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见之外:影像文化与文学研究 英雄教授七秩寿庆论文集

管见之外:影像文化与文学研究 英雄教授七秩寿庆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影像文化
  • 文学研究
  • 文化研究
  • 视觉文化
  • 电影研究
  • 英雄教授
  • 寿庆论文集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化批评
  • 艺术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周英雄教授为台、港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界备受尊崇的资深学者,先后任教于台、港着名大学,主持学术行政,并膺选为香港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行委员。周教授学养丰厚,勤于研究,着作等身,诚恳谦和,煦煦绅士,数十年来作育英才无数,兼之古道热肠,服务学界不遗余力,其为人、治学、处事,堪为后进之楷模。为祝贺周教授七十寿辰,台、港若干重要学者特撰论文,辑为文集,以为贺礼。本文集主要分为二辑,分别论述影像文化与文学,所论类型包括电影、摄影、小说、戏剧、诗及理论等,多元丰富,兼具广度与深度。文集另辑有访谈录一篇,周教授首次畅谈其学思历程与其对台、港学术教育界之观察与思考,实属难得。

编者简介

李有成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所长、《欧美研究》季刊主编等职,现任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国立中山大学合聘教授、国立台湾大学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兼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非裔与亚裔美国文学、当代英国小说、文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等。主要着作有诗集《鸟及其他》、《时间》,散文集《在甘地铜像前─我的伦敦札记》,文学评论与学术专书《文学的多元文化轨迹》、《在理论的年代》、《文学的复音变奏》、《踰越:非裔美国文学与文化批评》,编有《帝国主义与文学生产》、《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与王安琪合编)、《离散与家园想像》(与张锦忠合编)。

冯品佳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英美文学博士,现任国立交通大学外文系教授,中华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及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理事长。曾任交通大学教务长,外文系系主任及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等职。主要研究兴趣为英美小说,女性书写,离散文学,少数族裔论述以及电影研究。着有The Female Bildungsroman by Toni Morrison and Maxine Hong Kingston,En-Gendering Chinese Americas: Reading Chinese American Women Writers;编有《重划疆界:外国文学研究在台湾》,《通识人文十一讲》,《影像下的现代性:影像与视觉文化》(与周英雄教授合编);译有Love。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李有成 序 i

■ 访谈 ■

单德兴 却顾所来径:周英雄教授访谈录 1

■ 影像 ■

郑树森 映象风格与建筑特色--沟口健二的《元禄忠臣藏》 25
单德兴 摄影.叙事.介入--析论萨依德的《最后的天空之后》 31
张小虹 爱的不可能任务:《色∣戒》中的性-政治-历史 69
冯品佳 温哥华女儿:沈小艾的华裔加拿大女性电影 105
余君伟 冷面、黑色况味、观赏乐趣:独行男杀手电影初探 123

■ 文学 ■

李有成 离散与家国 149
谭国根 中国话剧的三种话语与戏剧形式的实验 183
廖咸浩 异梦为何同床?中文现代诗中现代主义诗学与国族再造的纠结 205
叶少娴 个人与地方的互动关系︰三篇中港台小说中的身份问题 231
廖朝阳 战争机器的普设性:谈川端康成的《名人》 255
何文敬 跨种族的两性关系与两代冲突--雷祖威的《爱之恸》 268
蔡振兴 破与立:论史耐德《山水无尽》跨越疆域的想像 301
李家沂 待与客 325
廖炳惠 创伤、记忆的内爆:电影与文学中的台北 345

周英雄教授主要着作书目 363

作者简介 365

索引 371

图书序言

李有成

  四十年前一个春日的早上。周英雄老师走进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的A1教室,随即要我到教室前面报告阅读乔伊斯(James Joyce)短篇小说〈一抹微云〉(“A Little Cloud”)的心得。那是大一英文课本的选文,我事先读了,并写了一篇分析习作请老师过目。周老师大概觉得还可以,要我上课时跟同学谈谈这篇小说。四十年前的一件小事,老师可能早已忘记,可是对我而言,那天早上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周老师就站在A1教室的门口,专心听我分析。当时的我可能比班上刚从大学联考冲刺过来的同学早一些接触西方文学,对乔伊斯的《都柏林人》(Dubliners)并不陌生,只是大一的学生,对这位爱尔兰大作家能有多少了解?那个上午我怎么谈乔伊斯的小说,细节当然已不复记忆。只记得在谈到小说中的角色时,我突然间脱口而出,说了一句大概自己也不太了解的话:「现代主义的小说里再也没有英雄!」我猜想当时自己心中的对照或许是希腊罗马的史诗与悲剧。 站在教室门边的周老师紧接里我的话面露微笑地说:「那我大概是最后的英雄了!」话才说完,全班哄然大笑,课堂上的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我有些紧张的心情也放松了下来。我更因此发现,眼前这位年轻的老师其实是一位和蔼而易于亲近的师长。周老师大概不知道,我事后为了弄清楚自己那句话的意思,还囫囵吞枣看了不少现代主义的理论。年少懵懂,信口开河,奇怪的是,四十年前春日上午周老师的那一堂课却是我大学时期最难忘的记忆之一。

  那一年夏天周老师就出国去了,到圣地牙哥加州大学念博士学位。记得老师出国前,暑假刚开始,我还特地跑到建国北路老师的寓所去看他──那时候建国南北路尚未拓宽,还不是现在的高架快速道路。

  往后有好几年没见到周老师。后来听说他完成了博士学位,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再见到他时我已经进入博士班就读。印象中每四年一次于淡江举办的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他都会回来参加。我有时候在会场看到他,就跟他坐在会议室的后头聆听台上的学者发表论文。周老师在香港十七年,在文学教育、学术行政及专业服务等方面有很多贡献,同时也出版了不少着作。他担任过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的系主任、文学院的署理院长,并膺选为香港比较文学学会的会长和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的执行委员。一九八○年代初我和单德兴在台大念书,那个时候文学理论正热衷于所谓语言的转向,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李维史陀(Claude Levi-Strauss)的《结构人类学》(Structural Anthropology)等是必读的书,雅克慎(Roman Jacobson)的若干重要论文我们也不只读过一遍。我们从俄国形式主义,经布拉格语言学派,一路读到巴黎的结构主义。当时郑树森教授和张汉良教授都有长文论述结构主义,周老师也发表了好几篇结构主义的论文,特别是以结构主义析论乐府古辞和赋比兴等那几篇,思路绵密,论证严谨,在方法上更是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不仅引领我们深入了解结构主义,并且为我们示范演练如何将结构主义部署为文学批评的利器。周老师的论文没有神秘费解的术语,字里行间总是清楚交代术语背后的诸多观念,无疑是经过消化反刍之后的结果。我自己细读周老师的论文,印证几位结构主义理论家的说法,彷彿又回到当年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情形。跟一般「拿来主义」的做法不同,周老师花了不少功夫在协商调和结构主义与传统中国文学研究之间的扞格;他不认同若干学者视结构主义为机械与形式主义的说法,反而从结构主义的细部文本分析中,见证文学与人生和社会文化紧密复杂的关系。周老师在〈结构主义是否适合中国文学研究?〉一文的结论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除了坚守各学科的专业学养之外,同时也要放弃『闭关自守』的观念,找求各个不同学科之间如何互通有无,如何交换资料的方法。」这是约三十年前所说的话,这种跨领域研究的信念贯穿了周老师大半生的学术产业。

  我最早读到的周老师的着作是他的硕士论文《小说中的还魂母题研究》(A Study of the Return Motif in Fiction),出版时被纳为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研究论文第二四六种。发现这本论文其实相当偶然。我写硕士论文时对神话或原型批评甚为着迷,对傅莱(Northrop Frye)的着作──尤其他那部体大思精的《批评的剖析》(Anatomy of Criticism)──非常钦佩,以为要建立文学研究的科学,这是最好的借镜。当时我已在中央研究院工作,经常跑到民族学研究所的图书馆看书,特别是有关神话与民俗学方面的着作。那时候当然还没有电脑可以检阅资料,不过民族所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在相互参照(cross reference)方面做得非常详细,查询资料相当方便,我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发现周老师这本英文专着的。这本论着处理的文本主要包括福斯特(E. M. Forster)的《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和《霍华斯庄》(Howards End)、吴尔芙(Virginia Woolf)的《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七角屋》(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华顿(Edith Wharton)的《伊丹.芙洛姆》(Ethan Frome),以及詹姆斯(Henry James)的〈欢乐角〉(“The Jolly Corner”),可以看出周老师对小说与民俗叙事的浓厚兴趣。他后来的学术研究一直延续这样的兴趣。

  周老师在一九八○年代末和九○年代初出版了《小说.历史.心理.人物》与《文学与阅读之间》二书,其中大部分的章节都是在处理小说的问题。关于这个时期的学术兴趣与着述,他在接受单德兴的访谈时这样说明:「我自己的论着大致上探索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的体用问题,之后我有机会接触中国大陆现当代文学,同时配合中西比较小说的理论,撰写了一些小说与心理的论文,并着眼于阅读,写了若干书评,算是个人比较热中的副产品。」这个时期周老师也数度为文畅谈文学理论与文学教育,特别是他所熟悉的外国文学教育。在〈文学挑战的正反面〉一文临结束时,他说:「外国语文的掌握固然不可或缺(外文教学势非重视语文能力不可);可是语文之外,我们期待自己能对外文背后的文化有所挑战。也正因如此,外文教学除了语文训练之外,另需借重外文经典之掌握,做到耳濡目染于异国文化之境界,以便以他山之石攻错。而在此过程中,语言学专业训练,以及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无疑有助于我们对第二语文、文学,甚至文化,有一项自觉性、分析性与批判性的专业知识。」这些话犹如暮鼓晨钟。在今天这么一个日渐将外国语文窄化为职场语文的教学环境里,周老师这一席话显得语重心长,掷地有声。

  在同一个时期里,周老师还以一篇篇论文反覆论证小说(文学)与现世──包括历史、政治、文化、社会、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他的论证有叙有议,往往落实在文本的阅读经验上,如在一九八○年代末期所发表的几篇力作论西西、张贤亮、韩少功、王安忆、莫言、张大春、黄凡等人小说,其析论过程也透露了周老师的基本文学关怀与批评信念。

  一九九四年周老师挥别居留了十七年的香港,回到台湾,受聘于国立交通大学,展开他另一阶段忙碌的教学、研究与行政生涯。他在交大创设外国语文学系与人文社会学院,分别两度担任外文系系主任与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后来更受邀担任国立中正大学的副校长。在此期间,他还出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处的谘议委员和外国文学学门的召集人、教育部顾问室的顾问、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的谘询委员会委员兼召集人,并被选为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周老师于二○○○年受聘为交大讲座教授,二○○四年自交大退休,被聘为该校荣誉教授,并先后应聘担任吴凤技术学院讲座教授与中华大学特聘讲座教授。自一九六三年任教于台湾师大始,周老师在学术教育界服务迄今已近半个世纪,除了学术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外,四、五十年来他教育学子,提携后进,桃李处处。

  周老师回到台湾这十几年,刚好也是我在工作上最为繁忙的一段时间,我也因此有许多机会亲近周老师。单德兴说周老师「为人谦和,煦煦绅士」,这是我这个做学生的经常听到的公论。资深,学问好,而知谦和,这是周老师给我们最好的身教。在许多场合──尤其是开会遇到棘手的议案时──周老师每每以其冷静的思考、平和的语言及公允的裁断适时为我们排忧解难。我自己在这方面受惠最多。在我主持会议的时候,只要周老师在场,我知道还有老师可以依靠。这十几年来,在教学、研究及行政等方面,只要有求于周老师,我不记得他曾对我说过任何为难的话。

  周老师在接受单德兴的访谈时表示,「个人的研究会因立足点的变动而修正。」对于回台后自己的学术研究,他说:「刚回国之后,我的研究转向新兴文学,主要作爱尔兰文学。相形之下,我在香港时期的研究比较多元,回国之后的研究比较单元。近三、五年,我企图突破单一的国家文学研究,试图从异文化的观点看现代性,也希望能引进比较的面向。」虽然研究的内容有所调整,但是在方法与策略上,周老师显然仍坚持他一向相信的比较与跨领域的思维。

  周老师回台后的众多着述,多收录在他不久前才出版的《异地文化:余光阅读》一书。周老师所说的异地文化非仅指他国文化而已,还包括了因「视觉诡异难解」而蕴含的「若干非人力所尽能掌控的东西」。这本书有若干章节畅论志异(the gothic)与诡惑(the uncanny)因此不难理解;除此之外,书中的大部分篇幅「或多或少都在正面凝视之余,用眼角余光」,来体认周老师以为「比较值得探讨的文学与文化现象」,尤其是他者(周老师所指的「陌生人」)与他者的文化(周老师所说的「异文化」)。周老师提醒我们,「阅读异文化不能光只看事物表象,而是必须阅读异文化社会论述的架构。换句话说,端看现象首先必须把它放在社会表情达意的框架理,然后观察表面上相同或相异的事物,并深入探讨其间的关系。」

  我粗浅的体会是,《异地文化:余光阅读》的系列论文处处可见周老师有意将文学研究带进思想史或知识史的用心。正因为如此,全书以方法论的省思总结就显得别具意义。外国文学学门的学者在借用外国新兴理论时,被诟病「常有生涩、甚至囫囵吞枣的现象」,周老师认为,「这与我们与其他学门的学者(或圈内对理论抱持保留态度的同仁)互动不够,没把观念、方法,甚至用语、陈述方式说清楚有关系。不过我们自省的功夫似乎也有所不足,没把西方理论的来龙去脉好好加以整理,也没有详细观察理论实践(有别于论述)的层次。」基于这样的认知,周老师特别强调,在处理异文化或他者的文化时,我们应该注意「两个文化、或具体两个文学体系交会过程中不同系统之间的异质性,而两者之间复杂的时差现象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光看表象固然不能了解其中的辩证关系,而盲目接受他者文化,恐亦非智者所当为。」

  周英雄老师生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去年十一月正好是老师的七十寿辰,我们早有意循学界的惯例,编辑论文集祝贺他的生日。冯品佳与我分头忙碌,只是集稿、编辑旷日费时,出版时间竟推延了半年,拖过了周老师七十寿庆之日。不过也因为周老师的关系,我们才有机会邀集台、港两地的学者,包括周老师的同窗、同事及学生等,就影像文化与文学这两大领域分别撰写论文,辑印成书,希望为周老师贺寿之余,此书之出版也能嘉惠学界,以符合周老师数十年来服务教育与学术界的初衷。

  论文集取名《管见之外》需要稍加说明。英文的书名其实先于中文。我记得周老师曾经在演讲中提到tunnel vision一词,只是我遍读老师的论着,却未见有这个用词,于是求援于冯品佳。品佳聪明,托辞研究所需,直接函询周老师,老师不明就里,有求必应,立即函覆品佳,就这个用词略加解释。原函为英文,我试译如下:「Tunnel vision为一眼疾,患者因丧失周边视觉,所见仅及于眼前有限之区域,故难以判断其与所见物体之间的距离。若没记错,我的讨论旨在强调个人研究应如何时时置于适切之学术脉络,而非执意探求一己之目标却无视外在世界之存在。」至于如何将书名Beyond Tunnel Vision转换为适当之中文,品佳仍就教于周老师,于是才有了现在典雅贴切的书名──周老师也因此在无意间亲自为这本论文集取了书名。说书名典雅贴切,确是实情,因为论文集所收各篇论文,或跨区域,或跨语言,或跨文化,或跨领域,无不在扩大视野,超越管见。

  这本论文集能够顺利出版,要感激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谢各篇论文作者共襄盛举,才能有眼前这本内容丰富、关怀多元的学术论着。周老师的同窗好友郑树森教授代向香港的谭国根教授与叶少娴教授邀稿,我们要特别表示谢意。单德兴除提供论文新作之外,还特地为这本论文集重启他对周老师的访谈。这是周老师仅见的相当全面的访谈录,弥足珍贵。为了保密,德兴还因此稍稍无法兼顾他所说的访谈的伦理,我们要对德兴表示歉意与谢意。其他的论文作者多为周老师的同事、同行后辈及学生,隆情厚谊,就不一一言谢了。交大外文系的许慧娟主任和系上老师对这本论文集的支持,我们由衷表示感激。我们也要谢谢书林出版有限公司尽心的编辑与出版,我的同事曾嘉琦小姐协助校对与索引编排,让全书体例更为完整,我们也要借此表示谢意。是为序。

  ──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于台北中央研究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