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还蒙蒙亮,苏澳站外已挤满一群鱼贩,赶搭早班平快火车,北上松山。
同一时间,松山站也有一群熟面孔,正准备南下到苏澳渔港,钓鱼。
为此,台铁特别把货车柜让给了这群卖鱼的以及打鱼的。
火车沿线停靠,于是就有村人陆续上车买鱼。
这班平快车,便成了自由贸易的物流商场。
列车上出了名的,还有个卖冰淇淋的 「叭噗先生」。
号称零下五度C 的芋头冰,鲜度绝不输给鱼。
他说,这班火车还载过一个远洋来的稀客哦。
去年夏天,一只搁浅的小抹香鲸,
就坐这班火车,直达苗栗的鲸豚保育中心。
他咧嘴笑:「苏澳的鱼喜欢坐火车旅行吧。」
靠海的乡民,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海盐味,
叭噗先生说,那是 「天公牌」的道地香水。
清晨五点半,天边鱼肚白,
苏澳鱼群准时靠岸,开始一天的火车旅行。
本书特色
旅行无法被定义,
重要的是怎么看待旅行中的自己
台湾,即便很小,也具备了一整个世界的丰富。
旅行无法被定义,重要的是怎么看待旅行中的自己。
2000年,广告人阿铠为7-11的一个旅游活动做企画创意,
开始了台湾本土的田野调查,他发表一系列的平面广告,激发大热情。
紧接着投入一种以特殊的散文搭配NOBU清新风格插画的旅游书写。
前后十年,累计七十篇以上图文。
这是阿铠的贴心行脚,走遍东西南北,
用最深情的笔触,勾画出前所未见但却美丽如昔的台湾。
作者简介
王彦铠【人称阿铠】
五年级生 / 资深广告人
塔克与哈露之子
彰化人 / 性情中人 / 怕音乐的人 / 会碎碎唸的人
曾与NOBU共事六年
现在人在上海
绘者简介
NOBU
六年级生 / 美术人
宅人
曾与阿铠共事六年
说时光的少年们──
正如你所看到的,《坐火车的抹香鲸》就是这么一种长相:短短的段落文字,散播在白色的纸页里,比较宽的字间和行间,让字的行伍感突出了起来,于是你读,便得一字一字地悠闲地读;读完了,回头再望两眼,刚读过的地方也许还留着些余味。三、五个page后,插图页来了,简洁地块状的图形(如果有人,往往身驱大而头颅小,「姿势」因而比「面容」更说明着这人的思想──如果有的话),抽象又诗意,哦,也许我们该多留意这些图像的底层,是某些朦胧、难以描摹、纹理暧昧的色彩,有点像是音乐中所谓的「音色」的那种东西。
不论是作者还是我们读者,都在时光中活过生命,这生命的体察,是由时间流逝中的一桩桩事件、际遇、episode,依照它们的序列组合而来(一个接一个,因而「上一个」便因「下一个」而有了意义),这组序列安置在记忆中,大部分时间里它们温暖又详实,使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我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因有这般传记式的过去,因此必得走向某个特定方向的未来……。
写文字的阿铠与画插图的NOBU,在《坐火车的抹香鲸》这本书里,纪录着与台湾十数个大城小乡的遭逢往事,原本平凡无奇、熟习不察的空间与事件体验,因着时光的遥距而陌生化起来,透过这努力,你开始瞪大眼睛凝视那未曾细究的事物,继而进入事物背后万般纷杂的身世,哦哦──在此言说者与读者的自身叙事便和其他人联系了起来。
羡慕那尾抹香鲸,能摇摇晃晃地,搭着下一班火车从苏澳到苗栗。
──詹伟雄
刚看完一本特别的旅行随笔,书名就透着一股子随性又带点奇幻的色彩——《坐火车的抹香鲸》。虽然书里没有真的出现坐火车的抹香鲸,但这种将日常与想象力巧妙融合的笔触,贯穿了整本书。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仿佛你真的跟着她的思绪,搭乘着一列看不见的火车,穿越到那些触动她的风景里。那些关于“心情好”的理由,说起来轻描淡写,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转瞬即逝的美好,被作者捕捉下来,放大,然后分享。读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旅行攻略或者目的地推荐,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那种“能一个人,就尽量一个人”的态度,尤其能引起我的共鸣。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社交媒体充斥的时代,独处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甚至是一种“不合群”的信号。但这本书告诉我,独处不是逃避,而是一种与自己对话,与内心和解的宝贵时光。在与作者一同“旅行”的过程中,我仿佛也进行了内心的一次深度梳理,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小烦恼,在静谧的文字中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和与力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旅行”的意义,原来,真正的旅行,不一定在于远方,而在于能否在任何一个时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做《坐火车的抹香鲸》,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带着一种童话般的想象力,又有一种旅途中的疏离感。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并不是那些奇幻的元素,而是作者那种对生活极其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体悟。她总能从最寻常的点滴中,提炼出生活的真谛,比如她对“心情好”的定义,不是宏大叙事,而是从细微之处着眼,从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瞬间汲取能量。这种“一切只当心情好”的态度,是一种积极面对生活困境的智慧,也是一种宠辱不惊的从容。更让我觉得这本书价值非凡的是,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旅行”的认知。作者强调“旅行不用远行”,这在当下追逐“诗和远方”的社会氛围中,无疑是一股清流。她告诉我们,真正的风景,不在于你身在何处,而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以及一颗宁静的心。而“能一个人,就尽量一个人”的理念,更是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所描绘的独处时光,充满了自由、独立和自我满足感,而不是那种被动的孤立。这种能够安然享受独处的品质,是一种内在力量的体现,也是一种成熟的标志。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精彩,往往藏在不经意间,需要我们用一颗平和的心去感受。
评分这本书,真的像是夏日午后的一阵清风,又像是冬日炉火边的一杯热茶,给人的感觉既舒服又熨帖。《坐火车的抹香鲸》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奇思妙想,但我更喜欢它所传达的那种“一切只当心情好”的豁达态度。作者对待生活的视角非常独特,她总能在最平凡的日常中发现闪光点,然后用她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这些瞬间捕捉并放大。那些关于“心情好”的理由,不是强加给你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仿佛是你自己内心的声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关于“旅行不用远行”的论调。在信息时代,我们似乎总是被“诗和远方”所裹挟,仿佛不走出熟悉的圈子,人生就不算完整。但作者提醒我们,真正的旅行,更多的是一种心境的转换,一种对周遭世界的重新发现。我们可以在家门口的公园,也可以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找到属于自己的“远方”。而“能一个人,就尽量一个人”的这部分,更是让我感触颇深。她描绘的独处场景,不是那种落寞的孤单,而是一种独立、自由、自在的状态。那种能够享受自己陪伴的能力,是多么难能可贵!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热爱生活的书。它治愈了我的焦虑,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由”的真正含义。
评分我必须得说,《坐火车的抹香鲸》是一本让人读了会上瘾的书。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刺激,而是一种温润的、渗透式的上瘾。作者的语言,就像一位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戳心。她关于“心情好”的解读,不是那种空洞的鸡汤,而是从生活最朴素的细节里提炼出来的智慧。比如,可能是清晨窗外透进的一缕阳光,可能是街角一家小店飘出的咖啡香,甚至是偶遇一只慵懒的小猫。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确幸,在她笔下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了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最令我赞赏的是她对“独处”的描绘。她没有把独处写成一种孤寂,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与自我深度连接的艺术。一个人坐火车,一个人漫步街头,一个人静静地品味一杯茶,这些场景在她笔下,都充满了诗意和力量。她教会我们,不必依赖他人的存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不必将自己的快乐寄托于外界的评价。那种“能一个人,就尽量一个人”的状态,是一种对自由意志的极致追求,也是一种内心强大的表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盈,也更加懂得如何去爱自己,如何去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瞬间。它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坐火车的抹香鲸》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让人在浮躁的时代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作者用一种极其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文字,描绘了她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奇思妙想,仿佛带着读者进入一个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而“一切只当心情好”这句话,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基调——一种积极乐观、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她从日常的点滴中发掘“心情好”的理由,这些理由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微小幸福,比如一次愉快的交谈,一次成功的尝试,甚至仅仅是欣赏一片落叶。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渗透在字里行间,感染着读者。最令我欣赏的是,作者对于“旅行”和“独处”的阐释。她提醒我们“旅行不用远行”,强调的是心灵的体验和对生活的热爱,而非地理位置的改变。而“能一个人,就尽量一个人”的理念,更是对现代人社交焦虑的一种治愈。她将独处描绘成一种享受,一种与自我深度连接的宝贵机会,而不是一种无奈的孤独。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涤,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接纳自己,爱上生活本身。它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力量,一种重新出发的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