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水浒人物

画说水浒人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水浒传
  • 人物
  • 古典文学
  • 历史故事
  • 连环画
  • 传统文化
  • 英雄故事
  • 名著
  • 绘画
  • 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水浒传》的木刻插图是在明万历年间正式登场的,当时三大刻印流派之一的建安派,因投注较多心力于《水浒》的木刻插图,建立了独具一格的插图风格——上图下文。此种图文并茂方式,古朴易懂,深受市井小民喜爱,不仅成为建安版的特色,也带动《水浒》插图的风气。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所绘制的《水浒叶子》。

  所谓「叶子」,乃是一种博戏或行酒令用的纸牌。天启五年(1625),陈洪绶以四个月的时间绘出《水浒叶子》,供友人周孔嘉市售,以解燃眉之急。没想到竟成市井小民的最爱。《水浒叶子》广为流传后,崇祯六年(1633)及崇祯十四年(1641),分别由新安派木刻名手黄君倩和黄一中镌成木刻版画。

  《水浒叶子》虽仅绘出四十位人物,离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相去甚远,但陈洪绶所选四十人,是根据宋代画家李嵩所绘的《宋江三十六人像》以及《大宋宣和遗事》中的三十六将姓名,酌予增减,剔除性格与事蹟的重复。本书即依循陈洪绶的舖排,将具有代表性的众家《水浒》人物,依序请出与读者见面。

作者简介

吴桃源

  1955年生于桃园,祖籍北京,先祖为满洲正黄旗乌苏哈拉氏。1977年东海大学中文系毕,同年考入师大国语教学中心,从事对外华语教学至今。1993年入辅仁大学神学院进修天主教神学(至2000年),1994年入天主教胚芽团体进修女性神学(至2004年),2001年入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短期进修英翻中笔译课程。曾为《管理杂志》「企业与艺术」专栏主笔(1996-2005)、《人间福报》(2004-  )专栏作家。

好的,这是一份为一本名为《江山万里:宋代风物志》的图书撰写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到的《画说水浒人物》无任何关联。 --- 江山万里:宋代风物志 —— 一卷穿越时空的宋人生活画卷,一曲浸润着市井烟火与文人士骨的时代赞歌。 前言:繁华的底色与隐秘的肌理 宋代,一个在史学界常常被赋予“积弱”标签的朝代,然而,当我们拨开那些宏大的军事与政治叙事迷雾,深入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肌理之中,便会发现一个无可匹敌的、充满生机与精致的黄金时代。它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更是一个审美趣味与市民阶层觉醒的“近现代的萌芽”。 《江山万里:宋代风物志》并非一部传统的帝王将相史,亦非枯燥的典章制度考据。它是一部以“物”为载体,以“人”为核心的宋代社会生活立体剖析。本书尝试跳脱出“靖康之耻”的巨大阴影,将目光聚焦于熙宁、元祐年间直至南渡之后,那些构成宋代文明基石的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细节: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一幅精巧的“交子”印刷图样,一座矗立在汴京城头的界碑,乃至市井巷陌中一句不经意的俚语。 全书分为“食、居、行、娱、学、医、商”七大篇章,辅以大量出土文物考证、传世书画细节描摹以及宋人笔记的生动语料,力求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温度的宋代世界。 --- 第一卷:烟火人间——舌尖上的帝国 本卷深入探讨宋代发达的农业技术与商业贸易如何催生出空前绝后的饮食文化。我们不再满足于对“四菜一汤”的笼统描述,而是走进茶肆酒楼,探究宋人如何将“吃”提升至一种艺术境界。 北宋的“江湖菜系”与“会馆风味”: 详细梳理汴京、临安两大都会的菜系演变,解析鲁菜、淮扬菜系的前身如何在市井中扎根。探究“瓦子”里的小吃摊贩如何利用新式灶具和香料,创造出影响后世的烹饪技法。 茶与酒的社会阶层流动: 宋代的饮茶之风盛极一时。我们不仅会描绘斗茶的雅致,更会揭示茶叶贸易背后复杂的官榷制度与民间走私网络。同时,宋酒的酿造技术(如曲药的改进)如何推动了士大夫阶层的夜宴文化。 平民的餐桌: 重点考察宋代主要粮食作物的轮作制度对普通百姓日常饮食结构的影响,分析腌渍、发酵食物在应对季节变化中的作用,以及蔬菜种植在城市供应体系中的地位。 --- 第二卷:雕梁画栋——家的形态与城的脉络 本卷关注宋代建筑美学与城市规划的精妙。宋代是中国古代城市管理最为细致的时期之一,其规划理念体现了高度的务实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汴京的“坊市制”消亡与里巷的开放: 详述唐代严格的坊市制度如何在宋代逐步瓦解,街道如何被商业活动占据,夜市的兴起如何彻底改变了城市的时间概念。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细节,重构一处典型街角的空间布局。 士人的院落情结: 聚焦宋代文人对私家园林的追求。分析苏轼、朱熹等人在园林设计中融入的哲学思想,探讨“叠山理水”的技艺如何服务于内心的安宁与审美情趣。 居室的温情: 剖析宋代家具的革命性进步。从圈椅的定型到屏风、榻的使用,家具不再是简单的陈设,而是适应人体工学和起居习惯的实用艺术品。室内陈设中瓷器、铜镜的摆放,反映了主人高雅的品味。 --- 第三卷:风驰电掣——交通、通讯与货币流通 宋代的商业繁荣建立在高效的交通和金融创新之上。本卷着重展现支撑起“江山万里”的物质基础。 驿站与漕运的生命线: 详细阐述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在宋代的维护与使用情况,分析漕运对于南方粮食输送到北方禁军和京城的战略意义。同时,对宋代官府与民间的道路维护责任进行辨析。 交子与会子的信用革命: 追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诞生与发行制度。阐释在印刷技术和政府信用体系共同作用下,金融工具如何深刻地改变了远距离贸易的效率与风险。 舟楫之利: 重点介绍宋代造船技术的突破,如水密隔舱技术的应用(尽管其成熟期略晚,但萌芽于宋),以及沿海贸易船只的设计如何适应南海的季风气候。 --- 第四卷:文心雕龙——学风、科举与艺术的民间化 宋代是士人阶层空前壮大的时代,知识的普及程度远超前代。 活字印刷术的冲击波: 细致描绘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时代背景。探讨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在书籍成本、发行速度上的差异,以及这如何使得儒家经典、史学著作、小说话本得以大规模流入民间。 书院与私学的兴盛: 考察书院如何在理学思潮的主导下,成为培养地方精英的重要场所,分析其教学内容与对地方文化的重塑作用。 民间“说书”的艺术形态: 关注说书艺人(讲史艺人)在“瓦舍勾栏”中的地位。他们如何通过口头叙述,将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并为后世的章回体小说积累了丰富的叙事素材。 --- 第五卷:游乐人间——市民阶层的娱乐生活 宋人的闲暇生活是本书最富趣味性的部分。它揭示了一个成熟的消费社会所特有的松弛感。 瓦舍勾栏的繁华夜景: 详细描述宋代城市娱乐中心“瓦舍”和“勾栏”的组织结构、演出内容(如杂剧、傀儡戏、相扑)。记录不同社会阶层在其中消费的差异。 投壶、蹴鞠与射覆: 考察古代体育运动如何在宋代被赋予更强的社交属性和技术要求。以蹴鞠为例,探究其在军队训练和民间娱乐中的双重身份。 节庆与风俗的仪式感: 描绘元宵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的庆祝方式,分析灯火、烟火、社戏等元素如何构成宋代特有的感官体验。 --- 结语:向内求索的文明 《江山万里:宋代风物志》试图证明,一个看似“积弱”的王朝,恰恰是在对内涵的精耕细作中,孕育出了影响深远的文化基因。宋代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对个体审美的尊重,以及在经济活动中的灵活性,构成了中华文明史上一次独特的、向内求索的伟大实践。阅读本书,即是与一千年前的士人、商贾、匠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 --- (全书约1500字,内容专注于宋代生活、经济、文化等非军事、非政治斗争层面,与“水浒人物”主题完全不相关。)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代序——水浒人物图谱 i
一、史进 1
二、鲁智深 9
三、林沖 17
四、柴进 25
五、杨志 31
六、索超 37
七、雷横 43
八、刘唐 49
九、吴用 55
十、阮小七 61
十一、公孙胜 67
十二、孙二娘 75
十三、宋江 81
十四、朱仝 89
十五、武松 95
十六、施恩 103
十七、花荣 111
十八、秦明 119
十九、李俊 125
二十、穆弘 133
二十一、张顺 141
二十二、戴宗 149
二十三、李逵 157
二十四、萧让 165
二十五、石秀 175
二十六、时迁 183
二十七、李应 149
二十八、扈三娘 157
二十九、解珍 165
三 十、顾大嫂 175
三十一、唿延灼 183
三十二、徐宁 149
三十三、朱武 157
三十四、樊瑞 165
三十五、卢俊义 175
三十六、燕青 183
三十七、关胜 175
三十八、安道全 183
三十九、董平 175
四 十、张清 183
后 记 191

图书序言

代序

  《水浒》人物图谱

吴桃源

  中国木刻版画,从最早见于文献的唐懿宗咸通八年(西元八六八年)的《金刚般若经》卷首图,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一九四四年四川出土的《陀罗尼经咒图》则更早,约在西元七五七年)。而由唐发展至明,其镌刻目的也逐渐由宗教供养转向世俗生活,这使得明朝万历至天启年间的五十多年里,因刻书盛行、书肆竞争,成为中国木刻版画的黄金年代。其中更因市民文学(戏曲小说)的兴起,使木刻插图蔚为风潮,也造就了史上有名的三大刻印流派——金陵派(江苏)、建安派(福建)与新安派(安徽)。

  作为明朝四大奇书之一的《水浒传》,由于成书年代约在弘治、正德时期(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马幼垣先生推论),当时已有最早的文字刻本——《京本忠义传》(一九五七年上海发现,明正德、嘉靖年间所刻)以及《忠义水浒传》(郑振铎藏,明嘉靖年间所刊),但均无附图。直到万历十七年(西元一五八九年),《水浒传》的木刻插图才正式登场,显然是拜万历的木刻黄金年代所赐。

  当时三大刻印流派之一的建安派,因投注较多心力于《水浒》的木刻插图,也为自己建立了独具一格的插图风格——上图下文。此种图文并茂方式,古朴易懂,深受市井小民喜爱,不仅成为建安版的特色,也从此带动《水浒》插图的风气。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所绘制的《水浒叶子》。

  陈洪绶(西元一五九八—一六五二年),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擅山水、花鸟、草虫、人物。所绘人物清奇古怪、夸张独特,颇受唐代周昉仕女画、宋代李公麟人物画影响,从纤细工整到简笔疏放,时而具高古游丝(铁线描)的遒劲有力(曹衣出水),时而表现兰叶描的柔媚飘逸(吴带当风)。白描的《水浒叶子》即是兼具此两种风格的作品。

  天启五年(西元一六二五年),陈洪绶为解周孔嘉八口之家的燃眉之急,特以四个月的时间绘出《水浒叶子》,供其市售以度难关(据张岱《陶庵梦忆》,张岱兄弟向与陈洪绶交厚,周孔嘉乃张岱友)。没想到此图绘出后,竟成市井小民的最爱。所谓﹁叶子﹂,乃是一种博戏或行酒令用的纸牌。《水浒叶子》广为流传后,崇祯六年(西元一六三三年)及崇祯十四年(西元一六四一年),分别由新安派木刻名手黄君倩和黄一中为其镌刻出历久不衰的木刻版画。

  黄君倩,即黄一彬,生于万历九年(西元一五八一年)。黄一中,字肇初(一作肇福),生于万历三十九年(西元一六一一年),二人均为安徽歙县□川剞劂世家黄氏之后。据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记载,黄氏家族还有另一位黄子立,即黄建中,乃黄君倩之子,亦为陈洪绶制作了《九歌图》、《博古叶子》等传世名作。

从建安派带动了《水浒》插图风气开始,到大画家陈洪绶以及新安派(亦称徽派)木刻名家黄君倩与黄一中绘制出《水浒叶子》,可以想像对《水浒传》的阅读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水浒叶子》虽仅绘出四十人物,离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相去甚远,但陈洪绶所选四十人,是根据宋代画家李嵩所绘的《宋江三十六人像》、宋末元初画家龚圣与为李嵩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序》,以及《大宋宣和遗事》中的三十六将姓名,酌予增减。陈洪绶删除的是梁山泊天罡星三十六员中的阮小二、阮小五、张横、解宝、杨雄,增加的是地煞星七十二员中的朱武、萧让、安道全、扈三娘、樊瑞、施恩、顾大嫂、孙二娘、时迁。若稍微核对一下《水浒传》七十回以前的情节与人物出场顺序,似乎亦有助于理解陈洪绶所选四十人的理由。

  史进(二回)、鲁智深(三回)、林沖(七回)、柴进(九回)、杨志(十二回)、索超(十三回上)、雷横(十三回下)、刘唐(十四回)、吴用和阮小七(十五回上)、公孙胜(十五回下)、孙二娘(十七回)、宋江(十八回)、朱仝(二十二回)、武松(二十三回)、施恩(二十八回)、花荣(三十三回)、秦明(三十四回)、李俊(三十六回)、穆弘(三十七回上)、张顺(三十七回下)、戴宗(三十八回上)、李逵(三十八回下)、萧让(三十九回)、石秀(四十四回)、时迁(四十六回)、李应(四十七回上)、扈三娘(四十七回下)、解珍(四十九回上)、顾大嫂(四十九回下)、唿延灼(五十五回)、徐宁(五十六回)、朱武(五十八回)、樊瑞(五十九回)、卢俊义(六十一回)、燕青(六十二回)、关胜(六十三回)、安道全(六十五回)、董平(六十九回)、张清(七十回)。

  以上仅为笔者稍加排列,不过还是可以看出大画家对于七十一回以后的招安、征辽、田虎、王庆、方腊这几段故事兴趣缺缺,所以干脆只画到具代表性的董平与张清两人入伙,就告一段落了。若和金圣叹于崇祯末年腰斩《水浒传》为七十回本相较,似有前后唿应之妙。

  《水浒传》的木刻插图发展到了清光绪年间,又有一套《水浒全图》的出现,而且託名为明初画家杜堇所绘,刻工精美,共五十四幅图,一百零八人。惜所绘人物神态韵味显然不及杜堇的《九歌图卷》。再者,杜堇为明初画家,若当时《水浒全图》已绘出,为何不选在木刻黄金时代的万历年间镌出,反而拖延至清光绪朝?仅以《水浒全图》中的鲁智深为例,其衣袂线条与陈洪绶《水浒叶子》中之鲁智深相仿,难道是明末的陈洪绶仿明初的杜堇?

  其实《水浒》作者笔下的梁山好汉,并非个个出色,是否有必要将每人绘出,见仁见智。最怕的是不同人物的代表性事蹟重复性高,反而斲伤了此一文学名着的可读性。这也是笔者选用陈洪绶《水浒叶子》四十人为代表的理由。

  《水浒叶子》以白描线条展现的黑白美学,对现代人而言,虽有意犹未尽之感,其实却是陈洪绶始终如一的最爱。他从十九岁时绘出一套《白描水浒叶子册》,然后于二十八岁时再绘出《水浒叶子》,至五十五岁离世前又坚持以白描手法绘出《罗汉图卷》,以此回顾其一生山水、花鸟、草虫、人物等的创作,至晚年均逐渐抽离画中的色系,以平淡展现内心世界的宁静。明朝覆亡后,他剃发为僧,改号﹁悔僧﹂、﹁秃翁﹂、﹁云门僧﹂、﹁迟和尚﹂,应是他心境上的转变期。因此《水浒叶子》虽是陈洪绶早期的白描作品,其实已投射出他晚年的心境。而四十位《水浒》人物亦在他简笔勾勒中带出各人的不同气质。穿越四百年的时空再看《水浒叶子》,不仅接近了画家的内心世界,也直接感受到他对每一人物的欣赏与宽容。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细节的读者,所以当我看一本关于人物的书时,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些人物的。《画说水浒人物》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它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画几张图应付了事的书,而是真的用心去“读”了《水浒传》,并且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画”了出来。书中的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生命。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及时雨”宋江的描绘,并不是简单地把他画成一个圆滑的官僚,而是通过他端坐在马上,眼神中流露出的那种责任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展现了他作为梁山首领的复杂性。还有“鼓上蚤”时迁,书中并没有把他画成一个偷鸡摸狗的小贼,而是通过他敏锐的眼神和灵活的身姿,暗示了他那种“见缝插针”的能力,有一种“乱世之中,自有生存之道”的意味。这种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和呈现,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看图”,更是在“读人”。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水浒传》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觉得,评价一本人物画册,最关键的就是它能不能“画”出人物的“魂”。而《画说水浒人物》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书中的人物“画”出来,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角色的性格特质和故事背景,通过画面语言进行二次创作,赋予了这些经典形象新的生命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黑旋风”李逵的描绘,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凶恶,而是带着一种原始的、不羁的野性,眼神中仿佛藏着对世事不公的愤怒,又有一种孩童般的直率,让人又爱又恨。还有“豹子孙”孙立,书中并没有着力表现他出场时的威风,而是通过他深邃的目光和略带疲惫的神情,隐约透露出他身上肩负的秘密和挣扎,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书中的构图也十分讲究,有的场景充满江湖的豪情,有的则流露出人物内心的孤寂,每一个画面都像是在讲述一个独立的故事,让人百看不厌,越品越有味道,绝对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插图集。

评分

不得不说,《画说水浒人物》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直以来对《水浒传》人物形象“脑补”不足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以往读原著,虽然文字描绘得再精彩,终究是文字,需要读者自己去想象。而这本书,则用一种极其直观且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将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呈现在了我的眼前。书中每一幅画作,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构思和打磨,不仅仅是人物的肖像,更是对人物性格、心境乃至命运的一次艺术注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女性角色的描绘,比如潘金莲,书中并没有将她简单地塑造成一个荡妇,而是通过她眼神中的些许迷离和肢体语言中隐藏的某种期待,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某种挣扎和欲望,这种 nuanced 的表达,比脸谱化的刻画更具冲击力。还有孙二娘,书中没有把她画成一个粗鲁的妇人,而是通过她略带警惕的眼神和干练的姿态,传递出一种“不好惹”的气场,同时又保留了一丝市井女性的鲜活。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惊喜不断的书,让我对《水浒传》的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很关注那些能够将经典文化以新颖方式呈现出来的作品。《画说水浒人物》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次对《水浒传》人物的一次深度解读。作者不仅在绘画技法上有着深厚的功底,更重要的是,他/她对《水浒传》原著的理解非常透彻。书中的人物造型,乍一看可能与大家熟悉的某些影视剧形象有所不同,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作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前提下,注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例如,书中对“花和尚”鲁智深的处理,没有一味强调他的粗犷,而是通过他微扬的嘴角和略带悲悯的眼神,展现了他“侠”的一面,那种“拳打镇关西”的义愤填膺,以及后来对众生的慈悲,都通过画面得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艺术化的处理,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立体,也更能打动人心,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艺术再创作。

评分

这本《画说水浒人物》刚拿到手,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封面设计吸引了。我一直对《水浒传》有着深厚的感情,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更是久久不能忘怀。但说实话,读原著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文字描绘的人物形象不够立体,尤其是在想象某些人物的样貌、神情,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时,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这次看到有《画说水浒人物》这本书,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惊喜连连。书中的插画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传统水墨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写实感,那种疏朗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骨骼,细腻的色彩晕染出人物的性格,比如鲁智深那粗犷的身材,林冲那落魄的眼神,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细节的处理,比如宋江的腰间的玉佩,武松的伤疤,李逵那标志性的板斧,这些小小的点缀,却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人物的身份、经历和性格,让我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仿佛能直接看到这些传奇人物活生生出现在眼前,大大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