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广义地说,诗包括着历史上狭义的诗及辞、赋、词、曲等体裁。诗,从远古产生起和乐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造就出极其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与特点,同时也产生出各种曲体的形式。音乐词曲关系史就是声腔中词与曲种种关系的发展演变史。歌诗、唱词、度曲,不同形式的腔词关系,既有共同承传的特点,也都各显特色,结构更是各具特征。本书通过爬梳、析理、归纳,为文学与音乐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打开一扇明亮的窗户。这种从音乐方面入手,以理论分析与详实谱例相结合,来研究各种音乐体中词曲关系的做法为前人所未见,因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全书分为绪论、通论、专论三章,[绪论]是历史上整个声腔中腔词关系发展演变的梗概简述,以便在总体上对这种关系有所了解和把握。[通论]主要是研究我国语言与音乐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从而为[专论]中各时代或时期,具体的腔词关系特征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专论]则在分析古代腔词关系方面,着重于这种关系对推动整个声腔发展作用的研究。
作者简介
庄永平(1945 ~ )
音乐学家。上海市人。早年于上海民族乐团任琵琶演奏员,1965年入上海京剧院参加现代戏创作演出,1988年起入上海艺术研究所从事戏曲音乐、民族音乐研究。曾参加《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上海卷》编撰工作。多年来出版有《戏曲音乐史概述》、《京剧唱腔音乐研究》、《琵琶手册》等专着,以及《京剧唱腔欣赏》、《沪剧唱腔欣赏》、《青少年学琵琶》、《图说琵琶》等着作十余部。撰写有《上海艺术史.音乐史》、《上海百年文化史.音乐史》、《上海当代艺术图典.音乐》、《上海京剧志.音乐》、《京剧词典.音乐》等。主编中国首部《中国音乐主题辞典.器乐卷》,参加《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上海卷》编辑并撰写《京剧概述》。在各音乐院校及音乐研究单位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琵琶沿革及演奏方法的演进》、《〈霸王卸甲〉考略》、《京剧中州韵辩正及声调研究》、《论板眼》、《论〈音腔论〉》、《音格.腔格.拉格》、《郑译八声音阶与中日传统音乐》、《中日古代音阶研究》等。尤其是多年来对隋唐燕乐与古谱学的研究,不仅全译了《敦煌乐谱》、《五弦谱》,还发表了《唐乐古谱节拍探求》、《敦煌乐谱〈水鼓子〉曲校勘与研究 》、《侧商调研究——兼论〈敦煌乐谱〉二、三组乐曲调式》等论文数十篇。
这是一本我一直期待的书。书名《音乐词曲关系史》本身就充满了诱惑,它暗示着对音乐创作中最核心、最神秘的联系的探索——歌词与旋律是如何相互塑造、彼此成就的。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经典歌曲的片段,它们是如何将文字的情感力量与音符的共鸣感完美融合,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某个作曲家是如何从一段歌词中汲取灵感,从而创作出流传百世的旋律?抑或是某个作词家又是如何为了匹配一首已有的乐曲,而精心雕琢每一个字词,使其意境与旋律浑然天成?我尤其好奇,它是否会探讨在不同的音乐流派中,歌词与旋律的关系又是如何演变的?比如,在古典音乐中,歌词的叙事性是否会比在摇滚乐中更为突出?又或者,在民谣中,歌词与旋律是否会更倾向于质朴和直接的表达?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那些隐藏在伟大歌曲背后的创作秘密,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聆听和欣赏那些我早已熟悉的音乐。它是否会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分析一首特定歌曲的歌词是如何与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相辅相成的? 我对它能够揭示词曲创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化学反应”充满期待,那种超越语言和声音界限的,直击灵魂的共鸣。
评分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光是“音乐词曲关系史”这个书名,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是,它会不会像一部侦探小说,抽丝剥茧地揭示那些隐藏在经典歌曲背后的创作故事? 比如,某位著名作曲家,在创作一首传世之作时,是否曾为歌词中的某个词语反复推敲,最终才找到了最恰当的旋律?或者,某位伟大的作词家,在看到一首动人的旋律时,又是如何捕捉到其中的情绪,并用文字将其升华? 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触及一些比较冷门的领域。会不会探讨一些非西方音乐中词曲关系的独特之处?例如,东方传统音乐中的歌唱,其发声方式、气息运用,与歌词内容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联系? 我也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现代科技对词曲关系的影响?在数字音乐时代,AI作曲和AI填词的出现,是否正在改变着我们对词曲关系的传统认知? 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那些我喜爱歌曲的创作过程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欣赏表面的旋律和歌词,而是能够体会到它们之间深层的、难以言说的默契。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悠久的音乐殿堂。书的篇幅相当可观,内容想必是极为扎实的。它究竟会从何种角度切入“音乐词曲关系史”这个宏大的主题呢? 我猜想,它可能会追溯到古代的叙事诗与音乐的结合,例如那些古老的吟游诗人如何一边弹奏乐器,一边吟唱他们创作的故事。又或许,它会着重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比如文艺复兴时期, madrigal(意大利的牧歌)的盛行,词与曲的融合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我对它能否深入探讨词曲作者之间的合作模式感到好奇。是作曲家先有旋律,再由作词家填词?还是先有歌词,再由作曲家谱曲?或者,更常见的是一种相互启发、共同打磨的过程? 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音乐理论的视角,例如,歌词的韵律、节奏、情感色彩是如何影响旋律的设计的?而旋律的结构、调性、织体又是如何反过来强化或改变歌词的意义的? 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和作品,更能提供有深度、有见解的分析,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词曲关系在音乐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不同时代的音乐风格和审美取向。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这个主题吸引了。音乐和歌词,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部分,却又如此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如何演变的? 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从哲学的高度去探讨词曲关系的本质。比如,歌词提供的是故事和意义,而旋律提供的是情感和氛围,它们是如何共同构建起一首完整的歌曲,并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 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在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词曲合作。会不会详细介绍一些著名音乐家和他们的词曲创作搭档,例如贝多芬和他的歌剧,或者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听觉意象”的讨论。例如,某些特定的旋律是如何让我们联想到特定的场景或情感的?而这些联想,又是否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对歌词的理解? 我对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实用的创作指导也抱有一丝期待,即使它是一本历史性的著作,也许也能从中窥见一些关于如何写出更动人的歌词,或是如何谱写出更能表达歌词意境的旋律的“秘诀”。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音乐词曲关系史》让我联想到一部宏大的交响乐,它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以时间为轴线,从音乐的起源讲起,一路梳理到当代的流行音乐。它会如何描绘早期音乐中,语音与旋律的原始结合?例如,人类最初的歌唱,是否就是对自然声音的模仿,再配以简单的节奏?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曲关系所呈现出的多样性。比如,在中国的诗词歌赋传统中,文字的平仄、声韵与旋律的结合,是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体系?而在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又是如何通过旋律来表现人物复杂的情感和内心独白? 我也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揭示一些在创作过程中,词曲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启发的“博弈”过程。或许,作者会引用一些作词家或作曲家的手稿、信件,来展现他们创作时的挣扎与灵感闪现。 读了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清晰地认识到,音乐不仅仅是旋律,也不仅仅是歌词,而是两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经过无数次碰撞与融合,所产生的独特艺术结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