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是中国现代史上的着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作者为闻一多的长孙,从事闻一多研究多年。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概括了闻一多的家世求学、诗歌创作、学术研究、教书育人、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生平经历,是本通俗易懂的读物。
作者简介
闻黎明
1950年生,湖北浠水人。1977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着有《闻一多传》、《闻一多年谱长编》,编有《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闻一多萃语》等。
前言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
第二章 负笈清华园
考入清华学校
「五四」锤鍊
尝试社会改良
被迫留级
初涉诗坛
有了一个家
第三章 海外学子
东方的老憨
《女神》评论
发起「大江会」
「文化的国家主义」
第四章 火山热血
「我是中国人」
暂短的的国家主义活动
创立格律新诗风
「这不是我的中华」
动盪时代的教学生涯
第五章 战时流离
离别故都
湘黔滇跋涉三千里
「初到边陲」
主持清华大学中文系
第六章 学术大手笔
研究领域略述
学术研究的几个特点
文字的运动方向
第七章 走上新的道路
贫困的生活
「需要鼓手的时代」
打破「可怕的冷静」
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第八章 斗士风采(上)
继承护国精神,反对独裁统治
质问蒋介石,声援郭沫若
共同播发民主火种
民主家庭
第九章 斗士风采(下)
为了和平民主团结
反对内战,争取和平
寄语青年
愿与你们紧紧地握手
第十章 血染的诗篇
年谱
后记
序言
一个世纪伟人的铜的、石的,圆雕的、浮雕的,全身的,半身的塑像,在北京清华大学风光绮丽的荷塘畔,在濒临东湖的武汉大学珞珈山上,在具有光荣传统的云南师范大学校园里,和在海滨城市青岛、偎依长江的浠水、边陲重镇蒙自,相继耸立起来。人们用各种方式缅怀的这个人物,就是闻一多。
闻一多是我国着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诞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镇望天湖畔一个诗书传世的地主家庭。1912年冬,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夏赴美留学。1925年秋回国后投身教育事业,历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上海吴淞政治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担任过教务长、文学院长、中文系主任等职。1944年秋,闻一多加入中国民主同盟,随即当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委员,并担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民主週刊社社长等重要职务。在1945年10月召开的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又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46年7月15日,他在光天化日之下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是中国知识份子的杰出代表,「闻一多的道路」已经成为中国知识份子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同义语。
在中国近代史上,闻一多以热烈的爱国激情闻名于世,这一点首先表现在新诗创作和新诗理论方面。他曾说:「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为此,他主张诗人「要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个中国人,我要做新诗,但是中国的新诗」,而「并不要做西洋人说中国话」。他希望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要努力推进和繁荣东方文化。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参与并发动了新诗格律化运动,并提出和阐述了新诗应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理论,成为开一代诗风的先驱之一。
闻一多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疾风暴雨的转型时代。他的一切思想都浸透着忧国忧民意识,一切活动都与救亡图存紧密相关。五四运动中,他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聆听了孙中山讲演。其后,他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影响下,致力于文化改良。留学美国的三年里,他积极参加「对内实行改造运动,对外反对列强侵略」的国家主义活动。在履行知识份子的神圣职责中,他的精力继续集中在文化方面。他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祸患。文化之征服甚于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他的《太阳吟》、《发现》、《一句话》、《醒呀!》、《七子之歌》、《爱国的心》、《我是中国人》、《洗衣歌》等大批爱国诗篇,之所以那么惊心动魄,就在于它们突出体现了反帝和爱国这一时代的主旋律。
闻一多对于学术的贡献,巩固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他的理想是写一部「诗的史」或「史的诗」,希望通过文学这个视窗,总结中国古代灿烂的思想与文化。从1927年进入学术园地起,研究触角很快广涉上古文学、金文考古、诗经、楚辞、诸子百家、乐府、唐代文学等诸多领域。他的400余万字论着,以其考索赅博、新见叠出,成为中华文化优秀遗产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他的研究在继承了传统朴学注重名物训诂考据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现代西方的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新理论新方法,从而在神话、诗经、楚辞、庄子、唐诗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这种开拓性与创造性,使闻一多的研究能够长期保持旺盛的活力,并对当代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闻一多随清华大学南迁长沙,又辗转到昆明。他的情趣与志向,本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因此专心于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但是,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反人民的政策,重新燃起了他心中的「火山」。终于,他摆脱了正统观念的束缚,超脱了旧有意识形态的羁绊,在大学课堂上赞扬解放区诗人田间为「时代的鼓手」。不久,又宣佈「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了」。于是,他拍案而起,指出「现在只有一条路──革命!」唿吁「不仅要做新诗,更要做新的诗人」,要求「文学和政治打成一片」。支持青年人不妨「闹一闹」。于是,他积极赞成建立民主联合政府,高喊「袁世凯没有死」、「要民主就必须打倒独裁」,强调知识份子要改造自己,主张群众运动应转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人们看到,闻一多已从不问政治的诗人学者,变成了为民主而吶喊战斗的「狮子」,成为「昆明的鲁迅」。
日本投降后,争取和平成为新时期民主斗争的中心任务。1945年底,闻一多积极参加反对内战运动,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政协五项协议达成后,他曾一度准备回到书斋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但是,国民党很快撕毁了协议,闻一多投入捍卫政协原则和政协精神的斗争。
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在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社会盛传黑名单上第二个就是闻一多。人们纷纷劝他避避风头,但是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殉难报告会上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他强调:「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个讲演表达了中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坚强决心,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当天下午,闻一多主持记者招待会后,与前来接他的长子闻立鹤一起回家。离家门只有十多步时,突然枪声大作,闻一多后脑、胸部、手腕连中十余弹,当即倒在血泊中。闻立鹤也身中五枪,腿被打断,肺部满是枪眼。
闻一多的殉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极大愤怒,它推动一个更为广阔的民主运动席卷全国。闻一多的名字,永垂在中国历史的卷册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