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成教授于一九九二年发表的〈漂泊离散的美学:论《密西西比的马撒拉》〉,咸论是国内学界最早的离散论述。Diaspora 一词的中译,也从「漂泊离散」变成「离散」。这个更动颇值得注意,因为它意味着,在我们的语境里,diaspora 这个词汇在转译过程中,从不稳定到趋于稳定。Diaspora作为一个文化术语,在过去多年来,其实存在多种不同的译法,随手拈来,即有「离散社群」、「海外散居族群」、「流散」、「流离」、「流移」、「流寓」、「飘洋过海的华裔」等处理方式。二○○六年暮春,李有成老师在中山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筹办人王仪君教授力邀之下,成为中山外文系的合聘教授成立「离散文学论述」研究团队,主持研究计画。「离散文学论述」研究团队成员来自国内外学界,定期在面对西子湾的文学院聚首论学,这本《离散想像:文学与文化研究集稿》的出版可视为「离散文学论述」团队同仁的初步研究成果,但更希望契合学界关注离散这个议题的时机,以此论文集呈现文学与文化研究对离散论述的思考与回应。
编者简介
李有成
台湾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兼《欧美研究》季刊主编,二○○三年八月至二○○年七月出任欧美所所长。目前也是中山大学外文系合聘教授,为「离散文学论述」研究群组主持人,着作多种,包括《文学的多元文化轨迹》(2005)、《文学的复音变奏》(2006)、《在理论的年代》(2006)及《踰越:非裔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2007) ,同时编有论文集《第二届美国文学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与方万全合编, 1991)、《帝国主义与文学生产》(1996)及《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朱炎教授七秩寿庆论文集》(与王安琪合编,2006)等。此外,他也着有诗集《鸟及其他》(1970) 与《时间》(2006) 及散文集《在甘地铜像前:我的伦敦札记》(2008)。
张锦忠
台湾大学外国文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外文系副教授,着有《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2003)。 编有论文集《重写马华文学史论文集》(2004)与《重写台湾文学史》(与黄锦树合编,2007)。 此外,他也编有华裔马来西亚小说选集《别再提起:马华当代小说选》)(与黄锦树合编,2004)与《回到马来亚:华马小说七十年》)(与黄锦树、庄华兴合编,2008)。
〈文化回归、离散台湾与旅行跨国性︰「在台马华文学」的案例〉原刊《中外文学》33.7 (2004):153-66。
《离散与家国想像:文学与文化研究集稿》这个名字,瞬间就点燃了我对跨文化研究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全球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也催生了各种形式的“离散”。这种离散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文化、情感、身份上的多元碰撞与重组。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深入剖析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和文化如何成为人们承载、表达、以及重新构建“家”与“国”观念的载体。我很好奇书中会探讨哪些具体的文学文本,例如那些描写海外华人生活的散文集,或是那些探讨文化身份模糊性的现代小说。这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独白、他们的生活细节、以及他们与新环境的互动,无疑都承载着丰富的离散经验。而“家国想像”的部分,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超越了地域界限的思考,它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一种历史记忆的传承,也可能是一种对未来理想国家的构建。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的探讨,去理解在离散的过程中,人们如何维系和更新他们对祖国的集体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又如何影响他们在异乡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实践。我尤其期待那些能够将个体细腻的情感体验与宏观的社会文化变迁巧妙联系起来的章节,相信它们会带来深刻的洞察。
评分《离散与家国想像:文学与文化研究集稿》这个书名,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对于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个体与国家之间复杂情感纽带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员的流动,越来越多的人的生存空间和生活体验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离散”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我猜想,这本书将通过文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来深入探讨这种“离散”是如何影响人们对“家”和“国”的想象和认知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反映时代变迁和个体命运变迁的小说、散文、诗歌,一定是书中重要的分析对象。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们如何解读这些作品中人物的离散经历,他们如何在外面的世界里寻找归属感,又如何在内心深处维系与祖国的联系。而“家国想像”这一部分,我则希望看到一些更加宏观的讨论,比如,这种离散的经历是否会催生出新的国家认同模式,或者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和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民族主义”、“国家认同”的理论,来分析在离散和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式的“家国情怀”是如何被重新诠释和实践的。我尤其期待那些能够提供新颖视角,揭示个体经验与集体想象之间深刻联系的研究。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离散与家国想像:文学与文化研究集稿》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让我不禁对它收录的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离散”这个概念在当代的语境下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迁徙,更包含了身份认同的漂移、文化传统的断裂与重塑,以及个体在宏大叙事中寻求归属的挣扎。这本书似乎就触及了这一核心议题,通过文学和文化的视角,去探究人们如何在空间流变和身份变迁中构建和想象“家”与“国”。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不同形式的离散经历,例如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当代的海内外华人社区的形成,甚至是网络空间中的虚拟社群,是如何影响个体对国家和他乡的情感连接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情感最直接的载体,而文化研究则能提供更深层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解读,将这两者结合,定能勾勒出丰富而细腻的离散图景。我很好奇作者们将如何分析那些描写离散经验的文学文本,例如小说、诗歌、散文,它们是如何通过叙事、意象、人物塑造来传达离散者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重新定义自我和所属的社群。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家国想象的讨论,特别是当个体身处异乡,原有的家国观念可能被颠覆或重塑时,他们会如何重新理解“家”的含义,以及“国”在他们心中的位置。这种从微观的个体经验到宏观的文化集体想象的跨越,正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离散与家国想像:文学与文化研究集稿》,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关于身份焦虑与文化适应的经典论述。在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成为“离散者”。这种经历无疑会在个体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在他们对于“家”与“国”的认知上。我猜想,这本书中的文章会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去细致地梳理这些离散者的心路历程。文学作品,作为情感和思想的浓缩,往往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个体的内心挣扎与情感变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那些描写离散者在异乡的孤独感、文化冲击、以及身份认同困境的文学作品,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寻找情感的慰藉,或者是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构建新的自我认同。而“家国想像”部分,我则希望看到一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讨论,例如,离散者是如何通过文学和文化来维系与故土的联系,他们对“家”与“国”的理解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又或者是否形成了一种新的、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家国”概念。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后殖民语境”或“跨国文化流动”的理论,来解释这些复杂的文化现象。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离散与家国想像:文学与文化研究集稿》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张力——既有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又有对群体认同的渴望。我猜想,这本书中的文章可能会深入探讨,当个体离开熟悉的土地,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时,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对“家”的眷恋,以及对“国”的归属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描写移民、侨居者、或是长期旅居海外的中国人的作品,一定能提供许多感性的素材。我想象作者们会从这些文本中挖掘出那些细微的情感,例如思乡之情、文化隔阂带来的疏离感、以及在新环境中努力适应和融入的种种努力。而“家国想像”则可能意味着,即使身处他乡,人们依然会通过文学、艺术、甚至集体回忆来维系与故土的情感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或许是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家国”概念。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身份认同的理论,例如“混杂性”(hybridity)或“第三空间”(third space)等概念,来解释离散者如何在文化碰撞与融合中形成新的身份认同。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探讨,这些离散的经历和想象,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是否带来了新的叙事模式、审美取向,甚至是新的社会思潮。我对那些能够揭示个体经验如何与宏大历史叙事交织的书籍总是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