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在本书的文章,年代跨度颇大,有一、二十年前研究生时代的旧作,感时忧国,对当时台湾正值转型之际,于政治、政党、外交、社会现象等,写出若干心得感想。近作则为笔者执教杏坛二十余年来的观察所得,对知识份子社会的边缘化、如何重建知识份子的尊严、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提出自己的一愚之见。另外,近年来读史及台湾文学的所思所感,也一併献曝于书中,或可作为在世纪交替之际的随思笔记吧!
作者简介
陈正茂
台湾省澎湖县人,1959年生,私立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曾任大学讲师,现为北台湾科学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专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政党史、台湾史、民国人物传记。
着作有《少年中国学会之研究》、《曾琦先生年谱》、《左舜生年谱》、《在野的声音》、《传记与思想》、《中国青年党研究论集》、《醒狮精神──青年党人物群像》、《台湾早期政党史略(1900─1960)》、《各擅风骚──民国人和事》、《敝帚自珍──陈正茂教授论文自选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少年中国学会」史》等书。另编有《曾琦先生文集》、《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论集》、《联合评论》、《新路周刊》。此外,亦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
上篇──教学杂感
人文心灵之重建
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
从「学运」看大学生的社会角色
时间与进修
浅论为文之道
重建知识份子的尊严
学风与知识份子
闲话澎湖
中篇──读史札记
珠沉沧海40年──《国体与青年》搜寻始末
由范仲淹与岳飞看宋人的忠义之风
忠义千古的文天祥
《西方之没落》──史宾格勒历史理念之探讨
简述澎湖妈宫城建城始末
动盪时代下的坚持──记《新路》周刊
「中国的左拉」──渐被遗忘的大河小说家李劼人
历史小说家──高阳一生及其作品
自由主义在台湾的缘起与缘灭
自由主义者从政的悲剧──「吴国桢事件」始末
下篇──旧作随感录
从「资讯污染」说到批评态度
政党民主风度的省思
星空下的夜话──与谢学贤兄的一席话
期望与等待──由谢学贤兄选立委谈起
政党初选「后遗症」之省思
该是反省的时候了!
华夏的子民啊!苦难了近百年还不够吗?
浅谈我国当今务实外交
「近代中国海防国际研讨会」纪实
十年辛苦不寻常──「中国青年党史料丛刊」序言
附录──台湾文学三讲
台湾文学的发轫和传统旧文学的移植
日治时期的台湾文学
战后之台湾文学
这本书的结构,与其说是一种线性叙事,不如说是一种网状思维。作者将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以一种看似随意却又暗藏关联的方式串联起来。这种“杂感”的呈现方式,恰恰反映了我们对历史和时代的认知过程——并非总是清晰有序,而是充满了交错、重叠与回响。《世纪交错杂感录》鼓励读者跳出既有的框架,用一种更开放、更自由的心态去理解和感受时代。
评分阅读《世纪交错杂感录》,我总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愁,一种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读者从当下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带回到那个似乎已经远去,却又从未真正离开的时代。他记录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那些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模糊的集体记忆。这种对于“过去”的珍视和反思,让这本书具有了一种超越时间的价值。它提醒着我们,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教训,而我们,也正是被这些过往塑造而成的。
评分我特别喜欢《世纪交错杂感录》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作者的语言,不华丽,不煽情,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最深刻的情感;能够用最简单的事件,揭示最复杂的时代背景。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写作技巧,是许多作家穷尽一生也难以企及的。读这本书,就像是在静静地聆听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感悟和时代见闻,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心灵的启迪。
评分读《世纪交错杂感录》,让我重新思考了“记忆”这个概念。我们对于过去的记忆,是如何被建构的?又是在怎样的力量影响下,被选择性地遗忘或被重新解读?作者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他通过对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的、零散记忆的捕捉与呈现,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写作,它不直接告诉读者应该怎么想,而是提供一个平台,让读者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评分读《世纪交错杂感录》的过程,总给我一种在老照片馆里寻宝的感觉。每一页,每一段,都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某个瞬间,唤醒了某种记忆,或者揭示了某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我惊叹于作者在文字中展现的强大观察力,他能够从司空见惯的场景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从模糊的事件轮廓中勾勒出鲜活的人物群像。这种功力,并非一朝一夕可得,而是经过了长年累月的沉淀与思考。尤其是那些关于历史事件的片断,没有直接的批判,也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将读者置于那个时代之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思考。这是一种更高明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更具穿透力的文学表达。
评分《世纪交错杂感录》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作者对于“人”的关注。无论他记录的是宏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微小的生活片段,最终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人”的身上。他笔下的人物,即使是模糊的背影,也似乎有着鲜活的生命。他能够洞察到人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选择。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叙事,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情味,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评分翻阅《世纪交错杂感录》,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无数个时代的碎片。这些碎片,有的闪耀着辉煌的光芒,有的蒙着尘埃,但无一例外,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修复师,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碎片重新组合,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全貌,或者说,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某个侧面。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细节的关注,那些被大众忽略的、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他的笔下却变得熠熠生辉,成为了解那个时代的关键线索。
评分我常想,一个人如何才能如此深刻地理解一个时代的脉络?《世纪交错杂感录》给了我一些答案。作者并非仅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捕捉到了“这些发生如何影响了人们”。他没有将自己置身事外,而是将自己也融入到时代的洪流中,用一种近乎旁观又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那些时代的印记。这种“杂感”二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本书的特点。它不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论述,也不是一本流水账式的回忆录,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充满了作者个人的体悟与感悟。这种不设限的写作方式,反而让这本书更具生命力,也更容易打动人心。
评分不得不说,《世纪交错杂感录》是一本能够让人“慢下来”的书。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能够有这样一本作品,引导我们去静心感受、去深入思考,实属难得。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醇厚与回甘。每一次重读,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这是一种超越阅读本身的体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与自我、与时代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总让我想起许多关于“时代”的思考,特别是台湾这个特殊地缘政治下的“时代”。翻开《世纪交错杂感录》,不是为了寻找某个具体事件的真相,也不是为了研读某位名人的传记,而更像是在一个时代的岔路口,停下来,静静地审视那些随风飘散的、杂乱无章却又意味深长的碎片。作者的文字,仿佛一条蜿蜒的小溪,时而湍急,时而舒缓,带着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喧嚣与寂静。我尤其喜欢他捕捉那些微妙的情感瞬间的能力,比如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个体所经历的迷茫、挣扎、期盼与失落。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觉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 universals 是始终存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