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以「隐喻.记忆.创意」为名的论文集里,收录了六篇学术论文。
它们是在「古典/经典与当代对话」以及「学术与生活/生命结合」这两大概念之下的产物。
因此,六篇论文依内容性质可分为「文学的隐喻」、「文学的记忆」与「文学的创意」等三大主题。首先,「文学的隐喻」指的是研究文学文本的隐喻性质及其所透显的主体特性。
收录的两篇论文,一为<隐喻的文本.沉陷的欲望—以拉冈的精神分析观看屈原《九歌》中的自我/主体建构>,另一篇为<物恋化凝视.旁观她者的痛苦—以「视觉文化」重读施蛰存<石秀>对女体的凝视与暴力的观看>。其次,「文学的记忆」亦收录两篇论文,一为<银杏的文化身分与文学记忆—以文化研究/大众文化为视域>、<大块假我以文章.汉字召我以情感—唐诺《文字的故事》与张大春《认得几个字》如何记忆汉字>。最后,「文学的创意」所收录的两篇论文,一是<旅行至「文学家的房子」—以西西和钟文音的旅行文学观看「文化观光产业」的创意>,另一篇是<如何烹制一顿文学盛宴-「饮食文学」课程设计与教学实例>。
以上六篇论文,大致涵纳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里的几个重要议题,不仅以跨界视野重探古典,更以多元观点掘发文学文本的无限可能性,值得深思与探究。
自 序
贰 隐喻
第一章 隐喻的文本.沉陷的欲望—以拉冈的精神分析观看屈原《九歌》中的自我 / 主体建构
一、前言
二、「我在我想不到的那个地方」:潜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三、主体在那里:想像秩序中的虚构自我与理想客体
四、欲望佔有与凝视他者:主体欲望的沉陷与治疗
五、结语
第二章 物恋化凝视.旁观她者的痛苦—以「视觉文化」重读施蛰存〈石秀〉对女体的凝视与暴力的观看
一、前言
二、物恋化凝视:愉悦、快感与权力
三、凝视的暴力:羞惭、卑贱与怖惧
四、观看暴力:旁观她者的痛苦(刑求)与虐杀女体
五、结语
参 记忆
第三章 银杏的文化身分与文学记忆—以文化研究 / 大众文化为论述视域
一、前言
二、多重复义的银杏:以符号考掘其身世与身分
三、能养生,亦能醉人:药食文化脉络下的双重身分
四、文杏裁为梁.蹼叶和风舞:银杏的文学记忆
五、结语
第四章 大块假我以文章.汉字召我以情感—唐诺《文字的故事》与张大春《认得几个字》如何记忆汉字
一、前言
二、大块假我以文章:唐诺与张大春为何讲文字的故事?
三、汉字召我以情感:文学家如何召唤汉字的「情感」?
四、文字学.学文字(一):彰显文字为世界命名的功能与文字之死
五、文字学.学文字(二):豁显文字背后的文化观 / 教育关照
六、结语
肆 创意
第五章 旅行至「文学家的房子」—以西西和钟文音的旅行文学观看「文化观光产业」的创意
一、前言
二、成立一间文学家的房子:以文学做文化观光
三、观看一间文学家的房子:重现昨日的方式
四、凝视一间文学家的房子:书房所展演的文学心灵
五、消费一间文学家的房子:被消费的文化创意商品
六、结语
第六章 如何烹制一顿文学盛宴—「饮食文学」课程设计与教学实例
一、前菜(前言)
二、主菜(文本的选择)
三、附餐 / 甜点(作业与报告设计)
四、分享一道文学盛宴(教学实例)
五、结语
【后记】
【论文出处】
我是一名对艺术的本质和创作过程有着深深好奇的普通观者。我总觉得,艺术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不仅仅在于其表面的形式,更在于其内在的深度和共鸣。这本书的题目——《隐喻.记忆.创意:文学与文化研究新论》——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在思考,那些能够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它们究竟拥有怎样的魅力?“隐喻”在我看来,是艺术家们用来表达复杂情感和抽象概念的精妙手段,它们让作品充满了多义性和想象空间,让读者能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产生更深的共鸣。而“记忆”,不仅仅是个人的经历,它更是集体情感和文化经验的沉淀,当作品触及到这些共同的记忆时,便能激起强大的情感共振。最后,“创意”,我认为它是艺术家将个人独特的感知和理解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关键,是赋予作品生命力和创新性的源泉。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在探讨这三个要素是如何协同作用,共同构筑起伟大的文学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或许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创作的奥秘。
评分我不是科班出身,纯粹是出于对人类情感和表达方式的好奇而钻研文学。我经常在思考,为什么有些故事能让我们潸然泪下,有些情节能让我们拍案叫绝,而有些诗句却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觉得这背后一定有着某种共通的规律和机制。这本书的书名——《隐喻.记忆.创意:文学与文化研究新论》——恰好触碰到了我的兴趣点。特别是“隐喻”,我一直觉得它是人类最古老也最强大的沟通工具之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隐喻来理解世界,虽然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比如,我们说“时间是金钱”,这就是一个隐喻,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赋予其价值。而“记忆”则是构成我们自我认同的基础,没有记忆,我们便失去了过去,也就失去了现在和未来。至于“创意”,那更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是打破常规、创造新事物、解决未知问题的源泉。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感觉,它可能是在从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来解析文学和文化现象,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故事讲述,而是深入到其内在的逻辑和驱动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顿悟”的时刻,让我对文学和文化有更系统、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和思想史有着濃厚兴趣的读者。我总觉得,要理解当下,必须回溯过去,而历史的长河中,文学和文化一直是承载和反映思想演变的重要载体。这本书的标题《隐喻.记忆.创意:文学与文化研究新论》让我眼前一亮。在我看来,“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法,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比如,古代神话中的隐喻,往往蕴含着先民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而现代社会中的商业广告,也大量运用隐喻来塑造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心理。至于“记忆”,我一直认为,历史的记忆,尤其是被文学作品所记录和再现的记忆,对塑造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至关重要。然而,记忆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重塑和选择。而“创意”,则是人类不断突破旧有框架、创造新思想、新形式的活力所在。这本书的“新论”二字,让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不同于传统视角的观点,或许能帮助我将历史、文学和文化这三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我,简洁而富有深度,黑白为主调,点缀着一些抽象的图案,仿佛勾勒出文字的脉络。我是一名对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平常喜欢在咖啡馆里消磨时光,手中捧着一本好书,享受文字带来的精神盛宴。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好奇,是因为它题目中的“隐喻”、“记忆”和“创意”这几个关键词,它们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艺术创作和人类思维运作的探究。我常常在阅读小说或观赏电影时,被那些巧妙的隐喻所打动,它们如同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作者更深层的意图和情感。而记忆,作为个体与群体经验的载体,更是塑造我们当下认知的基石。至于创意,它则是推动文明进步的火种。我想,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探讨这三者在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中的交织与碰撞,也许会揭示出某些我未曾察觉的联系,或者提供新的视角来理解那些我习以为常的文化表达。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文学的迷宫,解锁文化的密码,激发我自身的思考和创作灵感。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现象和大众文化有着敏锐观察力的爱好者,我一直关注着各种文化产品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这本书的题目《隐喻.记忆.创意:文学与文化研究新论》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味道,但同时又紧密联系着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元素。我常常思考,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信息爆炸,文化多元,各种观点和信息交织在一起,我们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的?“隐喻”或许是传播和接受信息的一种高效方式,它可以将复杂的事物简化,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而“记忆”,无论是集体记忆还是个人记忆,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当下事件的解读和对未来的预期,它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至于“创意”,它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从新媒体的出现到各种艺术形式的革新,都离不开创意的驱动。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在探讨这些概念如何在当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中发挥作用,它或许会提供一些很有价值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