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下)

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历史
  • 昭和史
  • 二战史
  • 近代史
  • 历史
  • 战争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战火动盪中的昭和日本,是走向毁灭之路,
还是能保有一线生机?

  一九三九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欧陆战场爆发。此时的日本,虽已进入战争多年,但战场仍仅限于中国地区。因受到纳粹德国在欧洲胜利的刺激,使得日本军方蠢蠢欲动,准备进行以英、美为假想敌的南进战略,而签订了日德义三国同盟条约。最后,发展成为一九四一年末的珍珠港事件。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在各地多有斩获,但也拉长了防卫线。一九四二年中途岛之战后,美国挟着强大的工业为后盾,对日本展开强力反击,使日本陷入败战的泥沼中。而在政治核心中,则仍无法对现实窘境做出果断的抉择。一直到遭受原子弹攻击后,才终结了军国昭和的命运。

  本书作者以讲论授课的方式,用浅白的文字,为读者们抽丝剥茧,理解昭和历史的发展经过,体会任何一件大事的发生,必定会有无数的小征兆。读历史的目的,不仅是在增广见闻,更是作为思考未来的基础。日本的这段历史,也会给台湾的读者们,带来许多的的思考与启发。

本书特色

  ◎荣获2006年「每日出版文化赏 特别赏」。

  ◎本书在日本热销30万部。

  ◎台大历史系李永炽教授专文导读。

作者简介

半藤一利

  一九三○年出生于东京。

  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后,进入文艺春秋社。

  历经《週刊文春》编辑长、《文艺春秋》编辑长、专务取缔役(总经理)等职,现为专门作家。

  主要着作有《日本最长的一日》(一九六五)、《是漱石先生呦》正、续篇(文艺春秋,一九九二。获得新田次郎文学赏)、《诺门罕之夏》(文艺春秋,一九九八。获得山本七平赏)、《幕末史》(新潮社,二○○四)、《隅田川的那一边:我的昭和史》(创元社,二○○九)等多部作品。

  本书以及姊妹作《昭和史 战后篇》,获得每日出版文化赏特别赏。

译者简介

林铮顗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旅居西雅图十余年,为当地华文报纸《西华报》和《华声报》撰写评论、专栏多年。

  译有:《住宅巡礼》、《住宅读本》、《意中的建筑》上下(以上左岸文化)、《镜像下的日本人》、《西洋住居史》、《华丽的双轮主义》、《罪恶的代价》(以上博雅书屋)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九章 为何海军同意三国同盟
第十章 被德苏政略弄得晕头转向之下的南进论大合唱
第十一章 决定战争的四次御前会议
第十二章 从光荣到悲惨,逆转未免来得太快
第十三章 大日本帝国已无胜利之机……
第十四章 在日本投降前,为讨价还价而拼命奔走的美国和苏联
第十五章 「忍所难忍,耐所难耐……」
终  章 三百一十万死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附  论 从诺门罕事件学习到的东西
相关大事年表
后  记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后记

一切都始于编辑山本明子女士执拗的说服:

  「由于在学校里几乎学不到,如果可以为我们这些连昭和史的『史』都不知道的世代,做一个启蒙性的授课,我想对日本的将来是非常有益的。」

  「日本声音保存」的三位干部,突然加入这项授课。理由是:无论如何,先行录音,将来再制做成谁都能听的CD。在四人採取ABCD包围阵式之下,我不得不为因昭和史讲座而开办的私塾喋喋不休一番。老实说,下课之后到居酒屋一面小酌,一面大放厥词,非常有趣,所以那也是我接受的原因之一。

  虽然有时候会加入一些特别听讲生,但学生四人之中有三人生于战后,他们马上就提出质问:「君侧之奸?那是什么?」、「侵犯统帅权?没听说过。」因此授课只能慢慢进行,一次一个半小时(有时超过两小时),一个月一次(后半则两到三次),从二○○三年四月开始,到十二月授课完毕,平安地结束了私塾。起初想一直讲到战后日本经济泡沫化为止,后来觉得至少应该讲到日本帝国结束的昭和二十六年(一九五一)九月《旧金山合约》签字为止,结果疲劳的讲师自己先举白旗投降,结束了授课。

  为了不想让学生感到厌倦而战战兢兢地,在课堂上有时採用说书人的口吻,有时则是用落语滑稽故事的调调。无论如何,原本极为不周密的喋喋不休,没想到竟然变成这样堂堂的一本书。若非山本女士的全面改写,就不会有像这样可以阅读的文章了,真是托福!即使再多的感谢,也感谢不完啊!现在,我衷心祈祷有许多年轻人阅读本书,作为对这份努力奋斗的回报。

  夏目漱石在《吾辈是猫》写道:「在所有的大事件之前,必然发生小事件。只叙述大事件,而忽略小事件,这是自古以来历史学家经常陷入的弊病。」的确,大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下面隐藏着若干的小事件。实际上,事情并不会突然发生,往往是几个有连锁关系的主要因素,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地成形,然后结合在一起迸出一个大事件。另外,在某个时间点上,人们所做的小决断,也会把历史扯往不合理的方向去。因此,如果不谈这些,就不用谈历史了。然而困难之处,也就在这个地方。

  历史是多么巨大且富多样性,我仔细想想,即使加上这些,就会是有趣的故事吗?人类的英智和愚昧、勇气与卑劣、善意及野心,全都被写进历史,而所谓历史,它思考的是什么呢?总而言之,是关于人的学问。

  因为是以到目前为止我所有的着作做为底稿,所以在拙着中所举出的所有参考文献,都可以算做参考文献。因数量庞大之故,虽想一一列举,却举也举不完。可是这样一来,对于从现在开始学习的读者,势必造成不便,因此,只以个人的日记和手记为重点,列出一小部分参考文献。至于大部分没有列出来的,还请作者和出版社原谅。

二○○三年十二月、除夕夜
半藤一利

图书试读

第十五章 �「忍所难忍,耐所难耐……」

一、广岛的死者之列
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八月六日,广岛的早上非常闷热,万里无云。七点九分,空袭警报响起,因为确认空中有三架B29的身影。然而,就那样咻一声飞了过去,所以七时三十一分解除警报。人们又回复日常的生活。可是,约四十分钟以后的八点十五分,从B29轰炸机艾诺拉‧盖号(Enola Gay),投下了原子弹。当时有外出开始勤劳动员作业的人,也有像往常一样,搭电车到职场上班的人。

炸弹在距离地面约五百七十公尺,几乎在广岛市的正中央爆炸。直径一百五十公尺的巨大火球覆盖广岛上空。从爆炸中心点算起半径五百公尺以内的人与住宅,在三千到四千度的高热中燃烧净尽。在昭和二十年十一月的这个时间点上,死者七万八千一百五十人、行踪不明一万三千九百八十三人、负伤者三万七千四百二十五人。此后,受到原爆症这种不治之症侵袭,直到今天仍有人陆续进入死者之列,我想,即使到现在也不知道正确的死亡人数,但也许有数十万人吧。

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时候,正是莫斯科时间六日上午两点多,史达林在前一天的黄昏从波茨坦回来,整夜熟睡。早上起来,得知消息,突然精神大振。为了早点对日参战,于是在七日下午四时三十分、日本时间晚上十时三十分,发出一道极机密的攻击开始的命令──「八月九日,突破满州的国境」。

苏联侵犯满州,基于准备等相关事宜,起初预定在八月下旬实施,但因为知道美国开发原子弹成功,并已在制造中,所以改为八月十五日,即使如此仍然觉得太晚,再提前至八月十一日。由于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再度改变预定时间,总之,纵使准备不足也只好设法补充,于是断然决定八月九日入侵满州。此外,史达林在克里姆林宫找来五位原子物理学家,严格命令说:「花再多的费用也无妨,必须尽快追上美国的脚步,尽全力去做吧!」同时命令号称「肃清之鬼」的秘密警察长官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Lavrenti Pavles dze Beria)为原子弹制造研究所的总指挥官。如此一来,开启了美苏的核武器竞赛。

担任战争总指挥的杜鲁门总统在回忆录上这样写道:

「于何时在何地使用原子弹之最后决定,应该由我来下达。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我将原子弹视为军事武器,且应予以使用,有关此事我从来不曾怀疑过。总统附属的最高军事顾问们劝我使用它,此外,我和邱吉尔商谈时,他毫不犹豫地对我说:『如果有助于结束战争,我赞成使用原子弹。』」

原子弹「由于是武器,使用它是理所当然的」,此话杜鲁门说得真干脆,但如果论起他在哪里和邱吉尔商谈有关此事,唯有在波茨坦而已。那么,邱吉尔真的赞成吗?若读他的《大战回忆录》,不但有「不曾商谈过那件事」的说法,而且还有以下的记载:

「为了迫使日本投降,是否使用原子弹的决定,从来就不是问题,这个历史性的事实俨然存在着,后世对于这个事实必须正确地加以判断。」

总而言之,邱吉尔明白地说「俺不知道」唷。疑问是,杜鲁门的记忆正确吗?邱吉尔的记载是真的吗?或者,邱吉尔想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杜鲁门身上呢?

日本不知道那样的来龙去脉。在超强力的炸弹落下之后,为了调查是否为原子弹,将调查团送往现地。八月七日,透过报纸和广播,像国民报导如下:

「一、昨八月六日广岛市遭受敌人少数的B29飞机攻击,产生相当的损害。
一、敌人在前述攻击中有如使用新型炸弹,详情正在调查中。」


因此,我们在当时不知道原子弹这样的名称,「新型炸弹」的记忆至今依旧鲜明。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下)》这本书时,我预设了它会是一部严肃而略显沉闷的学术著作。然而,我的预想被彻底颠覆了。作者的叙事风格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仿佛我正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亲历着历史的变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刻画,他们不再是符号化的存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矛盾的个体。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昭和天皇”的探讨,感到非常着迷。作者试图还原他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他在权力漩涡中的挣扎与抉择。这让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从简单的善恶评判,升华到了对人性多面性的认识。此外,书中对日本社会在战前和战时发生的种种变化,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描绘。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变迁,到军国主义思想的蔓延及其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被那些关于普通家庭在战时如何艰难维生,以及孩子们如何用稚嫩的眼睛去理解战争的片段所深深感动。这本书让我看到,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悲欢离合。它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这本《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下)》的出现,简直是让我这个对历史有着深深迷恋的普通读者,仿佛寻获了一件失落已久的宝藏。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沉浸其中,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文字,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陈述,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细微的人物情感融为一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那个年代普通民众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关于家庭、梦想、以及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小人物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事件列表,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构成的,有温度的叙事。特别是关于战时物资匮乏时期,家庭如何艰难维系,孩子们如何用稚嫩的双手去理解和承受世界的变化,这些片段读来让人心痛,却又充满着一种不屈的生命力。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反应有着细致的刻画,从政客的权谋斗争,到士兵的战场生死,再到知识分子的反思与挣扎,以及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作者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昭和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话题时的审慎和客观,他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但也努力去呈现那个时代人们的无奈与挣扎,以及在绝望中寻求希望的努力。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亲历一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让我对过去有了更深的敬畏,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评分

当我翻开《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下)》这本书时,我预设了它会是一部严肃而略显沉闷的学术著作。然而,我的预想被彻底颠覆了。作者的叙事风格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仿佛我正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亲历着历史的变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刻画,他们不再是符号化的存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矛盾的个体。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昭和天皇”的探讨,感到非常着迷。作者试图还原他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他在权力漩涡中的挣扎与抉择。这让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从简单的善恶评判,升华到了对人性多面性的认识。此外,书中对日本社会在战前和战时发生的种种变化,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描绘。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变迁,到军国主义思想的蔓延及其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被那些关于普通家庭在战时如何艰难维生,以及孩子们如何用稚嫩的眼睛去理解战争的片段所深深感动。这本书让我看到,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悲欢离合。它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下)》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多高的期望,毕竟“昭和史”这个主题实在太庞大,容易写得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宏大叙事而失了温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细腻,每一个历史节点都被赋予了血肉,仿佛我正置身其中,亲眼目睹着日本从一个东方岛国,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又在命运的巨轮下经历惊涛骇浪。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于“大东亚共荣圈”这个概念背后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动因的剖析。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定性为侵略,而是深入到当时日本社会弥漫的民族主义情绪、经济压力、以及对西方列强的恐惧和模仿心理。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历史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思潮、利益和情感交织碰撞的结果。书中的一些章节,详细描绘了战争期间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配给制度的严苛,到家庭成员参战的担忧,再到精神层面的宣传和控制,这些细节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女性在战时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她们所承受的压力有着深刻的印象。作者没有回避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创伤,而是以一种充满同情心的视角,展现了她们在困境中的坚韧与牺牲。这本书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读物,它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咀嚼,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这个词的含义,不再是教科书上枯燥的年份和事件,而是充满人性、充满选择、充满无奈的真实生活。

评分

在我心中,历史的厚重感从来不是来自于宏大的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于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下)》这本书,恰恰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政治事件的梳理,而是将笔触深入到那个时代普通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我被书中对战时配给制度的细节描写所吸引,那种物质匮乏下的艰辛,以及家庭成员为了生存而付出的努力,都让我感同身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孩子们在战争时期的成长经历的描述,他们用纯真的眼睛去观察成人世界的荒谬与残酷,那种反差让人心痛,也让人看到了生命顽强的力量。此外,作者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描绘也极为生动。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日本社会所经历的迷茫、焦虑和挣扎,以及民族主义的兴起,都得到了深刻的揭示。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命运,往往是由无数个个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做出的选择所累积而成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历史,必须从微观入手,去感受那些鲜活的个体,才能真正触碰到历史的灵魂。它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同情,也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我一直觉得,阅读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逻辑,而不是用今天的眼光去简单地评判。而《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下)》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以一种非常冷静、客观的笔调,将日本在昭和前期的崛起与衰落娓娓道来。我非常欣赏他在处理“军国主义”兴起这一敏感话题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几个军头,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日本社会深层的经济危机、政治体制的僵化、以及民族自信心的膨胀等多种因素。他让我们看到,军国主义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在一系列的事件和思潮的推动下,逐渐侵蚀了社会肌体。读到关于战争决策的过程,我能感受到那种在信息不透明、决策者被狂热情绪裹挟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悲剧性。同时,作者也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生活,那些在艰难岁月里努力生存,甚至在明知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信念的人们,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普通人的力量与韧性。书中对战后初期日本社会的描写,也极具启发性。在战败的阴影下,人们如何重建家园,如何反思过去,如何重新定义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个体选择累积而成的,而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动机和深远的后果。它让我不仅仅是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

评分

对于一个对二战历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下)》这本书的出现,绝对是一个惊喜。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那个时期的书籍,但这本书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切入,让我对日本在昭和前期的发展轨迹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在书中对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梳理。他不仅关注了政治和军事层面的决策,还深入探讨了推动这一进程的经济动力、民族主义思潮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他对“大东亚共荣圈”这个概念的解构,让我看到了其背后复杂的利益纠葛和虚伪的面纱。书中对战争期间日本社会各个阶层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政府官员的权衡利弊,到军队将领的狂热决策,再到普通民众在战争阴影下的生活,作者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我特别被那些关于普通士兵在战场上的回忆所打动,那些文字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和对生命的渴望,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不仅仅体现在宏大的叙事中,更在于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消逝。读这本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时代剧,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它让我反思,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的选择有多么重要,而集体的狂热又会带来怎样的灾难。

评分

拿到《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下)》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够如何解读那个充满矛盾与激情的时代,尤其是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转型期。读完之后,我必须说,作者没有让我失望。他对那个时期日本国内政治斗争的梳理,从政党政治的兴衰,到军部势力的崛起,再到天皇在其中的复杂角色,都进行了详尽而有条理的分析。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昭和天皇”这个角色的定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描绘成一个傀儡,而是试图揭示他在那个特殊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他的真实影响力。这一点非常吸引我。此外,本书对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演变,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作为亚洲强国的崛起,到与西方列强展开角逐,再到最终卷入世界大战的深渊,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警示意义。我被书中关于“海洋战略”的论述所吸引,让我看到日本地缘政治的独特性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其对外政策。这本书让我看到,历史的演变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博弈,更是思想和文化的碰撞。读这本书,就像是穿越回那个时代,亲身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选择与被选择。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多少枯燥的年份和事件,而在于能否从中汲取智慧,理解人性,以及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下)》这本书,无疑达到了这个目标。作者以一种非常沉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昭和时代日本从崛起走向衰落的复杂历程。我非常喜欢书中对那个时期日本国内社会变革的细致描绘,从明治维新后遗留的现代化进程,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再到各种思潮的涌动,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民主主义在日本的发展情况,以及为何最终会被军国主义所压倒,作者的分析让我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本书对于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演变,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作为亚洲强国的崛起,到与西方列强展开角逐,再到最终卷入世界大战的深渊,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警示意义。我被书中关于“海洋战略”的论述所吸引,让我看到日本地缘政治的独特性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其对外政策。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国家的历史,更是在揭示一种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同情,也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拿到《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下)》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作者能如何解读那个充满矛盾与激情的时代,尤其是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转型期。读完之后,我必须说,作者没有让我失望。他对那个时期日本国内政治斗争的梳理,从政党政治的兴衰,到军部势力的崛起,再到天皇在其中的复杂角色,都进行了详尽而有条理的分析。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昭和天皇”这个角色的定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描绘成一个傀儡,而是试图揭示他在那个特殊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他的真实影响力。这一点非常吸引我。此外,书中对日本经济在战时和战前的扩张,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矛盾,也有着深刻的洞察。我看到,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普遍的幸福,反而可能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紧张。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深入探究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其产生的连锁反应。这些分析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社会思潮的描绘,当时日本社会在西方思潮涌入、传统文化受到挑战的情况下,所经历的迷茫、焦虑和挣扎,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看到,历史的演变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博弈,更是思想和文化的碰撞。读这本书,就像是穿越回那个时代,亲身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选择与被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