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1
王琼玲教授是中正大学的良师,教学认真、研究精湛。研究、教学之外,更以悲悯之心、化境之笔,创作出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小说。
《美人尖──梅仔坑传奇》一问世,立即造成艺文界的轰动。豫剧皇后王海玲,更倾五十年的戏剧功力,演出意志坚韧却遭遇坎坷的女主角──阿嫌,作为民国一百年的年度大戏。
王教授新作《驼背汉与花姑娘──汗路传奇》,依旧以悲悯的人生观照、殷实的历史考据,细腻地刻划台湾的乡土民情、日治时期的爱恨情仇,以及两岸的情势变化。
阿惜姨、秋月、田哥、花姑等小小人物,历经时代狂涛、命运巨变,却仍以坚强的厚度、不弃不离的深情,来面对人生、追求希望。细细捧读,咀嚼再三,很难不动容、不神往。
〈阿满的苹果〉以一个十一岁小女孩的眼睛看世界,巧妙地呈现民国六十年代的政治氛围、经济问题、社会现象。其中,国共紧张、省籍情结、性别不平、贫富差距等重大问题,在小说中,王教授却举重若轻,以小阿满的所见、所闻、所疑、所思,一一点染出来。幽默的笔调、活泼的描述,让读者禁不住莞尔,也忍不住喝采。
「为时代留见证、为小人物写悲欢、为台湾社会画素描」──王教授一步一脚印,正努力奉献着。
为台湾社会画素描 吴志扬
(本文作者为国立中正大学校长)
推荐序2
汗路、人生路
认识琼玲已超过十年,我们曾是世新大学的好同事,也永远是隔壁县的好邻居。
我来自云林的古坑,她成长于嘉义的梅山。南台湾广袤的山野、淳朴的人情,让我们有着小同乡的情谊。
我初任图书馆馆长的职务,倾全力扩充图书藏量、阅听设备与资讯功能时,琼玲正好也荜路蓝缕地创办世新中文系。大小会议中,我们是合作无间的好伙伴;国科会的大型整合计划里,我们更是共同奋斗的主持人。
我们拥有一大群好朋友,多年来,在充满陶、瓷、书、画、玉雕、石刻的艺术中心──精英阁,大伙一起品茗赏酒、把盏同乐;当然,偶尔也会激昂辩论──为了相同的梦想、不同的理念。
数年前,琼玲返乡任教于中正大学,週週南北奔波,却未见疲惫,反而活力十足、成果斐然。她一边钻研古典文学,一边创作现代文艺,成为海崃两岸知名的学者,也跻身有口皆碑的小说名家。
多年累积的学术造诣,如盐入水般的溶进琼玲的小说中,丰盛的内容、曲折的情节、多变的人性、无常的命运,让一个个本土小人物都跃出纸面,顶天立地起来。
于是,漫天战火、天灾疾疢、骨肉流离、人伦乖悖的惨痛场景,在小说中一一重现;然而,田哥、花姑、阿惜姨、秋月……这些可亲又可怜、可悲又可敬的主要角色们,却都坚定强韧、知足顺变,在无情的时代流淌着有情的血泪。
至于其他配角们,如:教导田哥能乐天达变的老阿公;行为有些白目却一心惜幼怜贫的大火龙;极端崇日媚日,却换来家破人亡的赵家阿叔;饱受「战后创伤症候群」凌迟的田井次郎……一个个都面目鲜活、个性分明,让读者既震撼又窝心。
这就是琼玲念兹在兹、挖心剖肝所写出来的「汗路传奇」。
汗路传奇中,无鬼神、无灵怪、无超现实的奇梦幻想,却是有血、有泪,有追求、有幻灭,有鄙俗难堪、有残酷无理,既呈现了众生挣扎求活的身影,也蕴藏人世间最真实、最具体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由梅仔坑市集向着十多个山村辐射开去的「汗路」,是两三百年间,先民们挑着重担、淌着汗水,上下海拔一千多公尺,穿山越岭所踩踏出来的谋生小径。小时候,我走过梅仔坑蜿蜒崎岖的汗路,知道所谓「一坎到肚脐、二坎到目眉」的险峻,真的一点也不夸张。如今,物换星移,景物虽改,故事与人情却借由琼玲的小说流传着。小说中陡峭的石阶、青苔的土路、奔流的清水溪,会永远载录着梅山乡、甚至全台湾的坎坷与奋斗。
我期待深具历史意义的汗路,能永远被善待、被保存,让我们能体会它的艰辛、它的伟大;而走过汗路与人生路,也会让我们更有信心、更有爱心,去为子子孙孙开辟更多更好的康庄大道。
赖鼎铭
(本文作者为世新大学校长)
推荐序3
写「人生」,也写「人间」
继《美人尖》之后,琼玲在短短的两年内又完成了「梅仔坑传奇」的第二部;这一辑里包括了三个中篇:〈驼背汉与花姑娘〉、〈阿惜姨〉和〈阿满的苹果〉。
琼玲用她一贯清晰的描述、冷静的笔触和悲悯的心情,并偶而用「意识流」的笔法纵入其境,把发生在梅仔坑的古老传奇──或者应该说是人世间普遍存在,随时都可能被挖掘出来却暂时隐藏的事实,像说书人一般娓娓道来,情见乎词;又有剧作家的器局,让梅仔坑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剧场」,搬演了人世间大得不能再大的剧情。这种「纳须弥于芥子」的本事,读者应该是很容易感受到的。
琼玲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往往就是一个,除了第一辑〈老张们〉用了「们」字作一个概念的传达之外;但这一辑有了新的发展;〈阿惜姨〉虽然看似以阿惜姨为主线,但秋月应是另一条主线。这两位受了许多身心煎熬却都能活到八十几、一百多岁的苦命妇人所表现的韧性,让人惊讶!甚至连阿惜姨的媳妇阿珠都活到八十几岁,这难免会让人困惑。我们当然不必引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那一段话来解释这三个妇人的「伟大」,但面对生活艰困和命运乖舛的双重折磨,她们所表现的坚强生命力,并不比被上天赋予大任的大人物逊色。而像阿惜姨、秋月、田哥这类人物,往往就在我们的周边,与其说他们都很「认命」,不如说他们更能「正视」生命;从阿惜姨和秋月这两位相依为命、卑微可悯的老妇人的互动之中,其实可以让人学得很多,譬如那些经常被大人物挂在口边的、诸如「知所进退」之类的道理。
〈驼背汉与花姑娘〉是唯一从篇名就可以确知它是一旦一生的双峰发展,一个只知道默默效忠主子、无怨无忧的驼背汉,一旦和原有花痴的花姑在命运的作弄下成了夫妻,两个形神各有残缺的生命的结合,使双峰合而为一,并抒发了人性最善良真实也最可贵的光辉。
读琼玲的小说,难免会觉得沉重,因为人物的遭遇都是那么不堪。然而无论是〈美人尖〉、〈阿惜姨〉或者〈驼背汉与花姑娘〉,要告诉读者的应该都是故事背后所蕴藏的「人生」和「人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要面对所有人共同生存的人间。怎么样让我们在人间的生活和生命,都能够在自主而有尊严的前提下,切实的经过并尽心的完成,才是重要的,哪怕是艰辛而悲凉的,只要它是真实的。
这是我读琼玲这两部小说的感受和感动,也愿意郑重的表示我的推荐之意!
黄启方
(本文作者为国语日报社董事长、世新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曾任台大文学院暨世新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推荐序4
排演《美人尖》,期待《驼背汉》
「王琼玲教授要出第二本小说了!」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和所有台湾豫剧团的同仁都雀跃欢唿,高兴不已!
初次与王教授会面,是豫剧《刘姥姥》的首演会前。她到高雄文化中心演讲,用投注多年的学术专长,宣传《红楼梦》的精采与不朽;又以「死忠粉丝」的身分,肯定了我与豫剧团队,在舞台上的血汗与奉献。
那场演讲座无虚席、掌声不断。观众们时而被她逗弄得哈哈大笑,时而被她感动到泫然欲泣。我心中不禁暗暗喝采:
「好一个会说故事的人呀!」
不久,这位「很会说故事的人」,真的就用小说《美人尖》说了许多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
「海玲老师,我下笔写《美人尖》的主角『阿嫌』时,心中想的就是您!您一定可以把阿嫌的爱、阿嫌的恨;阿嫌的纠缠、愤怒;阿嫌的战斗、痛苦……演得淋漓尽致。」
「您绝对会让阿嫌活过来──不只活在舞台中、更永远烙印在人们心版里!」
王教授诚诚恳恳又斩钉截铁地对我说。
而我、艺术总监韦国泰先生及评审小组阅读完小说之后,二话不说,就决定演出台湾本土豫剧──《美人尖》,作为庆祝民国一百年的年度大戏了。
当我与编剧刘慧芬教授(文化大学戏剧系主任,编写豫剧《刘姥姥》、《钱要搬家啦!》、京剧《胡雪巖》等)、导演林正盛先生(荣获二○○一年柏林影展「最佳导演奖」、「最佳新人演员奖」等)、朱海珊老师(台湾豫剧团当家小生,第十五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得主)全力投入《美人尖》的排练时,又抽空先拜读王教授即将出版的第二本小说《驼背汉与花姑娘──汗路传奇》。
我深深被田哥与花姑坚韧、乐观的生命所感动,也心疼着阿惜姨刻骨铭心的痛楚与无怨无悔的慈爱。而小女孩阿满所看到的人、所经历的事、所渴求的物质,正是台湾这块土地,在历经中日、国共两大战祸之后,努力挣扎着要站起身来,奋力要跨步走出去时的景象。
捧着小说,我揪着心、红着眼、酸着鼻子,仔细读着……
走上舞台,我痴着心、亮着眼,一声声唱着、扮演着……
王教授用呕心沥血的小说在写小人物、写大时代。
我则用落地生根的豫剧来呈现台湾情、表达乡土爱。
所以,《美人尖》的演出、《驼背汉与花姑娘》的出版,都需要鼓励、支持与指正。
我们期待大家走入豫剧的艺术世界,也走进台湾的「汗路传奇」……
我们都相信,小说与戏剧有着多样的人生、多变的人性,但也有着我们的梦想与未来……
王海玲
(本文作者为台湾豫剧团的当家名角。荣获第四届国家文艺奖戏剧类等多项大奖,唱腔圆润、身段俐落,是享誉全球、得奖无数的全能艺术表演家,更是文武兼备、宜生宜旦的「豫剧皇后」。)
推荐序5
梅山的女儿
梅山旧名「梅仔坑」,有着好山、好水、好乡亲,也有一脉汩汩流动的文学潜流:前有享誉台湾文坛的先进──名小说家张文环先生;后有海崃两岸知名学者──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琼玲博士。
琼玲是我们梅山好山、好水、好乡亲所培育出来的好女儿。其先翁王清泉先生,兼具诗、文、书法三长,「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一生明月;务农、行医、执教、从公,两袖清风」是其一生写照。且因生性耿介,急公尚义,故乡亲们赐予「公道伯」的尊号。
琼玲是公道伯最小的女儿,排行第七,自幼聪颖活泼,担任班长多年,颇有女将之风;成绩优异之外,还时常代表学校参加国语文竞赛,曾获得全嘉义县演讲比赛冠军、南部七县市作文比赛第二。
琼玲自小虽然多才多艺,却又很懂得勤劳与孝顺。课余之暇,常看到她在笋干行内当童工,小小身躯坐在木板凳上,两手忙碌地剥撕着黄笋片,两眼却盯着膝盖上摊放的《孤星泪》或《西游记》,看得津津有味。年年岁暮,王先生应乡亲之邀,挥毫题写春联,琼玲也都随侍在侧。父女俩忙碌的身影,不只有亲情的温馨,也有文学的传承。
嘉义女中毕业后,琼玲就读于东吴大学中文系。寒暑假,必定返乡工读,担任嘉义县公车处的车掌小姐。她随车服务,足迹遍及云嘉地区的山林田野、大小村落,更目睹、耳闻许许多多的风土民情、人生起落。因此,艰苦的工读生活,拓展了她的视野、深化了她的情感,也为日后的创作小说奠下了丰厚的基础。
攻读研究所期间,琼玲以古典小说为研究重心,《野叟曝言研究》一书,是她初试啼声的学术论着。因表现优异,毕业后,即留在母校东吴大学担任讲师。随后专职于世新大学,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近六十万字的《清代四大才学小说》,由国际知名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屡次获学术研究奖项。琼玲在学术与教育路上,从此开始发光发热。
身为梅山的女儿,琼玲有着朴实的精神、高昂的斗志,她完成《古典小说纵论》一书;发表多篇论文于中国的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明清小说研究》上,成为海崃两岸知名的学者;更荜路蓝缕,创立了世新大学中国文学系,担任第一届系主任。
创业维艰,为了建立口碑与特色,琼玲完成了两个跨院校的大型整合计画,一是担任国科会的〈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典藏中心之建立及网路设置计画〉的筹备人及主持人;二是担任教育部〈提昇国语文基础教育计画──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本土的融合〉的撰写人。这两项大型计画,总共获得新台币四千余万的补助款,堪称中文界「不可能的任务」,但琼玲却一口气办到了,真不愧是我们的「梅山之光」!
琼玲身在台北,心却深系故乡。父亲卧病期间,她週週南北奔波,从未懈怠。后来,为了侍奉老母,更毅然转返故乡,任职于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系。她教学认真,是公认的好老师;她孝顺友爱,是王家及梅山的好女儿。
琼玲又完成了《野叟曝言作者夏敬渠年谱》、《夏敬渠与野叟曝言考论》两本掷地有声的着作,在学术研究上,有了可以告慰父母的丰硕成果。活力充沛的她,绝不以此为满足,反倒是奋足奔赴另一条她向往已久的跑道──小说创作。
就读大学期间,琼玲就以小说〈绿卡〉,获得东吴大学的「双溪文学奖」。后来,浩瀚的学术研究、艰困的教育使命,让她得忍痛割爱,暂时压抑住蠢蠢欲动的写作欲望。但是,从小累积的作文天赋、耳闻目见的奇风异俗、百味杂陈的小人物悲欢,早已酝酿成熟,滚烫于胸壑,到了不得不喷薄而出的地步了。
于是,琼玲怀着感恩、敬畏又悲悯的心情,写下了她的《美人尖》及《驼背汉与花姑娘》。
这两本掷地铿锵的小说,内容正是半世纪以来,梅仔坑、台湾、中国大陆环环相扣的繁华与悲凉。
琼玲大量运用「倒叙」、「正述」的交叉综合笔法,营造今昔对比的氛围,用来强调时代变迁中,多重人性的变与不变。从「变」中反思时代的沧桑、人情的凉薄;从「不变」中,肯定人性的淳厚、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故有「为时代留见证、为小人物写悲欢、为台湾画素描」的努力与雄心。
琼玲又大量运用「意识流」的创作技巧,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书写其丝丝隐隐或天崩地裂的悲欢。因此,读来都动人肺腑。
平时忙碌于教学与研究,课余之暇,琼玲曾带着笔记电脑去访问耆老,常跋山涉水去观察草木,更经常为了构思情节、琢磨字句而焚膏继晷、不眠不休……
捧读琼玲的小说,会强烈感受到她对历史真象的探索、对台湾土地的疼惜、对淳朴小人物的悲悯。因此,其创作的笔调,无论是幽默风趣、哀痛缠绵或霁风朗月,她都投注了款款真切的情意。
我身为琼玲的启蒙老师及小学校长,看到她深耕文坛、收获丰硕,内心有着无限的欣慰;得知她饮水思源、回馈故里,将两本小说的永久版税捐赠梅山文教基金会,我和所有的乡亲一样,有着无比的感动。真不愧是公道伯及梅山的好女儿呀!
琼玲!努力写吧!全梅山的乡亲都在为妳加油!
沈耀宜
(本文作者为梅山文教基金会荣誉董事长、前梅山国小校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