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陈世骧文存》让你重新认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诠释;如果你曾经错过了高友工的精辟演说所吹起的「高友工旋风」;如果你喜爱这一片学术天地的开阔, 邀请您来阅读---《中国抒情传统的再发现》陈世骧、高友工、郑毓瑜、萧驰、柯庆明、张淑香、颜崑阳、龚鹏程、蔡英俊、吕正惠,十位中国文学学者的论文选集,参与后续的思维。
本书承陈世骧、高友工的学术思路而来,自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历史脉络或比较文化的背景,去对以抒情诗为主体的中国文学艺术传统进行的具理论意义的探讨。本书编者以此标准,每位作者入选两篇,意图概括这个已绵延近四十年的学术探索的主要视野,将此一学术型态的视野划为八个方面。
原论篇的思想文化渊源部分以陈世骧的〈原兴:兼论中国文学特质〉开篇,该文自古文字学去追溯作为诗三百「机枢」的「兴」所暗藏的历史民俗信息,以此诠释抒情传统的一些特质。郑毓瑜的〈从病体到个体---「体气」与早期抒情说〉和〈身体时气与汉魏抒情诗---汉魏文学与《楚辞》、〈月令〉的关系〉,则分别自中国传统思想的身体观和气论、互应论去探讨抒情传统的渊源。
语文问题是作为抒情传统主体的抒情诗的另一本原问题。蔡英俊的〈「诗」与「艺」:中西诗学议题析论〉,以西方诗学为对照以发现中国诗学关于诗之观念的独特性,指出中国传统强调语言对于情感或心境的直接揭露。龚鹏程的〈说「文」解「字」---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构〉,跨越文学去探讨中国文化的「主文」传统。
第三辑是抒情传统文本之原的讨论,堪为此一学术型态的一个特色,却也可能最具争议。高友工的〈《古诗十九首》与自省美典〉一文第一次译成中文,他将《古诗十九首》界定为中国诗歌自公共表演转向「内化」、「内省」的里程碑,是抒情传统的真正开始。柯庆明的〈从「现实反应」到「抒情表现」---略论《古诗十九首》与中国诗歌的发展〉则提供了另一种诠释。该文将「抒情表现」作为「现实反应」的对峙,进而提出消解恼人的「现实」性。
本论篇分三辑讨论抒情传统展开后的自我、时间和形式三个主要问题。
张淑香的〈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与〈离骚〉〉和陈世骧的〈论时:屈赋发微〉分别讨论自我和时间,却皆追溯至屈原。蔡英俊的〈「抒情自我」的发现与情景要素的确立〉,从魏晋以后知识分子的生活型态与思维方式等方面,追溯了抒情自我如何摆落两汉的「社会群体共同意志」之拘限。吕正惠〈「内敛」的生命形态与「孤绝」的生命境界---从古典诗词看传统文士的内心世界〉,着意探讨中国诗歌中抒情自我的一个特征,是一个自「静态人生观」的自我观照。
特定时观是抒情文类形成的另一要素。陈世骧的〈论时:屈赋发微〉提出屈原以〈离骚〉和〈天问〉「始创了诗的时间」。萧驰的〈论阮籍《咏怀》对抒情传统时观之再造〉以阮籍为屈原之后,再一次深刻地创造了「诗的时间」的诗人。
「抒情传统与文学形式」一辑所选的两篇文章,吕正惠的〈中国文学形式与抒情传统——从比较的观点看中国文学〉力图纯粹从文类研究的立场来探讨中国每一种诗体所表现的特殊内涵。柯庆明的〈中国古典诗的美学性格---一些类型的探讨〉在「言志诗」、「神韵诗」、「格律诗」和「格调诗」四个范畴下讨论中国古典诗的美学性格。
广论篇的「抒情传统的跨文类版图」,高友工的〈中国抒情美学〉一开始即表示中国美学传统尽管有其文类的多样性和诠释中的种种争议,却揭示出某些恆常不变的特征,本人谓之抒情美学。萧驰的〈从才子佳人到《红楼梦》:文人小说与抒情传统的一段情结〉则是基于对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和《红楼梦》的比较分析,追寻抒情诗传统在文人小说中的播散以及被哀輓和反讽。
「抒情理论的建构与再构」一辑,龚鹏程的〈从吕氏春秋到文心雕龙——自然气感与抒情自我〉,追溯了展开在《文心雕龙》和《诗品》的抒情传统与汉代思想文本的三方面联系。张淑香的〈抒情传统的本体意识---从理论的「演出」解读〈兰亭集序〉〉,从思辨中西文化的差异提出中国抒情传统是源自本身文化中一种强固的集体共同存在的感通意识。
颜崑阳的〈从反思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之建构以论「诗美典」多面向变迁与丛聚状结构〉,该文是对此学术思潮之一次严肃总结、反思和批判。
编者简介
柯庆明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曾任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出版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协同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访问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招聘教授,《现代文学》杂志主编,《文学评论》杂志编辑委员兼执行编辑。现任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暨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着有《一些文学观点及其考察》、《萌芽的触须》、《分析与同情---中国古典文学的批评与其理论》、《境界的再生》、《境界的探求》、《文学美综论》、《现代中国文学批评述论》、《中国文学的美感》、《台湾现代文学的视野》等文学评论专书,以及诗集《清唱》、散文集《出发》、《静思手札》、《省思札记》、《昔往的辉光》。
萧驰
曾在中国大陆研修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获硕士学位。1987年负笈北美,先后在印第安那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攻读中西比较文学,1993年获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研究中国古典诗学凡三十年,主要着作有《中国抒情传统》(1999),The Chinese Garden as Lyric Enclave: A Generic Study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2001), 以及探讨中国诗学与思想史关联的三部着作:《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王夫之诗学发微》(2003),《佛法与诗境》(2005),《玄智与诗兴》(即出)
序
导言
【原论篇】
壹、抒情传统的文化渊源
陈世骧〈原兴:兼论中国文学特质〉
郑毓瑜〈从病体到个体—「体气」与早期抒情说〉
郑毓瑜〈身体时气感与汉魏「抒情」诗—汉魏文学与《楚辞》、〈月令〉的关系〉
贰、抒情传统的语文问题
蔡英俊〈「诗」与「艺」:中西诗学议题析论〉
龚鹏程〈说「文」解「字」—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构〉
参、抒情传统的开启
高友工〈《古诗十九首》与自省美典〉
柯庆明〈从「现实反应」到「抒情表现」—略论〈古诗十九首〉与中国诗歌的发展〉
【本论篇】
肆、抒情传统中的自我
张淑香〈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与〈离骚〉〉
蔡英俊〈「抒情自我」的发现与情景要素的确立〉
吕正惠〈「内敛」的生命形态与「孤绝」的生命境界— 从古典诗词看传统文士的内心世界〉
伍、抒情传统与「诗的时间」
陈世骧〈论时:屈赋发微〉
萧驰 〈论阮籍《咏怀》对抒情传统时观之再造〉
陆、抒情传统与文学形式
吕正惠〈中国文学形式与抒情传统—从比较的观点看中国文学〉
柯庆明〈中国古典诗的美学性格—一些类型的探讨〉
【广论篇】
柒、抒情传统的跨文类版图
高友工〈中国抒情美学〉
萧驰 〈从才子佳人到《红楼梦》:文人小说与抒情传统的一段情结〉
捌、抒情理论的建构与再构
龚鹏程〈从《吕氏春秋》到《文心雕龙》—自然气感与抒情自我〉
张淑香〈抒情传统的本体意识—从理论的「演出」解读〈兰亭集序〉〉
玖、抒情传统学术思潮的反思
颜崑阳〈从反思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之建构以论「诗美典」多面向变迁与丛聚状结构〉
编后记
版权页
我拿到这本书时,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严谨而又充满激情的笔触所吸引。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中国抒情传统那份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它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名家名篇,而是深入到更深层的文化土壤,去探究抒情传统是如何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演变,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面临挑战与机遇。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或是被误读的文学现象的重新解读,这种“再发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意义非凡的学术探险。书中或许会涉及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理论框架,或者需要我去重新理解一些早已熟知的概念,但这恰恰是我想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挑战我固有的认知,激发我更深入的思考,让我不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了解,而是能够触及到更核心的价值和更深邃的内涵。读这样的书,就像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朝圣,在与古圣先贤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不小,足足两册,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意味着作者有足够的空间来 HODL 那些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我期待在其中看到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抒情作品的系统性梳理和深度分析。也许会涉及从《诗经》的质朴,到楚辞的浪漫,再到唐诗宋词的鼎盛,以及元曲的市井,直至明清小说的细腻情感描摹,甚至是近代以来抒情传统的演变。我很想知道,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如何变化的,又有哪些不变的内核?作者是否会去探讨女性抒情、边塞抒情、田园抒情、爱情抒情等不同面向?又或者,他是否会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解析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抒情密码?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也相信在这样厚重的篇幅中,这些问题都会得到充分的解答。
评分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分享我的期待。我希望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能成为一本激发大众兴趣的书。毕竟,文学的魅力在于其普适性,在于它能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分析,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论述。也许书中会引用许多古典诗词、散文,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其进行精彩的解读,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古人文字的韵味和情感的温度。如果书中还能探讨中国抒情传统对现代艺术、音乐、电影甚至日常交流的影响,那就更好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老与现代,连接学术与大众,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珍视我们宝贵的抒情传统,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活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抒情传统,是其民族精神和文化灵魂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情感的传承,是集体潜意识的显现。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曾对“中国抒情传统”这个概念有过一些模糊的认知,但总感觉隔靴搔痒,未能真正把握其精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知识上的空白,让我对中国人的情感世界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中国式的“含蓄”、“意境”、“情景交融”等审美范式,是如何在抒情传统中体现出来的?又如何与西方文化中更为直接、更为外放的情感表达方式相区分?我希望作者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并通过丰富的例证,让我亲身感受到这种独特的抒情魅力。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自己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全新的认识,并能将其融汇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去,让自己的内心也更加丰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精美,纸张的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光是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典雅的气质。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用写意的手法勾勒出山水意境,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悠远的诗意空间。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情有独钟,但苦于浩如烟海的文献,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也不知道从何深入。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似乎离那些古老的情感和表达方式越来越远,有时甚至会怀疑,我们是否真的还能体会到古人那种细腻婉转的心绪,是否还能理解他们笔下的山川草木、离合悲欢。这本书的标题《中国抒情传统的再发现》恰好击中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穿过历史的迷雾,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冲刷得略显模糊的诗意,让我重新找回与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连接。即使只是在书架上看到它,也能感受到一股沉静而深邃的力量,预示着一场智识与情感的盛宴即将展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