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举人郑家珍(伯屿)、秀才叶文枢(际唐)与张纯甫先生,他们生不逢时际遇坎坷,因乙未割台功名路断,又满怀一腔热血踏上从未眸面的祖国,却因时局动盪「青云有路志难伸」,而徘徊往返于台海两岸之间,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却要被在台的日本官方认定为「台侨」,这是何等的心痛与无奈!但是他们并不因此而怀忧丧志,他们的坚持与努力,使炎黄子孙的汉文教育在日治时期的新竹,仍旧得以延续;「耕心吟社」、「读我书吟社」与「柏社」便是汉文书房(私塾)的延伸;在他们的主持之下,温柔敦厚的诗教与汉文化的薪火,也因师徒间的一脉相承迄今而生生不息。对新竹地方而言,郑、叶、张三位塾师,他们维护本土文化,树人树德的风范 令人感佩;我们应予肯定与推崇,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必然会有一定的地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传统诗社的起源
第二节 堑城诗社话从头
第三节 书房、诗社概况
第二章 日治时期堑城地区之诗文活动
第一节 日治初期笼络文人、仕绅的怀柔政策
第二节 汉唐文化的仰慕者与雅怀诗兴击钵吟
第三节 文化传承为己任-耕心吟社、读我书吟社、柏社
第三章 耕心吟社与郑家珍
第一节 郑举人家珍-耕心吟社的导师
第二节 耕心吟社与耕心吟集
第三节 耕心诗人郑家珍行吟
第四章 读我书吟社与柏社
第一节 叶秀才文枢-读我书吟社的导师
第二节 张纯甫-柏社的导师
第三节 诗人唱酬与行吟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历史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日治时期台湾诗歌社群的独特风貌。作者以“耕心吟社”、“读我书吟社”以及“柏社”这三个具代表性的诗社为切入点,带领读者走进那段不曾被充分提及的文坛岁月。我非常喜欢书中对诗社活动和成员创作的分析,它们不是枯燥的文献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通过对这些诗社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殖民背景下,台湾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压抑中求表达的文人群体,他们用诗歌记录时代,抒发情感,传递文化。本书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但更吸引我的,是它所传递的那种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对文学创作的热情。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那些逝去的吟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对文字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一丝期盼。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在堆满了尘埃的书架角落里,意外发现了一盏温润的油灯,点亮了关于台湾日治时期诗歌社群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读完之后,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满足,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往文脉的敬意与对历史细节的惊叹。作者深入挖掘了“耕心吟社”、“读我书吟社”以及“柏社”这三个诗社的脉络,从名称的寓意,到成员的构成,再到创作的风格,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将这些诗社孤立地呈现,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置于当时台湾的社会背景之下。在日治时期,一个特殊的时代印记,既有压抑的殖民统治,也孕育着新的文化思潮。这些诗社的成立与运作,无疑是对这种复杂境遇下,知识分子和文人墨客的一种精神寄托与文化抵抗。那种在严苛环境中,依然坚持以诗歌抒发情怀,记录时代,传承文化的精神,读来令人动容。书中的许多考据都显得严谨而扎实,仿佛能看到作者当年在故纸堆中寻觅点滴线索的艰辛,也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那些逝去的吟社风采。
评分我一直对台湾现代文学的早期发展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求的渴望。它没有落入泛泛而谈的窠臼,而是精准地聚焦于日治时期的几个代表性诗社,如“耕心吟社”、“读我书吟社”和“柏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最令我惊喜的是,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注重挖掘这些诗社背后的文化土壤和时代精神。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在殖民的背景下,这些文人如何通过诗社这种形式,维系着汉诗的传统,同时又暗含着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那种“耕心”之意,那种“读我”之声,那种“柏”之坚韧,都仿佛穿越了时空,在字里行间回响。本书的论述非常有层次感,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到微观的诗社活动,再到具体成员的作品风格,都呈现出清晰的逻辑。对于我这样对台湾地方文学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而难得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图景。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作者以“耕心吟社”、“读我书吟社”、“柏社”这三个日治时期的诗社为线索,为我们揭开了台湾近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角。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这些诗社成员及其作品的细致描摹。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身处异域文化与本土传统交织的环境中,这些诗人在诗社中交流、创作,既是对传统文脉的传承,也是对时代情绪的抒发。书中对诗社名称的解读,对成员背景的介绍,对诗歌创作主题和风格的分析,都显得十分精辟。每一次翻页,都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吟咏诗句时的气息,听到那些或激昂、或沉郁、或婉约的声响。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历史梳理,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在逆境中坚守文化薪火的精神,一种用诗歌对抗遗忘、凝聚乡愁的努力。读完之后,对日治时期的台湾文学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也对这些默默耕耘的文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对于我这个对台湾近代文学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意外的惊喜。作者精心选取了日治时期三个重要的诗社——“耕心吟社”、“读我书吟社”和“柏社”,并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研究。我尤其赞赏书中对这些诗社组织形式、成员构成、创作主题以及艺术风格的细致梳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些诗社的存在,不仅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更是文人精神寄托的港湾。作者能够将这些零散的历史片段,编织成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实在功不可没。书中的论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到微观的文本分析,都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那段岁月里,台湾文人如何秉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文化阵地,用诗歌记录下时代的变迁与内心的情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化韧性的生动写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