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主义:1927─1937上海文化与文学研究

摩登主义:1927─1937上海文化与文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摩登主义
  • 上海文化
  • 1920年代
  • 1930年代
  • 文学研究
  • 文化研究
  • 现代性
  • 城市文化
  • 中国现代文学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着作为海派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作者在这本论着中发掘出了大量的摩登文学以至生活现象,并深究「摩登」背后到底存在着何种力量、它们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进行着怎样的博弈……,从而不仅使海派文学与文化之「摩登主义」特性第一次获得了确凿无疑的证实,而且对其复杂性给予了深入透彻的揭示。这显然超越了学界已有的认识水平,而显着地推进了海派文学和文化的研究。

本书特色

  一、本书在文献发掘上的可喜收获。如资深的海派文学研究专家吴福辉先生就曾感叹,以他对海派文献的熟悉程度来读张勇的论文,其中仍有大量文献和诸多现象乃是他闻所未闻的新发现。

  二、本书颇富新意和思考深度的辩证分析。这突出表现在对「摩登」与反「摩登」的性质及其矛盾运动的准确把握和辩证观照。钱理群先生就特别激赏张勇独具眼光地发现了「革命摩登」,并从反摩登的角度对鲁迅和张天翼作出了别出心裁的分析。

  三、本书打通文学-文化批评与政治-经济分析的研究方法,综合观照和辩证分析的研究理路,实有助于纠正孤立的纯文学批评和单纯的文化研究之不足。

作者简介

张勇

  男,1973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1993年考入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学习,1997年大学毕业并考取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进入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任教。2004年9月考取清华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6年9月至11月,在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LEWI)作驻校研究,2008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近五年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国外理论动态》等刊物发表、翻译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都市的幻影:1920年代上海的文化景观与社会变迁》 引言:喧嚣中的迷失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被“摩登”光环笼罩,却又充满深刻矛盾的舞台。它不仅仅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前沿阵地,更是一个由殖民权力、民族觉醒、商业资本和底层挣扎共同编织的复杂文本。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特殊十年间,上海城市文化景观的形成脉络、内在张力及其对中国现代性的塑造意义。我们聚焦于城市空间、消费文化、新式媒介的兴起,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既令人神往又令人焦虑的“都市幻影”。 第一部分:空间与权力:城市地理的重塑 上海的物理空间在20年代经历了剧烈的重构。法租界与公共租界构筑了精致的“异域化”区域,成为上层阶级和知识精英的文化消费地。这些区域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娱乐场所,无不模仿西方都市的典范,形成了一种“去中国化”的都市景观。 本书首先考察了“越界筑路”与租界扩张的政治经济逻辑,如何导致了城市空间的内在割裂。一方面,是花园洋房、高级百货公司和优雅的咖啡馆所代表的“上层摩登”;另一方面,则是棚户区、里弄深处和工厂周边的“底层生存”。这种地理上的并置,而非融合,是理解上海社会结构的关键。我们运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不同阶层如何“使用”和“体验”这些空间,例如,公园、剧院、跑狗场(Dog Racing Track)如何成为阶级区分和权力展示的场所。 特别地,我们关注了公共性(Public Sphere)的在上海的特殊形态。报刊亭、新式茶楼、电影院,这些新兴的公共空间,既是现代信息传播的载体,也成为社会风俗和道德观念交锋的战场。报纸上的广告和城市新闻,勾勒出一种以“新”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对传统家庭伦理构成了持续的冲击。 第二部分:消费主义的崛起与“新女性”的形象 20年代的上海,是远东最早的消费主义温床。百货公司(如先施、永安)的出现,不仅是商业模式的革新,更是文化符号的转移。商品不再仅仅满足基本需求,它们成为身份、品味和现代化程度的指标。本书详细考察了广告文化如何介入日常生活,它如何塑造了公众对“好生活”的想象,并将这种想象与特定的性别和阶层挂钩。 在消费文化的主导下,“摩登女性”或“新女性”形象应运而生,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产物。从“摩登小姐”到交际花,再到职业女性(如电话接线员、女职员),这些女性形象在小说、电影和时装杂志中反复出现。我们批判性地分析了这种形象的二元性:一方面,她们象征着从传统家庭桎梏中解放出来的自由精神;另一方面,她们的“摩登”往往被商业逻辑和男性凝视所定义和商品化。 本书对比了不同社会群体对“新女性”的接受程度。知识分子群体对她们的赞美与警惕交织;而底层女性,如烟馆女工、舞女,她们的“摩登”往往是一种生存策略,与上流社会的精致消费相去甚远。通过对这些形象的细致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性对女性主体性的赋权与限制是如何同步发生的。 第三部分:媒介的狂欢:新旧声音的交织 上海文化活力的核心在于其发达的媒介生态系统。报纸、杂志、电影、留声机、无线电,这些新兴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人们接收信息和构建世界观的方式。 我们重点分析了中文报刊业的繁荣及其政治经济基础。不同党派、不同文化派别(如新月派、语丝派)利用报纸和文艺副刊进行论战,极大地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和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报纸上的“社会新闻”栏目,则构成了城市经验的日常记录,充斥着犯罪、绯闻、时尚与灾难,反映了社会结构在快速变化中的不稳定感。 电影作为“第九艺术”在上海的早期发展,是理解大众文化的关键。好莱坞文化与本土电影制片业(如明星公司、联华)的竞争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上海电影景观。电影院不仅是娱乐场所,更是集体情感经验的制造中心。我们探讨了电影如何传播新的服饰、行为模式乃至爱情观念,成为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的文化动力。 此外,留声机和爵士乐的流行,象征着声音景观的现代化。传统的江南丝竹与异域的爵士乐在夜总会、咖啡馆和家庭客厅中并存,制造出一种声响上的“混杂性”(Hybridity),这正是20年代上海文化最富魅力的特征之一。 第四部分:文化精英的“在场”与“在场外” 在喧嚣的都市背景下,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如何定位自身?他们既是摩登的制造者,又是摩登的批判者。本书考察了文人群体在上海的生存状态,他们依赖于出版业、教育机构和赞助人,但同时也对商业资本驱动的文化生产保持着警惕。 我们分析了文学创作者对城市经验的独特捕捉。他们试图在消费主义的浮华与传统伦理的崩塌之间,寻找新的表达范式。这种探索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在对现代性的赞颂与对堕落的哀叹之间摇摆不定。 最终,本书试图揭示,20年代的上海文化,是一场宏大的实验。它在引入全球现代性元素的同时,也在努力本土化和转化这些元素。它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一段辉煌的都市传说,更是一系列关于权力、阶级、性别与媒介作用的深刻启示。理解这座城市的幻影,即是理解中国现代性的复杂开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摩登主义:1927─1937上海文化与文学研究》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对历史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悟。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又充满洞察力的视角,带领读者回溯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十年。他对于“摩登主义”的界定,并非固化不变,而是展现了其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的演变与适应。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并未简单地将上海描绘成一个西化的孤岛,而是强调了本土文化如何在这种“摩登”浪潮中,被重新审视、改造,甚至孕育出新的生命力。他对文学作品的选取和分析,也极具匠心,他能够从细微处着眼,捕捉到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个体命运。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他们或拥抱新潮,或固守传统,或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书中对于不同文化思潮的碰撞与交融的描绘,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一种对于文化现象背后逻辑的深刻探究。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那个时代的先贤进行一次思想对话,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敬意和更丰富的想象。

评分

初读《摩登主义:1927─1937上海文化与文学研究》,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如同老电影镜头般细腻的画面感。作者的文字极具表现力,将1927年至1937这十年间上海的文化图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不仅仅是那些高耸的洋行大楼和霓虹闪烁的街头,更是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细节:穿着时髦的男男女女在咖啡馆里谈笑风生,电影院里充斥着新奇的影像,报刊杂志上刊载着关于女性解放、新知识的讨论。书中对“摩登主义”的探讨,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上海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是如何进行本土化的转化与创新。它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而是在一种剧烈的文化张力下,孕育出独属于上海的都市文化特质。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作者并未止步于文本本身,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揭示了文学如何反映、塑造并引领着时代的思潮。读到书中关于某位作家如何通过其作品,描绘了特定社会阶层的困境与呐喊时,我深感震撼,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脉搏。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对那个时代上海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共鸣,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仿佛每一页纸都凝结着那个年代的呼吸与心跳。

评分

翻开《摩登主义:1927─1937上海文化与文学研究》,我仿佛被一种独特的历史氛围所裹挟,沉浸在那个时代上海特有的文化脉动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将“摩登主义”这一概念,从一个抽象的标签,还原为一群鲜活的人、一段真实的岁月、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摩登”如何渗透到当时上海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服饰、娱乐到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再仅仅是少数精英的追求,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现象。作者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也展现了极高的敏感度,他能够捕捉到文字背后潜藏的时代暗流,以及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选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租界和华界之间穿梭的人们,看到了他们在新旧价值观的夹缝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模样。这本书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它在历史的大转折点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包容性和融合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被书中描绘的画面所打动,仿佛能够听到那个时代市井的喧嚣,看到夜色中流光溢彩的街景,以及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心中那份对未来的渴望与不确定。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之处,在于它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抽丝剥茧地揭示了1927年至1937年间上海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作者对于“摩登主义”的界定,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思想的复杂根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文化流派、文学团体之间的互动与张力的梳理,这些互动和张力,正是推动上海文化走向繁荣的关键。他笔下的上海,不再是单一的消费天堂,而是一个充满思想实验、文化碰撞和艺术创新的熔炉。当我看到书中通过对一些具体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来阐释当时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对个体权利的诉求,以及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憧憬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变革的时代,与当时的知识分子一同思考、一同探索。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引用得当,使得整个研究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它让我明白,所谓的“摩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光鲜亮丽,更是精神上的觉醒与解放,是那个时代上海人对自身身份和未来道路的深刻追问。《摩登主义:1927─1937上海文化与文学研究》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那个时代上海文化的精密之窗,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解开历史的一个谜题。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那种如同漫步在老上海的石库门弄堂里,偶遇一位身着旗袍、眉眼含笑的摩登女郎时的惊喜。当我翻开《摩登主义:1927─1937上海文化与文学研究》时,脑海中便自动勾勒出那个时代特有的轮廓:十里洋场纸醉金迷的繁华,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情,以及在时代洪流中涌动着的,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点滴片段,细致地编织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摩登主义”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对外来文化的模仿,而是在本土文化土壤中,对现代性、都市生活、个体解放等议题进行的复杂而深刻的探索。书中对当时上海文学作品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情节和人物,更深入挖掘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时代精神、社会思潮以及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留声机里传出的咿呀歌谣,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咖啡与香烟混合的气息,甚至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与迷茫。这本书让我对那个看似遥远却又如此鲜活的上海,有了更立体、更感性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游,每一次翻页,都仿佛在叩开那个时代的另一扇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