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是中国独特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曾经是许许多多人的深刻记忆,本书站在大众的角度,讲述了连环画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包括它的定义和特色、溯源及历史、名家与精品、成就和评价、文化界的论争和学界的着述等等,旨在与读者共同探索连环图画在新世纪所担当的时代角色,并务使大众阅读更加丰富多姿。本书内容包罗广泛,条理清晰,知识与趣味并重,是认识连环图画的一部简明百科事典。
作者简介
周佳荣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广岛大学文科硕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修习历史与文学,现任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及近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擅长东亚近代史,对新文化史尤具兴趣,讲授「动漫文化之全球史」、「品牌史与文化产业发展」、「近代中国报刊及广告史」等科,近年致力于探讨香港文教事业。有专着多种,以近代中国人物与报刊研究为主,包括【苏报与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件】、【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与新民丛报】、【从翰林到教育家:蔡元培及其事业】、【开明书店与五四新文化】等多种。
丁洁
南京大学文学士、香港浸会大学哲学硕士、近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及历史系博士候选人。专攻香港报刊与社会发展,对近代中国文化史亦具兴趣。已刊专着有【中国女性史教学专题:课程导论及参考文献】(合编)、【陶行知与香港「中业」教育】(合编)、等,并发表论文及书评多篇。
读完《连环图画与大众阅读:「公仔书」的文化史》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的叙述方式,将「公仔书」这种曾经风靡一时的文化形式,从历史的长河中挖掘出来,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公仔书」与当时社会生活、大众情感之间相互联系的描绘。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描绘一种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书中的论证逻辑清晰,史料翔实,从不同维度展现了「公仔书」的多重文化意义。我从中看到了「公仔书」如何成为普通人了解世界、认识社会的一扇窗口,又如何通过其通俗易懂的形式,传递着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作者对于「公仔书」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以及它在不同时期所承担的社会功能的变化,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公仔书」绝非一种简单的读物,而是承载着特定时代记忆、折射着大众文化心理的重要载体。这本书让我对「公仔书」的认识,从肤浅的喜爱,提升到了对它背后深厚文化底蕴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连环图画与大众阅读:「公仔书」的文化史》这本书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过去鲜为人知却又无比亲切的文化领域。作者对于「公仔书」的定义和历史脉络的梳理,堪称严谨而富有洞察力。他并没有局限于对单本「公仔书」的介绍,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历史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公仔书」创作群体和读者群体之间互动关系的探讨,这种双向的、动态的理解,打破了我以往对「公仔书」只是一种单向传播的娱乐方式的刻板印象。书中的观点,比如「公仔书」如何通过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明的画面,构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认同,以及它如何在不同时期承担起教育、启蒙甚至宣传的功能,都极具启发性。我从中看到了「公仔书」作为一种集体叙事的载体,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普通民众的认知和情感。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细致的分析,将「公仔书」从一种边缘化的读物,提升到了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现象的高度。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解剖一面镜子,通过「公仔书」这面镜子,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看到了大众文化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着我们今天的社会。
评分读完《连环图画与大众阅读:「公仔书」的文化史》这本书,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无数关于童年时光的片段,那些曾经在课桌下、在午后阳光里被小心翼翼翻开的泛黄纸页,仿佛又在我眼前鲜活起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公仔书」这种特定形式的梳理,更像是一次对集体记忆的唤醒,以及对那个时代大众文化生态的一次深入扫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他没有停留在对故事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公仔书」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演变。从最初作为一种低成本、易于传播的娱乐方式,到后来成为承载特定时代价值观、甚至引发社会讨论的媒介,这个过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公仔书」如何与时代情绪相互作用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这些看似简单的图画故事,其实是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渴望的折射,是他们对理想生活、英雄主义、甚至是民间智慧的一种寄托。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扎实,引用的史料也相当丰富,让论述充满说服力,同时又不会显得过于学术而失去可读性。它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收集的那些「公仔书」,如今看来,它们不仅仅是消遣读物,更是我早期认知世界、形成价值观的重要启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小众”文化,并从中发现其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和历史意义。
评分《连环图画与大众阅读:「公仔书」的文化史》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重新定义了我对「公仔书」的理解。我一直认为「公仔书」只是一种廉价的、纯粹的娱乐产品,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更为宏大和复杂的一面。作者通过对「公仔书」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传播方式的细致考察,揭示了「公仔书」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是如何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扮演着重要的文化传递者角色的。书中关于「公仔书」如何迎合、甚至塑造大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文化商品”的概念,它将「公仔书」置于经济和市场的运作之中,分析其商业模式如何影响其内容生产和传播。这让我认识到,「公仔书」并非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当时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对大量「公仔书」的案例分析,作者成功地展现了这一文化形式的多元性和生命力,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何它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大众阅读的主流。
评分《连环图画与大众阅读:「公仔书」的文化史》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一种久违的感动。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公仔书」在中国大众阅读史上的特殊地位,并以一种近乎怀旧的笔触,勾勒出这种文化形式的兴衰轨迹。我一直觉得,「公仔书」这种形式,虽然看似简单,却承载了无数人的童年回忆和情感寄托。这本书就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没有用冰冷的学术语言去分析,而是用一种充满温度的方式,去讲述「公仔书」与读者之间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联系。我非常认同作者关于「公仔书」如何成为一种“人民的艺术”的观点,它打破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让知识和故事能够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触达最广泛的读者群体。书中关于「公仔书」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它如何反映和影响着社会思潮的变化,都让我感到十分震撼。我记得书中提到的某些经典「公仔书」,我小时候也曾反复阅读,当时只是觉得故事有趣,画面生动,却从未深入思考过它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这本书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曾经陪伴我成长的「公仔书」,竟然是如此重要的历史文化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