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以来,台湾社会的发展历经多次转折,岛内的族群想像或离散或混杂,历史与地理、文化与政治的主体形构尤其掀起一波波辩证高潮;落实在文学场域的变迁上,此番「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态势,又何尝须臾稍歇?
而在一片多音交响中,「散文」以其体类义界的游移、题材内蕴的涵融,特别引人注目。从生态书写、都市文学、酷儿论述,到(后)后现代、新乡土,不少创作者跃跃欲试,纷纷由「散文」的创作腹地中开掘出五花八门的实验契机。
公元两千年迄今,台湾文学经过十年生聚,一支新世代的散文创作行伍俨然成形。职是之故,本书精选台湾七年级世代作家、作品若干,搭配专人导读,一则企图追摹创作者富艳难踪的笔路,呈露年轻一辈人的心灵图谱;二则期盼借由《台湾七年级散文金典》的出版,广开相关研究之生面,并为台湾当代散文的流衍生成勾擘出一参考座标。
本书特色
1.「七年级」是台湾文学创作的新世代,有些人已出版第一本书、有些人则获得校内外不少奖项的肯定,更有些人已是报章的专栏作家(八年级太小,一般还不成气候,或者未能有代表奖项、代表作)。
2.本书不同于由资深的文坛作家编选的选辑,而是採取「七年级评选七年级」的原则,同辈文友的互评,应该更为中肯。
3.入选的作者无一不是「数位时代人」,在脸书、噗浪、推特、部落格各个自成一家,和当今潮流相吻合。
这一本《台湾七年级散文金典》也可看作台湾现代散文史崭新一章书写的开始,这八位创作者如同一个个新座标,标志着书写技巧成熟与别具个人特色的散文跃然纸上,在文坛上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我们也期许这些作者能够继续深化目前的书写与关怀,也要勇于开发与尝试,无论形式或内容上,让书写的面向更多元,进而能够诱发更丰富的现代散文研究与创作。
作者简介
黄信恩
西元一九八二年生,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系毕业,现任职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创作以散文为主。作品曾获联合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时报文学奖等奖项,并入选九歌年度散文选、天下散文选。着有散文集《游牧医师》。
黄文鉅
西元一九八二年生,台湾新竹人。国立政治大学台文所博士生。国立政治大学中文所硕士。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曾获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散文组第一名、双溪现代文学奖散文组首奖、新诗组第三名、全国学生文学奖大专新诗组佳作等奖项,亦曾入选《九十一年诗选》,并出版地下诗集《在劫》。散文〈宅男物语〉入选《青年散文作家作品集:中英对照台湾文学选集》。散文集《无理心中》获二○○九年度国艺会文学创作补助。
言叔夏
西元一九八二年生。东华中文系、政治大学中文所毕业,现就读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博士班。曾获花莲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全国学生文学奖小说奖、林荣三文学奖散文奖。
江凌青
西元一九八三年生。教育部公费留学英国莱斯特(Leicester)大学,目前为博士候选人。曾获时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全国学生文学奖与数位艺术评论奖等,以及国家文艺基金会九十七、九十八年度文学创作补助。出版短篇小说图文集《男孩公寓》(宝瓶出版社,二○○八)、译作《西洋绘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画家》(新一代图书公司,二○○九)。目前担任《联合文学》与《艺术家杂志》英国特约撰述,以及中华副刊专栏作家。
李时雍
西元一九八三年生于台北,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毕业。写作散文,曾获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台北文学奖等。目前在一段役期的结束与下一段开始的途中。
甘炤文
西元一九八五年生,布农族名勒虎(Lahu),笔名无邪。台中一中、台大中文系毕业,现就读于台大台文所硕士班。创作曾获新世纪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大墩文学奖、玉山文学奖、花莲文学奖、浯岛文学奖、林园文学奖、台大赋思文学奖、中一中校友会红楼文学奖等,论评曾获台湾文学研究生学术论文研讨会推荐奖、推理评论金钥奖等。散文入选《晴乞�祭�》(日本:草风馆)、原住民文学年度文学选集。现为原住民作家笔会会员。
汤舒雯
西元一九八六年生,台湾台北人。国立师大附中、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毕业,目前就读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于德国曼海姆(University of Mannheim)大学交换学生(2010-2011)。曾获全国学生文学奖、总统府全民征文首奖、台北文学奖、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等,并入选九歌年度散文选。
蔡文骞
西元一九八七年生,高雄中学、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现为宪兵医官服役中。
散文曾获林荣三文学奖、时报文学奖书简组优胜、台北文学奖、林语堂文学奖、怀恩文学奖、台大文学奖等若干奖项。
编者简介
甘炤文
西元一九八五年生。台中一中、台大中文系毕业,现就读于台大台文所硕士班。创作曾获新世纪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等;论评曾获台湾文学研究生学术论文研讨会推荐奖等。散文入选《晴乞�祭�》(日本:草风馆)、原住民文学年度文学选集。现为原住民作家笔会会员。
陈建男
西元一九八○年生,南投人。政治大学中文系、中文所毕业,目前就读台湾大学中文系博士班。写作新诗与散文。曾获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玉山文学奖等。
谁怕七年级!──「台湾七年级文学金典系列」策划人语∕杨宗翰 撰
序
进化与革命──写在《台湾七年级散文金典》前∕甘炤文 撰
台湾现代散文史的新座标∕陈建男 撰
黄信恩
桂冠与蛇杖──小论黄信恩散文∕赵弘毅 撰
扼口
须张声势
黄文鉅
通俗的夹缝──小论黄文鉅散文∕何敬尧 撰
宅男物语
原谅
言叔夏
倾听忧郁回旋──小论言叔夏散文∕赵弘毅
马纬度无风带
忧郁贝蒂
江凌青
画片里,漫寻灵光──小论江凌青散文∕陈正维 撰
自助餐式书写
回收青春期
李时雍
互文与涉入──小论李时雍散文∕陈建男 撰
蜘蛛巢城
潮骚
甘炤文
青春和恋物的末世辉煌──小论甘炤文散文∕何敬尧 撰
衣所欲言
惊起却回头
汤舒雯
有女初涉事──小论汤舒雯散文∕甘炤文 撰
初经.人事
蓝骆马
蔡文骞
煮字为药,散珠成文──小论蔡文骞散文∕甘炤文 撰
我兄
寻访偕医师
导读者简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七年级生面对世界的方式。他们成长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潮,但同时,他们也继承了台湾社会特有的温良恭俭让。书中的文字,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种融合。比如,在谈论社会议题时,他们不像一些前辈那样激进,而是带着一种温和的批判,一种对事物真相的探求,以及一种对未来的希望。他们既有年轻人特有的锐气,也有对人世的理解和包容。我特别注意到,书中有很多关于“连接”的描写,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还是人与土地的文化连接,亦或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些连接,构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部分,也是他们面对复杂世界的支撑。读这本书,你会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一种来自年轻一代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它让我们相信,即使在充满挑战的时代,依然有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追求,去守护。
评分这本书有一种独特的“在地性”魅力。它所描绘的场景、人物、情感,都深深植根于台湾这片土地。无论是提及的某个城市角落,还是某种地方特有的饮食文化,抑或是人与人之间那份特有的熟悉感,都充满了浓浓的台湾风情。作者们用散文的形式,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台湾生活画卷,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座岛屿独特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人情味的描绘,那种邻里之间的互助,那种朋友间的仗义,那种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在如今这个越来越疏离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传承,传承着台湾社会中那些温暖而美好的价值。读这本书,你会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家,回到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地方。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让这本书如此触动人心?我想,最关键的因素是它的“真诚”。七年级生的文字,没有太多刻意的修饰,没有过多的理论包装,而是直接、坦率地袒露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种真诚,体现在对个人经历的坦白,体现在对社会现象的直观感受,也体现在对人生的不懈追问。我记得书中有几篇关于“失落”的描写,那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碰撞后产生的失落感,那种对未知未来的迷茫,写得极其真实,仿佛能让人看到自己的影子。但作者们并没有沉溺于失落,而是从中寻找出路,寻找重新站起来的勇气。这种勇敢,不是轰轰烈烈的英雄主义,而是平凡生活中的坚韧和乐观。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角落,让我们有机会审视自己,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忘的梦想和勇气。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笔功力着实不浅。这些七年级生的散文,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也没有故作深沉的议论,而是以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讲述着属于他们的故事。那些关于梦想的描绘,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带着对现实的审视,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在现实与梦想间挣扎的真实写照。我尤其喜欢那些对人生选择的探讨,在看似寻常的选择背后,隐藏着多少的犹豫、多少的权衡,以及最终决定背后的勇气。书中很多段落,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就站在我身边,轻声诉说着我的心声。它没有试图去说教,也没有试图去定义什么,只是静静地呈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思考。这种“留白”式的表达,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是一本需要慢慢读的书,需要用心去感受的书,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所展现出的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七年级生,正好处在现代与传统交织的时代洪流中,他们成长时,网络开始普及,但同时,人情味浓厚的台湾社会氛围也深深烙印在他们的成长记忆里。书中的作者们,就像是对生活有着千里眼的观察者,能够从日常琐碎中提炼出不平凡的哲理。比如,关于家庭的描写,不是简单的叙述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是深入到家庭成员间微妙的情感互动,那些不易察觉的关心,那些被忽略的付出,以及在争执和理解中的成长。又比如,对台湾本土文化的描绘,不仅仅是罗列风俗习惯,而是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个人的生活体验中,通过一次庙会、一次夜市、一次对老街的漫步,展现出一种根植于土地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依恋。我特别欣赏那种将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巧妙结合的写法,它让我们看到,个体命运是如何被时代的车轮所裹挟,又是如何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轨迹。阅读这本书,就好像品尝一杯温润的台湾茶,初入口时或许平淡无奇,但越品越有味道,越能体会到其深藏的韵味和回甘。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展现了台湾七年级生对“平凡”的敬畏。在当下这个追求“不凡”的时代,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平凡的生活,同样可以孕育出不平凡的意义。书中的作者们,用质朴的文字,记录着他们生活中的点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承载着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比如,关于“陪伴”的描写,不是轰轰烈烈的情感宣言,而是默默的守护,是无声的支持。又比如,关于“感恩”的描写,不是宏大的感谢,而是对生活中那些微小美好的细致体察。这些“平凡”的叙事,反而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源于真实的生活,源于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情感。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平凡”的价值,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力量,往往就蕴藏在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子里。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对“当下”的关注。与许多回顾过去或展望未来的散文集不同,《台湾七年级生散文金典》似乎更侧重于描绘当下,即七年级生身处的这个时代,以及他们在其中所经历的种种。这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视角,因为它将读者拉回到了最真实的存在状态。书中对于日常生活的描绘,比如通勤路上的风景、工作中的际遇、与朋友的闲聊,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作者们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平凡和琐碎,反而从中挖掘出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如何与自我相处”的探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与自己内心的对话。这本书通过一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提醒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是多么重要。它不是一本提供解决方案的书,而是一本陪伴我们一同探索的书,陪伴我们在这个当下,认真地生活,深刻地感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成长”的多元解读。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台湾社会巨大的变迁,经历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书中的作者们,用各自的笔触,展现了他们对成长的理解,有的是在挫折中学会坚强,有的是在迷茫中寻找方向,有的是在平凡中发现不凡。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断舍离”的描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整理,更是精神上的梳理。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往往被各种信息淹没,而这些文字,恰恰提醒我们要学会取舍,学会聚焦,学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成长观,它让我们认识到,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惊喜和挑战的过程,而最重要的是,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评分《台湾七年级生散文金典》之所以能打动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展现出的“生命力”。这些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梦想的执着。即使在描写困境和挫折时,也总能从中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作者们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但他们也从未放弃对美好的追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寻找自我”的探讨,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认清自己的价值,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引路人,它鼓励我们去探索,去尝试,去发掘自己身上那些独特的闪光点。它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读完这本书,你会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一种想要更加积极地去生活,去拥抱生命的冲动。
评分刚收到这本《台湾七年级散文金典》,迫不及待翻开,一股熟悉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不是那种刻意营造的复古感,而是七年级生独有的、对成长轨迹的真挚回溯。这些文字,像是藏在抽屉深处泛黄的照片,又像是年少时偷偷写下的日记,每一个字都带着当年的温度和青涩。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青春期困惑的描写,那种在迷茫中摸索、在跌倒中学习的真实感,让我一下子回到了高中时代。记得那时候,成绩、升学、感情,仿佛是生活中永远解不开的方程式,每一天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正是在这份不确定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去面对未知,如何去定义自己。作者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们共同经历过的街角小店、学校操场、第一次的离别,以及那些说不出口的暗恋。这些场景,虽然简单,却承载了我们最纯粹的情感,是最珍贵的青春印记。这本书,不仅仅是散文集,更像是一本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史,它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好好审视自己走过的路,重新体会那些被时间冲淡却从未消失的感动。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自己,那个充满梦想,也充满稚气的自己,在书页间与我相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