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陈映真从1959年9月在《笔汇》发表〈面摊〉,半世纪以来,创作出多部充满人道关怀的作品如《将军族》、《华盛顿大楼》、《忠孝公园》等,获得评论界高度推崇,誉为台湾文学经典。陈映真不仅在台湾文学上占有一席之地,参与《笔汇》、《文季》等重要文艺刊物;他创办的《人间》杂志,以关怀边缘族群、提出社会批判为宗旨,开启纪实报导与影像叙事的先河,激起1980年代的台湾社会关注这些来自底层的故事。
为向陈映真致敬,由学界与文化界人士协力发起的「陈映真创作50週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9月26、27日于国家图书馆国际会议厅举办,是台湾首度为陈映真举办大型讨论会,邀请来自台、港、中、日、韩,关心、专研陈映真创作的重要学者汇聚一堂,以陈映真的小说观、社会思想、对台湾文学史以及东亚、第三世界的影响等抒发议论;并安排两场座谈会,分别为「陈映真与知识分子的人道关怀」、「拥抱一切良善与罪恶——陈映真的文学世界」,参与者或为陈映真老友,或在文学与文化、社会运动方面各有关怀。本书收录会议中发表的15篇论文、论文讲评,并附录两场座谈会纪录、会议侧记等,为此次研讨会留下完整的纪录。
作者简介
文讯杂志社
创立于1983年7月的《文讯》杂志,为台湾少数重视文学史料及文学评论的杂志。每期以专题企画方式探讨台湾文学不同面向的表现与发展,更扩及对华文文学、文化层面的关心,不仅肯定前辈作家的文学表现,也重视文坛新秀的努力创新。
《文讯》以「快速报导文艺资讯、准确评析文学表现、深层探索文化问题、生动描绘文人风貌」为编辑方针,二十多年来已成为台湾文学研究的重要指标性刊物。
.施淑(台湾)〈陈映真论台湾现代主义的省思〉
.山田敬三(日本)〈陈映真论──以前期三十年的创作活动为中心〉
.林载爵(台湾)〈所有人都被幽暗的心灵囚禁——谈陈映真早期小说〉
.赵遐秋(大陆)〈陈映真小说的苍生意识〉
.廖咸浩(台湾)〈全球化与人的空洞化:陈映真作品中的全球性移动、公义与普世主义〉
.杨翠(台湾)〈献祭的圣杯──陈映真小说中的女性救赎意象〉
.曾萍萍(台湾)〈两岸陈映真研究平议〉
.朱双一(大陆)〈「第三世界」视野与陈映真现实主义文学理念与创作〉
.黎湘萍(大陆)〈思想家的孤独——关于陈映真的文学和思想与战后东亚诸问题的内在关联〉
.邱士杰(台湾)〈从中国革命风暴而来──陈映真的「社会性质论」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
.松永正义(日本)〈70年代的意义──以陈映真为线索〉
.陈建忠(台湾)〈爱慾与文明:陈映真「笔汇」时期小说中的性、政治与美学〉
.詹闵旭(台湾)〈召唤、回应与对话:谈陈映真《忠孝公园》〉
.金河林(韩国)〈陈映真的文学世界与韩国〉
.吕正惠(台湾)〈陈映真与鲁迅〉
这本书,如同一面精密的仪器,对陈映真先生的文学基因进行了多角度的扫描与分析。作为一个对陈映真先生作品情有独钟的读者,我总觉得他的文字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能够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然而,当这本论文集摆在我面前时,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这份力量的源泉,需要借助更专业的视角。我被论文中对陈映真先生创作“方法论”的探讨所吸引,例如关于其叙事技巧如何呼应特定历史语境的分析,或是对语言风格如何承载民族情感的解读。我期待能够从这些学术研究中,找到那些曾经让我为之动容的情节背后,隐藏着的更深层次的文学逻辑和思想渊源。我希望能够理解,为何陈映真先生笔下的“小人物”往往能承载如此宏大的时代命题,为何他对于“乡愁”和“身份认同”的描绘,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我讲述故事,而是引导我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让我去思考陈映真先生的创作,是如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如何通过文学的形式,试图为民族和个体寻找出路。
评分这是一次与陈映真先生思想的“二次创作”对话,而非直接的“再创作”。作为一名热衷于文学评论的业余爱好者,我总觉得陈映真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在其对台湾社会现实的犀利批判,还是在对个体生命困境的深刻描绘上,都充满了值得反复咀嚼的价值。当我得知有这样一本集结了国际学者研究成果的论文集问世时,我怀揣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渴望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拓宽自己对陈映真文学的理解边界。然而,翻阅书页,我发现这并不是一本轻松易读的“读本”。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学术报告,每一篇论文都像是经过严谨考证的侦探报告,深入挖掘陈映真作品中的“线索”,并试图还原其创作的“动机”与“意图”。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充斥着学术术语的段落,例如关于“美学范式转换”的讨论,或是关于“跨国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叙事策略分析。这些概念对我而言,既是挑战,也是诱惑。它们让我意识到,陈映真先生的文学,远不止于我曾经以为的那样,它承载了更深层的历史、政治、社会及哲学思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论文,能够搭建起一座桥梁,连接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的感性认知与学者们更为理性的学术分析,从而更立体、更全面地认识陈映真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是一份陈映真先生文学世界的“地图”,由一群对这片土地充满热情的“探险家”绘制而成。作为一名陈映真作品的忠实读者,我总觉得他的文字拥有某种“魔力”,能够召唤起我对台湾历史、社会以及人性深处的诸多思考。我希望在这本论文集中,能够找到关于陈映真先生作品中“殖民记忆”、“民族认同”等主题的全新解读,能够理解为何他的笔触总是如此精准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以及为何他的故事总能引发如此深刻的社会共鸣。我期望能够从这些学术研究中,窥见陈映真先生文学创作的“方法论”,例如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以及他如何通过象征性的手法来表达复杂的社会寓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陈映真先生的文学,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担当起一种“批判性的记录者”的角色。它并不直接给我讲述新的故事,而是引导我用一种更为精细和专业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我曾读过的故事,去发现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
评分《陈映真创作50週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份厚重的文集,甫一翻开,便能感受到其浓厚的学术气息和对一位文学巨擘深沉的致敬。作为一名陈映真先生作品的长期读者,我怀揣着对这位作家复杂情感和深刻思想的探究之心,来阅读这本集结了海内外诸多学者心血的论文。然而,这本书并非如我想象中的那样,是一本可以直接让我沉浸在陈映真小说世界中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得以窥见学者们是如何细致地解剖、分析、阐释陈映真文学创作的各个维度。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赵家儿女》中人物命运的全新解读,或是关于《山 those who walk the earth》中历史叙事的另类视角。但此刻,我更多的是被论文标题和摘要中出现的学术概念所吸引——“在地性”、“后殖民主义”、“主体性建构”、“知识分子立场”等等。这些术语在我脑海中激荡,勾勒出一种不同于纯粹文学赏析的学术图景。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更深入的工具和方法,去理解陈映真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巨大力量的文字,去触碰他笔下人物灵魂深处的挣扎与呐喊。它不直接呈现故事,却引导我用更专业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我熟悉的故事,去发现曾经被忽略的细节和被掩盖的深意。我期待在这字里行间,能够重新认识陈映真,并进一步理解他在台湾文学史乃至更广阔的华人文学版图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当我拿起《陈映真创作50週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时,我的期待并非是重温那些熟悉的故事情节,而是希望能够透过学者们的眼睛,看到一个我未曾完全领略过的陈映真。作为一名资深读者,我一直深深着迷于陈映真先生作品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那种在平凡叙事中蕴含的深沉批判与人文关怀。然而,文学的魅力往往在于其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而学术研究正是揭示这些可能性的重要途径。我被论文标题中“话语实践”、“意识形态斗争”等概念所吸引,它们预示着这本书将从一个更为宏观和批判性的角度来审视陈映真先生的文学创作。我期待能够在这里找到对《梨子熟了》、《第一件差事》等作品进行深入剖析的文章,探究其语言的精妙之处,以及其叙事如何巧妙地回应当时的社会现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超越单纯的情感共鸣,进入一个更为理性的分析层面,去理解陈映真先生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定位,以及他对于后世作家和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作家作品的评论集,更是一次关于文学、历史与思想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