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是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问题,涉及到文学史方法、文学史理论、文学现象范围、文学史的时间界限等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提出了「本位观」、「本体观」、「品格论」等观点,对流行的「审美中心主义」、「作家作品中心论」等文学史模式做出了批评。下篇主要是反思现当代文学批评问题,对「学院批评」、「作家批评」、「唱反调的批评」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涉及到学术意识、学术规范、学术争论、学术情理化等基本问题及沦陷区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具体问题。
作者简介
高玉
1964年生。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湖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独立承担中国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五项。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政府」奖十五项。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上编 文学史反思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文学」本位观批判
过渡、衔接与转型──重新定位中国近代文学
论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性
文化冲突中的文学选择──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品格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审美中心主义」批判──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作品中心论」批判
论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学术品格
本体与方法──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新现代性」──「新世纪文学」的理论探究
放宽文学评价尺度,扩大文学研究范围
论「启蒙」作为「主义」与现代文学的缺失
当代文学及其「时间段」划分
下编 文学批评论
论学院批评的问题表现及其原因
「学院批评」与「作家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的两种路向及其问题
提倡「唱反调」的文学批评
沦陷区文学运动与文学理论批评初论
学术「情理化」批判
论「中与西」的现代学术意识性
重建学术公共话语──谈当代中国学术话语规范
「可爱」──一种新的审美时尚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术论争?──评《袁良骏学术论争集》
后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反思》这本书,听名字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也隐约透着一股革新的气息。我一直觉得,对待历史,尤其是文学史,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罗列和颂扬,而更需要一种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在“文学史”的部分,我期待作者能打破一些陈规,去关注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遮蔽的角落。比如,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充分关注,但其作品却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家,他们的命运和创作是怎样的?又或者,那些曾经被视为“异类”的文学流派,它们又如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更加审慎和细致的态度,去 re-examine 那些已经成为“经典”的作品和作家,去探讨它们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解读可能性。而在“文学批评反思”这一点上,我的期待更为迫切。当下,文学批评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一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找到有力的切入点,发出有价值的声音,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批评范式,或者至少,能够引发我们对现有批评模式的深刻反思。它能否帮助我们摆脱浮躁,回归文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的本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有深度、有见地、能够引领我们思考的著作,而不是一本简单的“史书”或者“理论手册”。
评分拿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反思》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愿意花心思去重新梳理这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了。现当代文学史,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它不仅仅是一串时间轴上的作家和作品,更是民族百年历程中最鲜活、最生动的注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不应该是那种照本宣科的枯燥论述,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我期待在其中看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浮的文学思潮,它们是如何诞生、演变,又如何消逝的。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否揭示这些思潮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动因?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后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这些重要的转折点,都应该有其独特的历史逻辑和思想渊源。而对于“文学批评反思”的部分,我更是充满了期待。当下,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关于文学批评“失语”、“疲软”的论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对此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到症结所在。它能否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有见地的文学批评反而越来越少?作者是否会提出一些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摆脱陈旧的批评模式,建立起更具时代感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批评体系?我想,一本真正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仅要梳理过去,更要启迪未来,而这本书,正是我寄予厚望的那一类。
评分当我看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反思》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 immediately 闪过无数个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片段。从鲁迅先生的呐喊,到沈从文的乡土,再到张爱玲的都市,这些名字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去讲述这些文学巨匠们的故事,去解读他们的作品。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家生平的介绍和作品的分类,而是能够深入挖掘他们创作背后的思想动机,以及作品对当时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文学批评反思”的部分,我更加好奇。现在的文学批评,似乎总是显得有些滞后,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甚至有时会陷入一种空洞的理论说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思路,帮助我们认识到,文学批评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它应该如何才能真正地连接读者和作品,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的魅力?我希望作者能够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挑战一些固有的批评模式,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态度去审视文学。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过去与现在,连接起理论与实践,最终,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评分这本《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反思》在我手中已经有些日子了,我并没有急着去翻阅它,而是把它放在床头柜上,偶尔拿起来摩挲一下封面,想象着它里面承载的那些沉甸甸的学术思考。我总觉得,一本好书,不应该只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思想的对话,一种对过往的回望与对未来的期许。我尤其期待的是,它能否真正触及那些我们常常挂在嘴边,却又难以深入剖析的文学史节点和批评范式。比如,在某个特定时期,文学思潮如何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又反过来塑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抑或是,那些我们奉为圭臬的批评理论,在当下的语境下是否仍然具有生命力,还是需要被重新审视和解构?我希望作者能够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梳理那些已经成为“定论”的部分,甚至挑战一些约定俗成的观点。当然,我也明白,历史的复杂性是难以一概而论的,而文学批评的流派更是繁多,要在一部书中做到面面俱到,并且深入浅出,实属不易。但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加期待,作者能否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一些别具一格的解读,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看见那些被遮蔽的真相,或者,至少,能够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激荡,而非简单的知识获取。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反思》,我最先关注的是它能否在“文学史”的梳理上有所突破。我们都知道,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既有叙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标准化”和“宏大叙事”的倾向。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跳出窠臼,去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去挖掘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忽视的个案?比如,那些在特定年代背景下,坚持独立创作但影响力相对有限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是否依然拥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又或者,那些在民间流传,但未被纳入“正史”的文学形式,它们又如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更加细腻、更加贴近文本的姿态,去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文学现象,发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细节。同时,我也很好奇,在“文学批评”的部分,作者又将如何展开反思。是仅仅复述现有的批评理论,还是会提出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论?我尤其关注作者能否就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困境,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例如,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我们的批评如何保持本土性和独立性?在商业化浪潮中,批评如何坚守学术操守和批判精神?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观点,能够激发我们对文学批评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教材,更是一份引领我们走向更成熟的文学鉴赏之路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