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细说平生一段愁
《停车暂借问》传奇作家钟晓阳的最初
十七岁少女烂漫的诗意与情愁
「绿芜中,春逝去,花落水流东;
从三十年后看三十年前,细数其中的人情心事、沧桑茫漠,回首满是情深意浓。」
《春在绿芜中》一书结集钟晓阳创作《停车暂借问》时期前后十数篇散文,记述故乡中国东北、八○年代的香港与求学美国密西根的游历与交游。亲情、友情、爱情,当年三条景色参差、风光各异的路径,三十年后在晓阳的生命中交汇,回顾半生所历情缘,莫不是恩情的体现。情多只为恩深重。绿芜春逝,谁为情种,只为了人间情浓……
「绿芜,原指蔓生的乱草,但在春回大地之时,荒地废园,也自有烂漫的春光。《春在绿芜中》所记的,正是春天在我生命中暂留之事。那夹带在风中雨中的花草讯息,鸟虫微语;那託付于云上海上的愿望纸鸢,鱼书小笺。曾是我侧耳倾听,引颈神往的。曾是我伸手可摘,俯仰可拾的。曾是我倚栏所思,临窗所盼的。曾让我的快乐之杯盛得满满的。」
全书收录钟晓阳提供十余帧珍贵照片搭配每篇散文,并在三十年后的今日补上「后传」略述前文成稿之后的年月里、人事变迁的种种。另特别收录〈为了启动静止的引擎〉:钟晓阳接受香港作家钟玲玲专访,一谈停笔十年的心境变化。
作者简介
钟晓阳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在广州出生。父亲是印尼第二代华侨,母亲是沈阳人。美国密西根大学毕业,主修电影与电视欣赏。
十五岁开始写作,以小说〈病〉获香港第五届青年文学奖小说初级组推荐奖。十七岁那年暑假跟母亲回沈阳,回家不久开始写小说〈妾住长城外〉,之后与〈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结集为「赵宁静的传奇」三部曲《停车暂借问》,出版后轰动文坛,让整个华文世界为之惊艳,获「张爱玲的继承者」高度赞誉。
另着有短篇小说集《流年》(1983)、《爱妻》(1986)、《哀歌》(1986)、《燃烧之后》(1992),长篇小说《遗恨传奇》(1996),散文与新诗合集《细说》(1983),诗集《藁木死灰集》(1997)。其间曾停笔十年,二○○七年在香港《明报》编辑的游说下,开始在《明报》发表散文。
推荐序
一种蛾眉,何事伤心早?
○九年我在香港承某单位赏识,给了个相当沉重的嘉勉牌位,木座铜雕,上书「文学翘楚」四字。由于精神和实体上都担当不起,便和晓阳打商量:「搭飞机带着这个太沉重,你给收着罢?」换了任何一个别人,要不就会觉得我对颁奖单位轻忽失礼,要不就是对託付的朋友不够意思。可是晓阳笑着一口答应了,「文学翘楚」应该还在她家里某处搁着,此后我们即以「大翘」、「小翘」相唿,并透过电子邮件参详旧体诗的写作;当时距离我们初见面──也是唯一的一次见面──已经将近二十年了。
经不得回头计年的一回头,发现晓阳这本《春在绿芜中》更是将近三十年前的创作。我揣想着那个年方十七的小女孩,对于整个世界充满了易受惊恐的敏感,使《春在绿芜中》的意义,要比一本寻常所谓「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作有更值得重新阅读、重新体会的价值。
这就要从晓阳心仪的作家说起。我也是直到近年才偶然得知,晓阳一向喜读纳兰词。
有清一代词人,论者多推朱彝尊(1629-1709)与陈维崧(1625-1682)。较诸这两位明末遗民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生年晚了将近一纪。陈维崧的《湖海楼词》一千八百阕出入北宋骨力,规□宏肆,天才横出;朱氏的《曝书亭词》六百阕则镕铸南宋风调,清空醇雅,气格端苍。无论创作的面貌如何,两者都是多产而集大成的豪杰。
反观纳兰的《饮水集》(原名《侧帽集》),其总数与陶诗差不多,通共不过一、两百篇,然而清中叶的杨蓉裳(芳灿)说得好:「然花闲逸格,原以少许胜人多许。」纳兰盛年不过三十而卒,然而以少作入词史,与许多年登大耄的作者栉鳞而论,却丝毫不见逊色,这是因为他天才独运于词之一体的「源始」──捕捉生命中极度敏感的剎那。所以会心者自能体认:即便是「说愁」,也有「诗不能及、赋不能到,唯词可以强说之」的门槛。
在《饮水集》里,可以很清楚地辨认,纳兰性德较早年的创作几乎都是小令。那些脍炙人口的巨制,如〈金缕曲〉、〈大酺〉、〈沁园春〉、〈木兰花慢〉等等,都密集出现于这个早熟又早夭的生命晚期,且绝大部分都是与同代而年龄稍长的诗词侪流──如顾贞观(1637-1714)、姜宸英(1628-1699)等人──唱和而作,至于某些前代未见的「自度曲」词牌(像是〈青山湿〉、〈湘灵鼓瑟〉等),也多出现在这个时期。然而,《饮水集》中引人复动人者,仍然是那些意象灵动跳脱、语言悽恻顽艳,而且说不准有甚么深刻的沧桑感慨的青春之作。这一阕〈点绛脣〉是个典型的例子: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 素壁斜晖,竹影横窗埽。空房悄,鸟□欲晓,又下西楼了。
晓阳在青春年少的时候为我们留下了《春在绿芜中》,一如纳兰性德留下了〈点绛脣〉式的自问:「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老成人不会这样问;老成人只会逞仗其横秋老气,嗤笑青春无事,耽溺哀愁,却忘记那样的「强说」,恰是尚未被江湖人事磨老、磨钝、磨圆、磨滑的一颗心,随时接受也发散着感动。用这种感动之心看人,便会发现平凡人出尘的神采。
比方说,晓阳写一个近乎是绝了交的朋友,看来彼此无事,「被伤了心」也没有可以名状的恩怨,但是寥寥千把字却道尽了一种因无谓而透见无情的失望,其温润如玉,却犀利如刀。
再比方说,她写千里迢迢跨海来台,初见「三三」的作者们,多少错杂凌乱易愁善感的心绪,只因为一曲笛乐没能吹得如意,居然笛子也扔了、泪也落了,还凭空生出「真的我根本不是他们世界里的人,不知打哪儿跑出来附庸风雅的,恨不得立刻收拾行装回家做俗人去。」的感触。
对老师、阿姨,对年事稍长的姊姊和大表哥,甚至对年纪相彷彿而只见了一两面的朋友,晓阳的孺慕之情也澎湃不已,这样自然而然、不择地皆可出的孺慕之情,大概会让许多人有「恍如隔世」之感,在今日,这情感的确不常见。读着这样的文字,总让我想起朱熹的弟子、着有《北溪字义》的南宋理学家陈淳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所谓敬者无他,只是此敬常存在这里,不走作,不散慢,常恁地惺惺,便是敬。」
「惺惺」在此非但没有作态之义,究其本解言之,反而是清醒、颖悟、灵动透澈的尊重。陈淳的这段话恰恰也解释了晓阳年少的善感有一种深挚的内涵,一旦有了这一层体会,当我们再回头追问:「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时,答案就很明朗了,由于孺慕之情总在生命的差距之上显现,有时是岁月,有时是空间,即使是至亲之人,也要毕现某种命中注定的陌生和隔阂。而当晓阳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洞察了这一点,于是她在〈细说〉中这样描写无意间看见老师和同学们笑闹的情景:
他背后不远处有一扇窗户,白雪似的光芒从那里照射进来,因此辨不清他们的衣色面貌,只见一条条泼墨泼在那片眩木的白光中,泼出几条鬼影来,有着梦境里才有的神光离合。那些小女孩宛如一群快乐的小鬼魅。他幽幽影影地独立中央,外面遍天遍地都是地老天荒。
我瞪视着眼前雪白的习作纸,身体内一股汨汨的寒冷,脑髓冰凉如折叠的刀锋。
我们是多么孤独。
读者容或应该非常缓慢地咀嚼晓阳的文字如何迎接这样的孤独,如何应对这样的孤独,如何贯串这样的孤独。有一段盪气回肠的情景,堪为晓阳孺慕的神韵作最鲜明的註脚。在〈明月何皎皎〉的文末,她写萍水相逢的「明明」夜间前来送行:
她拿出手电筒照路。黑暗中她仍勾着我的手指,很紧的要你答应她一些什么的样子。一圈黄光照出许多砂石泥土,两双脚营营追着,却怎么都追不上。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因为我们从来追不上已经失去的青春。
张大春
作者序
这集子里的文章写于我的羞涩少年时。
少年心事千阕歌。太阳底下事事新鲜,样样可恋。与自身恋,与师友恋,与万物恋。学校家庭,师友至亲,无非缱绻。写作无非都是感情用事。总是因为心里想着人,念着人,画着人,我才动笔为文。书中出现过的人物,不论是萍水相识、知己良朋、骨肉至亲,都曾经伴我走过成长的岁月。
如果从最早写成的〈祝福〉一文算起,时间过去了将近三十年。香港业已改朝换代,网路称霸全球。八、九十年代间我约有十个年头是住在海外,一九九五年张爱玲去世时应该是人在澳洲雪梨,次年回流,此后除数次短暂离境一直在香港。九七港英交接、金融风暴、禽流感,我与香港民众一起经历了或至少在电视上目睹。未几,哈利波特来了,千禧年来了,二十一世纪初来了。然后,九一一事件、SARS疫潮、伊拉克战争、印尼海啸、四川大地震、北京奥运……而现在,金融海啸,以及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
在个人方面,若单单说我的创作,直到去年为止几乎完全处于停顿。曾经在某些日子,我完全听不见外面世界的声音,只听见自身身体内、生命时计微弱的滴答。写作变得次要又次要,尽管写作的世界正发生着大变动。不知从何时起,写书开始叫书写,看书开始叫阅读。预设后设,轰轰烈烈。等我想要把话头接下去时,敢情一世的光阴已蹉跎了大半,欲说已不知从何说起。
那就细说从头吧。尼采曾说,我们所说的话,都是为了心里面那已死的部份而说的。因为曾经停笔如是之久,一切目前从事的写作无可避免都是一种补述与回溯。趁着集子重出,何妨在此为每个篇章续上个小小的「后传」,略述前文成稿之后的年月里、人事变迁的种种。虽续貂之嫌不能免,然而,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呢。
我特别喜欢《春在绿芜中》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它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将故事缓缓地铺展开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作者对人物情感的描绘,非常到位。我能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喜悦、失落,仿佛他们就是我的朋友,我能与他们一同经历人生的起伏。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绿芜”这个意象,来暗示人物的内心状态的。是暗示着某种希望的萌芽,还是象征着一种正在悄然生长的力量?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的描写手法,非常具有匠心。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触动很多读者的内心深处。
评分《春在绿芜中》这本书,给我一种非常温暖和治愈的感觉。作者的文字如同春风拂面,轻柔而有力地触动着我的心弦。我能感受到那种朴实的生活气息,以及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我猜想,故事发生的地方,一定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小镇,那里的人们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主人公很可能是一个经历过一些风雨,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的人。我尤其期待,作者是如何通过“绿芜”来象征一种在困境中依然能够生长的生命力的。这种象征意义,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深度,也给予了读者积极的启示。
评分拿到《春在绿芜中》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封面的设计所吸引。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仿佛将人瞬间拉入了一个温暖而宁静的季节。画面中,或许有几株不知名的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旁边可能是一条蜿蜒的小溪,溪水潺潺,映照着蓝天白云。作者选择这个画面作为书的封面,显然是希望在第一时间就能与读者建立情感上的连接,营造出一种舒缓、治愈的阅读氛围。我猜想,书中的故事,很可能就发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诗意的地方。也许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乡村,也许是一个隐藏在城市角落的秘密花园。故事的主人公,可能是个心思细腻、热爱生活的人,他/她会在这个充满自然气息的环境中,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或者与某个重要的人产生深刻的羁绊。我对书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感兴趣,不知道他们会是怎样一群人?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还是饱经风霜的长者?他们在“绿芜”之中,又会绽放出怎样的生命光彩?封面的设计,往往是作者对作品内涵的一种预示,也难怪我如此期待。
评分《春在绿芜中》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了诗意的世界。作者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即使是描写最寻常的景物,也显得格外有情调。我能感受到那种春日里特有的气息,泥土的芬芳,花草的清香,还有远处传来的鸟鸣声。这种对感官体验的极致追求,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我猜想,故事的主角,很可能是一位对生活有着敏锐观察力的人,他/她会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环境中,发现生命的美好,并从中获得力量。我尤其期待,作者是如何运用“绿芜”来象征一种潜藏在平静生活下的,蓬勃的生命力的。这种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也可能传递出作者对生命本身的赞美。
评分读完《春在绿芜中》的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一种莫名的温柔力量所包裹。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环境的描绘,尤其对“绿芜”的刻画,简直是栩栩如生。那些细小的叶片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草丛中偶尔掠过的昆虫,也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在文字间跳跃。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湿润的泥土气息,以及随风飘散的花草芬芳。这种对细节的捕捉,让整个故事场景变得格外真实,也让我的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层次。我猜想,故事的主线可能并非是那种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是更侧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情感的细微变化。也许,主人公的成长,就是在这片“绿芜”之中,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一点一滴地完成的。那种春日特有的,万物生长的力量,很可能也是故事的核心寓意。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种自然之美,与人物的情感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的。
评分《春在绿芜中》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阅读感受。作者的文笔细腻而富有情感,他/她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人物内心的细微波动,并将之转化为动人的文字。我能感受到那种生命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我猜想,书中的主人公,一定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他/她会在“绿芜”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意义。我尤其期待,作者是如何通过“绿芜”来象征一种永不磨灭的希望的。这种象征意义,不仅让故事更加感人,也传递了积极的生活态度。
评分读了《春在绿芜中》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作者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她能够将平凡的生活场景,描绘得如此生动而富有诗意。我能感受到那种生命的张力,以及隐藏在静谧中的蓬勃力量。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春”和“绿芜”这两个意象,巧妙地融入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命运之中的。它们是故事的背景,还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驱动力?这种将自然意象与叙事深度相结合的写作方式,非常吸引我。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
评分这部《春在绿芜中》的书,给我带来了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不像一些小说那样,一开始就抛出巨大的悬念,而是以一种舒缓的节奏,慢慢地将我引入故事的世界。作者对人物的塑造,也非常用心。我感觉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好像是我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人,有着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内心。他们可能有着各自的烦恼和困惑,但在这片“绿芜”之中,他们似乎找到了某种慰藉和力量。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普通的人物,串联成一个完整而富有张力的故事的。他们的故事线之间,会有怎样的交织和影响?而“春”和“绿芜”,又在他们各自的生命旅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种群像式的刻画,往往能展现出更广阔的生活画卷。
评分光是书名“春在绿芜中”就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江南烟雨朦胧的春天,翠绿的草地被露珠打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草香和泥土的气息。会是什么样的故事,能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呢?是关于一段纯真美好的初恋,还是关于一个少年在草地中追逐蝴蝶的童年回忆?又或者,是一个隐藏在宁静风景下的,不为人知的秘密?我尤其期待作者是如何描绘这“绿芜”的,是细致入微地展现不同植物的形态,还是以一种更概括、更富有意境的方式来烘托整体的氛围?“春”的到来,也常常伴随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不知道书中的角色是否也会经历类似的心灵成长或转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笔下的“春”究竟是什么样的“春”,而这片“绿芜”又承载了怎样的情感和意义。台湾的读者,尤其是对自然风光、细腻情感描绘有偏好的,我想都会被这个书名深深吸引。我个人非常喜欢带有画面感和诗意的书名,它能极大地激发我的阅读欲望,让我对书中世界产生强烈的探索好奇。这本书,光是名字,就已然在我心中播下了期待的种子。
评分《春在绿芜中》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宁静致远的美。作者的文字并没有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但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平凡瞬间,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和情感。我能想象,故事的发生地,一定是个非常安逸的地方,也许是一个坐落在山脚下的小村庄,也许是一个被绿树环绕的湖边。在那里,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变得舒缓。主人公很可能是一个对生活有着深刻感悟的人,他/她会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或者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绿芜”这个意象,来象征生命中的某种阶段或状态的。是生命的萌芽,是希望的象征,还是某种不易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成长过程?这种看似朴实无华的叙事风格,往往蕴含着最动人的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