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看大陆】
唐人贺知章有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身为台湾新生代移民的后裔,也就是此地所说的「外省第二代」,我对台北、北京是有很微妙情愫在的。这种微妙感觉,恐怕贺知章弄不明白,非外省二代的台湾人、中国人也弄不清楚。
但家在哪里呢?在一水两岸间,何处该是我的家呢?
【大陆人看台湾】
小学课本上曾写,祖国宝岛台湾被蒋介石反动派统治着,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所以,长大了要解放台湾人民。当我踏上宝岛台湾的土地,导游说他们小时候,受的教育也一样,祖国大陆在共产党统治之下,人民水深火热,他们长大了,要反攻大陆,解救百姓于苦难。这说明我们思维是一致的,还说明,我们真的就是一家人,都在替对方着想,都愿意对同胞的命运有所担当。
作者简介
旺报编辑部
《旺报》两岸征文活动开办届满一年,了让更多的读者有机会更深入了解彼此,特别选辑其中优秀作品集结出书,希望透过这些民间个人真实的经历、切身的感受,益增两岸的大交流、大融合。
【推荐序】 
以包容心同理心深化理解 共创双赢 连战 中国国民党荣誉党主席 02  
我的台湾印象   陈云林 海崃两岸关系协会会长 06  
换位思考 开创双赢   江丙坤 海崃交流基金会董事长 12  
看见台湾的美好     陈俊宏 元富证券董事长 16  
【台湾人看大陆】 
陕西窑洞里做布偶的婆婆  曾家瑜 26 
心灵导师和开心果  石咏琦 30 
台北到北京的距离  王志钧 35 
王府井,老北京  阿栋 39 
那年八月在广州  王炳忠 42 
会场现丑记  郭中一 44 
成都——热情的耍都  Hippo 47 昆明孤儿院的悲与爱  武之璋 49 
全聚德的鸭子 鼎泰丰的包子  刘盈秀 53 
语言趣闻  林怡君 55 
龙应台演讲会上的陆生  夏慧纹 57 
中国就是人多  刘依文 59 
消失的儒家  萧咏详 60 
大陆八○后的梦想  巫伦娜 62 
从上海搭车,来自台湾  稀客 65 
大陆办事,要快狠准  Allen 68 
海崃志 广州姑妈的故事  施沛琳 70 
没有中国人的世界盃足球赛  陈彦伯 74 
上海人冷血,台北人冷酷?  刘宣德 76 
漂洋过海的宝岛味——牛肉面   张嫱 79 
走遍中国,哪里你最喜欢?  林义捷 84 
广东人其实不排外  潘柏言 87 
大陆服务水准不输台湾  王育才 89 
亚运为广州城穿衣戴帽  王新伟 93 
十年前一家饭店  邱杰 95 
陆生坚持一中,不误与台生博感情  刘广华 98 
陆生敢讲敢秀,台生变拘谨了  蔡孟峰 101 
曹操在哪里?  法海 104 
别再穷得只剩下进步  邱杰 106 
开放又多元的城市——印象上海  洛杉基 109 
使用者付费,处处要卡  李亭宣 113 
以海洋般的包容,理解大陆人  黄珮芬 116 
大陆人没有想像中的可怕  詹小瑜 119 
日月潭与竹子画  金稜 121 
台湾人「谢」太多了吗?  Monica 123 
抛弃顾虑,做好登陆准备  蔡学镛 126 
【大陆人看台湾】 
台北市政府的老门卫  廉朴 132 
台湾民间香火的人文能量  陈进国 135 
在台湾,我寻找我的祖父  方刚 140 
一枚菩萨玉坠  牟剑闽 146 
台湾年轻人都在关心什么?  单杰 149 
台湾归来话电梯  唐黎 152 
爷爷心中永远的痛  廖毅 156 
两岸三地,还有多少故事传奇?  吴祚来 160 
嫁到江南水乡的台湾新娘  孟汝醒 164 
我的台湾儿媳  叶永烈 169 
神祕的雾台石文化  周天柱 172 
你是客家人吗?  冰山来客 175 
偶遇十九岁台湾大男人  王敏 176 
我认识的三位台湾友人  素叶城 179 
不同历史观,相同中国情结  周闪雨 182 
难得团圆  姚莫诩 184 
忘年之交  方伟华 187 
台湾邻居的留言条  王世虎 190 
你从哪里来?  韶华 193 
台独旗手遇上统一旗手  薛斐 196 
游台湾的八个不能  许培荣 199 
礼貌又活泼的台湾小子  望月楼主 202 
精英博友约会宝岛  秦志怀 205 
旅台撷趣  徐小江 208 
在苗栗体验客家擂茶  王晓波 210 
日月潭边茶蛋香  禹媚 214 
台湾花甲导游是个两岸通  程明盛 216 
游淡水后的台北感悟  夏威 219 
伟人英名遍宝岛  陈洪棣 222 
我的台湾邻居──邹先生  王立新 225 
高雄偶遇世博台湾馆形象大使  原泽 228 
我和台中的这一家子  陈梦婕 231 
一次气氛紧张的对话  王黎 234 
早年记者来台,有赖一安警戒护身  赵兹 237 
台北街头,黑眼睛里的温暖关注  毕珍桂 241 
亲切度很够  林娟 243 
【跋】 
搭起两岸人民心灵沟通的一座桥  黄清龙 《旺报》社长 248 
推荐序
以包容心、同理心深化理解 共创双赢
连战 中国国民党荣誉党主席
曾经,一道台湾海崃阻隔了两岸,不晓得阻隔了多少的家庭,造成了多少的不幸与哀怨。经国先生于一九七八年决定开放老兵返乡探亲,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扭转了这个方向,开启了两岸的接触。
随着台湾民众愈来愈多到大陆去投资、经商、求学、旅游,两岸的关系已进入另一个境地。然而,两岸当局仍依旧延续着内战时期的敌我意识来看待彼此;事实上,这种僵化思维已无法因应民间的需求。二○○五年四月,民进党执政,我鑑于两岸的交流、人民的期盼与和平的潮流,毅然决定以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身分,率领访问团赴大陆展开「和平之旅」,并和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晤谈,进而签订「五项和平愿景」,以此为基础、原则,打开了两岸大和解、大交流之门。
★看见彼此的不同与相同
如今,在各界努力下,两岸交流不再是单向的,不仅台湾民众可以赴大陆投资、旅游,大陆民众也可以来台湾旅游,并且投资。两岸同文同种,交流,没有语言障碍,沟通,更没有文化障碍,最重要是,我们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然而,两岸毕竟分隔了整整一甲子,六十年来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样貌。许许多多在台湾人看起来再稀松平常的事,在大陆民众眼里却是不可思议,有如《旺报》两岸征文奖首奖作品〈台北市政府的老门卫〉中所描述的:「所谓的台北市政府,也就是一座大楼而已,没有围墙,更没有警察、卫兵,四周不是商业圈,就是市民休闲的地方,丝毫没有大陆一般市政府的威严。」台湾民间所常见的「拜拜」,在〈台湾民间「香火」的人文能量〉一文中却彰显了「拜拜」所蕴含的强大能量以及民间的幸福感。
大陆近些年来不仅经济上突飞勐进,各方面也有极大改善,只是由于受限于传播,不少台湾民众对大陆依旧停留在早年贫穷落后的印象,《旺报》的两岸征文作品中也写到了这种反差,例如〈大陆人没有想像中的可怕〉,以及〈大陆服务水准不输台湾〉。首奖作品〈陕西窑洞里做布偶的婆婆〉、佳作奖作品〈王府井,老北京〉透过这些文字的阐述,我们看见了大陆同胞的纯朴与热情,也让我们看见彼此的不同与相同,发现自身的美好,也看见自己的局限,增进了相互理解。
★你我都是两岸交流当事人
二○一○年六月,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台湾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推动两岸关系进入了大交流、大合作和大发展的新阶段,在这样一个历史大潮流当中,我很希望两岸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继续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共创和平发展,实现互利双赢,这不仅需要当政者来主导,也需要媒体的力量来推动,更要充分促成、激发民间的能量。
  当今,是个多元化的时代,多元的社会一定要有包容心、同理心。有了彼此的理解与谅解,包容就容易许多,就更容易达到互助和双赢。
身处在这个两岸大融合的历史潮流当中,我们都是两岸交流的当事人,不但应该相互鼓励,成为两岸交流的推动者,更要手牵手、心连心,共同把两岸交流建构成中华民族的丰碑,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
今天,《旺报》不仅刊登两岸同胞的故事,更将其中优秀作品集结出书,让更多的读者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对岸,是件值得称许的事。因此,永平乐于为之作序。
坦白说,这本书的标题就足以吸引我。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了几十年的普通人,我对大陆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体、电影、书籍等二手信息构建的。这些信息,往往带有一定的立场和偏见,很难让我看到一个完整、真实的大陆。这本书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直接接触到来自两岸作者的真实声音。我尤其被那些来自台湾作者的文章所打动。他们用真诚的笔触,记录了自己对大陆的观察和感受,有些是关于经济发展的惊叹,有些是关于社会变迁的困惑,有些则是关于两岸青年交流的思考。这些文章,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政治的口号,只是平凡人的视角,却折射出两岸民众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而大陆作者的文章,更是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看到了他们对台湾社会的描绘,有的充满了向往,有的则带着一丝审慎的思考。其中一位来自上海的作者,对台湾某些社会现象的分析,让我眼前一亮,他提出的观点,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台湾社会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去倾听那里的人们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种意料之外的收获。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满了政治论调或是宏大叙事的书籍,但事实并非如此。书中,我看到了来自台湾作者们,用真诚的笔触,描绘了他们对大陆的观察与感受。有的文章,充满了对祖辈故土的眷恋,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乡愁;有的则记录了自己亲身前往大陆的经历,分享了对当地文化、生活方式的体悟。这些文字,没有刻意的拔高,也没有虚假的赞美,而是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真诚的思考,让我觉得无比亲切。而大陆作者的文章,更是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窥探他们眼中“台湾”的模样。我看到了他们对台湾社会的描绘,有的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有的则带着一丝审慎的思考。其中一位来自成都的作者,对台湾某些社会现象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他提出的观点,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台湾社会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去倾听那里的人们的声音,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一次对自我认知的重新梳理。我一直认为,台湾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特殊的历史进程,我们吸纳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殖民时期留下的痕迹,再叠加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最终形成了如今这个复杂而迷人的岛屿。而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惊讶地发现,许多大陆的作者,也同样在用文字努力地理解和定义着“自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的思考,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都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一位来自四川的作者的散文,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家乡的山水,以及在那里发生的平凡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乡愁和对土地的热爱。这种乡愁,与我在台湾感受到的,虽然载体不同,但情感内核却异常相似。这本书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渴望被理解,渴望找到自己的根。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野,更是一种文化、心理和情感上的交织与碰撞。通过这些真诚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富有人性的“对方”,也因此,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及时的“对话”。在当前的两岸关系背景下,我们似乎越来越少听到来自对方的声音,更多的是基于片面信息和刻板印象的解读。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两岸的普通人,能够用文字直接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来自台湾作者的文章,他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对大陆的印象与情感。有的文章,充满了对祖辈故土的眷恋,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乡愁;有的则记录了自己亲身前往大陆的经历,分享了对当地文化、生活方式的体悟。这些文字,没有刻意的拔高,也没有虚假的赞美,而是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真诚的思考,让我觉得无比亲切。而大陆作者的文章,更是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窥探他们眼中“台湾”的模样。我看到了他们对台湾社会的描绘,有的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有的则带着一丝审慎的思考。其中一位来自北京的作者,对台湾某些社会现象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他提出的观点,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台湾社会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去倾听那里的人们的声音。
评分当我拿起这本书,坦白说,我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作为一名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外省第二代”,我的家庭背景让我对大陆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同时,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和媒体环境,又让我对那里保持着一份审慎的距离。书中的内容,恰恰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我被那些来自台湾作者的文章深深吸引,他们用文字描绘着对大陆的观察与感受,有些是带着怀旧的笔触,回忆起祖辈曾经的故土;有些则充满了对当下大陆社会发展的惊叹与困惑;还有一些,则是对两岸青年交流的深入探讨,他们的困境与希望,让我感同身受。而那些来自大陆作者的文章,更是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看到了他们对台湾的印象,有的细致入微,描绘出对台湾小吃、夜市、人文风情的向往;有的则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反思着自己社会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位来自上海的年轻作者,对台湾影视剧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他不仅看到了表面的流行文化,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心理和时代烙印。这种跨越海峡的对话,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并非彼此的“异类”,而是共享着同一片天空下,却又各自经历着不同人生旅程的“同路人”。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真切地触动了我心里最深处的那些感受。从小到大,关于“大陆”的印象,总是零碎而模糊,像隔着一层雾看远山,依稀能辨轮廓,却难得见真切。电视、报纸、长辈的言谈,构筑了一个个标签化的形象,有赞美,有批判,有担忧,也有期待。直到翻开这本书,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有了声音,甚至有了呼吸。我看到大陆的朋友,他们像我一样,在生活的琐碎中挣扎,为家庭的幸福奔波,为梦想的实现而努力。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坚持,都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我曾以为我们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生活方式,都已南辕北辙,渐行渐远。但这本书却像一座桥梁,连接起那些看似相似却又迥异的体验。我尤其被一位来自北京的作者的描写所打动,他细腻地描绘了雾霾下的城市生活,那种压抑却又顽强的生命力,让我这个生活在潮湿海岛的台湾人,仿佛也感受到了那种北方特有的沉闷与坚韧。他的文字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政治的口号,只是寻常百姓的视角,却折射出整个时代的脉搏。我开始思考,或许我们对彼此的认知,都曾被简化,被刻板印象所蒙蔽。这本书,正是打破这些壁垒的一把钥匙,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多元、更有人情味的大陆。
评分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大陆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被媒体塑造的。要么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奇迹,要么是政治体制的差异,很少有从个体生活角度出发的深入描绘。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我被书中来自台湾作者的观察所打动,他们有的细致地记录了在大陆的所见所闻,比如对大陆高铁网络的惊叹,对城市化进程的思考,以及对两岸民众交流中的一些细节的捕捉。这些观察,并非简单的赞美或批评,而是带着一种审慎的探索和真诚的反思。而大陆作者的视角,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看到了他们对台湾社会的细致观察,有的对台湾的民主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的则从生活方式、流行文化等方面,描绘出他们心目中的台湾。尤其是一位来自深圳的年轻作者,他用轻松幽默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对台湾美食的“朝圣”之旅,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又深感亲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并非“你死我活”的对立面,而是共享着相似的文化基因,又各自拥有独特的生活体验的“邻居”。这种相互观察与理解,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征文选粹,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得以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看见我们这个群体,也看见了我们与“对方”的联系与差异。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来自台湾作者的文章,他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与大陆之间的情感联结。有的作者追溯了祖辈的迁徙历史,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根的追寻;有的则记录了自己亲身前往大陆的经历,分享了对当地文化、生活方式的观察与体悟。这些文字,没有刻意的拔高,也没有虚假的赞美,而是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真诚的思考。而大陆作者的文章,更是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窥探他们眼中“台湾”的模样。我看到了他们对台湾社会的观察,有的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有的则带着一丝审慎的思考。其中一位来自广州的作者,对台湾某些社会问题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他提出的观点,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台湾社会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去倾听那里的人们的声音,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拿起这本书,我心中涌动着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作为一名台湾人,我从小就生活在被灌输的关于“大陆”的各种信息之中,这些信息,或褒或贬,或真或假,都构成了我对那片土地的初步认知。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能够直接接触到两岸作者的真实声音,去感受他们笔下的情感与思考。我尤其被那些来自台湾作者的文章所吸引。他们用真诚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对大陆的观察与感受,有的文章充满了对祖辈故土的怀念,有的则记录了自己亲身前往大陆的经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历史的追溯和对现实的思考。这些文字,让我觉得无比亲切,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的投射。而大陆作者的文章,更是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窥探他们眼中“台湾”的模样。我看到了他们对台湾社会的描绘,有的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有的则带着一丝审慎的思考。其中一位来自北京的作者,对台湾某些社会现象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他提出的观点,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台湾社会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去倾听那里的人们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是一种意外的惊喜,更像是一次及时的心灵慰藉。在当下两岸关系敏感且复杂的时期,能读到这样一本充满真诚与温度的书,实在难能可贵。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来自台湾作者的文章,他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大陆的印象与情感。有的作者回忆起年少时听闻的大陆故事,有的则记录了自己亲身前往大陆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历史的追溯。这些文字,触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联系。而大陆作者的文章,则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看到了他们对台湾社会的观察,有的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有的则带着一丝审慎的思考。其中一位来自北京的作者,对台湾民众生活方式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他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台湾社会的某些特质,让我觉得异常亲切,仿佛看到了自己身边熟悉的人。这本书让我明白,无论政治如何风云变幻,普通民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永远是最真实、最有力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