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新的史料刻画出
严复所面对的挑战与思想上的徬徨和奋斗,
并借此思考文化转型的现实意义。
本书以严复为例探讨中国近代的思想与文化的转型。转型时代的观念由张灏先生提出,意指1895至1925前后的三十余年间,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关键时代。在此期间中国受到传统与西力的双重冲击,产生了剧烈的变化。严复为转型时代中具代表性的知识分子,他的生活与思想均表现出「现代性」与「传统性」,或说「启蒙」与「反启蒙」交织併陈的转型特点。本书利用新的史料刻画出严复所面对的挑战与思想上的徬徨和奋斗,并借此思考文化转型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黄克武
1957年生于台北板桥,美国史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其专长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翻译史与中西文化交流。主要着作:《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1994)、《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1998)、The Meaning of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2008)等。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异性情缘:性别关系与思想境界
第一节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初次婚姻
第二节 纳江莺娘为妾
第三节 续絃朱明丽
第四节 与莺娘离异
第五节 严复的烟霞癖
第六节 忘年之交吕碧城与何纫兰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北洋当差:从水师学堂走向翻译之路
第一节 北洋当差,味同嚼蜡
第二节 严侯本武人,科举偶所慕:严复与科举制度
第三节 假令早遘十年,岂止如此?吕增祥、吴汝纶与严译《天演论》
第四节 小结:不能与人竞进热场,乃为冷淡生活
第四章 新语战争:清末严复译语与和制汉语的竞赛
第一节 另一场战争
第二节 从「名词」谈起
第三节 严复对抗东学与东语
第四节 严复与译名统一工作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灵学济世:上海灵学会与严复
第一节 从一页报纸广告说起
第二节 民初灵学研究的渊源
第三节 上海灵学会的成立
第四节 上海灵学会的运作:扶乩与灵魂照相
第五节 严复的知识观
第六章 结论: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重泉
征引书目
近年来我的研究主要环绕着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854-1921)的生平与思想。这些研究虽然多限于「一人之事」,不过更重要的关怀则是希望「知人论世」,能从个人经历延伸,进一步地观察清末民初之际「文化动态之整体」。
1998年笔者出版的《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简体字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与2008年出版的英文专书《自由的意义:严复与中国自由主义的起源》(The Meaning of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8)是有关此一主题的初步研究成果。这两本分别诉诸中、英文读者的专书主要探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译介,及其在现代中国自由主义发展上的意义。
笔者认为严复不但是一位介绍西方现代文明的翻译家,更是一位批判西方自由主义、建立中国自由主义体系的思想家。
在研究严复自由思想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一方面大量地引介西方现代学术与现代国家体制结合成的现代性方案,另一方面他的思想中自由、民主、法治、科学等「启蒙」面向,却很弔诡地掺杂了许多「反启蒙」的因子。
严复较着名的「反动」事蹟包括抽鸦片、纳妾、列名「筹安会」支持袁世凯之复辟,肯定「孔教会」、「宗圣会」的尊孔读经之举与撰文附和「上海灵学会」的鬼神观念与「灵魂不死」之说等。
以往对于严复思想中「反启蒙」的一面有两类主要的诠释:或是认为严复早年进取,晚年转而为保守、倒退(如周振甫);或是认为严复具有矛盾、冲突的「两面人」的特征(如史华慈)。
本书将批评这两种主流论述,而尝试以张灏教授所提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转型时代之概念为背景,提出一个新的观点。笔者不否认严复思想因时代的影响有所变化;同时处于中西文化冲击、交会时代的严复,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下,具有一部份矛盾、两歧的性格,然本书的主旨在于彰显严复一生思想有其连续性,而且他的现代性方案与终极关怀之间具有内在凝聚性与一致性。他的保守的一面有相当的部份是从柏克(Edmund Burke, 1729-1797)、摩利(John Morley, 1838-1923)肯定传统的看法,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1825-1895)、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的「不可知论」,与欧战后反科学的时代气氛而来的,并非单纯的复古;而他的启蒙面,主要不是来自「一从夫新,如西人所为」的「西化」主张,而是源于「会通中西」的文化理想。
对他而言,五四时期的学生运动、反传统思想、反宗教迷信的主张,与白话文运动等可谓是一场「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灾难。1919年严复的四子严璇去唐山工业学校读书,这时五四运动正在北京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严璇「捐钱五元…并结团抵制日货」严复对此「深为不悦」,他劝四子应专心课业,不要过问政治,「如此等事断断非十五六岁学生如吾儿所当问也」。他写了一首诗来劝戒他,也将此诗送给忘年好友熊育钖(纯如,1868-1942):举国方饮狂,昌披等桀纣。慎勿三年学,归来便名母。内政与外交,主者所宿留。就言匹夫责,事岂关童幼。……不胜舐犊情,为儿进苦口。
如上所述,严复的看法也和第一大战后因科学发展所带来的生灵涂炭的悲惨经验有关。他在同一首诗中表示:「何期科学精,转把斯民蹂。君看四年战,兹事那可又」。简单地说,他和1920年代以后中国思想界的一些学者如梁启超、梁漱溟等人类似,一方面看到西方物质文明的过度发展,导致毁灭性的战争,另一方面则引起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希望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之中寻找出路。他批判西方科学畸形发展、爱国主义与种族之争所导致的残酷战争,企望回归中国传统,因而形成了一个与五四反传统运动截然不同的思路。
由此可见,严复的思想与五四运动所揭橥的理想格格不入。如果把五四当作唯一的「启蒙」,那么严复自然就成为「反启蒙」了。不过如果我们接受高力克、许纪霖等人在研究杜亚泉(1873-1933)思想所提出的观点,认为五四时代除了有胡适、陈独秀所提出的彻底改变的转化型的启蒙思想之外,还有一种以严复、梁启超、杜亚泉、章士钊、蔡元培等人所代表的温和渐进的调适型启蒙传统。
这正是许纪霖在反省五四启蒙运动时所提出的「另一种启蒙,一种温和的、中庸的启蒙」。从此角度观察,严复的思想可谓五四时期调适型启蒙的重要源头,值得我们详加分疏。换言之,严复与五四思想家之差异不是「传统」与「现代」的不同,而是中国现代性内部自由与保守之争、反传统与肯定传统之辨,而其源头之一是五四思想家的民主观主要源于西方的卢骚主义(Rousseauism),严复思想则源于弥尔主义(Millsianism)和柏克式的保守主义;五四思想家的科学观具有科学主义、反宗教玄学之倾向,严复则从「不可知论」出发,认为所谓的「科学」有其限度,而宗教有其价值。
这一本书的主标题「惟适之安」是採自严复自题的墓前铭刻,或许可以视为是严复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代表他对后代子孙的箴箴告诫。本书主体部份计有四章,分别按照时代先后,从四个侧面切入,来讨论严复生活与思想之中所映照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曲折历程。
首先是「异性情缘」,描写严复家庭生活、情感世界与公私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其次是「北洋当差」,叙述严复从英国返国之后在李鸿章所主导的「淮系集团」内的仕途发展;同时讨论他从以建设海军、为国「立功」的发展方向,转移到以翻译来「立言」的重要人生转折。再其次是「新语战争」,本章将焦点放在严复翻译工作对中国近代新语汇、新思想的影响,以及其间他如何以一己之力对抗「东学」与「东语」的传播。最后一章则讨论「灵学济世」,本章剖析严复科学思想的底酝以及他为何支持被五四新知识分子视为是封建、迷信的上海灵学会。
本书的第二章曾发表于笔者所主编的《第三届汉学会议论文集:思想、政权与社会力量》(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第三、四、五章则分别发表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9(2005)、55(2007)、62(2008)等期之上,各文在发表之前都曾在近史所的学术研讨会之中报告,又承蒙匿名审查人的仔细校阅,得以匡正缺失,谨致谢忱。不过这些文章发表之时均为单篇论文的形式,此次将各文统整成专书的过程之中,我作了比较大幅度的改写。
一部份是增补了一些新的史料,使我们对严复生平与思想有更精确的认识。特别重要的是我征引了许多《瘉?堂诗集》的诗作、2003年孙应祥、皮后锋所编辑出版的《严复年谱》与《严复集补编》、2005-2006严孝潜、严名等严家后人在天津《今晚报》所发表的二十余篇严复未刊书信,以及2008年所出版的《李鸿章全集》等。
第二个部份则是修改各章的前言、小结,再加写了自序、第一章导论与第六章结论,使全书的理路更为顺畅,论旨亦更为清晰。结论部分的主要观点是我参加本所2007年6月「从城市看中国的现代性」学术研讨会,担任「都市菁英的宗教生活」分组评论人的发言内容,又在2007年9月在上海华东师大以「现代性与终极追寻:精英分子与民初上海的宗教」为题发表的演讲内容扩充而来。
这一本书的完成首先我要感谢中央研究院所提供卓越的研究环境,让我可以无忧无虑地在斗室之中尽情发挥。再者,从1997年我在好友张力兄的引介之下,首度参加了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所主办的「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此后的十余年间,我多次造访福州,参加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与福建师范大学所主办的学术会议,与福州学界结下不解之缘。在这些会议中我不但得以和世界各地严复研究的专家切蹉问学,同时也因此而得到许多严复研究的重要资讯,这些史料奠定了本书的基础。
其中特别要感谢的人包括严复学术研究会郑重老会长、已故福建师大严复研究所的林庆元教授,还有福州的林平汉、杨泗德、陈端坤、翁训彩、王民、卢美松、严以振;厦门的罗耀九;南京的孙应祥、俞政、皮后锋;北京的刘桂生、蔡乐苏、王宪明、戚学民、马勇;天津的严孝潜;武汉的苏中立;香港的林启彦、李金强等位先生。
这几位先生对严复研究的推广付出很感人的心力。在福州时,我几乎踏遍了所有严复曾驻足之地,包括他的出生地苍霞洲、阳崎祖宅、马尾船政学堂、郎官巷故居、避暑圣地鼓山、尚书祖庙、鳌头山麓的墓园等。亲历其地让我对严复与他所处的环境产生了一份更深的历史感,也让我想起严复的一段话:「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品格,有千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多次的福州之行使我逐渐地拨开云雾,走进严复生命之底层。
最后,我要感谢两位书稿的匿名审查人,以及我的老师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教授。墨子刻教授带我走进学术研究的大门,他的专着《摆脱困境》(Escape from Predicament)、《太平洋风云》(A Cloud Across the Pacific)等书不但深入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肌理、彰显思想连续性,也开启了一个结合哲学与思想史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视野,对我的学术生涯有无穷的启发。谨以此书献给墨子刻先生。
导论
严复(1854-1921)初名宗光,字又陵,一字几道,1854年1月8日诞生于福建侯官。从他出生至今日的一个半世纪以上的时间,中国经历了曲折的现代化历程。在此过程中,严复的重要性主要不在政治场域或他所长期从事的海军教育,而在于他对19世纪末叶以来,中国思想启蒙与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严复亲身经历了中国士人在身份与思想上的双重变革。
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代接受新式教育而培育出来的新「知识分子」,而他所引介、提倡的新观念在许多方面都成为中国现代思想的重要源头。夏曾佑(1863-1924)在1896年于天津结识严复,并阅读过他的《天演论》稿本之后,立刻发现严复对西学的认识是晚明徐光启(1562-1633)、利玛窦(1552-1610)以来的一次高峰。
他说:到津之后,幸遇又陵,衡宇相接,夜辄过谈,微言妙旨,往往而遇。徐、利以来,始明算术;咸同之际,乃言格致。洎乎近岁,政术始萌,而彼中积学之人,孤识宏寰,心通来物,盖吾人自言西学以来所从不及此者也。
这确非过誉之词。
不过严复身上的「现代性」与「传统性」或说「启蒙」与「反启蒙」交织併陈,表现出「转型时代」的特征。严复肯定传统「五伦」的社会秩序与群体的价值,他在遗嘱中曾告诫子孙「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在子女婚姻问题上,他主张「主观包办」、媒妁之言,反对「文明新法」中的自由恋爱。
他强调学习英文,并以此认识西方新知,却不排斥古典汉语,认为中国的文字在战国与隋唐时已达全盛,是进化的高峰。他说古典汉语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优美的词汇,「其名辞富有,着之手口,有以导达要妙精深之理想,状写奇异美丽之物态」;而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所提倡的白话文则是历史的倒退。
对他而言,白话文中「高者不过《水浒》、《红楼》;下者将同戏曲中簧皮之脚本。就令以此教育,易于普及,而斡弃周鼎,宝此康匏,正无如退化何耳」。
他对西学有所认识,曾明快地指出:「西治」扼要而说,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存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这些观点都是切中要害的深刻观察,并与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严复对于传统学问也有深切的认识,并认为传统之中可以找到永恆的智慧。总之,五四以来思想界的所谓的「两歧性」,以及相应而来一些「诡谲歧异」的发展,几乎都可以在严复思想中找到肇端。诚如哈佛大学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教授所说,「严复的关怀……是有意义的关怀,他因应这些关怀所做的努力,是有意义的努力」。
上述「转型时代」的观念最早由张灏所提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是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关键时代,意指1895至1925前后的三十余年间,中国受到传统与西力的双重冲击,产生了「民族救亡的危机意识」与思想解扭后「基本价值取向的动摇」。
这一期间内,随着新教育机构的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出现,以及新组织结社与现代知识阶层形成,西方新观念对中国社会造成更深刻的冲击。转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新式学校与新兴传播媒体之中,使用新的词汇与新的文体所构成的新语言,来讨论一些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如中西文化之关系、未来国家与社会的形式、民主与自由的意义、革命与改革的途径、新时代的人格典型等,因而促成新思想论域的出现。
然而新词汇、新语言所形成的新论域虽然打着「新」的旗帜,却是在一个「传统思想与『西学』交互影响的脉络」中迂回反覆,逐步地推陈而出新。在此过程中,源于传统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影响到国人对西方思想的认识与诠释,因而展现出中西之间一部分冲突误会,一部分交融互释的思想状态。
换言之,转型时代的观念不但意指一些新观念的萌生、新理想的追寻,更指涉现代思想与传统之间的连续性。例如,在转型时期,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与西方近代的启蒙思潮的理想主义混合为一;儒家的经世理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传统中应然与实然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则影响到人们对西方演进史观的认识。面对此一冲击,人们应如何因应呢?诚如史华慈所述,严复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深具意义。
严复一生几乎都在张灏所谓的转型时代中渡过,他的生活与思想均表现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交织而成的转型特点。
在自强运动(或称洋务运动)时期,他因为家道中落,无缘透过科举考试晋身士绅阶层,转而接受福州船政学堂的海军训练;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时又亲炙西洋文化,开拓世界眼光。
返国之后,严复因不受重用,兴起了参与科举考试的念头,却屡次在科举中受挫。他又目睹甲午海战的失败,开始发愤翻译西书,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他并模仿《泰唔士报》,发行《国闻报》、《国闻汇编》,宣传革新理念,而成为一代的翻译宗师与思想大家。
严复基于救亡意识所翻译的西书,并非乱无章法或单纯因应市场需求,它们包括当时最为人瞩目的四个领域:逻辑推理的科学观念、自由民主的政治思想、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以及以进化理论为中心的社会学说,而四者紧密相关,构成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
尤其饶富意义的是:他的翻译并不是简单覆述,而是配合译註与大量个人的作品,以一种源于本土的批判意识,对西学加以取舍、发挥。他熟稔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内涵,并尝试将西方文化的优点与中国固有的智慧结合在一起,以调适的方法,建立富强、自由与文明的新中国。这样的理论超越了清末以来「中体西用」 、「西学源于中国说」、「全盘西化」等中西文化异同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此一构想直到今日仍具有其时代意义。
翻开《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为我打开一扇通往那个失落时代的窗口。晚清,一个充满戏剧性转折的年代,旧的价值体系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新的思想火花在知识分子的笔下熊熊燃起。严复,无疑是这场文化巨变中的一个核心人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近距离地观察这位思想家,看他如何在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摇摆不定的大潮中,坚定地发出自己独特的呼声。 我想深入了解的,是他如何理解并传播那些西方先进的思想。比如“天演论”的引入,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冲击?他是如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国人解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并将其与中国的民族命运联系起来?这本书能否详细剖析他在翻译和阐释这些概念时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他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使之更好地融入中国的文化语境?我希望看到一个严复,他不仅是西方思想的搬运工,更是中国本土文化的反思者和再创造者,他试图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重塑中国的未来。
评分初次看到《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晚清时期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画卷。严复,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探索精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严复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去理解他如何在一个旧秩序摇摇欲坠、新思想层出不穷的年代,扮演了关键的“启蒙者”角色。 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如何理解并传播西方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这无疑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这本书能否细致地展现出严复在翻译和阐释“天演论”时所付出的心血,以及他如何将其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提出“救亡图存”的方略?他还提出了“民权”等概念,在那个时代是何其的敏感和超前,这本书又将如何解读他的这一思想,以及他为何如此重视“民智”的开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严复不仅仅是西方思想的搬运工,更是中国本土文化的深刻反思者,他试图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塑中国的未来。
评分读到《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个人影:严复。这位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转型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严复是如何成为连接中西思想的桥梁。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翻译和介绍西方著作,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下新思想的种子,并使其生根发芽,最终改变了中国的文化面貌。 我想了解的是,严复是如何理解“文化转型”这个宏大命题的。他的“适”和“安”,究竟是怎样的内涵?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惟适之安”这个概念?是追求一种外在的安定,还是内在的和谐?是物质的富足,还是精神的独立?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严复思想的核心价值,以及他在这场文化转型中扮演的具体角色?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他的思想,更能展现出他思想的独特性,以及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深邃洞察。
评分读到《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那是一个旧的秩序正在崩塌,新的思想文化如同潮水般涌入的时代。严复,这位承载着无数期待的思想巨人,他的出现无疑给当时迷茫的中国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力量。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描绘他“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的。他是如何从传统的儒家教育体系中走出来,又如何在接触到西方文明后,将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概念,经过消化吸收,最终转化为一股能够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思想潮流?这本书是否能展现出他翻译西方著作时的那种“艰辛而又辉煌”的劳动,以及他如何用我们熟悉的汉字,去承载那些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思想?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位学者肩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民族命运的思考。 更让我感到着迷的是“惟适之安”这个词组。它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何为“适”?何为“安”?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什么才是最适合中国的道路?什么样的改变才能带来真正的安宁?严复的思想,是否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极致探索?这本书能否围绕着这个核心概念,去解读他关于教育、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论述?比如,他提出的“渐进”与“激进”之间的权衡,他对“民智”开启的重视,他对国家制度建设的思考,这些是否都是为了寻找那个“惟适之安”的最佳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抽丝剥茧,让我们看到严复在回答这些终极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远见,甚至是他的矛盾与挣扎。
评分《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这个书名本身就有一种深沉的力量。它让我思考,在那个巨变的前夜,严复是如何一步步勾勒出他心目中“适”与“安”的图景的。我好奇的是,这本书能否细致地展现出严复在面对西方文明浪潮时的那种复杂心境。他是否经历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是否在坚持传统与拥抱变革之间摇摆过? 我特别想知道,严复是如何在“救亡图存”的紧迫感下,去构建他的政治和教育理念的。他提出的“民权”思想,在当时是多么的超前和敏感,他是如何论证其必要性的?他对教育的重视,又包含了怎样的深意?他是否看到了教育是启迪民智、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这本书能否深入挖掘这些思想的根源,分析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严复的文化转型蓝图?我渴望看到,严复的这些思想,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更是他面对现实困境时,发出的具有穿透力的呐喊。
评分《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仅仅是书名,就足以激发我对那个时代和那位思想家的浓厚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究严复的思想精髓,去理解他为何会在那个充满动荡的时代,提出如此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他对于“天演”、“民权”、“自由”等概念的解读,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知识界,甚至是后来的中国社会? 这本书能否细致地梳理严复的思想演变历程?从他早期的学习西方技术,到后来对西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深入研究,他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深化和成熟的?他在翻译和著述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又是怎样的?我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严复,一个在思想的海洋中不断探索、求索的严复,而不是一个被简单符号化的历史人物。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光是看就觉得分量十足——《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我拿到书的时候,心里其实带着一点点“战战兢兢”的好奇。严复这个名字,在我们历史课本里,总是跟“救亡图存”、“变法图强”这些沉重的词语联系在一起。而“文化转型”呢?听起来就更像是一种宏大叙事,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集体在摸索中前行,在碰撞中重塑自我的一段漫长旅程。所以,当书名将严复和这场波澜壮阔的转型紧密地联系起来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本书一定不会是那种轻描淡写的说教,它必定会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中去,去挖掘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微观细节,去呈现一个真实、复杂、甚至可能充满挣扎的严复,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严复思想发展的脉络。要知道,严复可不是一个原地踏步的人,他的思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时代挑战,都展现出了鲜活的生命力。从早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用主义,到后来对“德先生”、“赛先生”的引进和思考,再到对“民权”、“自由”等西方概念的本土化解读,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探索。这本书是否能帮我理清这些思想的演变逻辑,看清楚他是在什么样的外部刺激和内在驱动下,一步步修正、深化、甚至颠覆自己原有的认知?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严复说过的话,而是能够深入到他的思想形成过程中,去分析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去理解他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他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他的局限性又在哪里。我想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严复,而不是一个被符号化的历史人物。
评分拿到《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一本能够让人沉下心来认真阅读的著作。严复这个名字,在近代史上有太多关于他的论述,但往往是点到为止,或者被简化处理。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我对严复思想的关注点,在于他如何将西方先进的思想,如“天演论”、“进化论”等,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之中。他不仅仅是机械地翻译,而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本土化的阐释。这本书能否详细解读他在这一过程中的方法和逻辑?他如何解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并将其与中国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他又是如何看待“民智”的开启,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提升国民素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答案,看到严复思想的独特性和其在当时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评分《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吸引我。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一定是对严复思想体系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解读。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西方文明如潮水般涌入,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严复,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在这个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并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的? 我尤其好奇的是,严复是如何理解“文化转型”的。他所说的“适”和“安”,究竟是指什么?是在政治制度上的变革,还是在思想观念上的解放?是在物质上的富足,还是在精神上的独立?这本书能否为我剖析严复关于“民权”、“自由”、“科学”等概念的论述,以及他对这些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阐释?我希望能够看到,严复是如何在“救亡图存”的紧迫感下,为中国探索一条新的出路,以及他的思想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引起轩然大波,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分《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以及那位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进程的严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严复思想的独特之处,以及他如何在中国这个古老国度,开启一场深刻的文化转型。 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严复是如何理解“惟适之安”这个概念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什么样的“适”才能带来真正的“安”?他是否看到了,仅仅是技术的引进,并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而必须从思想文化层面进行深刻的变革?这本书能否深入分析他关于教育、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论述,去解读他如何试图构建一个既能适应时代发展,又能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新中国?我期待看到,严复的智慧和远见,如何在那个时代,成为照亮前路的一盏明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