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史诗《失乐园》

灵魂的史诗《失乐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多轴心的二十一世纪阅读
打开传说中的书
 打开梦想与未来

  ●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书展合办巡回演讲
  ●华文世界十位名家导读
  ●结合文字、摄影、漫画、插图、图表的新型态出版
  ●平凡、可乐王、541、吴孟芸、李志清等十位漫画创作者参与
  ●台师大、台艺大、北艺大共同参与绘图

  英国诗人约翰.米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最重要的作品《失乐园》(Paradise Lost),内容是圣经里面创世纪的第一章:亚当与夏娃受到撒旦的引诱,吃下了禁果,而被上帝驱逐出伊甸乐园。

  张隆溪教授解释,以往西方传统的史诗故事,比如荷马或维吉尔的史诗,总是关于战争和英雄,然而米尔顿的《失乐园》,它所描写的不是一个肉体的形容,不是大英雄,也不是打仗、战功,它写的完全是精神性的。故事里面最中心、核心的一个动作,就是一个女人从树上摘了一个果子吃,这个动作虽然很微小,但却充满了象征意义,它的象征就在于善跟恶之间的区隔,在于无知跟知识间的区别。因此,张隆溪教授认为这部史诗是精神的史诗,因为它描述不是人肉体的力量,而是描写人的精神,永恆的追求。

  此外,不同于传统史诗,米尔顿选择的主题是人──亚当和夏娃──而不是一个王。他写的是很多人生活当中最根本的精神矛盾的追求,而不是王的辉煌业绩,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也就是这一个特点,使得《失乐园》这部经典对于今日的读者仍然充满了吸引力,而其中所探讨的知识、自由意志、及善恶的问题,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值得人们深思。

作者简介

张隆溪

  北京大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北大、哈佛、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2009年被遴选为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东西文学和文化的比较研究,重要着作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走出文化的封闭圈》、《中西文化研究十论》、《五色韵母》、《比较文学研究入门》等。

绘者简介

吴孟芸

  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多媒体组毕业。曾于米兰艺术学院主修古典油画、威尼斯国际平面艺术学院研修金属版画,石版画,与手工书籍装订。插画作品散见各报章杂志媒体书籍,创作技法多元丰富,内容多为纯文学类作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0 讯息

他们这么说这本书….. ------XX
There are such Talks

这本书的历史背景------XX
Time line

这位作者的事情------XX
About the Author

这本书要你去旅行的地方------XX
Travel with the Book

和作者相关的一些人------XX
People related to the Author

这本书的谱系------XX
Books related to the Book

延伸的书、音乐、影像------XX
Further Reading and Watching

图书序言

灵魂的史诗《失乐园》
张隆溪

不同于传统的史诗
弥尔顿最重要的作品是取材自《圣经.创世纪》的长诗《失乐园》。这部作品初版于1667年,分为十部,1674年第二版重作调整,分为十二部,字句略有增删,并在每部之前加上提要,略述内容大概。按照写作史诗的惯例,故事须从中间说起(in medias res),所以《失乐园》开头描述跟随撒旦反叛上帝的天使们在地狱中苦受煎熬,撒旦决心报复,于是逃出地狱,往上帝刚造好的伊甸乐园飞去。上帝在天堂已预知撒旦将引诱人类堕落,便对圣子耶稣基督预言亚当与夏娃将违背上帝禁令,偷食禁果,并由此而丧失乐园,带来死亡。基督对于人类将因此受罚,顿生怜悯之情,便自告奋勇,愿意牺牲自己,为人类赎罪。撒旦后来果然引诱夏娃吃了知识树禁果,亚当不愿独自留在伊甸园,也吃了禁果,于是他们双双被逐出乐园,走入人世,开始了人类艰苦的历程。

弥尔顿的《失乐园》是一部史诗,而史诗和悲剧是文艺复兴时代被视为最重要的文学体裁。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讲述希腊大军攻打特洛伊城的十年征战,《奥德修斯记》则记述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回故乡,一路上遇到各种艰难险阻的奇特经历。罗马诗人维吉尔摹仿荷马创作史诗《埃涅阿斯记》,讲述特洛伊战争之后,埃涅阿斯历尽艰辛,从特洛伊辗转到意大利,在那里建立起罗马帝国的神话化历史。希腊罗马史诗成为史诗的规范,题材都是战争或历险这类大场面的故事,有众多人物和曲折的情节,但弥尔顿的《失乐园》却与之不同,除开头描绘地狱中反叛的天使较符合规范之外,其核心内容却既无轰轰烈烈的行动,也无众多人物。弥尔顿自己深知史诗传统,但他有意识打破传统,创作一部他自谓「在散文和韵文里迄无前例」的作品(I.16)。在文学上一如在政治上,弥尔顿都是一位激进的改革者。他诗中包含的思想,他对理性、德行、自由的强调,使他成为英国文学中极具声望和影响的大诗人。例如十九世纪着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觉得当时英国有如一潭死水,大多数人都自私、粗野,便写过一首十四行诗唿唤诗人重新到来﹕「弥尔顿!你应该活在此刻﹕英格兰需要你」(MILTON! thou should’st be living at this hour: / England hath need of thee)。在华兹华斯诗中,弥尔顿显然成了道德和精神力量的象征。弥尔顿不仅在英国文学中很有影响,而且在欧洲其他文学传统中也像但丁、莎士比亚一样,是具有典范意义的经典作家。

描述灵魂的行动
弥尔顿的《失乐园》确实是一部气势磅礴的鸿篇巨制,然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这部作品并非一直受到众口一词的赞誉,却不时有人对之略加微辞,甚至质疑其价值。美国作家艾伦.坡在《诗的原则》一文中就说,《失乐园》如此冗长,不可能处处俱佳,所以我们「若要视之为诗,就除非忽略一切艺术作品必不可少的因素,即统一,而只把它当作一系列较短小的诗来读。」艾略特责备弥尔顿对英诗和英国语言有「很坏的影响」,说弥尔顿「写英语好像是死的语言,」更贬责《失乐园》取材《圣经》极不妥当,认为「那个神话在《创世纪》里好好的,本不该去触动,弥尔顿也并没有作出任何改进。」他还说,弥尔顿在英国诗人中,「大概是最为古怪的一个。」艾略特认为「不该去触动」《圣经.创世纪》里人之堕落的神话,以为那不能做史诗题材,其实是十七到十八世纪新古典主义时代以来一个寻常的批评观念,也即所谓理性时代的一种科学精神。例如十七世纪古典主义诗人约翰.德莱顿在《论讽刺的起源和发展》(1693)一文里,就认为《失乐园》是失败的作品,而究其原因,也认为是题材选择不当。德莱顿说:「失败应该归咎于我们的宗教。人们说古代异教信仰可以提供各种文饰,但基督教却做不到。」对德莱顿及其同时代人说来,正像柏拉图早已指出过的,诗和真理乃南辕北辙,彼此不同,所以作为精神真理的基督教不适宜于诗之虚构表现。法国批评家布瓦洛在很有影响的《诗艺》里就说,用诗去处理《圣经》题材,就只会「把真神变成虚假的神(Du Dieu de vérité faire un Dieu de mensonges)。」德莱顿更进一步解释说:「谦卑和顺从是我们最注重的美德;这当中除灵魂的行动之外,不包括任何行动,而英雄史诗则恰恰相反,其必然的布局和最终完善,都一定要求轰轰烈烈的行动。」这的确讲出了以希腊罗马神话为背景的荷马史诗与弥尔顿取材《圣经》的史诗之间重大的区别,尤其在「轰轰烈烈的行动」这一点上,弥尔顿的史诗确实很难与荷马史诗那一类古典作品相比,因为荷马史诗描写的是阿喀琉斯的愤怒和特洛伊城之陷落,或是奥德修斯惊天动地的冒险经历,而在《失乐园》的中心,唯一的行动不过是一个弱女子咬了一口苹果而已。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