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风潮袭台,台湾该看见什么?】
见证,变动的时代
谁是二十一世纪的(土反)本龙马!
张瑞昌从台湾循察日本世局,将现代局势与历史时空、个人记忆连结,勾勒出清晰的岛国身影。
2004年夏天,他受聘为朝日新闻客座研究员,赴东京进行长达半年的研修学习,改变了他的「日本观」。自二十世纪末展开的「亚洲学」浪潮推动他前行,在冥冥之中为他搭起台北至东京的桥梁,于是他决定将穷尽一生之力持续探索日本、观察日本,也记录日本,为之一生悬命。
本书生动刻画永田町的谋动突袭及政坛起落,鸠山由纪夫登板失利,菅直人如何以奇兵突围?渡边喜美又怎么扰动一波春水?国际关系上,美、日、中、台四方牵动东亚,彼此有何不能说的祕密,台湾又该如何共舞?他也以细腻笔调书写东洋文化,纪录独行千山、照亮时代路径的荧荧火光,达比修、松井秀喜、太宰治、植村直己、北岛康介等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都在各自领域一生悬命。
且看日本人如何面对时代的转折点,而台湾又该如何找寻属于自己的典范?
作者简介
张瑞昌
1965年生,台中人。台湾大学政治研究所毕业。
习惯文字思考,媒体工作经验已逾20年,现职中国时报执行副总编辑。
喜欢棒球、NBA,爱看日剧、电影、推理小说,还有单车、漫步、旅行。
2004年秋天,应邀担任朝日新闻客座研究员,从此展开一场不悔的知日探索……。
作者序
一生悬命
张瑞昌
从那须搭往东京的新干线,火车刚驶离月台边,我就开始惆怅,夜色沉沉,思念绵绵,疾行的铁道上乘载着感伤的心情。虽然旅行已近尾声,但回忆却不断涌现,瑞宜和佐藤在剪票口驻足,向月台上的我挥手送别,宛如在脑海里定格的影像,清晰如一幅恆久的画作。
曾几何时,离别的月台已成了我最深刻的日本记忆,无论是和好友的离别、重逢,或者是独自旅行的过程,月台总是默默地见证我的人生离情。多年后,我在仓本聪的《来自北国》(富良野三部曲之一)看见熟悉的动人画面,明了月台与生命的紧密关系,原来人生有数不清的悲欢离合在此上演,而我们却始终不察,或者似有若无地感受过,只有随着年岁渐长,才知道那是从小读朱自清的〈背影〉就深藏其中的生命密码。
瑞宜是我以前的报社同事,也是台中同乡,她与在《下野新闻》任职的佐藤结婚,两个人在□木县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佐藤从东京的庆应义塾大学毕业后,就立志在乡下地方跑新闻,瑞宜因为我的推荐参加台湾记者协会,在一次代表记协出席国际会议的场合中,与天性乐观的佐藤相识、相恋,进而共结连理,谱出了一段美好的台日联姻。
某种程度来说,我算是瑞宜和佐藤的媒人,她远嫁东洋之初,如多数异国婚姻,有一段辛苦的适应期。那时我正好在东京研修,特地跑去宇都宫看他们,听一对新人聊起台湾和日本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好不羡慕。但甜蜜的背后总有不为外人知的辛酸,譬如那时瑞宜要拿日本驾照,却在报考过程中备受刁难,心情经常盪在谷底。从上山下海的地方记者变成凡事都得仰赖先生的家庭主妇,如果不是佐藤的温柔陪伴,平抚生活中的挫折,坚强如瑞宜这样的台湾女子,其实也会有脆弱的一面。
我认识一些日本朋友,他们的另一半都是台湾女性,有大学教授,也有在外务省工作,而他们对台湾的好感,除了爱屋及乌之外,也有部分原因是来自岛屿之间的亲善感,以致于彼此吸引。但不尽然都是宝岛女孩嫁日本人,台湾男娶樱花妹的例子也所在多有,一位在政府部门任职的驻外朋友,他和日本老婆就是在留美期间结识,后来因为职务调动的缘故,他们也曾在台北、东京两地跑。
异国婚姻不只需要勇气,也需要更多的尊重、包容及体谅。因为在他们背后的家族、亲友和人际网络,甚至整个社会环境、生活习性、文化价值,无非都是一个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我从周遭台日朋友的婚姻找到一些理解与领悟,那是属于两个岛国之间千丝万缕的纠结,像是见证了台湾与日本两种海洋文化的交会,也接续了电影《海角七号》中那一段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从而催促我去回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生命记忆,并且尝试以媒体人的角度观察、解读乃至诠释当代日本的政治发展、社会变迁及文化内涵。
我最初的日本记忆来自一把武士刀,那是世代务农的外公放在储藏室里的日据古物,旁边还有一把用来练武防身的木刀。然而,随着年代久远,武士刀早已生锈缺角,不堪使用,有如废铁般被弃置在农舍角落。在童年记忆中,每次回三合院的外婆家,总是偷偷拿出来把玩,想像自己是浪迹天涯、剑术高强的武士,模仿《暴坊将军》、《水户黄门》等时代剧中打击贪腐特权的侠义角色。
那也是我和外公的记忆连结。日本殖民统治时代,外公在乡公所任职,村里头贫困的农家,为了私藏一点刚收成的米粮,不想让日本巡查发现,经常得躲躲藏藏,而他则是一个宅心仁厚的掩护者。战后,国民政府大力推行「国语运动」,乡下地方不仅多文盲而且台语、日语夹杂,知识水准相对较高的外公,因此成了村内写信、看公文的请益对象,太阳下山后,村里有专门为农民开设的夜间私塾,外公自然当起教「国语」的老师。至于武士刀、木刀,则是外公在晒谷场教人打拳头的兵器之一,印象中还有农用的加长型镰刀、柴刀、爪耙和双节棍。
人生有一半是在殖民统治下的外公,其实很本土化,但不容讳言,他的语言、思想及价值观,也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夜不闭户的社会治安,以及惜情好礼的待客之道,都是我儿时经常听到「日本经验」好的一面,那些坐在板凳上聆听他讲古,有如天宝年间的往事,即使在外公已经过世多年之后,依旧历历在目。我常想念外公,他宽厚朴实的为人,有来自这块土地的哺育,也有跨越殖民和战后的磨练。对于无从选择的异族统治,外公让我看见台湾人的真诚、包容与生命韧性。
外公带我遥想他的「日本时代」,而我第一次的日本行却是要等到出社会做记者之后。一九九五年九月,那时夏天已经接近尾声,京都岚山快要染红前的枫叶,以及初次直闯居酒屋比手画脚的画面,都让我留下深刻印象。与我同行的是宜兰县省议员刘守成,他为人豁达开朗,谈吐幽默风趣,有这样的朋友结伴自助旅行,其实是人生快意。我们从关西进、关东出,一路上都是随意而行,每每在不经意的地方转弯,有着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奇感受。
在那回与日本的初次邂逅中,箱根温泉是旅行的一大重点。从小田原搭登山铁道要前往强罗雕刻公园,由于天候太晚,我们临时决定中途选个驿站下车,并且随机挑了一间简单的旅馆下榻,后来才知道那个驿站叫「宫之下」,而原名为「武藏大旅社」的旅馆,也已原地改建为「武藏野」。宫之下是着名的温泉区,国父孙逸仙住过的旅馆就在这里,而武藏野(后又更名为箱根吟游)更是早已摇身一变为当地顶级的豪华温泉旅馆。十年后,我旧地重游,路过武藏野参观,巧遇至今还在旅馆服务的内将,聊起老旅社的点点滴滴,倍感亲切之余,也想起初次旅日的记忆,幸运之神将我从临时起意下车的月台带到这坐拥翠绿山林的人间美景。
那趟自助旅行后,我像许多哈日族一样,开始喜欢走访日本。举凡野球、日剧、动漫、音乐、料理,乃至与庶民生活相关的文化事物,都成了我极感兴趣的领域。直到二○○四年夏天,我因缘际会受聘为朝日新闻客座研究员,在东京进行长达半年的研修学习,从此改变了我的「日本观」,包括我对日本的认识方法、研究途径及思考角度,都和过去有了很大的转变。
日本学界的「台湾通」若林正丈教授,曾形容《朝日新闻》是「天下第一大报」,那是我在东京大学拜访时,他对这份左派报纸令人印象最深的评语。发行量高达八百三十万份(晚报则有近三百万份)的《朝日新闻》,有着让我瞠目结舌的组织规模与人力、物力资源,单单一个航空部门,就叫人啧啧称奇。我从未想过竟然有媒体会配置四架直升机,分别提供北海道、中部、关西及九州等四地採访,除此之外,报社还有一架专门因应紧急任务之需的空中巴士。一九九九年,台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朝日新闻动员二十几个记者组成採访团,自家的行政专机立刻派上用场。
那次的东京学习,由于我的老东家、前中国时报董事长余建新的协助,使我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得以深入地体验日本这个国家。透过报社安排,我一边上日语学校,一边和亚洲事务局的同事工作、生活,走访国会议员、大学教授和政府智库、研究机构。我的旅行足迹,以东京为轴心扩及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等关东圈,并且往中部的名古屋、关西的京坂神延伸,新年过后,再从气候、景致彷若澎湖的沖绳群岛到冰天雪地的北海道。我经常在假日独自出游,不管是漫步在早稻田大学校园或是搭京滨东北线去横滨港口,总是一只背包伴我走天涯。
尽管已相隔五年,但住在东京人形町的学习生活,却充满美好的回忆,那段时间的旅日研修是我职场人生的转捩点,我像一块海绵般拚命地汲取在「天下第一大报」学习的养分。当时的日本学界、媒体兴起所谓的「亚洲学」,有关的研究讨论气氛热烈,因明治维新时「脱亚入欧」而跃居强国之林的日本,在历经高速成长却跌入长达十多年「泡沫经济」的冲击之后,逐渐体会到中国、印度崛起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政界、学界及企业界皆认为,一个新兴的亚洲将成为未来世界的重心,也是日本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严肃课题。
重新了解亚洲、关心亚洲及聚焦亚洲,因而成了我旅日期间感受最深刻的研修收获。回顾那六个月作客东洋的学习之旅,我必须承认,一股自二十世纪末就展开的「亚洲学」浪潮,冥冥之中为我搭起从台北到东京的桥樑,并且让我认知到自己未来穷尽一生之力所追寻的人生目标,就是要持续地探索日本,观察日本,也记录日本。
将「研究日本」视为今后一生悬命的领域,其实是我后来之所以在《中国时报》撰写国际专栏的缘起。二○○九年三月十日起,我开始在中时言论版面开辟以日本为主题的专栏写作,初始六篇是我刚结束二月访日的见闻心得,以国内政治及中日、台日等双边关系为主,继之我将研究触角延伸至社会观察、文化趋势及当代人物,此后,我每週都埋首于「研究日本」的兴趣里,大量阅读与此相关的媒体资讯,或是和来访的日本友人交换意见,为读者写出一篇又一篇的时事评论,也为台湾开启一扇观察日本的窗户。
二○○五年春天,我在离开东京之前,特地拜会了朝日新闻论说委员船桥洋一,除了针对此行研修请益之外,也希望这位曾担任过华府、北京两地特派员的政论家,能给我的故乡台湾一些建言。出生于中国满州(即东北)的船桥,是前首相小渊惠三的重要智囊,小渊访美时指名邀请船桥同行,美国国务卿希拉蕊首次访日时唯一单独会见的新闻记者也是他。我的朝日同事浅野说,船桥洋一是《朝日新闻》的招牌,「现在已不是他靠朝日出名,而是朝日需要他。」
多年后,我回想拜会船桥洋一的过程,有如幕末志士(土反)本龙马初见胜海舟的惊奇。船桥畅谈他对台湾、日本及世局发展的看法,而我多半安静地聆听受教,船桥认为,台湾和日本相同,都是岛屿国家,唯一的出路就是大海,应该要重视与海洋相关的问题。事实上,船桥的「海洋论」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思考主轴,但与抗衡「大陆论」有所不同的是,他主张探讨海洋的问题,必须拥有像海一样宽广的胸襟,也就是以合作取代对抗,让分享创造双赢。
重回亚洲和海洋立国,与日本社会从二十世纪末浮现的「第三次开国」声浪,有许多若合符节之处。幕府末年欧美列强叩门,促使日本结束锁国,走向工业化时代,「第一次开国」让日本先后击败俄国、大清帝国,进而对亚洲各国展开殖民侵略。继之,二次战败后的日本百废待举,由于美援带动国家复兴、经济起飞,这堪称「第二次开国」的经验让日本兴起追逐「世界第一」的梦想。而我何其幸运地在第三次开国的社会氛围中躬逢其盛,开始体验、感受及记录一个新时代、新世局的来临。
与漫长的职场岁月相比,我的旅日时间虽短暂,却充实而饱满,尤其是一路陪伴我的朝日新闻亚洲事务局干事浅野千明、东京大学博士候选人陈景扬,这一老一少的台日友人,是我那段孤寂生活的良师益友,我们常在繁忙的地铁月台上道别或重逢,那或许是一趟跨海採访的研究旅行,也可能只是一次酒酣耳热的宵夜聚会。总之,未曾负笈海外的我,拜应聘为朝日新闻客座研究员之赐,开启一生悬命之路,返国后继续未成完的台大硕士论文,最终还将研究见闻书写成篇,连同我在旅日期间十多篇的家书、杂文,一併收录、集结付梓。
每个人的生命里总是有不同阶段的情谊组合,许多时候,我们为「有缘千里来相聚」而感动,但「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惊喜,却往往更能体现生命的神奇。我撰写的专栏刊载一年多以来,除了有不少亲朋好友、报社同事及採访对象加油打气之外,也让我结识了一些素昧平生的旅日前辈,比如前台大医院牙科主任韩良俊、复华投顾董事长张绍滨,他们是真正的「日本通」,以忠实读者的身分热心地提供许多建言,像黑夜中的星辰,使我在踽踽独行时,不至于茫然失去方向,甚至因为那不灭的星光带路,而怀抱持续耕耘的勇气与使命感。
要感谢的人很多。曾给我鼓励的读者,无论识或不识,都是鞭策我前进的力量;暌违已久的朋友,在重逢时的一声赞许,也是督促我永不松懈的动能;至于每逢假日忍受我废寝忘食的笔耕,却总是给予谅解的家人,则是我写就此书的后盾。回首一年多来的日本政局,历经政党轮替、美军基地搬迁纷扰、第二大经济体退位等连串震盪,以及中国崛起壮大的冲击,翻滚的太阳国犹如幕府末年遭逢内忧外患的列岛命运。对我而言,活在时代急遽转变的当下,能透过书写穿越时空,连结生命转折的日本记忆,并借由笔尖游荡古今,描绘人生底蕴的东瀛地图,诚然是一生值得拚命而为的乐事。
我很喜欢「一生悬命」这四个字,日文意思就是拚了命努力去做。这让我想起英年早逝的(土反)本龙马,他是「一生悬命」的典范,为了追寻人生的梦想,不惜脱藩、闯荡四方,推动倒幕、筹建海军,穷毕生之精力为团结保卫日本而奔走,龙马的爱国热情、宽大胸襟和剑及履及的行动力,让他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历史人物。司马辽太郎在《龙马来了》终章写到幕末风云的(土反)本龙马遇刺时,以「天意」形容龙马的死去,他这么写道:「那一夜,京都的天气阴湿,没有星星。但是时代已经扭转了。年轻人用手推开了这扇历史的门,然后推向未来。」
虽然晨星殒落,但(土反)本龙马推开了历史之门。在这皓月当空、略带寒意的深秋之夜,我想我也悄悄地推开自己的日本之门了。
2010年秋分写于台中
跋
熟悉的陌生人
吴念真
小时候习惯的画面、声音以及许多微妙的氛围,现在回想起来倒都成了有点超现实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日本」好像比台北离我们更近。
下工的叔叔伯伯习惯穿着内衣和竹纱的七分裤、日式的木屐,而且不论寒暑都习惯围着淡咖啡色的羊毛「肚围」,一如山田洋次的电影里的寅次郎。
大人的交谈里台语混杂大量的日文,演歌、尺八演奏的声音随时在山谷中的村落里回盪;黄昏时刻,必然有人把收音机转到短波收听日本放送的新闻,尽管收讯断断续续,但没有讯号时的水流声似乎也成了一种情境。
日本明星不仅仅出现在戏院的银幕上,甚至成了家家户户的墙上每天盯着你生活的人,石原裕次郎、小林旭、美空云雀、若尾文子甚至当时才刚出道的吉永小百合几乎无所不在;家里睡觉的位子甚至以日本电影的小海报做区隔,我的头顶是《爱染桂》,弟弟的是《请问芳名》。
对在这样的世界里成长的我们来说,日本,就像在日据时代出生并且接受日本教育的父亲那一个世代的人一样,既熟悉却陌生,如此相近却又遥不可及。
做为台湾第一代的「哈日族」,父亲们的那一个世代其实是一群历史、文化的孤儿——他们和日本的文化关系在统治者的转换过程中被活生生地斩断,并且和他们的子女在教育过程里所被灌输的日本意象相悖相离,于是在漫长的一段时光里,他们对日本文化和产品的眷念、信任和热爱在新的统治阶层甚至他们的子女的眼中竟是比「崇洋」更不堪的「昧日」的、被「奴化」的一群。
而今,年轻的一代对日本文化和产品的热爱和追求,已然毫无负担地成为时尚,亲眼目睹这种渐进的变革,并且在成长(或逐渐老去)的过程里,自觉或不自觉地,让许多日本事物进入生活之中的我们这一代,对日本这个国度的理解却一如孩提时代一般,彷彿熟悉其实陌生,感觉相近其实遥不可及。
有个朋友说的好,日本这个国家对台湾来说就如一个远距的爱人,上一代依恋的是曾经的青春与情感,下一代迷恋的则是它绚丽的风光、与各式精致的产品(当然包括流行文化),而始终陌生和遥远的,则是对人、对他们的生活的深入理解。
我不知道瑞昌是不是也看到这个盲点,所以长时间以来,他以独特的角度和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敏感嗅觉,带引我们去认识这个远距爱人真实的面貌,和她日常生活的脚步和内容,让我们终能跳脱一厢情愿的爱憎情仇,而以贴身的观察去理解这个和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度。
对我来说,这应该是瑞昌的第一批观察报告的结集,在未来他应该会持续地提供我们更广阔、更深入的体验,因为据我所知,这只是他对日本深入观察计画的初步段落而已。
(本文作者为知名导演、广告人)
《现代龙马何处寻:写在日本第三次开国前夕》,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久违的阅读的沉浸感,仿佛我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变革的时代。作者没有选择直接讲述政治事件,而是从更微观的角度,通过描绘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来展现“第三次开国”前夕日本社会的种种变化。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看到了保守与开放的拉锯,看到了人们在迷茫中寻找出路的艰辛。书中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生动和立体。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个体。我被他们身上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为理想而奋斗的执着所打动。特别是作者对“龙马”精神的挖掘,让我耳目一新。它并非是一个单一的历史人物,而是一种融合了远见、勇气、担当和改革精神的集体体现。这种精神,在那个时代,是推动日本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动力。它让我认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永远是社会进步的源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时代精神的探讨,让我对“龙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我们自身所处时代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现代龙马何处寻:写在日本第三次开国前夕》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关于“选择”的沉重与伟大。作者在描绘日本“第三次开国”这一历史巨变时,将聚焦点放在了身处其中的个体身上。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人坚定地拥抱变革,有人顽固地抵制外来,也有人在迷茫中摇摆。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内心挣扎、他们的艰难抉择,都让我为之动容。我仿佛看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也都在为自己的选择寻找意义。作者对于“龙马”精神的解读,也并非是脸谱化的英勇,而是渗透在那些细微的选择和不屈的坚持中。那些敢于打破陈规、敢于挑战权威、敢于为国家未来承担责任的个体,他们身上都闪耀着“龙马”的光芒。书中对时代背景的描绘,也十分细腻,那种压抑的社会氛围,以及潜藏的变革暗流,都营造得非常到位。我能感受到,在那个时代,每一次的思考,每一次的行动,都可能关系到国家的命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无数个体的努力和牺牲,也让我明白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龙马”精神,那种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永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让我反思,在当下的时代,我们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又将如何展现属于我们自己的“龙马”精神。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现代龙马何处寻:写在日本第三次开国前夕》这本书,因为它所带来的思考是深远而持久的。作者并没有试图去“复刻”一个具体的“龙马”,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第三次开国”前夕那个动荡不安、孕育无限可能的时代。他巧妙地通过描绘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思想碰撞以及个体命运,去“描绘”出一种精神——一种敢于打破藩篱、拥抱变革、勇于为国家民族未来承担责任的精神。书中对那个时代氛围的刻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变革气息,听到旧制度崩塌时的阵痛,感受到新思想萌芽时的活力。那些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日本人民,无论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都在时代的洪流中接受着冲击,做出着选择。我被那些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的人们所打动,被那些在逆境中坚持信念的人们所鼓舞。书中所呈现的“龙马”精神,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和勇气,它不是简单的反抗,而是富有远见的改革,不是孤注一掷的冒险,而是审慎而坚定的前行。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的进步,都离不开那些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挑战现状的个体。这本书不仅让我回顾了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更让我思考,在当下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践行这种“龙马”精神,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评分我必须承认,《现代龙马何处寻:写在日本第三次开国前夕》这本书,让我对“龙马”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历史书本上的一个名字,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涌现出的、推动社会前进的伟大力量。作者以“第三次开国”前夕的日本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景象和思想潮流。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是如何经历着觉醒与阵痛。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个体命运的刻画。那些身处时代变革中的人们,他们的犹豫、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勇气,都如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被那些敢于挑战传统、敢于拥抱新知、勇于为国家未来而奋斗的人物所打动。书中对于“龙马”精神的解读,更是别出心裁。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到那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承担历史责任的个体身上。这种精神,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和担当。它让我思考,在当下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去寻找和传承这种“龙马”精神,去面对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历史人文体验。
评分这本书,我必须承认,它以一种我从未设想过的方式,触动了我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现代龙马何处寻:写在日本第三次开国前夕》,它不是一本单纯的史书,更像是一部充满哲思的散文集,或是一幅描绘时代精神变迁的画作。作者避开了宏大叙事,将目光聚焦于“第三次开国”前夕,那个日本社会内部矛盾激化、思想观念剧烈碰撞的微妙时期。他没有直接点明“龙马”是谁,而是用一种更加意会的方式,去探寻那种在时代洪流中,涌现出的、敢于打破常规、引领变革的精神特质。我被书中对时代氛围的营造所折服,那种新旧交替的张力,那种封闭与开放的拉锯,那种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都仿佛化作了 tangible 的存在。我看到了那些在旧制度下挣扎的人们,也看到了那些对新世界充满好奇的眼睛。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艰难抉择的个体,他们的痛苦、他们的犹豫、他们的坚定,都如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从中读出了时代的悲壮,也读出了人性的复杂。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思考历史中的“人”,思考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日本。它让我明白,“龙马”精神,并非是某个历史人物的专利,而是存在于每一个敢于面对变化、勇于承担责任的灵魂之中,在现代社会,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去指引方向。
评分刚翻完《现代龙马何处寻:写在日本第三次开国前夕》,心里五味杂陈。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日本近代史一个全新的视角,也让我对“龙马”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绘坂本龙马的生平事迹,而是巧妙地将视角投射到那个孕育了无数英雄人物的时代,那个日本面临巨变,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十字路口。书中所描绘的时代背景,那种风雨欲来的压抑感,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听到远方传来的炮火声,闻到港口混合着咸涩的海风和新奇事物的气味。作者在细节的捕捉上做得尤为出色,无论是当时人们穿着的服饰、使用的器具,还是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都仿佛触手可及。尤其是一些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描绘,那些关于“开国”与“攘夷”的争论,新旧观念的碰撞,以及知识分子们在迷茫中探寻出路的艰辛,都让我深思。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身处那个时代,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书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更是让我动容,他们有憧憬,有恐惧,有理想,也有妥协,这些都让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历史,更是在与那些鲜活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味他们所处的时代。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让我对“龙马”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是一种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承担责任、为国家和民族未来而奋斗的精神,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评分坦白说,在读《现代龙马何处寻:写在日本第三次开国前夕》之前,我对“第三次开国”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让我对这个关键的时代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场景描绘,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开国”的描绘,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开放,更是思想、文化、经济全方位的变革。我仿佛能看到,当西方文明的浪潮涌入,日本社会是如何经历从震惊、排斥到逐渐接纳,最终融入的过程。书中所描写的那些“龙马”式的人物,他们并非是完美无瑕的圣人,而是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正因如此,他们的奋斗和牺牲才显得尤为珍贵。我被他们身上那种超越时代的眼光和勇气所打动,他们敢于挑战既定的秩序,敢于为未知而冒险,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弥足珍贵。书中对细节的描写也十分到位,比如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各种新奇事物,以及人们对这些事物截然不同的反应,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活力和矛盾。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我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衰落,也看到了一个崭新日本的黎明。它让我对日本的近代化进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龙马”精神的内涵有了更丰富的体会,那是一种拥抱变化,敢于变革,并且具备全球视野的精神。
评分《现代龙马何处寻:写在日本第三次开国前夕》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没有直接讲述历史事件,而是以一种更加沉浸式的方式,带领读者去体验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作者对于“第三次开国”的描绘,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开放,更是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深刻洗礼。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古老的国度,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是如何经历着阵痛与蜕变。书中对人物的塑造,尤为出色。他们不是符号化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困惑,有挣扎,也有坚守的普通人。我被他们身上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所感染。书中对“龙马”的寻找,也并非是寻找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而是去探寻一种精神——一种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并且具备全球视野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那个时代,是推动日本进步的重要力量,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读到那些在变革的浪潮中,勇敢前行的身影,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在涌动。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体的选择和行动所共同谱写的。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日本近代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时代精神的书,让我对“龙马”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泛的认识。
评分《现代龙马何处寻:写在日本第三次开国前夕》,这是一本读起来需要“用心”的书。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引导读者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寻找那个时代的“龙马”精神。书中的“第三次开国”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它不仅是日本对外开放的标志,更是其内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进行深刻变革的开端。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看着传统观念与西方思想的碰撞,感受着既得利益者与变革推动者之间的暗流涌动。作者在描绘人物时,非常注重细节,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龙马”精神的解读,它并非是一种宏大叙事的符号,而是融入到个体身上,体现在那些微小的、却又意义深远的行动中。那些敢于挑战现状、敢于拥抱未知、敢于为国家未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的身影,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底色。这本书让我思考,在每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总会有一些人,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这股力量,不分古今,不分国界。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同样需要这样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现代龙马何处寻:写在日本第三次开国前夕》给我带来的震撼,与其说是知识上的启迪,不如说是情感上的共鸣。这本书的情感基调非常复杂,既有对旧时代落幕的淡淡忧伤,更有对新时代来临的强烈期盼。作者笔下的日本,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既要告别沉睡已久的孤立,又要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开国”的阵痛,体现在社会各个层面:曾经稳固的等级制度开始松动,新的思想观念如野草般疯长,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激进,都在这片土地上剧烈地碰撞。书中所描绘的那些人物,无论是踌躇满志的志士,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都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变化”的描绘,那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变革力量,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书中对于“龙马”精神的解读,也跳出了传统的英雄主义窠臼,它不再是某个个体身上的标签,而是融入到时代的大背景下,成为一种集体的情感和追求。我读到那些为了理想而奔走呼号的声音,听到那些在暗夜里点燃希望的火炬,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在涌动。这股力量,不仅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人心所向。这本书让我思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普通人是如何被时代裹挟,又是如何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微小却又不可或缺的力量。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