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选录的文字,主要讨论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人、中国知识份子的故事,从1910年8月15日鲁迅写信给钱理群的好友许寿裳,探问「北京风物何如」讲起(《鲁迅与北京、上海的故事》),一直讲到1948年12月17日钱理群于北京大学在战乱中度过自己五十岁生日(《南下与北上》)。而故事的中心始终是不同时期、年代,各类中国知识份子、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及其在文学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形态。
本书特色
以作者的文学史观,切入不同时期、年代各类中国知识份子、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及其在文学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形态。以亲身经历写下刻划时代的文学观点,并且打开文学研究与社会背景的联结。
作者简介
钱理群
北京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被公认为是东亚区域思想界的代表性人物,和19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并为北京大学学生评鑑「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名列首位。
1939年生,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至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
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等。最新着作为2007年牛津大学出版的《拒绝遗忘:「1957年学」研究笔记》。
2002年退休后五年,又重归中学与贵州,关注语文教育,西部农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和青年志愿者运动,同时从事现代民间思想史研究。
《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故事——现代文学研究论集》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那丰富而曲折的人生画卷。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知识人充满好奇,他们究竟是如何在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生存、思考和创作的?这本书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人物和事件,而是善于将文学作品与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思想变迁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逻辑。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或者被历史烟尘掩埋的知识分子的关注,他们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中对于不同流派、不同思想倾向知识分子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他们之间既有合作,又有论战,既有惺惺相惜,又有相互砥砺的复杂关系。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打破了我过去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刻板印象,让我认识到他们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意义。读这本书,就像在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他们的思想火花,他们的困惑与坚持,都深深地触动了我。
评分我必须承认,《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故事——现代文学研究论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于“学术论著”的固有认知。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理论堆砌,更是一部充满温度和生命力的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我被书中对那些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角色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思想的启蒙者,是民族精神的守护者,有时也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作者在分析他们的文学创作时,总是能够巧妙地将其与他们的个人经历、思想困境、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这种“情境化”的解读,让作品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我常常在阅读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激荡的年代,与那些知识分子一同思考、一同感受。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对知识分子的群体有了更深的同情、理解和敬意。
评分《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故事——现代文学研究论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洗礼。我一直认为,文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文本分析,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更具动态性和人文关怀的一面。作者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个人洞察,为我们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像。我被书中那些关于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角色转换、思想演变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坚持自我,如何在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交织中做出选择。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不乏生动的人物刻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独立思考和人格尊严的知识分子的描绘,他们的坚韧和智慧,成为我心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也让我对那些为民族文化和精神传承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评分这部《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故事——现代文学研究论集》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读完之后,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而复杂的画面。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像。我尤其被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探索,却又不失理想与风骨的个体所深深打动。书中的一些章节,聚焦于那些在动荡年代里,仍然坚持创作、思考的作家们,他们的文字不仅是时代的记录,更是灵魂的呐喊。我仿佛能听到鲁迅先生笔下“呐喊”的回响,感受到巴金先生笔下“家”的温暖与悲凉,甚至能体会到老舍先生笔下京味儿十足的辛酸与幽默。作者对他们作品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分析,更是深入到他们的生活经历、思想轨迹,以及他们与时代、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背后更广阔的天地,也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很多时候,我合上书本,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名字,那些故事,那些思想。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史诗,让我对知识分子的群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当我翻开《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故事——现代文学研究论集》时,并没有预设它会带来如此深刻的震撼。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堆砌着学术术语、充斥着枯燥分析的理论书,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了。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穿越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我跟着他,亲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感受了抗日战争的烽火,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书中对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描摹,精准而富有力量。我看到了他们如何从西学东渐的洪流中汲取养分,如何在新旧思想的碰撞中寻求解脱,如何在政治风雨的洗礼中坚守自我,又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重新定位。特别是关于那些被时代裹挟,却依然努力寻找自身价值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困境与挣扎,他们的迷茫与希望,都让我感同身受。作者的叙述,既有历史的宏大视野,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细腻关照,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散文般的温情。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亮点,每一次回味,都能获得新的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