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中国读书界的六场绝缘斋,是一座富集着中国新文学珍稀书刊资料的金矿,矿长就是龚明德教授。这一处普通的出版社职工宿舍几乎没有装修过,光线偏暗,环壁及客厅中间皆书墙,室内弥漫着浓郁的古旧书报刊散发出来的特有味儿。巡视架上藏书,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就是鲁迅、胡适、巴金、沙汀、艾芜、老舍、茅盾、丁玲、章衣萍、徐志摩、林徽因、陈西滢、凌叔华等一大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着作和相关研究专着,=B3ㄓ嫔O辟出独立单元,做成「书以人聚」、「集大成」的专题收藏,聚拢了力所能得的各种版本。
这种专题型藏书方式,源于龚明德教授的治学理念。他格外强调原典纸阅读,阅读和引证的书籍资料全都是第一手的,言必有据,不道听途说。这种研究方法显然是有些笨拙,不够聪明机巧,但却是最牢靠、最扎实、最见功力的治学正道。龚氏品牌的责编图书、中国新文学系列考索文札乃至具有拓荒性质的名着版本研究,都是採取这般手工作坊式的实法子打磨淘砺出来的真东西。
──张阿泉
作者简介
龚明德
男,1953年7月出生于中国湖北省南漳县农村。曾供职于出版界,业余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版本与考据。现从事教学,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版本与考据。
着作: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修改笺评》,1984年7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新文学散札》,1996年11月,天地出版社出版
《文事谈旧》,2000年3月,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昨日书香》,2002年5月,东南大学出版
《书生清趣》,2005年3月,岳麓书社出版
《有些事,要弄清楚》,2009年3月,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诺阿,诺阿──芳香的旧书(代序一)∕张阿泉
最后的文人──致龚明德先生(代序二)∕眉睫
《爱的教育》在中国
累遭误解的《玉君》
比《女神》更早的《诗歌集》
鲁迅与《情书一束》
「懒人的春天」和《枕上随笔》
叶圣陶《倪焕之》的版本
何植三及其《农家的草紫》
留给世人的「美丽的花朵」
梅痕女士的《遗赠》
李长之《鲁迅批判》话往
沈旭和《黎明前奏曲》
赵景深的文坛实录
李霁野译《简爱》与鲁迅有关?
李霁野译《简爱》之民国版
七十年前的《工作》
「战时小丛刊」和「战时小丛书」
畅销的抗战词集《中兴鼓吹》
野夫《木刻手册》三版本
宋云彬辑《鲁迅语录》出书前后
艾芜《文学手册》的版本
张恨水《八十一梦》的版本
写于昆明和成都的《经典常谈》
「属于往日」的《山水》
夏衍《芳草天涯》叙往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问世前后
唐弢注鲁迅《门外文谈》的版本
后记
初读《昨日书香:新文学考据与版本叙说》的书名,便被一种淡淡的怀旧与求索之意所吸引。仿佛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新文学年代,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理想的光辉。我一直对那个时期文学作品的诞生、流传以及其中蕴含的细微变迁深感兴趣,常常在翻阅旧版书籍时,会留意到扉页的题跋、校勘的痕迹,甚至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作者心迹。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渴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新文学作家的名录,也非流于表面的作品赏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具深度和文献价值的考据层面。我期待它能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析出那些经典之作背后不为人知的“生长史”,揭示不同版本之间微妙的差异,甚至窥见那个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对文学创作和传播的深刻影响。想象一下,在细致入微的考证中,我们或许能触摸到鲁迅先生在《呐喊》初版时几经斟酌的字句,亦或是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不同年代版本中对笔触的调整,这些细节无疑能极大地丰富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甚至重塑我们对作家及其创作精神的认知。这本书所蕴含的学术精神和探索精神,无疑将为每一个热爱新文学的读者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书香之旅”。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昨日书香:新文学考据与版本叙说》这个名字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在我有限的阅读经历中,常常会被一本古籍的批注、一个旧版小说的插画、或者同一部作品在不同年代的封面所吸引,总觉得其中蕴含着许多未被言说的故事。这本书的书名,似乎就承诺了要为我们揭示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文学历史。我渴望看到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从最基础的文献资料出发,比如书信、日记、手稿,甚至是当时的书籍评论,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作品考证体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通过“版本叙说”,展现出一部作品的“生命轨迹”,比如,某个作家最初的构思是怎样的,经过几次修改才形成了最终的版本,不同版本之间又存在哪些值得玩味的差异,这些差异又折射出怎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思潮。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那些在新文学运动的洪流中,一个个文学作品是如何艰难而又生动地诞生的,以及它们是如何以不同的姿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评分读到《昨日书香:新文学考据与版本叙说》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图书馆深处尘封的书卷,以及那些为了弄清一个字、一个标点而伏案数日的学者身影。我个人对文学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那些“幕后故事”的好奇。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版本的差异,往往隐藏着作者心境的变化、社会思潮的折射,甚至是历史事件的痕迹。这本书,似乎正是致力于挖掘这些“历史的碎片”。我期待它能为我们展示,如何通过精密的文献考证,还原一部作品最真实的面貌;如何通过对不同版本细致入微的梳理,解读出作者创作历程中的点滴心迹。比如说,一本小说在不同时期出版,其序言、后记、甚至章节的增删,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解读信息。这本书能否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带领我们层层剥茧,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文学秘密?我深信,这样的考据和叙说,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新文学作品的理解,更能培养我们审慎的态度,以及对文字和历史的敬畏之心。
评分我一直认为,对于任何一门学问,尤其是文学研究,严谨的考据是其生命线。《昨日书香:新文学考据与版本叙说》这本书,从书名上便能感受到其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对文学的讨论往往停留在浅层的感受和解读,而对作品的源头、演变过程的深入探究则显得尤为珍贵。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呈现那些被时间磨蚀、被流传淹没的文献细节。例如,对于某个重要的新文学作品,它是否能追溯到最早的手稿,梳理出几个关键版本的差异,并逐一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这种“版本叙说”,不仅仅是对文字层面的比较,更是一种对文学生命力的追溯,是对作者创作意图、时代审美变迁以及出版机制影响的细致考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文学世界,不再仅仅满足于阅读成型的文字,而是去理解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无数次思考、修改与选择。这样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专业、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品味那些璀璨的新文学星辰。
评分《昨日书香:新文学考据与版本叙说》——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知识的厚重感与历史的韵味。我一直认为,真正理解一部文学作品,除了深入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力,还要对其“生命史”有所了解,也就是它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创作、编辑、出版和传播的。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长久以来对新文学研究的兴趣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详实的内容,能够剖析那些经典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不同出版社出版时所产生的具体差异,并对这些差异进行深入的解读。这种“版本叙说”,在我看来,远不止是简单的文本比对,它更是一种对时代精神、文化语境以及出版生态的细致考察。例如,某个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作品的修改,可能反映了其思想的转变,也可能是迫于当时审查制度的压力;而不同版本的译本,则可能折射出翻译者自身的理解以及目标读者的变化。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这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宏大叙事,将是我最为期待的。我相信,通过这种严谨的考据,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新文学的复杂性与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