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魏伟莉
1978年生,台北人。政大中文系学士,成大台文所硕士,目前为成大台文所博士候选人。
市长序 6
处长序 8
编辑序 10
魂归梦土:记一段身不由己的旅程 14
第一章 序论 18
一、研究动机 18
二、研究回顾 20
三、问题意识 24
四、论文架构 26
第二章 生平简介与分期 29
第一节 1938~1957:童年及少年时期 29
一、世居大稻埕的郭家 30
二、战争经验及二二八事变 31
三、父亲的遭遇:正统国画之争 33
第二节 1957~1966:台大时期 37
一、美援文化与反共文艺下的台北青年 37
二、学生时期 38
三、助教生涯 41
第三节 1966~1974:钓运与统运时期 44
一、西方学潮的冲击及「大风社」的成立 45
二、钓运的兴起与分裂 49
三、统运的转向及其遗绪 53
第四节 1974~1983:沉潜时期 54
一、亲访中国,憧憬幻灭 54
二、退出统运,重新思索 56
三、身心煎熬与创作念头 57
第五节 1983~:创作时期 58
第三章 向「左」跨步:左翼路线与国族想像的成形 60
第一节 自由主义知识份子 62
一、现代主义风潮下的跟从与反思 62
二、寻找智识分子的典型 65
三、标举「行动精神」的自由主义者 68
第二节 保钓前夕的理想家:中国民族意识的昂扬与左倾之初 72
一、在行动之前 —郭松棻六○年代末思想转变的背景 72
二、行动前夜的告白:〈秋雨〉中的家∕国之思与左倾立场 79
三、「大风社」的初次实践:「学习新中国」的激进主张 85
第三节 保钓运动下的中国民族主义与左翼路线 87
一、钓运初期的批判态度 87
二、黑名单下的抉择与国际情势的转变 93
第四节 小结 106
第四章 从激昂到幻灭:乌托邦的失落与梦土的浮现 109
第一节 乌托邦的追求:在「统运」中追求左翼中国 109
第二节 信仰的一再挫败 112
一、〈战后西方自由主义的分化〉初篇 116
二、〈谈卡谬的思想概念〉系列 122
三、〈战后西方自由主义的分化〉续篇 129
四、未完成的思想体系 140
第三节 发现台湾「梦土」 141
一、〈秋雨〉:台湾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份 143
二、〈谈谈台湾的文学〉:反殖民台湾文学系谱的建构 144
三、〈一个创作的起点〉:台湾,是一块开垦自现实的梦土 155
第四节 小结 159
第五章 创伤与重生:挣脱语言中的意识牢笼 161
第一节 语言牢笼与后殖民情境:思维基调的形成 164
一、如何挣脱语言中的意识牢笼 165
二、父权的幽微运作:「母亲意象」的双重角色 175
三、回忆与哀悼 184
第二节 阴性书写:父权象征体系下的重生策略 193
一、论述角度的调整 194
二、世界观的借用与暂避:女性视野与母性空间 202
三、主体的哀悼:肉身和灵魂是最后的战场 218
四、阴性世界观:后殖民情境下崩解的家庭、死亡的主体 228
五、惜别昨日「诸」我 229
第三节 母亲的纠缠与死亡:主体的迎拒与重生 234
一、国家话语的牢笼、安静自适的囚鸟:〈向阳〉的重写 234
二、母亲意象的迎拒:〈论写作〉的重复改写 236
三、母亲的死亡:「离-返」情节的终结 238
第四节 父权阴影下主体的解脱之道:〈今夜星光灿烂〉 239
一、父权的反讽 239
二、跳脱历史棋盘 240
三、镜里重生 243
第五节 小结 245
第六章 异乡与梦土:郭松棻作品中文化身分的追索 247
第一节 在「叙事」与「文化身分」之间 247
第二节 对现实政治体制的失望 250
第三节 母亲意象:台籍战后第二代作家的身分思索 251
一、失去「立足之地」的主体 251
二、从「自由神的火把」到「母亲的脸」:文化身份的回归 253
三、「奔跑的母亲」:回归的渴望与抗拒 254
四、「母亲意象」:后殖民主体痛苦的重建之路 256
第四节 「离散书写」:战后台湾人的旅美处境 259
一、刻画台湾战后知识分子残缺的精神样貌 259
二、「沙漠」:台湾战后知识分子旅外的「精神异境」 261
三、后殖民移居者文化身份的分裂危机与崩溃 262
四、「离散处境」:战后台湾人寓居美国的身份思索 265
第五节 小结 267
第七章 结论 269
补记:阴性感官.历史大梦─略谈〈落九花〉 275
附录一、郭松棻生平及着作系年 281
附录二、郭松棻评论年表 292
附录三、郭松棻创作年表 294
附录四、参考书目 296
南台湾文学──台南市作家作品集丛书 304
自序
魂归梦土:记一段身不由己的旅程
后来,当我坐在黑暗的戏院观赏胡士托风波时,总不时在那些波西米亚式的西方青年脸上,闪现出另一群来自台湾留学生的面孔。那些出于善良人性的纯真轻盈,对比那些亚洲脸孔上感时忧国、认同迷惘的阴郁。何时有部电影也来说说这些离散的故事?
他们可能是白先勇、杨牧,也可能是刘大任或郭松棻。对于这股全球性的青年反战风潮,大部分的亚洲面孔选择遁入学术世界,而像郭松棻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却毅然放弃了博士学位,为了红色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投身钓运的左翼之火而终至焚身,成为一辈子遥望梦土的黑名单……
郭松棻,台湾大稻埕人,生于1938年的日治时代,父亲为知名胶彩画家郭雪湖。1958年从台大哲学系转入外文系就读,与白先勇等人同窗。1966年赴美深造,3年后在柏克莱大学取得比较文学硕士。此时,随着钓鱼台争议日增,遂在美国校园的反战风潮中逐渐左倾亲共,投入海外保钓运动,也因此被国民党政府列入黑名单。这样一位台湾人,当时深为社会主义中的人道精神吸引,在理想主义的热血中,寄希望于想像的红色中国,然而,在1972年实际造访中国后,却惊觉与自己理想中的红色中国相距太远。
此时,梦土已无可归,人生也脱离常轨,一切牺牲、激昂换来的竟是一场骗局。人无法凭借一己之意志扭转时代,却总被时代抛入身不由己的人生。其后,郭松棻脱离钓运,重新思索,陷入崩溃的低潮,几年后,步入中年的他才开始正式提笔写作,晚了他那些台大同窗几十年,结果一出手却惊为天人,是少见的、用现代主义笔法描摹台湾人离散经验的小说家。那些说不出口的低回、不愿与外人道的纠结,终于在精简诗意的字里行间得到释放。
随着台湾的逐渐民主化,郭松棻与妻子李渝(也是一位知名小说家),辗转透过台湾友人的帮助,可望重新取得护照,正式重返梦土定居。然而,2005年7月,就在落叶将要归根之际,小说家终于不堪多次中风而倒下,几乎同一天,远在台湾的《印刻》文学却正以他为封面人物,隆重地让他重回读者面前。
小说家终于结束了身不由己的旅程,身葬异乡,魂归梦土。
这篇小文其生也晚,小说家看过之后,未及详加讨论即离也,但我知道,小说家是有许多话想说的。小说家的生命旅程虽然结束,但如何更妥贴地理解那些留传下来的文字,才正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需要更多研究者、读者同行,因此这本论文的出版,只是一个起点。
本书共分七章,旨在探讨郭松棻作为一位后殖民情境下成长的台湾作家,作品中的写作动力、身分观、以及在文学史中的意义。
其中,分为三大部分来探讨郭松棻的思想与文学。
首先,本论文在第二章重新回顾作者生平,借此了解作者所谓「台湾人背景」的具体意涵。其次,本论文的第三、四章,以郭松棻早年发表的各种评论为材料,勾勒作者在 1983年发表创作之前,在政治理想与国族认同上一再挫败的过程。最后,本论文的第五、六章分别以「阴性书写」与「文化身分」作为新的诠释框架,探讨作者如何透过书写反省身分认同的挫败与重生。从「阴性书写」的角度观之,郭松棻的作品是在前半生的认同挫折之后,一连串透过书写释放压抑、自我治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试图挣脱带有阳具中心的象征体系,以求得主体在身分观上的最大解放;而从「文化身分」的角度观之,郭松棻的作品一方面非常细致地处理了台湾人在后殖民情境下,在台、中、美、日多重文化身分中的矛盾心情,另一方面也摒弃了一般意义下的国族认同,而形成了作者自己独特的的身分观。
基于上述三大部分的探讨,本论文在结论中针对郭松棻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做出三个定位:
首先,从八○年代的台湾「政治文学」热潮观之,在多数作家急于塑立国族认同的同时,郭松棻的作品却相反地对国族认同的本质提出质疑。其次,从「母亲意象」的角度观之,在后殖民书写策略中,男性作家往往透过母亲形象的塑造来建构一种稳定的国族认同,然而郭松棻的作品却透过「母亲意象」刻划了后殖民主体在各种殖民话语割裂下,认同不稳定的痛苦,呈现了台湾人在认同之路上坎坷阴郁的面向,而非光明乐观的新民族讴歌。最后,从「离散书写」的角度观之,在海外作家形成的「移民文学」中,郭松棻的作品以「失语症」的隐喻深刻地触及了「台裔美国人」在身分认同上的处境,有别于白先勇笔下的「吴汉魂」,不但道出台籍移民在美国的认同危机,更象征性地突显了台湾在中美两大文化势力间的失语处境。
最后,由于本论文完成于2004年而出版于2010年,两版本稍有改动,除了在维持原意下精简部分内容之外,其余改动的部分将以附註的形式加入,希望依旧保持2004年的论文主体,也做为一个旅程的纪念。
异乡,有很多种形式。
梦土,有很多种定义。
在异乡与梦土之间,小说家的肉身已然消逝。而这本小论当可做为一首小小的安魂曲,希望小说家魂归梦土,重新活在更多书迷的记忆中,那将是他永远安居的好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