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作为海派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作者在这本论着中发掘出了大量的摩登文学以至生活现象,并深究「摩登」背后到底存在着何种力量、它们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进行着怎样的博弈……,从而不仅使海派文学与文化之「摩登主义」特性第一次获得了确凿无疑的证实,而且对其复杂性给予了深入透彻的揭示。这显然超越了学界已有的认识水平,而显着地推进了海派文学和文化的研究。
本书特色
一、本书在文献发掘上的可喜收获。如资深的海派文学研究专家吴福辉先生就曾感叹,以他对海派文献的熟悉程度来读张勇的论文,其中仍有大量文献和诸多现象乃是他闻所未闻的新发现。
二、本书颇富新意和思考深度的辩证分析。这突出表现在对「摩登」与反「摩登」的性质及其矛盾运动的准确把握和辩证观照。钱理群先生就特别激赏张勇独具眼光地发现了「革命摩登」,并从反摩登的角度对鲁迅和张天翼作出了别出心裁的分析。
三、本书打通文学-文化批评与政治-经济分析的研究方法,综合观照和辩证分析的研究理路,实有助于纠正孤立的纯文学批评和单纯的文化研究之不足。
作者简介
张勇
男,1973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1993年考入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学习,1997年大学毕业并考取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进入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任教。2004年9月考取清华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6年9月至11月,在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LEWI)作驻校研究,2008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近五年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国外理论动态》等刊物发表、翻译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摩登主义:1927─1937上海文化与文学研究》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对历史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悟。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又充满洞察力的视角,带领读者回溯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十年。他对于“摩登主义”的界定,并非固化不变,而是展现了其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的演变与适应。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并未简单地将上海描绘成一个西化的孤岛,而是强调了本土文化如何在这种“摩登”浪潮中,被重新审视、改造,甚至孕育出新的生命力。他对文学作品的选取和分析,也极具匠心,他能够从细微处着眼,捕捉到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个体命运。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他们或拥抱新潮,或固守传统,或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书中对于不同文化思潮的碰撞与交融的描绘,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一种对于文化现象背后逻辑的深刻探究。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那个时代的先贤进行一次思想对话,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敬意和更丰富的想象。
评分初读《摩登主义:1927─1937上海文化与文学研究》,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如同老电影镜头般细腻的画面感。作者的文字极具表现力,将1927年至1937这十年间上海的文化图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不仅仅是那些高耸的洋行大楼和霓虹闪烁的街头,更是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细节:穿着时髦的男男女女在咖啡馆里谈笑风生,电影院里充斥着新奇的影像,报刊杂志上刊载着关于女性解放、新知识的讨论。书中对“摩登主义”的探讨,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上海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是如何进行本土化的转化与创新。它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而是在一种剧烈的文化张力下,孕育出独属于上海的都市文化特质。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作者并未止步于文本本身,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揭示了文学如何反映、塑造并引领着时代的思潮。读到书中关于某位作家如何通过其作品,描绘了特定社会阶层的困境与呐喊时,我深感震撼,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脉搏。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对那个时代上海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共鸣,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仿佛每一页纸都凝结着那个年代的呼吸与心跳。
评分翻开《摩登主义:1927─1937上海文化与文学研究》,我仿佛被一种独特的历史氛围所裹挟,沉浸在那个时代上海特有的文化脉动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将“摩登主义”这一概念,从一个抽象的标签,还原为一群鲜活的人、一段真实的岁月、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摩登”如何渗透到当时上海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服饰、娱乐到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再仅仅是少数精英的追求,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现象。作者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也展现了极高的敏感度,他能够捕捉到文字背后潜藏的时代暗流,以及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选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租界和华界之间穿梭的人们,看到了他们在新旧价值观的夹缝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模样。这本书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它在历史的大转折点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包容性和融合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被书中描绘的画面所打动,仿佛能够听到那个时代市井的喧嚣,看到夜色中流光溢彩的街景,以及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心中那份对未来的渴望与不确定。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之处,在于它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抽丝剥茧地揭示了1927年至1937年间上海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作者对于“摩登主义”的界定,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思想的复杂根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文化流派、文学团体之间的互动与张力的梳理,这些互动和张力,正是推动上海文化走向繁荣的关键。他笔下的上海,不再是单一的消费天堂,而是一个充满思想实验、文化碰撞和艺术创新的熔炉。当我看到书中通过对一些具体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来阐释当时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对个体权利的诉求,以及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憧憬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变革的时代,与当时的知识分子一同思考、一同探索。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引用得当,使得整个研究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它让我明白,所谓的“摩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光鲜亮丽,更是精神上的觉醒与解放,是那个时代上海人对自身身份和未来道路的深刻追问。《摩登主义:1927─1937上海文化与文学研究》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那个时代上海文化的精密之窗,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解开历史的一个谜题。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那种如同漫步在老上海的石库门弄堂里,偶遇一位身着旗袍、眉眼含笑的摩登女郎时的惊喜。当我翻开《摩登主义:1927─1937上海文化与文学研究》时,脑海中便自动勾勒出那个时代特有的轮廓:十里洋场纸醉金迷的繁华,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情,以及在时代洪流中涌动着的,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点滴片段,细致地编织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摩登主义”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对外来文化的模仿,而是在本土文化土壤中,对现代性、都市生活、个体解放等议题进行的复杂而深刻的探索。书中对当时上海文学作品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情节和人物,更深入挖掘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时代精神、社会思潮以及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留声机里传出的咿呀歌谣,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咖啡与香烟混合的气息,甚至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与迷茫。这本书让我对那个看似遥远却又如此鲜活的上海,有了更立体、更感性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游,每一次翻页,都仿佛在叩开那个时代的另一扇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