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回忆录性质。记述作者与新加坡之因缘。
自接待星国政要始,而至安排李登辉总统之官式访星,至筹备第一次「辜汪会谈」及其在新加坡之正式举行;后则至出任我国驻新代表为止,前后横贯十余年,为作者一生中最值得追念的日子。故为之整理出书。
作者简介
邱进益
1936年生。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外交研究所结业,新加坡国立大学企管硕士,中国南京大学哲学博士。
历任驻外大使及特任代表,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总统府副秘书长、发言人、国策顾问,考试院铨叙部长等公职。
现任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顾问。
自序
我自年青时起,即立志将来从事外交工作,希望能再国际坛坫中,维护国家的权益。经过了若干年的努力,终于在民国五十年(1961年)通过了「外交及领事人员」的特考,而于1962年5月进入外交部服务。我在外交界服务,至1988年10月,在驻史瓦济兰王国大使任内,奉调至总统府出任副秘书长为止,共计约二十七年之久。
我入外交部服务,最初分发在欧洲司办事,曾兼管英国及大英国协事务。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新加坡即为其一邦。但随后星马双方因为种族、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冲突,使新加坡决定脱离马来西亚联邦而独立,时在1965年8月。那时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含泪宣佈独立宣言的情景,颇使人感动。这是最早我对新加坡的印象。
1979年我奉调回国出任欧洲司副司长,于返国途中,特别绕道至新加坡一游,那时新加坡虽已建国十四年,但千头万绪,一切仍待建设之中,其生活水准并不高过台湾。1983年我出任外交部礼宾司长以后,由于李光耀总理每年一到两次的访台,使得我对新加坡以及星国的政要,有进一步的认识。1988年11月我出任总统府副秘书长以后,又曾安排李总统登辉伉俪于1989年3月到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以后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大陆「海崃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崃两岸交流基金会」进行互动,而有举办两会会谈之议。我又奉命祕密赴新加坡会晤李光耀总理作种种安排。1993年3月我正式出任「海崃两岸交流基金会」的副董事长兼秘书长,全面负责辜汪会谈的策划及协调工作,终至于1993年4月27-29日参加了辜汪会谈的全程会议,完成了层峰所交付给我的任务。
辜汪会谈一年之后,我又奉命出任我国驻新加坡的特任代表。这使我对新加坡国情与人民更加了解,亦使我对新加坡的感情更为加深,在任内更结交了许多新加坡的朋友,而我与在星的台湾朋友间的交情,亦可以说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我在新加坡任内的任期只有两年半,但却是我一辈子外交生涯中,最快乐、最舒适、最惬意的一任,对于能在新加坡划上我外交生涯的句点,我至今感到荣幸与安慰。加上了新加坡的任期,我在外交界服务已达到整整三十年。三十年一路走来,无怨无悔,深觉人生并无虚度!
2002年,新加坡「台北工商协会」的会刊,改版改名为「新缘」。当时的会长王清镇兄函我盼为「新缘」写稿。自忖我自1960年代即关心新加坡,以致以后与新加坡似乎结了不解之缘,于是勇敢承诺,每期撰写一篇,居然连载了三十四期,前后八个年头,清镇兄当年即盼以后能集结出书。为了不负在星朋友们的希望,「我和新加坡的情缘」终于在今日面世,作为我生命中回忆的一部分。
本书之所以能够出版,首先要感谢当时任「台北工商协会」会长的王清镇兄,以及钟仕达兄、黄石安兄等等朋友的鼓励与支持。感谢新加坡台北工商协会秘书处的徐秀珍小姐,她不仅热心催稿,而且将连载三十四期的文章,集结成为电子档,以便出书。感谢台湾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方鹏程兄、主编叶慖英小姐、美编吴郁婷小姐的协助。更要感谢的是我以前在「日月光文教基金会」的同事张淑芬小姐,没有她每期为我电脑打字,为我校对,今天这本书就无法和读者见面了。本书之作,她的功劳应居一半。
最后感谢内子程芷英女士,如果不是她的悉心照应,我在1995年所得的GBS症,可能早向阎王报到了,哪会还有今天?
作者
二○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于台北孤陋斋
看到《我和新加坡的情缘》这个书名,我的思绪便飘向了那个充满热带风情的岛国。我预感这本书不会是简单的旅行指南,而更像是一部用真情实感谱写的散文集,记录着作者与新加坡之间一段深邃且动人的故事。我好奇的是,作者究竟是如何与新加坡结下这份“情缘”的?是童年的一个梦,是青春期的向往,还是成年后一次偶然的邂逅?书中或许会描绘出新加坡那些令人魂牵梦绕的景色,比如晨曦中静谧的 Botanic Gardens,又或者夜晚里灯火辉煌的 Marina Bay。但更令我期待的,是作者对新加坡人文风情的细腻捕捉。她是否会记录下与当地居民的有趣对话,分享那些在街头巷尾不期而遇的温暖瞬间?她是否会深入到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之中,去体会不同民族交融的魅力?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份超越物质层面的感动,一份能够触及灵魂的共鸣,去感受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这座城市,又如何在这座城市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印记。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股扑面而来的、不加修饰的真诚。书名“我和新加坡的情缘”本身就透露出一种私人化的叙述,它不追求普适性的经验,而是聚焦于个体生命与一座城市的独特连接。我无法想象书中会充斥着关于购物攻略或者景点推荐的冗余信息,我更倾向于相信,作者将以一种更加内敛、更加富于情感的方式,来描绘她与新加坡的故事。也许,书中会有一段关于某个特定节日的生动描写,那些节日氛围中的欢腾与祥和,那些与当地居民的短暂互动,都可能成为作者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记。又或许,作者会分享她在新加坡遇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不同文化气息,以及这些相遇如何塑造了她对这座城市的理解。我期待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那种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弦的细节,那种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的温暖。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漫游,一场与新加坡的私密对话,而作者,则是这场对话的引路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是一种淡淡的、带着复古韵味的淡绿色,上面印着新加坡特有的胡姬花,花瓣的纹理细致入微,仿佛能闻到淡淡的清香。封底的文字,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个充满故事的轮廓,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扉页,一探究竟。从书名“我和新加坡的情缘”来看,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段细腻、绵长、充满个人色彩的旅程。它可能不是宏大的历史叙述,也不是冰冷的旅游指南,而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一次与陌生又熟悉的城市进行的深度交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展现新加坡不同的一面,不只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也可能是隐藏在巷弄里的市井烟火,或是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老建筑。我希望作者能用最真挚的笔触,记录下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无论是清晨醒来时窗外的第一缕阳光,还是夜晚漫步时偶遇的某个街头艺人,亦或是品尝当地美食时舌尖上的奇妙体验。我想象着,这本书会带领我穿越新加坡的四季,感受那里的湿热与微风,倾听那里的语言与音乐,理解那里的文化与习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一同走进作者的记忆,一同感受那份深埋在心底的、与新加坡的独特羁绊。
评分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主题:人与城市之间的情感连接。新加坡,作为一个高度现代化且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却也保留着独特的历史底蕴和多元文化。我猜想,“我和新加坡的情缘”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新加坡表面的描绘,而是会深入到作者内心深处,去挖掘她与这座城市之间产生的种种微妙的情感。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作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新家园找到归属感,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如何在新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本书也许会包含一些非常个人化的经历,比如第一次踏上新加坡土地时的震撼,在陌生环境中遇到的挑战和惊喜,以及最终如何与这座城市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我希望能够从书中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有温度的分享,让读者能够随着作者的笔触,一同去体验那份独特的情感共鸣,去理解为什么一座城市能够如此深刻地烙印在一个人心中。
评分我一直对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充满了好奇。它坐落在赤道附近,拥有多元的文化背景,却又以其严谨高效的城市管理著称。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立刻被吸引了。这不像是那种流水账式的游记,而是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分享。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新加坡的画面:鱼尾狮的雕塑、滨海湾花园的璀璨夜景、蜿蜒曲折的牛车水小巷、还有那些充满南洋风情的老店。我猜想,这本书会带领我走进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新加坡。也许作者会分享她在新加坡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点滴故事,那些成功与挫折,那些欢笑与泪水,都将构成她与这座城市独特的“情缘”。我尤其期待能够了解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某个不起眼的小咖啡馆,隐藏着一段动人的回忆;又比如某个看似普通的街区,却有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个我向往已久的地方。我希望它能触及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也经历了一段同样的情感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