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了这十二年间,陆续刊登在北美《世界日报》副刊和家园版的文章,书写几十年来的移民生涯,幸福温馨的家庭生活,实则是费尽心力经营出来的,篇篇都是有感而发,所写的虽然是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心路历程,却间接反影第一代华人,在美国讨生活遭遇的甜酸苦辣和文化冲击。
岑霞以敏锐的眼光来观看身边耳熟能详的事,写来丝丝入扣,没有装腔作势,没有无病呻吟,并且用情用心,因而不论遣词造句,铺陈承接,都做到细密精准,极具感染力。
作者简介
岑霞
本名李碧霞,在香港长大及受教育,旅居美国四十年。曾任教师、文员、房地产经纪,后经营礼品店直至退休。业余时写作,作品常登载于北美《世界日报》,并将多年来发表之文章结集出版《人在美国》。曾参与编辑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二十周年纪念文集《文情心语》及《洛城作家文集》。现任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理事。
自 序 爬格子甘苦
推荐序 我家嫂子∕古冬
推荐序 我的另一半──太座投稿记∕张炯烈
卷一
Welcome to America
他们都是美国人
白卡的代价
送礼
周末小店
咖啡故事
愈帮愈忙
摩登时代
生不逢视
把垃圾送给他们
求助无门
保险情结
谁是外国人
卷二
家有武痴 57
老爷的菜单 61
牧羊人的眼睛 63
火车上 65
包伟湖观岩赏石 69
赖床 73
携手看夕阳 75
敬谢不敏 77
我家鱼丁旺 81
惜物 85
搭公车游欧胡岛 87
学舞记 91
牵手情 93
卷三
吃晚饭 97
剩菜 99
自讨苦吃 101
有事老妈服其劳 103
嫁女记 105
谢谢你,女婿 107
丈母娘的私房菜 109
女儿离家时 113
女儿回家时 115
快乐空巢族 117
天下父母心 119
卷四
母亲的老火汤 125
外刚内柔慈母心 127
有弟弟真好 129
给婆婆送饭 131
农历年与圣诞节 135
有相为证 137
忆二姨 139
浑然忘年 141
一杯水的故事 145
改名换姓 147
镜框里的合家欢 151
卷五
退休遐想 157
怀旧 159
赶流行 161
听尽人生百态 163
熟不拘礼 165
846 167
得失之间 169
与邻为善 171
讨回公道 173
这本文集更好 175
钱的联想 177
附录 张炯烈先生散文
食物恐惧症 183
e-Bay生涯 187
精气神 191
新闻狂想曲 195
良民难为 199
跋 美好的人生画面∕蓬丹 201
读到《人在美国:Welcome to America》这个书名,心里涌现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美国”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各种新闻、电影、歌曲,都不断地勾勒出这个国家的形象。陌生是因为,我们对“生活”在美国的真实状态,往往只有片段式的了解,缺乏一种整体性的感知。我一直很好奇,在美国,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模式是怎样的?我们台湾人很重视朋友间的聚会,经常一起吃饭、唱歌、聊天,这种亲密感在美国是否同样存在?还是说,他们更倾向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交圈?书中会不会描写一些,关于如何在当地建立社交网络,拓展朋友圈的经验?比如,通过兴趣小组、社区活动、或者工作关系,来认识新朋友。我特别关心那些,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如何排解孤独感,如何找到归属感。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生活中,寻找情感慰藉和支持的建议?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社区”的概念很感兴趣。美国的社区划分和运作方式,与台湾有何不同?人们是如何参与社区事务,以及如何在社区中获得归属感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美国社会的另一面,不是那种光鲜亮丽的,而是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那些平凡的喜怒哀乐。
评分《人在美国:Welcome to America》这个书名,总能让我想到那些充满活力的“艺术”和“文化”景象。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流行文化的重要输出国,从音乐、电影到艺术展览,都充满了吸引力。书中是否会介绍,在美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它们是如何在美国社会中传播和发展的?我特别好奇,那些在美国的华人,是如何看待和参与当地的艺术文化活动的?他们是否会尝试将中华文化与美国文化融合,创作出新的艺术形式?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生活方式”的探讨很感兴趣。美国人的生活节奏、休闲娱乐方式,与台湾有何不同?他们是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享受生活,寻找乐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在美国,除了工作和学习之外,还有哪些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它是否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个国家多元而充满活力的文化面貌。
评分《人在美国:Welcome to America》这个书名,总能触动我心中那份对未知的好奇。我对美国社会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它那种鼓励“个性”和“独立思考”的氛围。在台湾,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合群”,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而美国似乎更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美国,如何培养和展现自己的“个性”?它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在教育、职场、甚至社交场合,更自信地表达自己观点,并坚持自己想法的经验?我特别好奇,那些在美国成功人士,是如何平衡“个人主义”和“社会责任”的?他们是否会参与社区服务,或者为社会公益贡献力量?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自由”的探讨很感兴趣。美国的“自由”概念,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它是否意味着不受约束,还是在规则框架下的自主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在美国,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是如何巧妙地平衡的。它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这样一个强调个性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
评分《人在美国:Welcome to America》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对遥远国度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美国那种开放、自由的社会氛围充满好奇。我们台湾的教育体系,相对来说是比较强调循规蹈矩,而我了解到美国在教育和职业发展上,似乎更鼓励创新和冒险。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种教育和思维模式,是如何塑造出美国人的性格和行为的?书中是否有关于教育体系的对比,比如美国的学校教育,与台湾的教育有何不同?在美国,年轻人是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那些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是否会被详细地描述出来?我特别想知道,对于那些从台湾过去,或者有类似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能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它是否能帮助我们提前预设一些可能遇到的困境,并找到应对之策?例如,在美国的职场文化中,沟通方式、工作伦理、以及晋升机制,这些方面是否存在与台湾截然不同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美国职场上,更好地展现自己、融入团队的实用信息。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创新”和“创业”的探讨很感兴趣。美国一直被认为是创新的沃土,这本书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在美国实现创新想法,或者创业的经验和教训?
评分这本《人在美国:Welcome to America》的书名,实在太有亲切感了!光是看到这几个字,就好像闻到了刚出炉的星巴克咖啡香,还有那种第一次踏上陌生土地,心跳加速又带点紧张的情绪,一股脑儿全涌上心头。我个人在台湾生活了这么多年,也曾有过许多关于“出去看看”的梦想,总是在脑海里勾勒出美国那幅巨大、多元又充满机会的画面。我一直很好奇,到底在美国生活,跟我们从小在台湾接收到的文化信息,有多大的差异?那些美剧、好莱坞电影里描绘的生活,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写照?这本书会不会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窥见美国人真实的生活肌理?从买菜、缴税、看病,到融入社区、建立人脉,这些最基本却也最挑战人的日常,我尤其好奇。毕竟,我们台湾人习惯了人情味浓厚的社会,面对美国那种更注重个人隐私、规则分明的社会,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族裔在美国的生活状态?例如,华人社区在美国的发展,他们如何保留传统文化,又如何在美国社会扎根?书中对于“美国梦”的描绘,是否会破除一些浪漫的幻想,而呈现出更实际、甚至有些残酷的一面?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就实现所谓的“美国梦”,背后可能付出了多少汗水和牺牲,这才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不是冷冰冰的旅行指南。它能否捕捉到美国人民最细微的情感,那些喜怒哀乐,那些为了生活而奔波的日常,那些小小的成功和挫折,而这些,往往才是最动人的故事。
评分刚拿到《人在美国:Welcome to America》这本书,内心真是百感交集。说实话,台湾社会的生活节奏跟美国比起来,可能在某些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更习惯于集体主义,遇到事情大家一起想办法,而美国似乎更强调个人主义,鼓励独立思考和行动。我一直很好奇,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一个人要如何在异国他乡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它不仅仅是找到一份工作,解决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个全新的环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归属感。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美国社会在“多元文化”方面的实际操作?我们常说美国是个大熔炉,但现实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否真的能够和谐共处?是否存在一些隐性的隔阂和挑战?我特别关注那些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华人,他们是如何看待这种“文化冲击”的?他们又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文化认同的平衡点?这本书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甚至是一些刻板印象的经验?毕竟,这些都是我们在出国前,最常感到焦虑的方面。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理论。我想知道,一个人如何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在美国找到自己的“家”。它是否能让我们感受到,即使身处异乡,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和依靠?
评分《人在美国:Welcome to America》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想到了那些怀揣梦想,漂洋过海去闯荡的先行者。我一直觉得,美国社会在“机会”方面,可能比我们台湾有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我也知道,抓住这些机会,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智慧。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在美国,什么样的“机会”是真实存在的?它是否会揭示一些,我们外界所不了解的,关于职业发展、创业、或者教育方面的“潜规则”?我特别好奇,那些成功的华人,是如何在美国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并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的?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竞争”的探讨很感兴趣。美国社会似乎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这种竞争的本质是怎样的?它是否会让人感到压力巨大,还是能够激发个人的潜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呈现出,在美国,个人奋斗与社会机遇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它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美国这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
评分《人在美国:Welcome to America》这几个字,让我立马联想到那些在美国的“美食”和“购物”体验。我们台湾人对吃和买,都有着相当的热情,而美国作为一个消费大国,一定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在美国,有哪些值得品尝的“特色美食”?这些美食的口味、烹饪方式,与台湾有什么不同?同时,我也对美国的“购物文化”非常好奇。从大型连锁超市到特色小店,它们在商品种类、价格、服务等方面,与台湾有什么差异?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在当地找到高性价比的商品,或者体验独特的购物乐趣的经验?我特别关心那些,对于新移民来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和“购物需求”。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在美国,如何经济实惠地吃到好吃的,以及如何淘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的实用建议?
评分《人在美国:Welcome to America》这个书名,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美国的“新移民”们,如何在新的土地上,摸索着前进。在台湾,我们习惯了清晰明确的社会规则和流程。而据说,美国的社会运作方式,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加复杂和不确定。书中是否会详细地解析,在美国的“法律法规”和“社会规则”?比如,交通规则、租赁合同、税务申报、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潜规则,这些方面是否存在与台湾截然不同的地方?我特别关心那些,容易让新移民感到困惑和不适的“细节”。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避免触犯法律,或者如何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美国社会规则的建议?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社会公正”的探讨很感兴趣。美国社会在种族、性别、贫富差距等方面,一直存在着各种议题。书中是否会涉及到这些方面,并描绘出,普通人在这些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临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做出明智选择的指导。
评分《人在美国:Welcome to America》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我对美国社会一直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态,既向往它的自由开放,又对它潜在的挑战感到不安。特别是在“生活成本”方面,我们台湾的房价和物价,虽然也不算低,但相对于美国的某些大城市,可能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书中是否会详细地分析,在美国不同城市的生活成本?比如,租房、交通、食品、医疗等方面的开销,与在台湾的对比是怎样的?这对于正在考虑移民或者长期居住在美国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我特别好奇,在美国,普通家庭是如何进行财务规划和管理的?他们是否有特殊的储蓄习惯,或者投资方式?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在美国合理消费、理性理财的经验?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福利体系”的探讨很感兴趣。美国的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体系,与台湾的国民健保制度,在运作方式和覆盖范围上,有哪些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哪些实际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复杂的福利体系中,更好地保障自己权益的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