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台湾大专院校纷纷开设教授「生死学」、「生命教育」等相关课程,普遍受到学生喜爱。美国的死亡学发展已近40余年,《当代生死学》一书中强调死亡学的发展是源于个人对社会的关怀与实践,指出探究死亡与临终,可帮助我们提升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本书是美国死亡教育与辅导协会列为「死亡学」专业证照考试参考书籍之一,共分九个章节,可归纳为四大重点:第一,从人生纵贯历程的变化(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借重教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人类发展观点探讨各阶段的死亡相关经验与反省。第二,环绕着理论与实际相互参照的核心,对于现代人面临与死亡有关之法律与道德议题(例如:自杀、协助自杀、安乐死、器官捐赠等)有很多的着墨。第三,世界各主要宗教及信仰的死亡观点与人生意义的剖析。第四,对于人类现今面对的致命性疾病如爱滋病,有广泛的实证资料与探讨。
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观点新颖,对于当前社会的生死现象有全面的探讨,这是本书与其他国内生死教育书籍最大的不同。本书可作为国内「生死学」、「生命教育」、「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等参考书或教科书。
审订者简介
吴庶深
● 现任职于国立台北护理学院生死教育与辅导研究所助理教授。
● 英国伯明罕大学哲学博士(教育)、2003年取得美国死亡教育与辅导协会所颁发的死亡学专业证照(Certified in Thanatology)。
● 曾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卫生教育学系助理教授、教育部生命教育工作小组委员、中华民国安宁照顾基金会学术委员。
● 现任高中健康与护理科课程大纲制定委员、高中生命教育选修类课程大纲制定委员、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委员、台北市社会局殡葬业谘询委员、台湾安宁照顾协会常务理事……等。
导读 生死学新课题
PART 1 发展观
第一章 儿童
第二章 青春期
第三章 成人
第四章 老人
PART 2 法律、观念与道德议题
第五章 法律议题
第六章 自杀与威胁生命的行为
第七章 协助自杀和安乐死:意图结束生命
第八章 死亡在人一生中的意义和地位
PART 3 新挑战、新机会
第九章 感染人类免疫不全病毒及爱滋病
附录A
附录B
收到《当代生死学》这本书,感觉它是一本非常厚重但又充满启发的读物。我注意到它在内容上似乎涵盖了非常广泛的领域,从传统的哲学和宗教对生死的解读,到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医学伦理等角度的分析,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临终关怀”的论述,这不仅仅是医学的问题,更是涉及情感、尊严和生命意义的课题。如何让生命的最后阶段充满爱与尊严,而不是被痛苦和无助所吞噬,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关心的问题。另外,书中对于“生命教育”的探讨,我认为是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们似乎越来越回避谈论死亡,导致对生命的认知变得肤浅。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能够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死的价值,从而以更积极、更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伏。
评分我是一位长期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的读者,因此《当代生死学》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我一直认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如何对待生命的终结以及如何教育下一代认识生命的价值。这本书从“安乐死”的合法性争议,到“遗嘱规划”的普及,再到“哀伤辅导”的专业化发展,都触及了当代社会在生死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临终尊严”和“生命最后时刻的权利”的讨论充满期待。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能力延长生命,但更应该思考如何提升生命的质量,特别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这本书的出现,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医疗从业者以及普通公众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具人文关怀的生死文化。
评分终于等到这本《当代生死学》了,封面设计就很有质感,金属灰的底色搭配着抽象的生命轨迹线条,感觉非常符合书名所传达的深度和现代感。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还没有完全读透,但仅仅是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构建这个复杂议题上的用心。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关于“临终关怀”和“生命教育”的章节,这两个话题在当下社会日益受到重视,但往往又被忽视或简单化处理。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具前瞻性、更富实践性的视角,而不是泛泛而谈。比如,在临终关怀方面,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如何平衡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如何在尊重个体意愿的前提下,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而在生命教育上,我更是期待它能超越简单的科普,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价值以及如何面对死亡的必然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和探讨“生死”这个永恒主题的契机,迫不及待想沉浸其中,吸收其中的智慧。
评分我最近刚收到《当代生死学》,迫不及待地翻了翻。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约的字体,给人一种宁静又充满智慧的感觉。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当代”这个时间维度下去审视“生死”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的。我猜想,书中肯定会涉及到一些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医学发展和社会观念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生死观和生死实践。比如,关于“安乐死”的讨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哲学和伦理争论,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另外,书中对“生命教育”的探讨,特别是如何将生死教育融入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人在面对亲人离世或者自己生命的终结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这本书的出现,应该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思考框架。
评分说实话,我买《当代生死学》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好奇和一点点忐忑的心情。生死这个话题,总是让人觉得沉重,也容易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但这本书的开篇给我一种意想不到的轻盈感,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些宏大的哲学理论,而是从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案例入手,比如对“器官捐献”的伦理困境的探讨,以及“丧葬习俗”在现代社会变迁中的角色。这让我觉得,作者是在试图用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我们去理解和接纳“生”与“死”的自然规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数字永生”的讨论,这个概念在科幻作品中很常见,但当它被放在当代社会伦理的语境下审视时,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珠玑,直击要害。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我进行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