那些故事,却穿越时空,至今仍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共鸣。我多希望能有机会,能与更多的“红迷”们一起,分享这份热爱,一起探寻“红楼”深处的奥秘。
评分每次捧起《红楼梦》,我都会被其丰富的细节所震撼。它不仅仅是故事,更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百科全书。从服饰的穿戴,到饮食的讲究;从节日庆典的习俗,到婚丧嫁娶的礼仪;从园林的布局,到器物的摆设,无一不细致入微,真实可感。我曾不止一次地尝试去还原书中描绘的场景,想象着那些精美的服饰,那些琳琅满目的珍馐,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繁华而又衰败的年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节令变化的描写,比如,春天里海棠花开,夏天里荷风送香,秋天里菊花盛放,冬天里梅花傲雪,这些自然的景物,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也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与变迁。曹雪芹以其卓越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将这些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我常常在想,作者究竟是如何了解到如此多的细节?他对那个时代的生活,究竟有多么深刻的理解?我深信,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构成了“红楼”宏大叙事的基石,也正是这些细节,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烘托,更是人物情感、社会现实、乃至命运走向的深刻隐喻。
评分每一次阅读《红楼梦》,我都会有新的思考,新的疑惑。关于人物的命运,关于故事的结局,关于作者的意图,总是能引发我无穷的遐想。我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去比较不同学者对情节的解读,去争论某个词语的含义。我发现,“红楼梦”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和研究者去探索,去解读。没有人能给出绝对的答案,也正是这种开放性,让“红楼梦”至今依然充满着活力。我尤其着迷于书中那些“未完”的部分,那些被认为是被删改或未完成的章节,总是让我充满了好奇。我会去推测,如果故事继续发展下去,人物的命运会如何?他们是否能摆脱悲剧的结局?这些“如果”,构成了“红楼梦”留给我们的另一种想象空间。我喜欢这种“留白”,它给了读者参与创作的可能,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红楼梦”的共创者。我曾尝试着去续写,去填补那些空白,虽然最终无法与原著相提并论,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对“红楼梦”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它不仅仅是一个已经完成的故事,更是一个仍在不断生长,不断被解读的生命体。这种不断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正是“红楼梦”吸引我的根本原因。
评分读《红楼梦》,我总有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觉。初读时,我或许会被宝黛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所吸引,被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所牵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逐渐发现,这部作品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它是一幅画卷,徐徐展开的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宏大图景;它更是一部哲学著作,蕴含着对生命、对命运、对社会深刻的思考。我曾经花很多时间去研究人物的性格,试图找到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比如,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究竟是出于对家族的责任,还是对权力的渴望?林黛玉的敏感多疑,是天生的气质,还是现实环境的塑造?这些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也正是“红楼”的魅力所在。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不同的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细节的描绘,比如,贾府里的一草一木,丫鬟婆子们的日常对话,甚至是节令时辰的变化,都充满了深意,仿佛都在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我时常会放慢阅读的速度,去体会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去品味那些含蓄的表达。我相信,在每一个细微之处,都隐藏着作者的匠心独运。而这些细微之处,也正是构成“红楼”庞大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常常感叹,曹雪芹是如何做到将如此多的元素,如此复杂的情感,如此深刻的哲理,如此巧妙地融为一体,并将其呈现得如此生动真实,如此引人入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