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之乐,不仅可以与古人神交,亦可以在历史的太空世界遨游冥想,更可以在历史的象牙塔里纵谈古今。
本书分为四辑,或论近代史事与人物,或谈勤工俭学,或探讨华侨华人,或忆述名人传记,透过作者的生动笔触,一起分享「数千古风流人物」的乐趣!
作者简介
陈三井
台湾省彰化县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六月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毕业,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历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组主任、副所长、所长,曾借调担任淡江大学教授兼历史学系主任、国立空中大学教授兼人文学系主任。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代序
写在书前
辑一
近代史事与人物篇
白吉尔等编《廿世纪的中国》(上)
黄宇和:《孙逸仙在伦敦─三民主义思想的探源》
李金强:《一生难忘─孙中山在香港的求学与革命》
张宪文等编《蒋介石全传》(上、下)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
陈红民:《蒋介石的后半生》
墨西耶:《维琪面对蒋介石》
张戎:《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茅家琦:《蒋经国的一生和他的思想转变》
林桶法:《1949大撤退》
辑二
勤工俭学篇
王永祥:《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史话》
鲜于浩:《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稿》
郑名桢编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黄嫣梨:《张若名研究及资料辑集》
辑三
华侨华人篇
李安山:《非洲华侨华人史》
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
黄昆章、吴金平:《加拿大华侨华人史》
李恩涵:《东南亚华人史》
曹云华:《变异与保存─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
许天堂:《政治漩涡中的华人》
陈鸿瑜:《中华民国与东南亚各国外交关系史》
辑四
回忆、传记与文学篇
郑曦原:《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陈诚:《陈诚先生回忆录─抗日战争》
邵玉铭:《司徒雷登与中美关系》
李洁明:《李洁明回忆录》
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
李伟:《曹聚仁传》
衣复恩:《我的回忆》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沈君山:《浮生后记》
陈桂棣、吴春桃:《中国农民调查》 作者着作目录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四分溪畔读史》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讲述过去的故事,更是通过这些故事,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作者在书中,似乎有意无意地将台湾的历史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相结合,让我们看到,台湾的命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个世界的变化息息相关。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能够跳出局限,以一种更开阔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同时,书中对于台湾内部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的描绘,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台湾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它告诉我们,理解历史,就是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理解我们身边的人,最终,也是理解我们自己。
评分《四分溪畔读史》带给我的,是一种“反思式”的阅读乐趣。作者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常常抛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引导读者进行自己的判断和解读。他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究,去形成自己的历史观。我非常喜欢这种互动式的写作方式,它让阅读的过程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而是主动的思考和探索。比如,在讲述某个历史事件时,他可能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然后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选择。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批判性思维,也能够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而多义的。通过这本书,我开始更加审慎地看待那些所谓的“历史定论”,也更加愿意去倾听不同的声音,去理解历史的多重维度。
评分读完《四分溪畔读史》,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面对面”交流的奇妙感受。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过的最引人入胜的。作者不是那种枯燥地罗列年代和事件的史学家,他更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说书人,将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和故事,一一唤醒,赋予他们鲜活的生命。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往往却能折射出时代的大潮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他描绘某位士大夫在书斋中焚香品茗的场景,不仅仅是为了渲染气氛,更是通过他选择的茶叶、香料,甚至书桌上的摆设,来揭示这位士大夫的品味、他的社交圈,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的谈笑风生,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闻到他们身上淡淡的墨香和脂粉气。这种代入感,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为何如今的台湾,会呈现出如此复杂而迷人的文化面貌。
评分《四分溪畔读史》带给我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迪。我习惯于历史研究中那些宏大的框架和清晰的因果关系,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解读历史的可能性。作者似乎不太在意给历史事件下一个绝对的定义,他更倾向于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笔下的人物,也并非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而是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普通人,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洪流中,做出自己的选择,承受着命运的安排。这种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化”处理,让我感到十分受用。它提醒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基本需求和情感是相通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做的许多决定,是否也在被未来的历史学家以同样复杂而多元的方式解读?是否我们也该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的心态,去看待那些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去看待那些我们不甚了解的过去?这种思想上的触动,远比单纯地记住历史事件本身来得更珍贵,也更持久。
评分四分溪畔读史,光是这名字就带着一种浓浓的文人墨客的雅趣,让人在脑海中勾勒出一番在溪水潺潺、绿树掩映下的读书场景。我第一次看到这书名,就觉得它很不一样,不像市面上那些动辄就“揭秘”、“颠覆”、“震撼”的标题,它沉静、内敛,仿佛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又似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条历史的长河,静静地感受那些流淌过的岁月。台湾的文化底蕴本身就融合了多元的视角,历史的痕迹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我总觉得,一本冠以此名的书,必定能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历史肌理,或许是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节,或许是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社会面貌的无形力量。我很好奇,它会以怎样的笔触,描绘“四分溪”这个具体的地名,它背后又承载了怎样的故事?是某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还是某个重要人物的人生片段?亦或是,这“四分溪”本身就象征着某种分离、融合,抑或是历史的某个转折点?这些疑问,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去感受作者如何在字里行间,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以一种温润而深刻的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而非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过去的人物心灵感应。
评分《四分溪畔读史》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共鸣”。我本身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但也常常感到,许多关于台湾的历史,我们所了解的往往是片段式的,或者是被高度政治化的。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台湾味”的方式,将历史娓娓道来。作者的语言,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台湾人特有的温和与亲切。他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呈现历史的原貌。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总能触及到台湾人民当时最真实的情感和思考。比如,在描绘某个特定时期,他能够细致地展现出普通民众在时代变迁中的迷茫、无奈,以及他们为了生活所付出的努力。这种“同理心”的叙述,让我感到格外亲切,仿佛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与我们的现在紧密相连。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非主流”的历史叙事充满兴趣,而《四分溪畔读史》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它没有选择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叙述的重点,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历史洪流所裹挟的普通人,以及那些在历史的角落里默默发生的故事。作者的这种选择,无疑是极具眼光的。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完整的台湾历史。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女性在历史进程中作用的描绘所打动。她们或许没有直接参与到政治权力斗争中,但她们在家庭、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影响着历史的走向。这种对“沉默的大多数”的关注,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曾经为这片土地默默付出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四分溪畔读史》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沉浸式”的。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邀请的客人,坐落在“四分溪”畔,听着作者讲述那些跌宕起伏的岁月。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他能够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具象化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仿佛能看到当年的街景,听到市场的喧嚣,感受到人们脸上的表情。他对于环境的描写也同样精彩,无论是山川的壮丽,还是城市的繁华,亦或是乡村的宁静,都跃然纸上,让人身临其境。这种“场景化”的叙述,极大地增强了我的阅读兴趣,让我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到历史的情境中,去理解人物的动机和选择。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写作,更是在用文字为我们构建一个历史的“时空胶囊”,让我们能够穿越回去,亲身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
评分我常常觉得,历史就像一张巨大的拼图,而《四分溪畔读史》为我补充了许多我之前从未留意过的碎片。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挖掘了许多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这些细节如同宝石一般,点缀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整个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和完整。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心血去搜集那些散落在文献、日记、甚至是民间传说中的零碎信息,然后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一些“边缘人物”的关注,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鲜有提及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点滴,却可能比那些王侯将相的故事,更能真实地反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面貌。通过阅读这些“边缘故事”,我仿佛能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台湾历史,一个有温度、有人情味的台湾历史。这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是由少数英雄人物书写,而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共同构成。
评分我常常觉得,一本好书,就像一位智者,它不仅能给你带来知识,更能启迪你的智慧。《四分溪畔读史》就是这样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台湾过去的历史,更是其中蕴含的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时代的深刻洞见。作者的文字,时而激昂,时而沉静,时而幽默,时而深邃,总能恰到好处地触动读者的情感。我从书中读到了历史的残酷,也读到了历史的温情;读到了人性的光辉,也读到了人性的阴暗。这种复杂而真实的描绘,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我们所处的当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讲述的故事,更在于它所引发的思考,以及它所给予我们的,那份穿越时空的智慧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