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在写下了首遣兴的诗作,表达了他的人生之叹。诗意苍凉,表达了苏轼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之中,下笔而出的。
导读者蒋勋老师认为《寒食帖》不能单一看某一个字,整个篇章,一起看布局,才感受得到交响曲乐章庞大壮阔的配置,感受到创作者行走于文学与书法之间惊人丰富的魅力。苏东坡嘲笑自己的书法是「石压虾蟆体」,而一般他的字会被解读成「豪放」。阅读《寒食帖》上的字,则会发现其实豪放的大架构?不失细节的温柔婉约。《寒食帖》最后一句「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蒋老师把这几个字,形容成像诗人的表情,愁郁、荒凉、困顿,像最顽强的生命,像冬寒秃枝,看似颓败,却在内?蕴含隐匿发枝发叶的生命力。
而在历史的骚动?,《寒食帖》经历了各种的劫难,重叠着许多时代的记忆:上面留下了黄庭坚、董其昌、干隆、纳兰容若等人的墨迹与印章,以及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和关东大地震东京大火在《寒食帖》留下各种时间的痕迹。
从《寒食帖》,可以了解苏东坡如何在自我调侃、自我嘲笑?完成一种毁誉之外的豁达。豁达指的是生命本质的了悟,了悟之后,下笔为文学,下笔为书法,都有不同境界的领悟。
本书特色
●多轴心的二十一世纪阅读
打开传说中的书 打开梦想与未来
●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书展合办巡回演讲
●华文世界十位名家导读
●结合文字、摄影、漫画、插图、图表的新型态出版
●欧阳应霁、林怡芬、张妙如、猪乐桃等图文创作者参与
●台师大、香港理工大学共同参与绘图
作者简介
蒋动
一九四七年生于西安,福建长乐人。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一九七二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
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先后任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台湾大学、淡江大学。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创系主任七年。现任《联合文学》社长。多年来以文、以画阐释生活之美与生命之好,为台湾美学大师。写作小说、散文、诗、艺术史,以及美学论述作品等,深入浅出引领人们进入美的殿堂。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
着有艺术论述《美的沉思》、《徐悲鸿》、《齐白石》、《破解米开朗基罗》、《天地有大美》、《美的觉醒》、《孤独六讲》等;散文《岛屿独白》、《欢喜赞叹》、《大度.山》等;诗作《少年中国》、《母亲》、《多情应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来日方长》等;小说《新传说》、《情不自禁》、《因为孤独的缘故》、《秘密假期》等。
打开传说中的书
About ClassicsNow.net
大约一百年前,甘地在非洲当律师。有天,他要搭长途火车,朋友在月台上送了他一本书。火车抵站的时候,他读完了那本书,知道自己的未来从此不同。因为,「我决心根据这本书的理念,改变我的人生。」
日后,甘地被称为印度圣雄的一些基本理念与信仰,都可溯源到这本书。
阅读,可以有许多收获与快乐。
其中最神奇的是,如果我们有幸遇上一本充满魔力的书,就会跨进一个自己原先无从遭遇的世界,见识到超出想像之外的天地与人物。于是,我们对人生、对未来的认知与准备,截然改观。
充满这种魔力的书很多。流传久远的,就有了「经典」的称唿。
称之为「经典」,原是赞叹与敬意。偏偏,敬意也容易转变为敬畏。因此,不论中外,提到「经典」会敬而远之,是人性之常。
还不只如此。这些魔力之书的内容,包括其时间与空间的背景、作者与相关人物的关系、遣词用字的意涵,随着物换星移,也可能会越来越神秘,难以为后人所理解。
于是,「经典」很容易就成为「传说中的书」──人人久闻其名,却没有机会也不知如何打开的书。
我们让传说中的书随风而逝,作者固然遗憾,损失的还是我们。
每一部经典,都是作者梦想之作的实现;每一部经典,都可以召唤起读者内心的另一个梦想。
让经典尘封,其实是在封闭我们自己的世界和天地。
何不换个方法面对经典?何不让经典还原其魔力之书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我们的想法。
因此,我们先请一个人,就他的角度,介绍他看到这部经典的魔力何在。
再来,我们以跨越文字、绘画、摄影、图表的多元角度,来打开困锁住魔力之书的种种神秘符号。
然后,为了使现代读者不会在时间和心力上感受到太大压力,我们挑选经典原着最核心、最关键的篇章,希望读者直接面对魔力之书的原始精髓。此外,还有一个网站,提供相关内容的整合、影音资料、延伸阅读,以及读者互动的可能。
因为这是从多元角度来体验经典,所以我们称之为《经典3.0》。
最后,我们邀请的就是读者,您了。
您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对这些魔力之书的光环不要感到压力,而是好奇。
您会发现:打开传说中的书,原来就是打开自己的梦想与未来。
那本书是英国作家与思想家罗斯金(John Ruskin)写的《给未来者言》(Unto This Last)。
图说
1.关键时间、人物、地点,在书前有简明要点。
2.「1.0」:以跨越文字、绘画、摄影、图表的多元角度,破解经典的神秘符号 。
3.「2.0」:以图像来重现原典,或者重新做创作性的诠释。
4.「3.0」:经典原着中,最关键与最核心的篇章选读。
5.ClassicsNow.net网站,提供相关影音资料及延伸阅读,以及读者的互动。
这本《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深沉而辽远的情绪,仿佛一曲古老的歌谣在耳边回响。我是在一个微雨的午后翻开它的,窗外的朦胧与书中的意境似乎恰好契合。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几乎可以触摸到的“苍凉”。它并非那种空洞的、故作姿态的悲伤,而是一种历经岁月洗礼后,沉淀下来的、带着斑驳痕迹的生命体验。书中字里行间的,是对某种难以言说的失落、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个体在宏大叙事中渺小感的深刻体悟。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独白”这一形式的运用,它打破了传统叙事中的对话与情节的束缚,让情感如同溪流般自然流淌,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时而又化作无声的叹息。这种纯粹的抒发,让我得以窥见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涟漪,也引发了我对于自身生命轨迹的审视。书中的语言,时而如刀锋般锐利,直击人心;时而又如春风般和煦,抚慰伤痕。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听他讲述那些被遗忘的故事,感受那些被掩埋的情感。它并非是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邀请读者一同去探寻。
评分《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许多文学作品那样,有清晰的起承转合,有引人入胜的情节。相反,它更像是一种情绪的流淌,一种意识的漫溯。我可以随心所欲地翻到任何一页,读上一段,然后沉浸其中,让思绪随着文字的海洋漂泊。书中的“独白”,就如同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的声音,它不指向任何人,却又似乎在回应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呼唤。我常常会因为一段话而停下翻书的动作,反复品味其中的意境。那些描绘风景的文字,不只是简单的景物描写,更是一种心境的投射;那些对人生的感悟,也并非是空穴来风的哲思,而是源自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的影子,在字里行间徘徊,在时光中沉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苍凉”的多重维度,它既可以是对现实的无奈,也可以是对过往的回望,还可以是对未来的迷茫。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些“苍凉”之中,仍然存在的微弱的光芒,一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评分阅读《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是一次对情感边界的探索。我曾以为,苍凉便是绝望的底色,是万物凋零时的悲鸣。然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苍凉中孕育出的另一种力量,一种韧性,一种即便身处荒芜,依然向阳而生的勇气。书中的“独白”,与其说是倾诉,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救赎的仪式。它是一种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是一种梳理过往,与不完美和解的过程。我被其中某些段落深深打动,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渲染,却像一把钝刀,一下下地刻在我的心上,留下浅浅的印记,久久不散。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情景,或许是一个孤寂的夜晚,或许是一个飘摇的午后,笔尖在纸上滑动,承载着无数的思绪和情绪。这种真诚的力量,是任何技巧都无法替代的。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苍凉”,其实都源于我们对某些事物的不舍,对某些美好的追寻,以及在追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落。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温柔的方式,拥抱了这些失落,让它们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生命旅途中别样的风景。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著作。初读《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我被它独特的风格所吸引。它不像大多数书籍那样,有明确的章节划分,也没有生动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相反,它更像是一股缓缓流淌的溪水,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书名中的“苍凉”二字,并非指向一种刻意的悲情,而更像是一种历经世事后,对生命本质的某种洞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独白”这一形式的运用。它没有冗长的对话,也没有复杂的叙事,而是通过一种纯粹的情感表达,直接触及读者的内心。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作者在与自己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那些不为人知的忧伤、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都在字里行间悄然绽放。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投入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生命深刻的思考。它不是一本能让你获得某种明确答案的书,而是让你在阅读中,开始审视自己,开始与内心的另一个自己进行对话。
评分《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是一次令人难忘的阅读旅程。它所呈现的“苍凉”,并非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一种经过沉淀后的、带着岁月痕迹的生命体验。书中的“独白”形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近距离审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我曾多次被其中某些段落所震撼,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能以一种极其朴素而深刻的方式,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柔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光影、季节、以及一些细微景物的描绘,它们往往承载着作者浓烈的情感,如同画卷般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苍凉”,并非是绝望的尽头,而是生命在经历种种磨砺后,所展现出的一种坚韧与通透。它鼓励我们去直面内心的孤独,去拥抱生活中的不完美,去理解那些沉默背后的重量。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都会发现之前未曾留意到的细节。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