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文本与诠释》以中文的人文经典的研习与诠释,突显对于当代人文主要课题的关怀。人文教养的进行必须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生活环境,才能落实,让学习者有切身之感动,因此,「从事当代人文关怀的主要议题之研习」必须强调阅读中文的人文经典,乃有其必要性。本书除了文学作品,也具有多篇艺术评论,此书可以作为「艺术欣赏」一类课程的教材。「艺术欣赏」不能脱离人文思想与美学的背景,否则也不得深入,丧失视野的广度。
作者简介
赖贤宗
现职
国立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学历
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
张玮仪
现职
国立台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学历
国立成功大学中文博士
代序:跨文化沟通中的大一国文必修课程设计
第一部分 中国文哲原典
一、文学类
诗经选
唐诗选
宋词选
二、哲学类
老子选
庄子选
礼记选-乐记、冠义
易经系辞选-上篇
易经系辞选-下篇
中庸选
大学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直说
三、当代散文选
〈觉情书〉赖贤宗
〈悠行柏克莱〉张玮仪
四、当代新诗选
深戏之舞–为徐毕华画作而写(七首)∕自然教室-禅心流泉华梵大学组诗之五∕读书亭-禅心流泉华梵大学组诗之十∕黎明之前音乐剧(十四首)∕访海德格托德瑙山隐居小屋(五首)∕黑森林漫游(三首)∕雪蕉∕凝聚∕赋别∕少年∕弗莱堡大学拉纳广场∕悄然生姿∕家居∕四季花-赖贤宗
寄生的字∕布兰登堡协奏曲∕爸爸的影子∕玩具与天使∕计程车爸爸∕小村的小姑娘∕回到我的口袋里∕蝶葬∕生命的配角∕单程票∕泛黄的票根∕一半的歌-张玮仪
第二部分 中国文哲的当代诠释
简论爱情哲学的华语叙述(赖贤宗)
诗观三篇(赖贤宗)
自我管理与生命教育:共同成长团体的五项修练(赖贤宗)
茶道的意境美学与生活美学(赖贤宗)
庄子「治疗学」之义蕴:论真、忘、游、化之处方意涵(张玮仪)
诗学三昧:简论杜国清的比较诗学(赖贤宗)
社区是文化的身体:从海德格的<建造、居住、思考>谈起(赖贤宗)
逃亡与安居:黄玉珊电影《插天山之歌》(赖贤宗)
元祐迁谪诗作论矛盾意向治疗法(张玮仪)
附录
跋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一次智识上的远足。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今天所阅读的“文本”,实际上是经过层层诠释的“二手文本”,而我们自身的阅读,也正在成为未来诠释的一部分。作者对于“人文传统”的界定,不再是僵化的英雄谱系,而是更侧重于那些观念、方法、问题意识的传承与发展。他巧妙地将古希腊的哲学思辨、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以及后现代语境下的解构主义等,都纳入到“人文传统”的范畴,并着力探讨它们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诠释”,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当时的思想图景。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不同诠释之间的冲突和张力,而是将其视为思想进步的催化剂。这种对“诠释之争”的梳理,让我理解到,真正的学术对话,不是寻求统一的答案,而是在差异中求同存异,在碰撞中激发新的认知。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当下各种思想潮流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即使是看似颠覆性的新思想,也往往能在历史的深处找到某种呼应或对立的影子。
评分我必须说,《文本与诠释:人文传统及其当代诠释》这本书,是一次极其愉悦且富有挑战性的阅读体验。作者在梳理“人文传统”时,所采取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像一般的历史学者那样,仅仅关注事件的发生和人物的生平,而是将注意力聚焦在那些思想的“回响”上,也就是它们如何被后世不断地重新解读和运用。“诠释”在这里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理解文本的手段,更是文本生命力得以延续的动力。书中对不同“诠释社群”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文本意义是如何在特定的群体中形成共识,又如何在与其他社群的对话中产生新的变异。这种将文本研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进行的考察,让我觉得非常新鲜。它让我们跳出了“作者意图”的窠臼,去关注文本“读者”的能动性,以及“意义”的生成机制。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理论联系到自己平时阅读的书籍,或者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发现这本书的框架具有普遍的解释力。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文本与诠释:人文传统及其当代诠释》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但读进去之后,我完全被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深度所折服。作者以一种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勾勒出了“人文传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的面貌,并且,他并没有将这个过程描述为线性的、单向的进步,而是充满了迂回、反复和断裂。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诠释”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文本与读者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书中对“意义”的探讨,从一种静态的、文本固有的属性,转向了动态的、由诠释者生成的过程,这一点极具启发性。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任何文本的理解,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我们自身的时代烙印、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作者通过引用大量不同流派的诠释理论,从现象学到解构主义,从阐释学到接受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丰富的方法论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批判性、更自觉地进行阅读和理解。这不仅是阅读经典的方法,更是理解当下社会思潮,进行有效沟通和对话的基础。
评分读完《文本与诠释:人文传统及其当代诠释》这本书,我真的是被里面深刻的思想和严谨的论述深深吸引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本分析的书,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邀请我们一起去理解那些塑造了人类文明的伟大思想。作者在处理“人文传统”这个宏大概念时,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罗列和梳理,而是着重于“诠释”这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点让我觉得尤为精彩。他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解读方式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揭示出文本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诠释者的视角、时代背景和知识体系而不断演变、丰富,甚至被重塑。这种对诠释主体性和历史性的强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是否流于表面,是否忽略了文本背后错综复杂的思想脉络和文化张力。书中对一些具体经典文本的解读案例,比如对某个哲学家的某个核心概念的追溯,或者对某部文学作品不同时期解读的梳理,都做得非常扎实,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支撑,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跟着作者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每一个浪花都带着新的发现和启迪。
评分《文本与诠释:人文传统及其当代诠释》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之一。它成功地将“人文传统”这样一个庞杂的概念,通过“诠释”这条线索,变得清晰而富有生命力。作者没有把人文传统看作是某种固定的、已然完成的遗产,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不断被建构、被解构、被重塑的过程。他深入剖析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是如何“阅读”和“理解”这些文本的,以及这些“诠释”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我们对“人文”的认知。书中对“当代诠释”的探讨,更是切中了时弊,让我们看到了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当下,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文本理解,如何避免陷入意义的真空或极端的解读。作者的语言非常有力量,同时又充满了思辨的色彩,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停下来思考,去质疑,去发现。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对人文传统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动态的阅读和思考方式,这对于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个人成长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