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1901 ~ 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现代作家,着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枣》,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其作品以独具的风格面貌和多变的文体特征着称。
废名是个「谜」一般的作家,他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相比,有很多特异之处。
「谜底」即真相,往往隐藏在历史里面。本书试图在文本之外,着重介绍和描述废名的家族生活、童年记忆、避难经历、学术研究,同时关涉废名与鲁迅、周作人、胡适、俞平伯、叶公超、熊十力、林语堂、沈启□等人之间的交往情况。透过具体的生活片段和鲜活的历史细节,逼近废名,解读其人,寻找他的「真」。
作者简介
陈建军
大陆湖北浠水人,现执教于武汉大学,编着有《废名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废名诗集》(台湾新视野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废名讲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废名研究札记》(台湾秀威资讯2009年版)等。
张吉兵
大陆湖北□春人,现供职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着有《抗战时期废名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废名研究札记》(台湾秀威资讯2009年版)等。
弁言
废名小传
废名的童年记忆
废名的真
废名与鲁迅
抗战期间废名任金家寨小学教员行状综说
抗战期间废名任黄梅县中教员行状综说
废名的避难经历与其家族生活
叶公超批废名
一位近世乡儒及其家族的剪影──熊十力撰〈黄梅冯府君墓志〉发微
废名致周作人信二十四封
谈废名的一封残简
废名的几副对联
废名题紫云阁对联诠解
废名的两部鲁迅研究专着
说说废名的印章
关于《废名年谱》
《废名诗集》前言
写在《废名讲诗》出版之后
《抗战时期废名论》:一部填补空白的学术着作
《关于废名》序
《现代文学史料探微》序
废名研究综述(1981 ~ 2001年)
附录一 废名生前未版着作目录
附录二 已版废名着作目录
附录三 废名研究着作目录
后记
我一直对废名先生的名字感到好奇,知道他是一位极其重要但又相对“神秘”的思想家。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从我翻阅的章节来看,作者对废名先生的学术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而且在一些关键的哲学命题上,给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我感觉作者并非是简单的介绍,而是在进行一种深度的对话,甚至是对废名思想的“再创作”。 书中关于废名先生的一些早期著作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似乎能够捕捉到废名先生思想萌芽时期的那种敏感和探索。这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我喜欢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但同时,我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生命力。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废名先生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入门或进阶之作。
评分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翻看目录和个别篇章,就足以让我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学究气,又带着一丝不羁的自由。书名《废名研究札记》,单看名字就足够吸引人,让人好奇这“废名”究竟是何方神圣,又是什么样的“札记”能让作者如此细致地去探究。从我接触到的部分内容来看,作者对于废名的理解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其思想的脉络,甚至触及了其文字背后的深层逻辑。这种研究的深入程度,让我对整本书的价值充满了期待。 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废名早期思想演变的探讨所吸引。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篇幅去梳理那些不那么为人熟知,或者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会浮现出废名先生本人,在那书斋之中,对着一堆泛黄的书稿,时而沉思,时而奋笔疾书的画面。作者通过细致的文献考证和独到的解读,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废名形象。这种抽丝剥茧式的研究方法,让我忍不住想逐字逐句地去品味,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老而精美的图书馆里,独自一人,在柔和的灯光下,慢慢地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日记。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记录着他对废名先生的研究心得。这种“札记”的形式,本身就带有一种私密的、个人的色彩,仿佛是在与这位思想巨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字句背后,所付出的心血和思考,那种沉浸式的研究状态,让人无比着迷。 他对废名先生的某些论述,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甚至会对比不同版本的文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可贵。我虽然不是专业的学者,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一种智识上的愉悦。我甚至会想象,当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波澜壮阔,又是怎样的充满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研究著作,更像是一份个人化的学术情感的表达。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的厚重感所折服。粗略翻阅,里面充斥着各种令人费解的引文和学术术语,一看就知道是下了苦功的作品。作为一名对废名先生的哲学思想略有耳闻但了解不深的读者,我被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深深吸引。书中的每一处论述,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斟酌,没有丝毫的轻率之处。我期待着能通过这本书,系统地了解废名先生的学说,理解他在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尤其是其中关于废名晚年思想转变的分析,作者的观点颇为新颖,让我耳目一新。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废名先生的思想固化在某个时期,而是展现了其思想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这种发展背后可能存在的内在驱动力。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挖掘,让我对废名先生的智慧和深度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无疑是献给那些真正热爱学术、愿意静下心来钻研的读者的佳作,它所承载的,是对一位伟大思想家最真诚的致敬。
评分我是一名纯粹的文学爱好者,平时对哲学类的书籍涉猎不多。偶然间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说里面对废名先生的解读非常透彻,于是我抱着好奇的心态翻开了。坦白说,一开始我被书中的一些晦涩的语言和复杂的理论所困扰,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山。但是,当我坚持读下去,特别是读到作者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来阐释废名先生的某个观点时,我突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者在处理一些非常抽象的哲学概念时,并没有采用枯燥的论述,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生活化的细节,或者对比了不同学派的观点,使得原本遥不可及的思想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化繁为简”的写作手法,让我这样一个“门外汉”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并对废名先生的智慧产生由衷的赞叹。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即使是深奥的哲学,只要用心去解读,也能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精神食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