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这样的现实,
但我们都有坚持自己的权利。─韩寒
一针见血的时代之声,韩寒文集第二弹──《出发》
他的博文,是这个时代的战声。
他从17岁写下这些文字,十年来让亿万青春沸腾
这些文字是他在新中国独立行走的姿态
他不问路在哪,他的路还长,他已经出发!
全新编选版,台湾独家收录76篇韩寒精采文章:
「我是那第三个人,我始终坚守我的风格。」 ──二○○○
「一个人的独立精神,如果是就靠几本书撑着,那是多大一个废物啊!」 ──二○○三
「爱情这东西,死活是个死,生活这东西,死活都得活,这两个东西一凑合,只能折腾得半死不活。」 ──二○○六
「以前政府做事,从来不问民意,现在政府做事,自己制造民意。」 ──二○○八
「只有以暴制暴,对非法执法的人员动用一切法律允许的工具进行自卫和反抗,这个国家才有文明执法的希望。」 ──二○○九
「一个对内不能和平游行的民族,他的对外任何游行是完全没有价值的,那只是一场集体舞。」 ──二○一○
◆学生韩寒 / 从教育出发
韩寒未完成高中学业,自嘲初中毕业。因为身处求学阶段,他发表了各种「独立」于教育体制以外的文字,他求学阶段完成的创作,从上到下、由里到外,把每个科目,学生老师学校全都细数一番,亦可解读成是他的教育观。「学生韩寒」收录这一系列吹皱文坛及教育界的经典创作,正可说是韩寒博文的前身。
◆博客韩寒 / 从网路出发
2005年在互联网(internet)登记专属博客、发表博文,挟着其犀利文字风采,再辟网路这一新战场。这时期的杂文多触及生活大小事,书写生活也聊聊赛车。而此时的他,正是〈青春〉一文笔下的年轻人,满怀热血着想要认识这个世界。后与白烨之间的现代诗之笔仗,网史称「韩白之争」引爆文坛超级热烈话题。「博客韩寒」看到韩寒大胆、实验地利用网路为发声媒介,一股蜕变为「意见领袖」的力道,蓄势而发。
◆敏感词韩寒 / 从影响力出发
无数次笔战的韩寒,累积了数以亿计的支持者,将韩寒的发言声势抬升至巅峰。甚至有学者断言:「中国若打算关闭韩寒的博客,恐出大乱子。」韩寒自2007年末起,转以公民身分自居的从容视野,谈国际及国家现势。「敏感词韩寒」收录受推举为其鼓舞撼动人心的文字篇幅,内容一针见血,读来酣畅淋漓,中国当局为此多次删文,韩寒成了敏感词。
作者简介
韩寒
1982年9月23日出生于中国上海,《时代》杂志称他「被普遍认为是出生于中国向世界开放这一代人的领袖」。
高中一年级时(1999年),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中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之后期末考七科都不及格因而留级,经媒体报导后引起舆论对「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
首部发表的小说是反映他个人在国三学生生活的《三重门》,至今累计发行200万册,创下中国小说近20年销量最高的纪录,也一举将韩寒捧成80后代表作家。之后,他陆续发表散文集《零下一度》、《通稿2003》、《就这么漂来漂去》和《杂的文》,小说《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及《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等作品,并于2010年10月在台湾出版第一本繁体版杂文集《青春》;同时因为个人兴趣,决定成为职业车手,也因此减少出版活动,但转而透过博客(部落格)发表时评文章及抒发心情文字,其中不少文章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甚至论战。
★ 《亚洲週刊》2009年风云人物
★ 《新世纪周刊》2009年年度人物
★ 《时代》杂志:「韩寒是中国文坛坏小子。」、「地球上最受欢迎的博主之一。」
★ 北京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全中国教授的影响力加起来比不上一个韩寒。」
★ 至2010年12月7日为止,韩寒的新浪博客访问数达到4亿3893万人次!
韩寒繁体中文部落格(新经典文化经营)iamhanhan.pixnet.net/blog
推荐序 韩寒是中国迷惘中的希望 文/黎智英
自序 出发不算什么 文/韩寒
◆学生韩寒
第三个人 / 文学啊文学 / 穿着棉袄洗澡 / 北京时间 / 专家 / 旅途愉快 / 速度生活 / 叫你的家长来一趟 / 崇高的学校 / 操之过急的军训 / 「居然」还是「竟然」 / 问题大学生 / 对我而言,数学学到初二就够了 / 不务正业的学生 / 历史不是强记 / 英语能衡量人的素质? / 所谓班干部 / 精神压力与精神独立 / 招生规则怎么遵守 / 写作与赛车
◆博客韩寒
迂腐的,傻的,玩弄民间感情的,劳财伤命的奥运会五怪 / 关于王菲和李亚鹏的房子和王菲花大钱生孩子 / 我们一直错怪了张艺谋 无极观后感 / 薄薄两毫米,总有一款适合你 / 谢霆锋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若多情死得早 / 二十年 / 金毛木木 / 开奔驰宝马的女大学生都是好样的 / 踩死人总是不对的 / 一分一分去 / 假正经 瞎操心 / 文坛是个屁 谁都别装逼 / 对世界说,什么是光明和磊落 / 文学群殴学术造假大结局,主要代表讲话 / 车手性格 / 你为什么比我贵? / 三个中年男人 / 今年烟花特别多 / 今年最恶搞事件 / 最好的事情 /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吴友富做的学问 / 脆弱的教授 / 王朔? / 小不点的大不列颠 / 我这文章哪有非法字元了? / 最近的一些安排
◆敏感词韩寒
社会退步和政府敲诈 / 关于社会抚养过我什么 / 中国的国旗太坚挺 / 决定起诉《上海青年报》和《广州日报》 / 这想像力 / 强烈要求世界像朝鲜一样 / 生而为小孩吹牛 / 没头脑还不高兴 / 驯化和孵化 / 人家明明是很单纯的 / 重大好人好事 / 最贵的一次出台 / 五毛现形记 / 杭州的交通事故 / 这个国家将迎来国庆,这个城市将迎来世博 /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 这些狗真麻烦 / 我只是在猜想 / 中国官员必修课之第一讲 <兰州悲剧> / 我去哪里找,像你那么好 / 陌生人的来信 / 而你们在怕什么 / 那些洗不干净的葱们 / 游行的意义 / 二○一○年十月八日
◆最初的韩寒(韩寒投稿及比赛创作)
傻子 / 求医 / 杯中窥人
◆附录:韩寒笔战删文全纪录
读懂韩寒杂文的两大关键字:笔战及和谐
推荐序
韩寒是中国迷惘中的希望
文 / 黎智英
第一次看韩寒的书,我惊叹----我惊叹这年轻人的才华;第二次看韩寒的书,我惊悲----我想问,为什么中国的文化环境,要迫使他将才华用在扮演伟大魔术师胡迪尼( Harry Houdini ),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姿态出现?!
读韩寒的文章,我同时看到「河蟹」下中国的悲哀和希望。2010年10月8日,这一天,韩寒的博客祇贴上一对苍白中空的引号,除了这对标点符号,甚么字都没有。那天,中国公民首次获颁诺贝尔和平奖,但中国人却连刘晓波三个字都不能说、不能写,岂不悲哀?在这个只能以沉默揭示真相的国度,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肯冒险讲真话的人。韩寒就是这样的人,犹有甚者,在他身上,我看到长期专制霸权下的中国人,培养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幽默,就像那对中空的引号 “ ”────无声的抗议,沉默的吶喊,刺眼的留白,刺骨的嘲讽;不待言。
就像是荒烟蔓草之中,乍然出现的一块晶莹剔透的璞玉,韩寒以罕见的自在、开放、悲悯、直率和顽皮,在一群迷惘的中国人里照出了希望。
看他的书你不会哭,你会笑,因为他写的人物在无情又无助的现实生活折腾中,以无奈但诙谐的风度出现,让人忍俊不禁,顾不得心底抽搐着的阵痛。他是敏锐的社会观察家,但他并非以旁观者抽离的冷静来透视世情,他的同理心炽热地感触到受难者心中的每一滴血。他并不控诉,他只是将血淋淋的事实暴露在你面前,准确写出这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希望这些事实的检验令人们都醒悟。让中国的新世代终有一日得以从这样里醒悟中────出发!
自序
出发不算什么
文 / 韩寒
这是在台湾的第二本散文集,想来里面的文章真的很散,这些都是从2005年到2010年之间的内容。上一本叫《青春》,这一本叫《出发》。我个人并不喜欢出版社提出的这个书名,一度想修改,但因为正好在广东比赛,想起来的时候已经下厂印刷。出发对于我来说只是一段未知旅程的起点,出发并不是瞄准目标扣动扳机那一剎那的子弹,而是撞到墙壁不知所踪的一次折射。我的故乡在上海的海边,除了投海的方向,我们总是在不停的向着每个方向出发,包括我身边的朋友,仿佛离开故乡背弃现世是每个男人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所以,我更喜欢在原地晒晒太阳,等待所有的人回来,包括我自己。出发不算什么,无论你是好人还是傻逼放之四海都一样尽显本色,能回去才是重要的。回想一下路途上,如果世界上真有后悔药,反正我肯定会吃到药物中毒。
是为序。
我平常阅读的涉猎比较广,但很少有书能让我有如此深刻的共鸣。《出发》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隐藏的想法和感受。它并没有给我具体的“行动指南”,而是更侧重于一种“认知”的提升。我喜欢书中对于“勇气”的定义,它并不是那种不顾一切的鲁莽,而是一种在清晰认识到风险之后,依然选择前进的智慧。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舒适区”,然后思考,是否应该勇敢地迈出一步。它并没有强迫我去改变,而是通过一种引导性的方式,让我自己去发现改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评分《出发》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人静谧的夜晚,独自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星空,然后任由思绪飘远。它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目的地,也没有告诉我应该如何到达,但它却让我感受到了“出发”本身的意义。我喜欢书中那种淡淡的忧伤,又带着一丝温暖的笔调。它让我明白,人生的旅途,并不总是阳光明媚,也会有阴雨绵绵,但正是在这些风雨中,我们才能够变得更加坚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回忆”的章节,它并没有让我沉溺于过去,而是告诉我,如何将过去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种处理方式,让我觉得既真实,又充满了希望。
评分这本《出发》真是太触动我了,尤其是在这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时代。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跟一位老朋友对话,他没有给我具体的答案,但他却教会了我如何去寻找答案,如何在那片迷茫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书里没有那些励志鸡汤式的口号,更多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思考,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我记得有一次,我正为工作上的瓶颈感到沮丧,翻到书中关于“选择”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些故事,一些哲人的观点,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理解每一次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以及那些我们以为是“错误”的决定,也许正是在为我们铺设另一条更宽广的道路。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感觉非常舒服,因为我知道,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我手中,而这本书,更像是给了我一把探索内心世界的地图,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些隐藏的宝藏。
评分《出发》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品尝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入口微苦,但回味无穷。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荡气回肠的赞美诗,但它却有一种沉淀下来的,淡淡的哲学韵味。我喜欢书中关于“等待”的论述,它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停滞,而是一种积蓄力量,伺机而发的智慧。我们常常急于求成,却忽略了时机的成熟。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时候,“等待”本身也是一种“出发”。它鼓励我去耐心,去观察,去等待那个最适合的时机,然后一击即发。这种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对于那些过于理性、过于说教的书籍,我通常会敬而远之。《出发》这本书,却让我改变了看法。它虽然充满了哲思,但却用一种非常温和、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表达出来。书里没有生硬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体验的感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改变”的论述,它并没有强调一夜之间的巨变,而是更注重那种一点一滴的,持续性的成长。这种观点,让我觉得非常现实,也非常有可行性。它鼓励我去拥抱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去发现那些不经意间的变化,然后从中汲取力量。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耳边轻轻地诉说,而不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在课堂上训话。
评分第一次接触《出发》,就被它那种独特的哲学思辨所吸引。它不像一般的散文那样轻描淡写,也没有小说的那种强烈的戏剧冲突,但它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作者在书中探讨的,是关于“方向”的意义。我们常常在人生的道路上奔波,但有多少人真正停下来思考过,自己究竟要往哪里去?这本书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它却通过一系列的发人深省的讨论,引导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随波逐流”与“主动划桨”的对比,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没有选择,而是我们选择了安逸,选择了不去思考。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那些一直以来模糊不清的角落。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出发》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给我一个具体的“人生剧本”,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我喜欢书中关于“孤独”的解读,它并不是一种悲伤的境地,而是一种与自我对话,与内心深处沟通的宝贵机会。在喧嚣的世界里,能够找到片刻的宁静,与自己独处,然后从内心获得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出发”。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孤独”的价值,也让我更加勇敢地去拥抱它。它并没有让我变得更加外向,而是让我更加珍视内心的丰盈。
评分《出发》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不是那种会去追捧流行书籍的读者,但这本书,却让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它所探讨的,是关于“重新开始”的勇气,那种即使面对未知,依然敢于迈出第一步的决心。我记得书中有提到,每一次的“出发”,并不一定是去往一个全新的地方,有时候,它可能只是一个心态的转变,一个看待事物角度的调整。这种诠释,让我觉得非常贴切。我们常常被过去的经验所束缚,不敢轻易打破现有的平衡,但这本书,却像一位温柔的导师,鼓励我去打破那些僵化的思维模式,去拥抱那些未知的可能性。它让我明白,即使跌倒,只要还能站起来,就永远有机会重新出发。
评分读《出发》的过程,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它没有给我预设的剧情,没有让我去跟着角色一同经历惊心动魄的冒险,但它却在我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我喜欢它那种淡淡的忧伤,又带着一丝坚韧的笔触。仿佛作者并不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在记录一种状态,一种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挣扎,然后终于鼓起勇气的瞬间。尤其是书中关于“过去”的论述,它让我明白,我们并不是被过去所定义,而是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然后看向未来。那些曾经的伤痛,那些不完美的经历,都可以成为滋养我们成长的土壤,而不是将我们束缚住的枷锁。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品味其中的句子,就好像咀嚼一块陈年的巧克力,越是回味,越能尝出其中的甘甜与醇厚。
评分《出发》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沉静的力量。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常常感到疲惫不堪,甚至有些迷失。而这本书,却像是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得以停下来,喘息,然后重新审视自己。它并没有教我如何变得更强大,而是告诉我,如何在脆弱中找到坚韧。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关于“告别”的艺术。它并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告别,而是一种悄无声息的,内心的放手。这种描述,让我感同身受。我们生命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告别,无论是告别一段关系,还是告别一个过去的自己,都需要勇气和智慧。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样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