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码;
今天,人文彰化见证半线风华。
一只蚂蚁一直
轻轻叩着糖罐:
喂,喂
不让我进去
你是醒不了的梦!
喂,喂
不让我进去
你是醒不了的梦!
那样的回声一直
轻轻叩着糖罐
──萧萧〈缘无缘〉
标举当今台湾诗坛的重要诗人,萧萧的地位毋庸置疑。从一九七○年代的「龙族诗社」起,到一九八○年代的「诗人季刊」,乃至一九九○年代的「台湾诗学季刊」,三十余年来,他融编、写、评、教,等多重专长于一身,不论是在质与量的表现,始终都维持着水准以上的演出。
从一九六三年初识现代诗,到二○○五年为止,四十二年间萧萧共出版了《举目》、《悲凉》、《毫末天地》、《缘无缘》、《云边书》、《皈依风皈依松》、《凝神》等七本单行本诗集,平均六年得一集诗,以数量而言可以说略少了些,但如果加上大量的诗评、诗刊、诗选之编辑写作、诗社之参与,以及现代诗之教学、推广、研究,则萧萧对现代诗的付出之勤、用力之深,在台湾诗坛上实在少有匹敌。
作者简介
林明德(1946 ~ )
高雄县人。国立政治大学中文博士。现任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兼副校长。投入民俗艺术研究三十年,致力挖掘族群人文,整合民俗艺术,强调民俗是一切艺术的土壤。着有《台澎金马地区匾联调查研究》(1994)、《文学典范的反思》(1996)、《彰化县饮食文化》(2002)、《阮註定是搬戏的命》(2003)、《台中饮食风华》(2006)、《□酌雅俗》(2009)等书。
【丛书序】启动彰化学 林明德
1. 论萧萧短诗的简约美学 丁旭辉
2. 回音的谛听---谈萧萧的《凝神》 方群
3. 诗的第五元素---萧萧诗集《云边书》评介 白灵
4. 萧萧《世纪诗选》导读 李癸云
5. 垂今钓古话萧萧 张默
6. 羚羊如何睡觉 陈巍仁
7. 扛着现代与后现代走向二十一世纪的诗人 罗门
8. 萧萧诗作的主题意涵 林毓均
9. 萧萧批评方法及实践 陈政彦
附录:萧萧相关研究资料
我一直对“诗意”这个词感到好奇,它究竟是如何体现在诗歌中的?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来解读。它探讨了萧萧诗歌中那些“微观”的诗意。不是宏大的叙事,也不是激昂的抒情,而是隐藏在生活细节里的,那些闪闪发光的诗意瞬间。研究者通过对诗歌中具体意象的分析,比如一片叶子的落下,一个偶然的微笑,一段街角的对话,来揭示萧萧是如何捕捉并放大这些生活中的“诗眼”。我读到那些段落时,总会不自觉地回想起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瞬间,那些曾经被忽略,却在读到诗句时重新被点亮的时刻。这本书让我明白,诗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潜藏在我们身边,只是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研究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点”的分析,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些“点”如何汇聚成线,形成诗歌的整体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干坤”。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像是一次诗意生活的指南,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在日常中发现美,感受诗。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萧萧诗歌中“情感的流变”的细腻描摹。我一直觉得,诗歌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触碰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而萧萧的诗歌,恰恰是这样一种能够引发共鸣的存在。这本书的研究者,没有将情感简单地归类,而是深入到情感的生成、发展和消逝的全过程,去捕捉那些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他们分析了萧亢诗歌中那些转瞬即逝的喜悦,那些深沉而压抑的忧伤,以及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怀念。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到自己与诗中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连接,仿佛萧萧的诗句,就是我内心深处那些未曾言说的情愫的代言。研究者还巧妙地将这种情感的流变与诗歌的整体意境联系起来,揭示了情感是如何塑造诗歌的氛围,又是如何与意象相互辉映,共同营造出感人至深的诗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首诗,不仅仅是理解它的语言和结构,更是要走进诗人内心,去感受那份真挚的情感。它让我更加珍视萧萧的诗歌,因为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凝练。
评分从这本书的某个章节开始,我被深深吸引,那是一种对“声音”与“空间”在萧萧诗歌中关系的探讨。我一直觉得,诗歌不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听觉的盛宴。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细致地分析了萧萧诗歌中那些富有韵律感的词语,那些巧妙的断句,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听觉体验。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朗诵这些诗歌时,那种回荡在空气中的节奏感,那种潜藏在文字背后的音乐性。更让我着迷的是,研究者还将这种声音的艺术与空间的概念联系起来。萧萧诗歌中的空间,既可以是具体的场景,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领域。研究者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叙事视角、意象的移动,以及时空的转换,揭示了诗歌如何在这个“干坤”里营造出广阔或逼仄的感受。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阅读时的空间想象。我意识到,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体验一个由声音和空间交织而成的诗意世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难以言说的诗歌感受,用一种极其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在诗歌中的呈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常常思考,语言究竟是如何触碰并重塑我们对现实的认知。而萧萧的诗歌,以及对这些诗歌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书中细致地分析了萧萧诗歌中那些看似普通的词汇,是如何在诗意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它探讨了诗歌中语言的“陌生化”处理,那些出人意料的组合,那些跳跃的意象,是如何打破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身处的现实。我读到某些段落时,会感到一种豁然开朗,仿佛一直以来被遮蔽的现实,在诗句的照耀下,呈现出新的轮廓。研究者还将这种语言的重塑与诗歌的“想象力”联系起来,强调了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如何在语言的自由驰骋中,构建出一个独立于现实,却又能深刻反映现实的“干坤”。这本书让我对诗歌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深刻的观照与重塑。
评分读完《萧萧新诗干坤-萧萧新诗研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萧萧这位诗人的创作图景,以及这本研究著作如何精妙地将其徐徐展开。初翻开,就被书中那种对诗歌本体的深切关注所吸引。它没有急于拔高或贬低,而是沉浸在萧萧诗歌的字里行间,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意象的悄然碰撞。我仿佛看到,研究者如同一个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挖掘着每一首诗的内在肌理,从最基础的语言单位,到句子的节奏韵律,再到段落的结构安排,无不细致入微。这种扎实的研究态度,让我在阅读时,也跟着一同进入了对诗歌构造的深度思考。书中对萧萧诗歌中“日常”元素的捕捉,尤其令我印象深刻。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在萧萧笔下,却被赋予了独特的诗意光芒。研究者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日常”如何被诗化,它背后可能蕴含的哲学思考,以及这种诗化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触动。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将书中的分析与自己的阅读体验对照,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曾经感受到的,已经被如此精准地言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的探讨,更像是一场与诗歌灵魂的对话,它让我更加理解了“诗”究竟是如何成为“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