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同其他《诗学》中译,舍弃引经据典的注释。为方便阅读,特将部分有关文义的「说明」,融入文本(并以方括弧表示)。「辩解」可以说是译者与作者亚里斯多德这位洋老夫子的请益、交流、甚至「抬槓」的部分语录,中间时或请了一些现 / 当代戏剧、文艺名理论家出场助兴。希望能够借此引发对《诗学》有雅兴的一般读者,在阅读时也能参与交交心、抬抬槓。
附录译者对悲剧和模仿 / 创作心得,部分可以与「辩解」中相关话题唿应,也可以单独浏览。
作者简介
黄美序
出生于中国浙江乐清,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研究,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戏剧博士,曾任淡江大学西洋语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与《淡江评论》(Tamkang Review)主编,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主任,美国Mankato State Universuty客座教授。现任中国文化大学艺术学院兼任教授,发起中华戏剧学会,并担任常务理监事多年。
自言在人生舞台上常与黑白(墨、纸、粉笔)为伍,「误(娱)人子弟」和自娱(误)浮生。已出版主要论述有《幕前幕后.台上台下》、《论戏说剧》、《象牙塔外》、《舞台剧》、《戏剧欣赏:读戏、看戏、谈戏》、《戏剧的味 / 道》等,创作剧本有《杨世人的喜剧》、《空笼故事》、《岂有此理》、《小狐狸+-×÷大野狼》、cathy Visions等中英剧作多种。翻译剧本有《李尔王》、《叶慈戏剧选》、《财神爷要开眼啦!》等等。剧作曾获「吴三连文艺奖」,戏剧理论曾获「国家文艺奖章」。被列入多种中英名人录,如2000 Outstanding of the 21th Century(IBC出版)和Great Minds of the 21th Century(ABI出版)。
卷首闲话(之一):我怎样译《诗学》
卷首闲话(之二):解辩「辩解」
话白《诗学》译文与辩解
第一章:什么是模创?
第二章:模创的对象
第三章:模创的形式
第四章:诗的源起和发展
第五章:喜剧的根源
第六章:悲剧的形式
第七章:悲剧行动的特点
第八章:情节的完整性
第九章:悲剧与历史的区别
第十章:情节的类型
第十一章:情节的变化
第十二章:悲剧的组织
第十三章:悲剧情节的模式
第十四章:恐惧与怜悯
第十五章:悲剧中的品格
第十六章:发现的类型
第十七章:剧作家的实用法则
第十八章:再谈剧作家的实用法则
第十九章:悲剧的文辞与思想
第二十至二十二章:文字与文辞
第二十三章:史诗、历史、悲剧
第二十四章:再谈史诗与悲剧
第二十五章:批评的艺术
第二十六章:悲剧与史诗的比较
附 录
Oedipus、Iliad、Odyssey内容简介
试析艺术的形、神──模仿?创作?
中西悲剧探幽──净化?补偿?
卷尾闲话
初次瞥见《话白<诗学>与辩解》这个书名,我便被其“话白”二字所吸引。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直接抛出专业术语,而是隐约透露出一种更为亲切、更具沟通性的姿态。我联想到,这或许是一种尝试,试图将亚里士多德那古老而精深的《诗学》“翻译”成当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想象一下,作者不是高高在上地讲授,而是像一位老友,轻声细语地和你聊起诗歌的本质,聊起戏剧的魅力,聊起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是如何构建的。这种“话白”的背后,一定蕴含着作者对《诗学》深刻的体悟,以及他希望与读者建立情感连接的愿望。而“辩解”二字,则为这趟阅读之旅增添了另一层趣味。它暗示着书中可能存在着一些争议的观点,或者作者需要为《诗学》的某些部分,甚至是某种文学现象,进行一场智慧的辩护。我很好奇,作者会选择回应哪些质疑?他会用何种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种带着辩护性质的探讨,或许能让《诗学》在新的语境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评分“话白”与“辩解”,这两个词语组合在一起,让我对《话白<诗学>与辩解》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感觉,这并非是一本严肃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次深入浅出的对话。作者选择“话白”,似乎是在努力打破《诗学》与读者之间的壁垒,用一种更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他对这部经典著作的理解和感悟。我猜想,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他个人的阅读体验,或者是将《诗学》中的观点与当代的文化现象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会到古老智慧的魅力。而“辩解”二字,则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更为动态的色彩。它暗示着作者在阐释《诗学》时,可能遇到了某些普遍的误读,或者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需要通过辩解来澄清和捍卫。这种带有一定论辩性质的探讨,无疑会让阅读过程更加引人入胜,也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让我们在作者的辩白中,更深入地理解《诗学》的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话白<诗学>与辩解》,总给我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张力的感觉。我猜想,作者在“话白”这个词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它可能是一种叙事策略,用一种温和、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解读亚里士多德那本厚重的《诗学》。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坐在你身边,用茶余饭后的闲谈方式,一点点拆解“模仿”、“情节点”、“净化”这些概念,会不会比枯燥的学术著作更容易让人接受?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穿插着一些作者个人的阅读体验,比如他是在什么情境下第一次接触《诗学》的,又因为什么原因开始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辩解”这个词,则像是为这种“话白”增添了一层防护,又或者是一次主动的出击。也许作者在解读《诗学》时,遇到了某些普遍的误解,于是他选择站出来,用他自己的方式去“辩解”,去澄清,去捍卫他对《诗学》的理解。这种“话白”与“辩解”的结合,让我觉得这本书既有学理深度,又不失人情味,是一种非常吸引我的组合。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那些既能让我茅塞顿开,又能让我会心一笑的解读。
评分《话白<诗学>与辩解》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颇具画面感的阅读场景。我仿佛看到一位博学的智者,他没有选择用繁复的学术语言来堆砌,而是用一种温和、日常的“话白”方式,引领我们走进亚里士多德那座宏伟的哲学殿堂。《诗学》本身就充满了对艺术的深刻洞察,而“话白”的处理方式,预示着这本书将是对这些洞察的耐心梳理和生动解读,可能会涉及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或者用现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来佐证古老的理论。但更让我感到好奇的是“辩解”二字。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在解读《诗学》的过程中,主动或者被动地卷入了某种学术争论?他是否会挑战一些传统的解读,或者为《诗学》中某些不被理解的观点发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阅读体验,它不会让读者感到遥不可及,反而会拉近我们与伟大思想的距离,并在辩解中揭示出《诗学》超越时代的价值。
评分读完《话白<诗学>与辩解》的封面和封底,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关于古希腊哲学与文学交织的场景。封面设计独具匠心,笔触或粗犷或细腻,仿佛在诉说着亚里士多德《诗学》跨越时空的深远影响,以及后世对其进行的无数解读与辩驳。扉页上印着“话白”二字,虽然我尚未深入书中,但这两个字本身就带有某种东方哲思的韵味,让人联想到言简意赅、直指本质的阐释。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对《诗学》的纯粹学术分析,更可能融入了作者自己独特的思考,尝试用一种“话白”的方式,将晦涩的哲学概念转化为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智慧。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诗学》中关于悲剧、喜剧、史诗等概念的,是否会结合当代的戏剧、电影、甚至网络文学进行类比,从而展现其普适性?而“辩解”二字,更是激起了我的探究欲,究竟是针对《诗学》本身的某些观点进行辩护,还是在回应其他学者对《诗学》的解读,抑或是对某种普遍的文学批评现象进行辩解?这种开放式的标题,为我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扉页,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