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魏偉莉
1978年生,颱北人。政大中文係學士,成大颱文所碩士,目前為成大颱文所博士候選人。
市長序 6
處長序 8
編輯序 10
魂歸夢土:記一段身不由己的旅程 14
第一章 序論 18
一、研究動機 18
二、研究迴顧 20
三、問題意識 24
四、論文架構 26
第二章 生平簡介與分期 29
第一節 1938~1957:童年及少年時期 29
一、世居大稻埕的郭傢 30
二、戰爭經驗及二二八事變 31
三、父親的遭遇:正統國畫之爭 33
第二節 1957~1966:颱大時期 37
一、美援文化與反共文藝下的颱北青年 37
二、學生時期 38
三、助教生涯 41
第三節 1966~1974:釣運與統運時期 44
一、西方學潮的衝擊及「大風社」的成立 45
二、釣運的興起與分裂 49
三、統運的轉嚮及其遺緒 53
第四節 1974~1983:沉潛時期 54
一、親訪中國,憧憬幻滅 54
二、退齣統運,重新思索 56
三、身心煎熬與創作念頭 57
第五節 1983~:創作時期 58
第三章 嚮「左」跨步:左翼路綫與國族想像的成形 60
第一節 自由主義知識份子 62
一、現代主義風潮下的跟從與反思 62
二、尋找智識分子的典型 65
三、標舉「行動精神」的自由主義者 68
第二節 保釣前夕的理想傢:中國民族意識的昂揚與左傾之初 72
一、在行動之前 —郭鬆棻六○年代末思想轉變的背景 72
二、行動前夜的告白:〈鞦雨〉中的傢∕國之思與左傾立場 79
三、「大風社」的初次實踐:「學習新中國」的激進主張 85
第三節 保釣運動下的中國民族主義與左翼路綫 87
一、釣運初期的批判態度 87
二、黑名單下的抉擇與國際情勢的轉變 93
第四節 小結 106
第四章 從激昂到幻滅:烏托邦的失落與夢土的浮現 109
第一節 烏托邦的追求:在「統運」中追求左翼中國 109
第二節 信仰的一再挫敗 112
一、〈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初篇 116
二、〈談卡謬的思想概念〉係列 122
三、〈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續篇 129
四、未完成的思想體係 140
第三節 發現颱灣「夢土」 141
一、〈鞦雨〉:颱灣是中國近代史的一部份 143
二、〈談談颱灣的文學〉:反殖民颱灣文學係譜的建構 144
三、〈一個創作的起點〉:颱灣,是一塊開墾自現實的夢土 155
第四節 小結 159
第五章 創傷與重生:掙脫語言中的意識牢籠 161
第一節 語言牢籠與後殖民情境:思維基調的形成 164
一、如何掙脫語言中的意識牢籠 165
二、父權的幽微運作:「母親意象」的雙重角色 175
三、迴憶與哀悼 184
第二節 陰性書寫:父權象徵體係下的重生策略 193
一、論述角度的調整 194
二、世界觀的藉用與暫避:女性視野與母性空間 202
三、主體的哀悼:肉身和靈魂是最後的戰場 218
四、陰性世界觀:後殖民情境下崩解的傢庭、死亡的主體 228
五、惜彆昨日「諸」我 229
第三節 母親的糾纏與死亡:主體的迎拒與重生 234
一、國傢話語的牢籠、安靜自適的囚鳥:〈嚮陽〉的重寫 234
二、母親意象的迎拒:〈論寫作〉的重復改寫 236
三、母親的死亡:「離-返」情節的終結 238
第四節 父權陰影下主體的解脫之道:〈今夜星光燦爛〉 239
一、父權的反諷 239
二、跳脫曆史棋盤 240
三、鏡裏重生 243
第五節 小結 245
第六章 異鄉與夢土:郭鬆棻作品中文化身分的追索 247
第一節 在「敘事」與「文化身分」之間 247
第二節 對現實政治體製的失望 250
第三節 母親意象:颱籍戰後第二代作傢的身分思索 251
一、失去「立足之地」的主體 251
二、從「自由神的火把」到「母親的臉」:文化身份的迴歸 253
三、「奔跑的母親」:迴歸的渴望與抗拒 254
四、「母親意象」:後殖民主體痛苦的重建之路 256
第四節 「離散書寫」:戰後颱灣人的旅美處境 259
一、刻畫颱灣戰後知識分子殘缺的精神樣貌 259
二、「沙漠」:颱灣戰後知識分子旅外的「精神異境」 261
三、後殖民移居者文化身份的分裂危機與崩潰 262
四、「離散處境」:戰後颱灣人寓居美國的身份思索 265
第五節 小結 267
第七章 結論 269
補記:陰性感官.曆史大夢─略談〈落九花〉 275
附錄一、郭鬆棻生平及著作係年 281
附錄二、郭鬆棻評論年錶 292
附錄三、郭鬆棻創作年錶 294
附錄四、參考書目 296
南颱灣文學──颱南市作傢作品集叢書 304
自序
魂歸夢土:記一段身不由己的旅程
後來,當我坐在黑暗的戲院觀賞鬍士托風波時,總不時在那些波西米亞式的西方青年臉上,閃現齣另一群來自颱灣留學生的麵孔。那些齣於善良人性的純真輕盈,對比那些亞洲臉孔上感時憂國、認同迷惘的陰鬱。何時有部電影也來說說這些離散的故事?
他們可能是白先勇、楊牧,也可能是劉大任或郭鬆棻。對於這股全球性的青年反戰風潮,大部分的亞洲麵孔選擇遁入學術世界,而像郭鬆棻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卻毅然放棄瞭博士學位,為瞭紅色中國拋頭顱、灑熱血,投身釣運的左翼之火而終至焚身,成為一輩子遙望夢土的黑名單……
郭鬆棻,颱灣大稻埕人,生於1938年的日治時代,父親為知名膠彩畫傢郭雪湖。1958年從颱大哲學係轉入外文係就讀,與白先勇等人同窗。1966年赴美深造,3年後在柏剋萊大學取得比較文學碩士。此時,隨著釣魚颱爭議日增,遂在美國校園的反戰風潮中逐漸左傾親共,投入海外保釣運動,也因此被國民黨政府列入黑名單。這樣一位颱灣人,當時深為社會主義中的人道精神吸引,在理想主義的熱血中,寄希望於想像的紅色中國,然而,在1972年實際造訪中國後,卻驚覺與自己理想中的紅色中國相距太遠。
此時,夢土已無可歸,人生也脫離常軌,一切犧牲、激昂換來的竟是一場騙局。人無法憑藉一己之意誌扭轉時代,卻總被時代拋入身不由己的人生。其後,郭鬆棻脫離釣運,重新思索,陷入崩潰的低潮,幾年後,步入中年的他纔開始正式提筆寫作,晚瞭他那些颱大同窗幾十年,結果一齣手卻驚為天人,是少見的、用現代主義筆法描摹颱灣人離散經驗的小說傢。那些說不齣口的低迴、不願與外人道的糾結,終於在精簡詩意的字裏行間得到釋放。
隨著颱灣的逐漸民主化,郭鬆棻與妻子李渝(也是一位知名小說傢),輾轉透過颱灣友人的幫助,可望重新取得護照,正式重返夢土定居。然而,2005年7月,就在落葉將要歸根之際,小說傢終於不堪多次中風而倒下,幾乎同一天,遠在颱灣的《印刻》文學卻正以他為封麵人物,隆重地讓他重迴讀者麵前。
小說傢終於結束瞭身不由己的旅程,身葬異鄉,魂歸夢土。
這篇小文其生也晚,小說傢看過之後,未及詳加討論即離也,但我知道,小說傢是有許多話想說的。小說傢的生命旅程雖然結束,但如何更妥貼地理解那些留傳下來的文字,纔正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需要更多研究者、讀者同行,因此這本論文的齣版,隻是一個起點。
本書共分七章,旨在探討郭鬆棻作為一位後殖民情境下成長的颱灣作傢,作品中的寫作動力、身分觀、以及在文學史中的意義。
其中,分為三大部分來探討郭鬆棻的思想與文學。
首先,本論文在第二章重新迴顧作者生平,藉此瞭解作者所謂「颱灣人背景」的具體意涵。其次,本論文的第三、四章,以郭鬆棻早年發錶的各種評論為材料,勾勒作者在 1983年發錶創作之前,在政治理想與國族認同上一再挫敗的過程。最後,本論文的第五、六章分彆以「陰性書寫」與「文化身分」作為新的詮釋框架,探討作者如何透過書寫反省身分認同的挫敗與重生。從「陰性書寫」的角度觀之,郭鬆棻的作品是在前半生的認同挫摺之後,一連串透過書寫釋放壓抑、自我治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者試圖掙脫帶有陽具中心的象徵體係,以求得主體在身分觀上的最大解放;而從「文化身分」的角度觀之,郭鬆棻的作品一方麵非常細緻地處理瞭颱灣人在後殖民情境下,在颱、中、美、日多重文化身分中的矛盾心情,另一方麵也摒棄瞭一般意義下的國族認同,而形成瞭作者自己獨特的的身分觀。
基於上述三大部分的探討,本論文在結論中針對郭鬆棻作品在文學史上的成就做齣三個定位:
首先,從八○年代的颱灣「政治文學」熱潮觀之,在多數作傢急於塑立國族認同的同時,郭鬆棻的作品卻相反地對國族認同的本質提齣質疑。其次,從「母親意象」的角度觀之,在後殖民書寫策略中,男性作傢往往透過母親形象的塑造來建構一種穩定的國族認同,然而郭鬆棻的作品卻透過「母親意象」刻劃瞭後殖民主體在各種殖民話語割裂下,認同不穩定的痛苦,呈現瞭颱灣人在認同之路上坎坷陰鬱的麵嚮,而非光明樂觀的新民族謳歌。最後,從「離散書寫」的角度觀之,在海外作傢形成的「移民文學」中,郭鬆棻的作品以「失語癥」的隱喻深刻地觸及瞭「颱裔美國人」在身分認同上的處境,有彆於白先勇筆下的「吳漢魂」,不但道齣颱籍移民在美國的認同危機,更象徵性地突顯瞭颱灣在中美兩大文化勢力間的失語處境。
最後,由於本論文完成於2004年而齣版於2010年,兩版本稍有改動,除瞭在維持原意下精簡部分內容之外,其餘改動的部分將以附註的形式加入,希望依舊保持2004年的論文主體,也做為一個旅程的紀念。
異鄉,有很多種形式。
夢土,有很多種定義。
在異鄉與夢土之間,小說傢的肉身已然消逝。而這本小論當可做為一首小小的安魂麯,希望小說傢魂歸夢土,重新活在更多書迷的記憶中,那將是他永遠安居的好所在……
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解鎖瞭郭鬆棻那復雜而迷人的思想世界。作者並沒有將郭鬆棻的創作停留在單一的層麵上,而是將他的“異鄉”經曆與“夢土”的想象力巧妙地結閤起來進行解讀,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深刻的郭鬆棻。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對郭鬆棻作品中那些看似碎片化的意象和情感進行梳理,並從中提煉齣其核心思想的功力。那些關於“異鄉”的描寫,充滿瞭真實而細膩的筆觸,展現瞭文化衝突帶來的個體睏惑,以及在陌生環境中尋找自我定位的艱難。而“夢土”的構建,則是在這種睏境中,藝術傢對心靈傢園的渴望,是對情感的安撫,也是對自由的追求。我希望作者能在書中更詳細地探討,郭鬆棻的“異鄉”經驗是如何在文本中轉化為具體的文學母題,以及這些母題又是如何支撐起他獨特的世界觀。這本書不僅是對郭鬆棻作品的深入研究,更是對“文化”、“身份”、“歸屬”等宏大命題的一次深刻探討,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將郭鬆棻的文學創作看作是孤立的藝術品,而是將其置於其獨特的人生軌跡和文化背景中進行審視。作者在書中巧妙地運用“異鄉”與“夢土”這兩個概念,勾勒齣郭鬆棻內心世界的復雜圖景。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異鄉”的解讀,她沒有將之簡單地理解為地理上的流離,而是深入到文化、心理層麵的疏離和不適,以及在這種疏離中個體所麵臨的身份認同的挑戰。而“夢土”則是在這種挑戰中,藝術傢為自己構築的精神綠洲,是情感的寄托,也是思想的翱翔之地。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郭鬆棻作品中那種既有現實的深刻感,又有想象的奇幻感,兩者相互交織,形成瞭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希望作者能夠在書中更詳細地分析,郭鬆棻的“異鄉”經曆是如何影響瞭他對語言的運用,以及他對意象的選取,最終形成瞭其獨特的文學風格。這本書讓我對郭鬆棻的文學成就有瞭更深的敬意,也對他的思想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閱讀這本書,我感覺像是踏上瞭一段深入郭鬆棻靈魂深處的探索之旅。作者沒有將郭鬆棻的文學創作孤立看待,而是將其置於其“異鄉”的經曆和“夢土”的想象之間,進行瞭一種精妙絕倫的解讀。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異鄉”的分析所打動,作者細緻地描繪瞭郭鬆棻在異國文化背景下所感受到的那種微妙的疏離感,以及在文化衝突中對自我身份的不斷拷問。這種“異鄉”體驗,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是一種在陌生環境中的個體漂泊感。而“夢土”則是在這種漂泊感中,藝術傢為自己構建的精神傢園,是情感的棲息地,也是思想的自由王國。我希望作者能夠在書中更詳盡地分析,郭鬆棻的“異鄉”經曆是如何滲透到其作品的細節中,比如他對人物塑造、情節安排以及意象選擇等方麵的影響,從而形成其獨特的文學魅力。這本書讓我對郭鬆棻的文學成就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他的思想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仿佛與他一同經曆瞭一場深刻的心靈洗禮。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帶著一種淡淡的懷舊感,又似乎暗示著某種探索的意味。“異鄉與夢土”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哲學色彩,讓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郭鬆棻的思想和文學創作聯係起來的。我一直對那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尋找自我身份認同的作傢們非常感興趣,而郭鬆棻無疑是其中一個值得深入挖掘的例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他內心深處的世界,去理解他為何會選擇“異鄉”作為創作的沃土,以及那些“夢土”又承載瞭他怎樣的情感和理想。從書名來看,這本書應該不是那種簡單的作品解讀,而是會深入到作者的思想層麵,去剖析其創作的根源和動機。這對我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因為我更喜歡閱讀那些能夠引發思考,能夠幫助我理解作者為何這樣寫、為何是這樣一種情感的著作。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去審視郭鬆棻的作品,去感受他文字中蘊含的復雜情感和深刻洞見。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也能讓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感受到文學的魅力,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深度。我很想知道,在作者的筆下,郭鬆棻的“異鄉”和“夢土”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又如何體現在他的文學創作之中的。這不僅僅是對一個作傢的研究,更可能是一種關於人生、關於文化、關於身份的深刻探討。
评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對郭鬆棻文學作品的簡單解讀,而是以一種非常獨特和深刻的視角,將他的創作置於“異鄉”的經曆與“夢土”的想象之間進行審視。作者在書中細緻地分析瞭郭鬆棻在異國文化環境中,所感受到的那種微妙的疏離感和身份認同的睏惑,這種“異鄉”體驗深刻地影響瞭他的文學創作。而“夢土”則是在這種睏境中,藝術傢為自己構築的精神傢園,是情感的慰藉,也是思想的自由飛翔之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對郭鬆棻作品中那些意象和象徵的精妙解讀,能夠從中提煉齣其深刻的思想內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郭鬆棻作品中那種既有現實的溫度,又有想象的廣度,兩者相互輝映,構成瞭他獨特的藝術世界。我希望作者能在書中更深入地探討,郭鬆棻的“異鄉”經曆是如何影響瞭他對語言的運用,以及他對敘事節奏的把握,從而形成其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這本書不僅讓我更全麵地理解瞭郭鬆棻的文學成就,也讓我對“文學”這一載體有瞭更深的思考,它不僅僅是文字的組閤,更是作者心靈世界的摺射。
评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理解郭鬆棻文學世界的新維度,讓我看到瞭他作品中那份獨特而深刻的“異鄉”情結與“夢土”寄托。作者在書中並未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瞭郭鬆棻思想與創作之間的內在聯係。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異鄉”的分析所吸引,作者詳細闡述瞭郭鬆棻在異國文化環境中所經曆的身份認同危機,以及這種危機如何內化為一種創作的動力。這種“異鄉”並非僅僅是物理空間的距離,更是一種文化、心理上的疏離感,一種在夾縫中生存的個體經驗。而“夢土”則是在這種疏離感中,藝術傢為自己構築的精神避風港,是情感的棲息地,也是思想的自由王國。我期待書中能夠更多地分析郭鬆棻作品中那些關於故鄉、關於迴憶的描繪,以及這些描繪是如何與他身處的“異鄉”形成對比,又如何共同構成他文學世界的核心。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吸引人,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文學的溫度,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深深地感受到郭鬆棻的內心世界。這本書讓我對“文學”這一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文字的組閤,更是作者心靈世界的投影。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接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郭鬆棻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場關於文化碰撞與精神構建的深刻對話。作者在分析郭鬆棻的文學作品時,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敘事和象徵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其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思想。尤其是在解讀郭鬆棻作品中關於“異鄉”的描繪時,作者非常敏銳地捕捉到瞭那種文化隔閡帶來的個體焦慮,以及這種焦慮如何在創作中轉化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而對於“夢土”的闡釋,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並沒有將其簡單地理解為某種虛幻的理想國,而是將其看作是郭鬆棻在現實睏境中,通過藝術創作來重塑自我、尋求精神歸屬的一種方式。這種解讀非常有深度,也讓我對郭鬆棻的文學世界有瞭全新的認識。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嚴謹的學術態度,同時也感受到瞭她對郭鬆棻作品的熱情和深刻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對於一位傑齣的作傢而言,其創作的“異鄉”和“夢土”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映照的,它們共同構成瞭作傢獨特的精神景觀。我希望作者能夠在書中進一步闡釋,這種精神景觀是如何影響瞭郭鬆棻對生活、對文學的理解,以及這些理解又如何在作品中得以體現。
评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郭鬆棻的創作世界,與作者一同探尋他思想的深邃之處。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將郭鬆棻的文學創作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他的人生經曆和時代背景之下進行考察。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瞭“異鄉”對郭鬆棻創作的塑造作用,這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個體的經驗如何影響著藝術的錶達。他筆下的“異鄉”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漂泊感,一種在文化夾縫中尋覓自我認同的掙紮。而“夢土”則在這種掙紮中孕育而齣,成為一種心靈的寄托,一種精神的傢園。我非常喜歡作者對郭鬆棻作品中意象的解讀,尤其是那些帶有強烈象徵意義的意象,作者能夠精準地把握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層含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郭鬆棻作品中那種既疏離又深情的復雜情感,以及他如何在這種情感的張力中,構建齣獨具魅力的文學世界。我希望作者能夠在書中更深入地探討,郭鬆棻的“異鄉”和“夢土”是如何在文學語言上得到體現,又是如何影響瞭讀者的閱讀體驗。這本書讓我對郭鬆棻的文學成就有瞭更深的敬意,也對他的思想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是簡單地對郭鬆棻的作品進行學術性的分析,而是以一種非常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將他的文學創作與“異鄉”經曆和“夢土”的想象力緊密地聯係起來。作者在書中細緻地剖析瞭郭鬆棻在異國文化土壤上所感受到的獨特情感,比如那種文化隔閡帶來的微妙疏離感,以及在陌生環境中對身份認同的不斷追尋。這種“異鄉”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種深層的心理體驗,一種在文化夾縫中掙紮的個體狀態。而“夢土”則是在這種狀態下,藝術傢為自己構建的內心花園,是情感的慰藉,也是思想的自由王國。我希望作者能夠在書中更深入地探討,郭鬆棻的“異鄉”經曆是如何影響瞭他對文學語言的選擇,以及他對敘事結構的構建,最終形成瞭其作品獨特的藝術風格。這本書不僅讓我更深入地理解瞭郭鬆棻的文學作品,更讓我對“文學”的本質有瞭更深的思考,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內心世界的寫照。
评分讀完之後,我感覺這本書就像是在帶領我進行一場深度的心靈漫遊,從郭鬆棻的作品齣發,一步步揭開他思想的層次。作者在引言部分就點明瞭郭鬆棻的文學創作與他的人生經曆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這一點讓我深感認同。很多人在談論作傢時,往往隻關注其作品本身,而忽略瞭作者的個人際遇對其創作的影響。這本書顯然將這一點放在瞭極其重要的位置,通過梳理郭鬆棻在“異鄉”的經曆,來解讀他作品中那些獨特的意象和情感錶達。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作者如何分析郭鬆棻在“異鄉”所感受到的疏離感、失落感,以及他如何在這種情感的基調下,構建齣那些充滿想象力的“夢土”。這種“夢土”並非簡單的逃避現實,而是作者在異鄉文化土壤上重新生長齣來的精神傢園,是心靈深處的慰藉與寄托。我希望作者能夠細緻地分析郭鬆棻作品中關於傢園、關於身份認同的描寫,以及這些描寫是如何受到其“異鄉”經曆的影響。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意識到,一個作傢的創作,往往是他內心世界的摺射,而理解瞭他的內心世界,也就更能理解他的作品。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紮實的文本分析,同時又能將這些分析融入到對郭鬆棻思想的深刻解讀之中,讓我感受到一種渾然天成的學術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