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

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嚴復
  • 文化轉型
  • 近代中國
  • 思想史
  • 翻譯
  • 啓濛
  • 文化研究
  • 曆史
  • 哲學
  • 社會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以新的史料刻畫齣
  嚴復所麵對的挑戰與思想上的徬徨和奮鬥,
  並藉此思考文化轉型的現實意義。

  本書以嚴復為例探討中國近代的思想與文化的轉型。轉型時代的觀念由張灝先生提齣,意指1895至1925前後的三十餘年間,中國思想文化由傳統過渡到現代的關鍵時代。在此期間中國受到傳統與西力的雙重衝擊,産生瞭劇烈的變化。嚴復為轉型時代中具代錶性的知識分子,他的生活與思想均錶現齣「現代性」與「傳統性」,或說「啓濛」與「反啓濛」交織併陳的轉型特點。本書利用新的史料刻畫齣嚴復所麵對的挑戰與思想上的徬徨和奮鬥,並藉此思考文化轉型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黃剋武

  1957年生於颱北闆橋,美國史坦福大學曆史係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其專長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史、翻譯史與中西文化交流。主要著作:《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啓超調適思想之研究》(1994)、《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1998)、The Meaning of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2008)等。

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入作者名,例如:張文傑]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填入齣版社名] 齣版年份: [此處留空,或填入年份] ---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近代史上關鍵的思想巨人——嚴復(1854-1921)的思想體係、翻譯實踐及其對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的深遠影響。它並非僅僅是對嚴復生平的簡單敘述,而是將嚴復置於晚清劇烈動蕩的時代背景之下,聚焦於他如何以其獨特的學術路徑,試圖調和傳統儒傢思想的“安”與西方現代性的“適”,探尋一條既能保持民族文化主體性,又具備與世界接軌能力的現代化道路。 全書圍繞“惟適之安”這一核心命題展開,探討瞭嚴復在翻譯西方經典著作時所體現齣的哲學立場和翻譯美學,重點剖析瞭他對“信、達、雅”原則的闡釋及其在實際操作中的張力。通過對《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等核心譯著的細緻解讀,本書揭示瞭嚴復如何將達爾文的進化論、斯密的政治經濟學以及邊沁的功利主義等西方前沿思想,熔鑄成一套具有本土關懷的社會改良方案。 本書更側重於考察嚴復的文化焦慮與身份認同的復雜性。他既是堅定的開明派和啓濛者,積極倡導“開民智”,推動政治改革;同時,在晚年,麵對革命浪潮的興起和西方思潮的激進滲透,他的立場又顯露齣對傳統秩序的深沉眷戀和對“物競天擇”可能帶來的文化解體的擔憂。這種“進”與“退”、“取”與“捨”之間的掙紮,構成瞭理解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睏境的絕佳切片。 最終,本書認為,嚴復的“適”——即對西方科學與製度的引入——始終未能完全解決他內心對“安”——即傳統倫理與社會秩序的堅守——的渴望。他的思想實踐,恰恰展現瞭近代中國文化在麵對西方衝擊時,試圖在繼承與變革之間尋找“恰當平衡點”的艱難曆程,為理解二十世紀初中國思想史的復雜脈絡提供瞭深刻的洞察力。 --- 第一部分:時代的序幕與思想的萌芽 第一章:晚清的“雙重危機”與個體命運的交織 本章梳理瞭十九世紀末中國所麵臨的內外交睏之局,包括政治製度的僵化、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及傳統儒學在麵對科學理性衝擊時的閤法性危機。在此背景下,重點介紹嚴復早年在福州船政學堂的教育經曆,分析其西學基礎的形成,以及他如何通過接觸西方科技知識,初步建立起一種以“實用”為導嚮的知識觀。探討其早期留學英國海軍學院的經曆,如何使其直接體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強大,並為後來的思想轉嚮埋下伏筆。 第二章:從海軍少校到文化譯介的先鋒 分析嚴復從軍事人纔轉嚮純粹思想文化領域的關鍵轉摺點。重點闡述其在甲午戰後,被委托承擔起係統介紹西方社會科學思想的重任。本章詳述嚴復對“翻譯”這一文化工程的深刻認知,將其視為文化啓濛的根本途徑,並引齣貫穿全書的“信、達、雅”翻譯三原則的理論建構。考察其早期對西方哲學思潮的初步接觸,為理解其翻譯選目的傾嚮性提供背景。 --- 第二部分:核心譯著的理論建構與影響 第三章:《天演論》的震撼:進化論的本土化闡釋 本章對嚴復影響最為深遠的譯作《天演論》(赫胥黎《Evolution and Ethics》)進行深度解析。超越簡單的引介,重點分析嚴復如何對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進行篩選和調適,使其更符閤中國傳統“天道”的觀念。探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如何在中國知識界引發瞭對國傢存亡、社會改革的緊迫感,以及這種思想如何被激進的改革派和後來的革命派所不同程度地挪用和誤讀。 第四章:財富的邏輯與社會重構:《原富》與功利主義的傳入 細緻考察嚴復對亞當·斯密《國富論》的翻譯——《原富》。分析嚴復在翻譯過程中如何處理“自由放任”與中國特有的“重農抑商”傳統的矛盾。同時,深入探討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如何通過《原富》的附錄和嚴復的序言滲透進來,以及嚴復對“利民”的強調,如何成為他推行社會改革的倫理基礎。考察其對“群”與“利”之間關係的探索。 第五章:政治倫理的重塑:《群學肄言》與開民智的緊迫性 聚焦於嚴復對費邊(Seeley)《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的譯介,即《群學肄言》。本章著重分析嚴復所強調的“群學”的內涵,即現代民族國傢意識和公民精神的培養。闡釋嚴復如何將“開民智”視為救亡圖存的根本前提,並論述其對“民本”思想的現代性理解與傳統“民貴君輕”觀念的繼承與張力。 --- 第三部分:思想的張力與文化轉嚮 第六章:對“科學”與“舊學”的辯證:嚴復的知識論立場 本章探討嚴復在其思想體係中對科學(以實學為代錶的西方知識)與舊學(以儒傢義理為核心的傳統學問)的定位。分析嚴復為何堅持“中西融會”,而非全盤西化。探討其對科學理性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的肯定,以及他對西方物質文明可能帶來的精神空虛的隱憂。這是理解其“適”與“安”平衡點的關鍵所在。 第七章:從溫和改良到政治保守的軌跡:時代的衝擊與心態的異變 分析嚴復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參與和思想變遷。考察他對君主立憲的早期擁護,以及在辛亥革命後對激進革命方式的失望與抵觸。重點分析他對新文化運動中打倒孔傢店思潮的反感,以及其晚年迴歸傳統、甚至流露齣對恢復舊製的傾嚮。這種保守化的傾嚮,反映瞭他對西方“適”的引入可能導緻中國社會根基“不安”的深層恐懼。 第八章:“宜其室傢”的文化宿命:嚴復在現代性轉摺中的缺憾 本章總結嚴復思想的曆史局限性。探討其試圖在傳統“安”的框架內吸收和消化西方“適”的努力,最終為何未能形成一個完整、持久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轉型方案。分析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文化策略,如何使其在更激進、更徹底的社會變革浪潮中逐漸邊緣化。本書認為,嚴復的悲劇在於他渴望“安”定的精神傢園,卻不得不成為開啓劇烈變革的先驅。 --- 結語:審視“惟適之安”的文化遺産 總結嚴復在近代中國文化轉型中的關鍵曆史地位,他不僅是一位卓越的翻譯傢,更是一位承載著傳統憂患意識,並試圖以現代知識迴應民族危機的文化守夜人。他的思想遺産,為後世理解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如何在尋求外部適應性(適)的同時,維護內在文化認同(安)的復雜議題,提供瞭永恒的參照係。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超越對嚴復簡單“開明”或“保守”的標簽化評價,深入理解其思想內部的深刻矛盾與高貴追求。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異性情緣:性彆關係與思想境界
第一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初次婚姻
第二節 納江鶯娘為妾
第三節 續絃硃明麗
第四節 與鶯娘離異
第五節 嚴復的煙霞癖
第六節 忘年之交呂碧城與何紉蘭
第七節 小結

第三章 北洋當差:從水師學堂走嚮翻譯之路
第一節 北洋當差,味同嚼蠟
第二節 嚴侯本武人,科舉偶所慕:嚴復與科舉製度
第三節 假令早遘十年,豈止如此?呂增祥、吳汝綸與嚴譯《天演論》
第四節 小結:不能與人競進熱場,乃為冷淡生活

第四章 新語戰爭:清末嚴復譯語與和製漢語的競賽
第一節 另一場戰爭
第二節 從「名詞」談起
第三節 嚴復對抗東學與東語
第四節 嚴復與譯名統一工作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靈學濟世:上海靈學會與嚴復
第一節 從一頁報紙廣告說起
第二節 民初靈學研究的淵源
第三節 上海靈學會的成立
第四節 上海靈學會的運作:扶乩與靈魂照相
第五節 嚴復的知識觀

第六章 結論: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重泉
徵引書目

圖書序言

  近年來我的研究主要環繞著近代中國啓濛思想傢、翻譯傢嚴復(1854-1921)的生平與思想。這些研究雖然多限於「一人之事」,不過更重要的關懷則是希望「知人論世」,能從個人經曆延伸,進一步地觀察清末民初之際「文化動態之整體」。

  1998年筆者齣版的《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颱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簡體字版,上海:上海書店齣版社,2000)與2008年齣版的英文專書《自由的意義:嚴復與中國自由主義的起源》(The Meaning of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8)是有關此一主題的初步研究成果。這兩本分彆訴諸中、英文讀者的專書主要探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譯介,及其在現代中國自由主義發展上的意義。

  筆者認為嚴復不但是一位介紹西方現代文明的翻譯傢,更是一位批判西方自由主義、建立中國自由主義體係的思想傢。

  在研究嚴復自由思想的過程中,我發現他一方麵大量地引介西方現代學術與現代國傢體製結閤成的現代性方案,另一方麵他的思想中自由、民主、法治、科學等「啓濛」麵嚮,卻很弔詭地摻雜瞭許多「反啓濛」的因子。

  嚴復較著名的「反動」事蹟包括抽鴉片、納妾、列名「籌安會」支持袁世凱之復闢,肯定「孔教會」、「宗聖會」的尊孔讀經之舉與撰文附和「上海靈學會」的鬼神觀念與「靈魂不死」之說等。

  以往對於嚴復思想中「反啓濛」的一麵有兩類主要的詮釋:或是認為嚴復早年進取,晚年轉而為保守、倒退(如周振甫);或是認為嚴復具有矛盾、衝突的「兩麵人」的特徵(如史華慈)。

  本書將批評這兩種主流論述,而嘗試以張灝教授所提齣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的轉型時代之概念為背景,提齣一個新的觀點。筆者不否認嚴復思想因時代的影響有所變化;同時處於中西文化衝擊、交會時代的嚴復,在傳統與現代的雙重影響下,具有一部份矛盾、兩歧的性格,然本書的主旨在於彰顯嚴復一生思想有其連續性,而且他的現代性方案與終極關懷之間具有內在凝聚性與一緻性。他的保守的一麵有相當的部份是從柏剋(Edmund Burke, 1729-1797)、摩利(John Morley, 1838-1923)肯定傳統的看法,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1825-1895)、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的「不可知論」,與歐戰後反科學的時代氣氛而來的,並非單純的復古;而他的啓濛麵,主要不是來自「一從夫新,如西人所為」的「西化」主張,而是源於「會通中西」的文化理想。

  對他而言,五四時期的學生運動、反傳統思想、反宗教迷信的主張,與白話文運動等可謂是一場「舉國趨之,如飲狂泉」的災難。1919年嚴復的四子嚴璿去唐山工業學校讀書,這時五四運動正在北京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嚴璿「捐錢五元…並結團抵製日貨」嚴復對此「深為不悅」,他勸四子應專心課業,不要過問政治,「如此等事斷斷非十五六歲學生如吾兒所當問也」。他寫瞭一首詩來勸戒他,也將此詩送給忘年好友熊育錫(純如,1868-1942):舉國方飲狂,昌披等桀紂。慎勿三年學,歸來便名母。內政與外交,主者所宿留。就言匹夫責,事豈關童幼。……不勝舐犢情,為兒進苦口。

  如上所述,嚴復的看法也和第一大戰後因科學發展所帶來的生靈塗炭的悲慘經驗有關。他在同一首詩中錶示:「何期科學精,轉把斯民蹂。君看四年戰,茲事那可又」。簡單地說,他和1920年代以後中國思想界的一些學者如梁啓超、梁漱溟等人類似,一方麵看到西方物質文明的過度發展,導緻毀滅性的戰爭,另一方麵則引起對自身文化的信心,希望在東方的精神文明之中尋找齣路。他批判西方科學畸形發展、愛國主義與種族之爭所導緻的殘酷戰爭,企望迴歸中國傳統,因而形成瞭一個與五四反傳統運動截然不同的思路。

  由此可見,嚴復的思想與五四運動所揭櫫的理想格格不入。如果把五四當作唯一的「啓濛」,那麼嚴復自然就成為「反啓濛」瞭。不過如果我們接受高力剋、許紀霖等人在研究杜亞泉(1873-1933)思想所提齣的觀點,認為五四時代除瞭有鬍適、陳獨秀所提齣的徹底改變的轉化型的啓濛思想之外,還有一種以嚴復、梁啓超、杜亞泉、章士釗、蔡元培等人所代錶的溫和漸進的調適型啓濛傳統。

  這正是許紀霖在反省五四啓濛運動時所提齣的「另一種啓濛,一種溫和的、中庸的啓濛」。從此角度觀察,嚴復的思想可謂五四時期調適型啓濛的重要源頭,值得我們詳加分疏。換言之,嚴復與五四思想傢之差異不是「傳統」與「現代」的不同,而是中國現代性內部自由與保守之爭、反傳統與肯定傳統之辨,而其源頭之一是五四思想傢的民主觀主要源於西方的盧騷主義(Rousseauism),嚴復思想則源於彌爾主義(Millsianism)和柏剋式的保守主義;五四思想傢的科學觀具有科學主義、反宗教玄學之傾嚮,嚴復則從「不可知論」齣發,認為所謂的「科學」有其限度,而宗教有其價值。

  這一本書的主標題「惟適之安」是採自嚴復自題的墓前銘刻,或許可以視為是嚴復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代錶他對後代子孫的箴箴告誡。本書主體部份計有四章,分彆按照時代先後,從四個側麵切入,來討論嚴復生活與思想之中所映照齣中國近代文化轉型的麯摺曆程。

  首先是「異性情緣」,描寫嚴復傢庭生活、情感世界與公私領域之間的相互影響。其次是「北洋當差」,敘述嚴復從英國返國之後在李鴻章所主導的「淮係集團」內的仕途發展;同時討論他從以建設海軍、為國「立功」的發展方嚮,轉移到以翻譯來「立言」的重要人生轉摺。再其次是「新語戰爭」,本章將焦點放在嚴復翻譯工作對中國近代新語匯、新思想的影響,以及其間他如何以一己之力對抗「東學」與「東語」的傳播。最後一章則討論「靈學濟世」,本章剖析嚴復科學思想的底醞以及他為何支持被五四新知識分子視為是封建、迷信的上海靈學會。

  本書的第二章曾發錶於筆者所主編的《第三屆漢學會議論文集:思想、政權與社會力量》(颱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第三、四、五章則分彆發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9(2005)、55(2007)、62(2008)等期之上,各文在發錶之前都曾在近史所的學術研討會之中報告,又承濛匿名審查人的仔細校閱,得以匡正缺失,謹緻謝忱。不過這些文章發錶之時均為單篇論文的形式,此次將各文統整成專書的過程之中,我作瞭比較大幅度的改寫。

  一部份是增補瞭一些新的史料,使我們對嚴復生平與思想有更精確的認識。特彆重要的是我徵引瞭許多《瘉?堂詩集》的詩作、2003年孫應祥、皮後鋒所編輯齣版的《嚴復年譜》與《嚴復集補編》、2005-2006嚴孝潛、嚴名等嚴傢後人在天津《今晚報》所發錶的二十餘篇嚴復未刊書信,以及2008年所齣版的《李鴻章全集》等。

  第二個部份則是修改各章的前言、小結,再加寫瞭自序、第一章導論與第六章結論,使全書的理路更為順暢,論旨亦更為清晰。結論部分的主要觀點是我參加本所2007年6月「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學術研討會,擔任「都市菁英的宗教生活」分組評論人的發言內容,又在2007年9月在上海華東師大以「現代性與終極追尋:精英分子與民初上海的宗教」為題發錶的演講內容擴充而來。

  這一本書的完成首先我要感謝中央研究院所提供卓越的研究環境,讓我可以無憂無慮地在鬥室之中盡情發揮。再者,從1997年我在好友張力兄的引介之下,首度參加瞭福建省嚴復學術研究會所主辦的「嚴復與中國近代化」學術研討會,此後的十餘年間,我多次造訪福州,參加福建省嚴復學術研究會與福建師範大學所主辦的學術會議,與福州學界結下不解之緣。在這些會議中我不但得以和世界各地嚴復研究的專傢切蹉問學,同時也因此而得到許多嚴復研究的重要資訊,這些史料奠定瞭本書的基礎。

  其中特彆要感謝的人包括嚴復學術研究會鄭重老會長、已故福建師大嚴復研究所的林慶元教授,還有福州的林平漢、楊泗德、陳端坤、翁訓彩、王民、盧美鬆、嚴以振;廈門的羅耀九;南京的孫應祥、俞政、皮後鋒;北京的劉桂生、蔡樂蘇、王憲明、戚學民、馬勇;天津的嚴孝潛;武漢的蘇中立;香港的林啓彥、李金強等位先生。

  這幾位先生對嚴復研究的推廣付齣很感人的心力。在福州時,我幾乎踏遍瞭所有嚴復曾駐足之地,包括他的齣生地蒼霞洲、陽崎祖宅、馬尾船政學堂、郎官巷故居、避暑聖地鼓山、尚書祖廟、鰲頭山麓的墓園等。親曆其地讓我對嚴復與他所處的環境産生瞭一份更深的曆史感,也讓我想起嚴復的一段話:「有齣格見地,方有韆品格,有韆品格,方有超方學問,有超方學問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後得其真」。多次的福州之行使我逐漸地撥開雲霧,走進嚴復生命之底層。

  最後,我要感謝兩位書稿的匿名審查人,以及我的老師史丹福大學鬍佛研究所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教授。墨子刻教授帶我走進學術研究的大門,他的專著《擺脫睏境》(Escape from Predicament)、《太平洋風雲》(A Cloud Across the Pacific)等書不但深入中國文化傳統的內在肌理、彰顯思想連續性,也開啓瞭一個結閤哲學與思想史的跨文化比較研究的視野,對我的學術生涯有無窮的啓發。謹以此書獻給墨子刻先生。

導論

  嚴復(1854-1921)初名宗光,字又陵,一字幾道,1854年1月8日誕生於福建侯官。從他齣生至今日的一個半世紀以上的時間,中國經曆瞭麯摺的現代化曆程。在此過程中,嚴復的重要性主要不在政治場域或他所長期從事的海軍教育,而在於他對19世紀末葉以來,中國思想啓濛與文化發展的深刻影響。嚴復親身經曆瞭中國士人在身份與思想上的雙重變革。

  他是近代中國第一代接受新式教育而培育齣來的新「知識分子」,而他所引介、提倡的新觀念在許多方麵都成為中國現代思想的重要源頭。夏曾佑(1863-1924)在1896年於天津結識嚴復,並閱讀過他的《天演論》稿本之後,立刻發現嚴復對西學的認識是晚明徐光啓(1562-1633)、利瑪竇(1552-1610)以來的一次高峰。

  他說:到津之後,幸遇又陵,衡宇相接,夜輒過談,微言妙旨,往往而遇。徐、利以來,始明算術;鹹同之際,乃言格緻。洎乎近歲,政術始萌,而彼中積學之人,孤識宏寰,心通來物,蓋吾人自言西學以來所從不及此者也。

  這確非過譽之詞。

  不過嚴復身上的「現代性」與「傳統性」或說「啓濛」與「反啓濛」交織併陳,錶現齣「轉型時代」的特徵。嚴復肯定傳統「五倫」的社會秩序與群體的價值,他在遺囑中曾告誡子孫「事遇群己對待之時,須念己輕群重」,在子女婚姻問題上,他主張「主觀包辦」、媒妁之言,反對「文明新法」中的自由戀愛。

  他強調學習英文,並以此認識西方新知,卻不排斥古典漢語,認為中國的文字在戰國與隋唐時已達全盛,是進化的高峰。他說古典漢語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與優美的詞匯,「其名辭富有,著之手口,有以導達要妙精深之理想,狀寫奇異美麗之物態」;而鬍適、陳獨秀、錢玄同等人所提倡的白話文則是曆史的倒退。

  對他而言,白話文中「高者不過《水滸》、《紅樓》;下者將同戲麯中簧皮之腳本。就令以此教育,易於普及,而斡棄周鼎,寶此康匏,正無如退化何耳」。

  他對西學有所認識,曾明快地指齣:「西治」扼要而說,不外「於學術則黜僞而存真,於刑政則屈私以為公」;「彼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這些觀點都是切中要害的深刻觀察,並與五四以來中國思想界對民主與科學的追求一脈相承;另一方麵嚴復對於傳統學問也有深切的認識,並認為傳統之中可以找到永恆的智慧。總之,五四以來思想界的所謂的「兩歧性」,以及相應而來一些「詭譎歧異」的發展,幾乎都可以在嚴復思想中找到肇端。誠如哈佛大學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教授所說,「嚴復的關懷……是有意義的關懷,他因應這些關懷所做的努力,是有意義的努力」。

  上述「轉型時代」的觀念最早由張灝所提齣。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是中國思想、文化由傳統過渡到現代的關鍵時代,意指1895至1925前後的三十餘年間,中國受到傳統與西力的雙重衝擊,産生瞭「民族救亡的危機意識」與思想解扭後「基本價值取嚮的動搖」。

  這一期間內,隨著新教育機構的建立、大眾傳播媒體的齣現,以及新組織結社與現代知識階層形成,西方新觀念對中國社會造成更深刻的衝擊。轉型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在新式學校與新興傳播媒體之中,使用新的詞匯與新的文體所構成的新語言,來討論一些大傢所關心的問題,如中西文化之關係、未來國傢與社會的形式、民主與自由的意義、革命與改革的途徑、新時代的人格典型等,因而促成新思想論域的齣現。

  然而新詞匯、新語言所形成的新論域雖然打著「新」的旗幟,卻是在一個「傳統思想與『西學』交互影響的脈絡」中迂迴反覆,逐步地推陳而齣新。在此過程中,源於傳統的生活與思維方式,影響到國人對西方思想的認識與詮釋,因而展現齣中西之間一部分衝突誤會,一部分交融互釋的思想狀態。

  換言之,轉型時代的觀念不但意指一些新觀念的萌生、新理想的追尋,更指涉現代思想與傳統之間的連續性。例如,在轉型時期,儒傢的道德理想主義與西方近代的啓濛思潮的理想主義混閤為一;儒傢的經世理念、天人閤一的宇宙觀、傳統中應然與實然相結閤的思維模式,則影響到人們對西方演進史觀的認識。麵對此一衝擊,人們應如何因應呢?誠如史華慈所述,嚴復在這方麵所做的努力深具意義。

  嚴復一生幾乎都在張灝所謂的轉型時代中渡過,他的生活與思想均錶現齣連續性與非連續性交織而成的轉型特點。

  在自強運動(或稱洋務運動)時期,他因為傢道中落,無緣透過科舉考試晉身士紳階層,轉而接受福州船政學堂的海軍訓練;在英國皇傢海軍學院留學時又親炙西洋文化,開拓世界眼光。

  返國之後,嚴復因不受重用,興起瞭參與科舉考試的念頭,卻屢次在科舉中受挫。他又目睹甲午海戰的失敗,開始發憤翻譯西書,提齣「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他並模仿《泰唔士報》,發行《國聞報》、《國聞匯編》,宣傳革新理念,而成為一代的翻譯宗師與思想大傢。

  嚴復基於救亡意識所翻譯的西書,並非亂無章法或單純因應市場需求,它們包括當時最為人矚目的四個領域:邏輯推理的科學觀念、自由民主的政治思想、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以及以進化理論為中心的社會學說,而四者緊密相關,構成一個嚴密的思想體係。

  尤其饒富意義的是:他的翻譯並不是簡單覆述,而是配閤譯註與大量個人的作品,以一種源於本土的批判意識,對西學加以取捨、發揮。他熟稔儒釋道三教的思想內涵,並嘗試將西方文化的優點與中國固有的智慧結閤在一起,以調適的方法,建立富強、自由與文明的新中國。這樣的理論超越瞭清末以來「中體西用」 、「西學源於中國說」、「全盤西化」等中西文化異同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論,此一構想直到今日仍具有其時代意義。

圖書試讀

導論
嚴復(1854-1921)初名宗光,字又陵,一字幾道,1854年1月8日誕生於福建侯官。從他齣生至今日的一個半世紀以上的時間,中國經曆瞭麯摺的現代化曆程。在此過程中,嚴復的重要性主要不在政治場域或他所長期從事的海軍教育,而在於他對19世紀末葉以來,中國思想啓濛與文化發展的深刻影響。嚴復親身經曆瞭中國士人在身份與思想上的雙重變革。他是近代中國第一代接受新式教育而培育齣來的新「知識分子」,而他所引介、提倡的新觀念在許多方麵都成為中國現代思想的重要源頭。夏曾佑(1863-1924)在1896年於天津結識嚴復,並閱讀過他的《天演論》稿本之後,立刻發現嚴復對西學的認識是晚明徐光啓(1562-1633)、利瑪竇(1552-1610)以來的一次高峰。他說:

到津之後,幸遇又陵,衡宇相接,夜輒過談,微言妙旨,往往而遇。徐、利以來,始明算術;鹹同之際,乃言格緻。洎乎近歲,政術始萌,而彼中積學之人,孤識宏寰,心通來物,蓋吾人自言西學以來所從不及此者也。

這確非過譽之詞。

不過嚴復身上的「現代性」與「傳統性」或說「啓濛」與「反啓濛」交織併陳,錶現齣「轉型時代」的特徵。嚴復肯定傳統「五倫」的社會秩序與群體的價值,他在遺囑中曾告誡子孫「事遇群己對待之時,須念己輕群重」,在子女婚姻問題上,他主張「主觀包辦」、媒妁之言,反對「文明新法」中的自由戀愛。

他強調學習英文,並以此認識西方新知,卻不排斥古典漢語,認為中國的文字在戰國與隋唐時已達全盛,是進化的高峰。他說古典漢語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與優美的詞匯,「其名辭富有,著之手口,有以導達要妙精深之理想,狀寫奇異美麗之物態」;而鬍適、陳獨秀、錢玄同等人所提倡的白話文則是曆史的倒退。對他而言,白話文中「高者不過《水滸》、《紅樓》;下者將同戲麯中簧皮之腳本。就令以此教育,易於普及,而斡棄周鼎,寶此康匏,正無如退化何耳」。他對西學有所認識,曾明快地指齣:「西治」扼要而說,不外「於學術則黜僞而存真,於刑政則屈私以為公」;「彼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這些觀點都是切中要害的深刻觀察,並與五四以來中國思想界對民主與科學的追求一脈相承;另一方麵嚴復對於傳統學問也有深切的認識,並認為傳統之中可以找到永恆的智慧。總之,五四以來思想界的所謂的「兩歧性」,以及相應而來一些「詭譎歧異」的發展,幾乎都可以在嚴復思想中找到肇端。誠如哈佛大學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教授所說,「嚴復的關懷……是有意義的關懷,他因應這些關懷所做的努力,是有意義的努力」。

用戶評價

评分

翻開《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為我打開一扇通往那個失落時代的窗口。晚清,一個充滿戲劇性轉摺的年代,舊的價值體係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搖搖欲墜,新的思想火花在知識分子的筆下熊熊燃起。嚴復,無疑是這場文化巨變中的一個核心人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近距離地觀察這位思想傢,看他如何在一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搖擺不定的大潮中,堅定地發齣自己獨特的呼聲。 我想深入瞭解的,是他如何理解並傳播那些西方先進的思想。比如“天演論”的引入,對於當時的中國社會産生瞭多麼巨大的衝擊?他是如何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嚮國人解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並將其與中國的民族命運聯係起來?這本書能否詳細剖析他在翻譯和闡釋這些概念時所遇到的睏難,以及他如何剋服這些睏難,使之更好地融入中國的文化語境?我希望看到一個嚴復,他不僅是西方思想的搬運工,更是中國本土文化的反思者和再創造者,他試圖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和重塑中國的未來。

评分

讀到《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個風雨飄搖的晚清時期。那是一個舊的秩序正在崩塌,新的思想文化如同潮水般湧入的時代。嚴復,這位承載著無數期待的思想巨人,他的齣現無疑給當時迷茫的中國注入瞭一股強勁的力量。我非常好奇這本書究竟是如何描繪他“承前啓後”的關鍵角色的。他是如何從傳統的儒傢教育體係中走齣來,又如何在接觸到西方文明後,將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概念,經過消化吸收,最終轉化為一股能夠影響中國未來走嚮的思想潮流?這本書是否能展現齣他翻譯西方著作時的那種“艱辛而又輝煌”的勞動,以及他如何用我們熟悉的漢字,去承載那些全新的、甚至是顛覆性的思想?我希望它能讓我感受到,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一位學者肩負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民族命運的思考。 更讓我感到著迷的是“惟適之安”這個詞組。它本身就包含著一種深刻的哲學意味:何為“適”?何為“安”?在劇烈變革的時代,什麼纔是最適閤中國的道路?什麼樣的改變纔能帶來真正的安寜?嚴復的思想,是否就是對這個問題的極緻探索?這本書能否圍繞著這個核心概念,去解讀他關於教育、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麵的論述?比如,他提齣的“漸進”與“激進”之間的權衡,他對“民智”開啓的重視,他對國傢製度建設的思考,這些是否都是為瞭尋找那個“惟適之安”的最佳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抽絲剝繭,讓我們看到嚴復在迴答這些終極問題時,所展現齣的智慧、遠見,甚至是他的矛盾與掙紮。

评分

《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這個書名本身就有一種深沉的力量。它讓我思考,在那個巨變的前夜,嚴復是如何一步步勾勒齣他心目中“適”與“安”的圖景的。我好奇的是,這本書能否細緻地展現齣嚴復在麵對西方文明浪潮時的那種復雜心境。他是否經曆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是否在堅持傳統與擁抱變革之間搖擺過? 我特彆想知道,嚴復是如何在“救亡圖存”的緊迫感下,去構建他的政治和教育理念的。他提齣的“民權”思想,在當時是多麼的超前和敏感,他是如何論證其必要性的?他對教育的重視,又包含瞭怎樣的深意?他是否看到瞭教育是啓迪民智、實現國傢富強的根本途徑?這本書能否深入挖掘這些思想的根源,分析它們是如何相互關聯,共同構成瞭嚴復的文化轉型藍圖?我渴望看到,嚴復的這些思想,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理論,更是他麵對現實睏境時,發齣的具有穿透力的呐喊。

评分

拿到《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絕對是一本能夠讓人沉下心來認真閱讀的著作。嚴復這個名字,在近代史上有太多關於他的論述,但往往是點到為止,或者被簡化處理。我迫切地希望這本書能填補這方麵的空白,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認識這位偉大的思想傢。 我對嚴復思想的關注點,在於他如何將西方先進的思想,如“天演論”、“進化論”等,巧妙地融入中國傳統的文化語境之中。他不僅僅是機械地翻譯,而是進行瞭深刻的思考和本土化的闡釋。這本書能否詳細解讀他在這一過程中的方法和邏輯?他如何解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並將其與中國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聯係起來?他又是如何看待“民智”的開啓,以及如何通過教育來提升國民素質?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清晰的答案,看到嚴復思想的獨特性和其在當時中國社會所産生的巨大影響力。

评分

初次看到《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勾勒齣晚清時期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畫捲。嚴復,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和探索精神。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嚴復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去理解他如何在一個舊秩序搖搖欲墜、新思想層齣不窮的年代,扮演瞭關鍵的“啓濛者”角色。 我最感興趣的,是他如何理解並傳播西方的“進化論”思想。在當時,這無疑是對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的巨大衝擊。這本書能否細緻地展現齣嚴復在翻譯和闡釋“天演論”時所付齣的心血,以及他如何將其與中國現實相結閤,提齣“救亡圖存”的方略?他還提齣瞭“民權”等概念,在那個時代是何其的敏感和超前,這本書又將如何解讀他的這一思想,以及他為何如此重視“民智”的開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嚴復不僅僅是西方思想的搬運工,更是中國本土文化的深刻反思者,他試圖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重塑中國的未來。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光是看就覺得分量十足——《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我拿到書的時候,心裏其實帶著一點點“戰戰兢兢”的好奇。嚴復這個名字,在我們曆史課本裏,總是跟“救亡圖存”、“變法圖強”這些沉重的詞語聯係在一起。而“文化轉型”呢?聽起來就更像是一種宏大敘事,是幾個世紀以來中國知識分子集體在摸索中前行,在碰撞中重塑自我的一段漫長旅程。所以,當書名將嚴復和這場波瀾壯闊的轉型緊密地聯係起來時,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這本書一定不會是那種輕描淡寫的說教,它必定會深入到曆史的肌理中去,去挖掘那些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微觀細節,去呈現一個真實、復雜、甚至可能充滿掙紮的嚴復,以及他所處的那個充滿變革的時代。 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描繪嚴復思想發展的脈絡。要知道,嚴復可不是一個原地踏步的人,他的思想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麵對不同的時代挑戰,都展現齣瞭鮮活的生命力。從早期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實用主義,到後來對“德先生”、“賽先生”的引進和思考,再到對“民權”、“自由”等西方概念的本土化解讀,每一步都充滿瞭艱辛與探索。這本書是否能幫我理清這些思想的演變邏輯,看清楚他是在什麼樣的外部刺激和內在驅動下,一步步修正、深化、甚至顛覆自己原有的認知?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嚴復說過的話,而是能夠深入到他的思想形成過程中,去分析那些關鍵的轉摺點,去理解他為什麼會做齣那樣的選擇,他的論證過程是怎樣的,他的局限性又在哪裏。我想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嚴復,而不是一個被符號化的曆史人物。

评分

讀到《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勾勒齣一個人影:嚴復。這位在近代中國思想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文化轉型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嚴復是如何成為連接中西思想的橋梁。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翻譯和介紹西方著作,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下新思想的種子,並使其生根發芽,最終改變瞭中國的文化麵貌。 我想瞭解的是,嚴復是如何理解“文化轉型”這個宏大命題的。他的“適”和“安”,究竟是怎樣的內涵?他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齣瞭“惟適之安”這個概念?是追求一種外在的安定,還是內在的和諧?是物質的富足,還是精神的獨立?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嚴復思想的核心價值,以及他在這場文化轉型中扮演的具體角色?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他的思想,更能展現齣他思想的獨特性,以及他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深邃洞察。

评分

《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僅僅是書名,就足以激發我對那個時代和那位思想傢的濃厚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探究嚴復的思想精髓,去理解他為何會在那個充滿動蕩的時代,提齣如此具有前瞻性的觀點。他對於“天演”、“民權”、“自由”等概念的解讀,是如何影響瞭當時的中國知識界,甚至是後來的中國社會? 這本書能否細緻地梳理嚴復的思想演變曆程?從他早期的學習西方技術,到後來對西方政治製度、思想文化的深入研究,他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深化和成熟的?他在翻譯和著述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睏境又是怎樣的?我希望看到一個真實的嚴復,一個在思想的海洋中不斷探索、求索的嚴復,而不是一個被簡單符號化的曆史人物。

评分

《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以及那位深刻影響瞭中國近代思想進程的嚴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嚴復思想的獨特之處,以及他如何在中國這個古老國度,開啓一場深刻的文化轉型。 我特彆想瞭解的是,嚴復是如何理解“惟適之安”這個概念的。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什麼樣的“適”纔能帶來真正的“安”?他是否看到瞭,僅僅是技術的引進,並不能解決中國麵臨的根本問題,而必須從思想文化層麵進行深刻的變革?這本書能否深入分析他關於教育、政治、社會等方麵的論述,去解讀他如何試圖構建一個既能適應時代發展,又能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新中國?我期待看到,嚴復的智慧和遠見,如何在那個時代,成為照亮前路的一盞明燈。

评分

《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吸引我。我想象中的這本書,一定是對嚴復思想體係的一次全麵而深刻的解讀。他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曆史的一個關鍵轉摺點,西方文明如潮水般湧入,傳統文化麵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嚴復,這位偉大的思想傢,是如何在這個時代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並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方嚮的? 我尤其好奇的是,嚴復是如何理解“文化轉型”的。他所說的“適”和“安”,究竟是指什麼?是在政治製度上的變革,還是在思想觀念上的解放?是在物質上的富足,還是在精神上的獨立?這本書能否為我剖析嚴復關於“民權”、“自由”、“科學”等概念的論述,以及他對這些概念在中國語境下的獨特闡釋?我希望能夠看到,嚴復是如何在“救亡圖存”的緊迫感下,為中國探索一條新的齣路,以及他的思想是如何在那個時代引起軒然大波,並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