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寿裳是战后台湾文化重建的「领航者」,也是台湾大学中文系首任系主任。一九○九年留日归国,之后深受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倚重,历任教育界要职;一九四六年夏,他应好友陈仪之邀,赴台湾主持战后台湾的文化重建工作,无论是任职台湾省编译馆,抑或台湾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任内无不戮力兴废,成果有目共睹。本书收录他在台湾时期散见于各刊物的研究与评论文字,以及《鲁迅的思想与生活》和《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两部专着,完整呈现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许寿裳(1883-1948)
字季黻(或季茀),浙江绍兴人。一八九九年,入绍兴中西学堂就读,一九○○年转入杭州求是书院,受业于宋平子门下。一九○二年九月,以浙江官费赴日本留学,其后结识同是浙江官费留学的同乡鲁迅和陈仪,此后三人的深厚友谊至死不变。一九○三年,主编浙江同乡会志《浙江潮》,鼓吹反清革命,影响中国留学生甚鉅。一九○四年三月,自弘文学院毕业,并再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史地科就读,一九○八年毕业。一九○九年返国从事教育工作,历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一科长、江西省教育厅长、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中山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干事兼文书处主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一九三七年,抗战军兴,许寿裳受聘为西安临时大学史学系主任兼教务委员。一九三八年,西安临时大学改名西北联合大学,许寿裳兼任法商学院院长,不久,因受到教育部长陈立夫干涉,愤而辞去院长之职,专任史学系教授。一九三九年,西北联合大学改组为西北大学,许寿裳辞职,任教于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授。一九四○年春天,应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成都)之邀,担任庚款讲座教授。一九四一年夏天赴重庆,担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简任祕书。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寿裳担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旋应时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长官的好友陈仪之邀,前往台湾担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二二八事件后,因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改组,陈仪离职,台湾省编译馆撤废,许寿裳转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隔年二月十八日于台湾大学教员宿舍遇害。
编者简介
黄英哲
台湾嘉义人。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博士,现任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兼大学院中国研究科教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访问学者。
主要着作:专着有《台湾文化再构筑1945-1947的光和影:鲁迅思想受容的走向》(日文,东京:创土社,1999)、《「去日本化」「再中国化」: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中文,台北:麦田出版,2007)。合编着有《台湾的大东亚战争:文学.传媒.文化》(日文,东京:东大出版会,2002)、《记忆台湾:与帝国的相克》(日文,东京:东大出版会,2005)、《文本跨界:东亚文化文学研究新尝试》(日文,东京:研文出版,2008)、《台湾女性史入门》(日文,京都:人文书院,2008)、《华丽岛的冒险》(中文,台北:麦田出版,2010)、《帝国主义与文学》(日文,东京:研文出版,2010)等。
许寿裳在台时期的思想理念与关怀议题。
许寿裳—战后初期台湾文化重建的领航者(代序)∕梅家玲 1
导读:许寿裳与台湾(1946-1948)∕黄英哲 5
一、 鲁迅研究
鲁迅的思想与生活 41
自序 43
鲁迅的人格和思想 45
鲁迅的精神 52
鲁迅的德行 58
鲁迅和青年 61
鲁迅的生活 65
怀亡友鲁迅 83
关于〈弟兄〉 92
《鲁迅旧体诗集》序 96
《鲁迅旧体诗》跋 98
《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 99
跋 鲁迅讲演手稿—娜拉走后怎样 103
鲁迅的避难生活 104
鲁迅和我的交谊 109
鲁迅的游戏文章 114
二、国语教育
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 121
第一节 叙言 125
第二节 学习国语应注意之点 125
第三节 学习国文应注意之点 128
教授国文应注意的几件事 175
对于本省今后语文教育的一点意见 182
研究国学应走的途径 185
三、时论
招 待新闻记者谈话--省编译馆的旨趣和工作 190
台湾省编译馆的设立 193
孔子的生平事略及其学说 197
台湾文化的过去与未来的展望--九月五日对本团全体学员精神讲话 201
台省编译事业的拓荒工作 204
新台湾与三民主义的教育 208
国父孙中山先生和章太炎先生--两位成功的开国元勋 212
第二诞生期和第三诞生期--告台湾全省的青年 233
台湾需要一个新的五四运动 237
中国民族精神的中心 240
新年展望和台湾大学校歌歌词 244
三百年前台湾破荒的伟人沈光文—海东文献,推为初祖 247
四、学术论着
《台湾学报》发刊辞 252
摹拟与创作 254
《敦煌祕籍留真新编》序 259
重刻《台湾杂咏》序 265
俞曲园先生的教育功绩 266
俞曲园先生的思想 269
王通和韩愈 275
《 敦煌祕籍留真新编研究》--《尚书》〈盘庚〉、〈微子〉二篇 280
李慈铭〈秋梦〉乐府本事考 290
附录
许寿裳台湾时代年表∕黄英哲 306
《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编辑说明∕黄英哲 324
序言
许寿裳-战后初期台湾文化重建的领航者 梅家玲
在现代教育文化史上,许寿裳绝对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早自一九○九年留日归国起,他就深受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倚重,历任教育界要职;一九四六年夏,他应好友陈仪之邀,赴台湾主持战后台湾的文化重建工作,无论是台湾省编译馆,抑是台湾大学任内,无不戮力兴废,成果有目共睹。不幸的是,一九四八年二月,他在台北住处遇害身亡,毕生致力的教育文化事业至此划上句点。战后初期,台湾政局风雨动盪,草木皆兵,许寿裳的亡故,是否隐含了不为人知的政治因素,固不得知;然而国府迁台至今,除了一九七五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其手稿《中国文字学》出版外,台湾不但没有他的其它着作出版,学界对于他的认识及研究也十分有限,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作为鲁迅、陈仪的挚友,许寿裳过去未曾受到两岸学界应有的重视,原因或许不难理解:在大陆,许寿裳长期为鲁迅的身影所覆盖,学界对他的定位,往往只是「鲁迅的好友」,忽略了他本人的学术与教育成就;再者,他最后过世于台湾,缘于两岸分立,其人其事自是不便多论;而在台湾,他受陈仪之累,尽管多所 作为,却始终被避而不谈,讳莫如深。
但事实上,当我们重新回顾许寿裳与台湾的关系,便会体认到,他的种种作为与努力,实在是不容抹杀。甚至于,说他是战后初期台湾文化重建的「领航者」,应不为过。由于具有留日背景,又于学界早孚重望,许寿裳赴台之后,立即被委以省编译馆馆长一职,投入并主导当时的文化重建工作。他深知语言与文化教育对于当时台湾的重要性,而过去日人在台湾研究方面的累积成果,也值得借鑑与延续,因此任职期间,大力延揽了程璟、谢似颜、朱云影、袁珂、李霁野、李何林、杨云萍、国分直一、池田敏雄等中日学者专家,分别负责编纂学校教材与社会读物、翻译学术名着与文学名着,同时整理战前日本学者的台湾研究成果。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不仅出版图书二十余种,另有三百余万言的文稿已编译初成;只可惜编译馆因陈仪去职而遭裁撤,未竟全功。尤其是,他规划出版「台湾研究丛书」,筹办学术性刊物《台湾学报》,也都因此中辍,令人扼腕。即或如此,已充分显示:在百废待举的战后初期,许寿裳是如何身体力行,率先以重建文化、重视台湾研究的先驱姿态,为台湾做出具体的贡献。
离开省编译馆之后,许寿裳于一九四七年六月接任台湾大学中文系首任系主任,这不仅是他教育事业的另一个开始,先前编译馆时期未竟的教育文化理念,也随之进入学院,成为台湾大学语言与文化教育实践的核心。台湾大学刚从日据时期的帝国大学改制而来,各项制度亟待调整转型。许寿裳来校未久,即为台大写作校歌歌词,激厉学子,凝聚师生向心力。为了推行国语并提昇学生的语文能力,他与同系教授魏建功分别编选《大学国文选》和《大学国语文选》,作为全校统一的国语文教材;为了奠定中文系未来的发展基础,他添购中国文学图书,规划成立专业研究室,参考北大、清华,订定中文系课程标准,同时倡议文学院出版学术刊物,以利研究。据台静农教授所述,「(先生)遇害前一日,还是苦心的筹画国语问题、国文问题,以及图书的整理」。凡此,皆可看出:对于台大以及中文系,他同样是多有建之功,并且鞠躬尽瘁,死正是如此,台湾大学出版中心的「台湾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丛书」,以《许寿裳日记》与《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作为文献资料系列的首发之作,因此别具意义。《许寿裳日记》详尽地呈现了一九四○年八月至一九四八年二月之间,许寿裳的生活点滴。从抗战时期的成都重庆,到光复后的台北;从个人的读书写作、家族成员互动,到协助政府推动教育文化工作、与长官同事间交游往返,所记所述,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收录散见于各刊物的研究与评论文字,以及《鲁迅的思想与生活》和《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两部专着。专着虽然早年曾分由台湾文化协进会和省编译馆刊行,现已绝版多年,汇集为一书,将可完整呈现许寿裳在台时期的思想理念与关怀议题。
而《日记》与《文集》同时出版,不仅将有助于开展日后学界的相关研究,就台湾大学而言,则一方面是借此追怀师长,向前辈致敬;另一方面,也意味了「台湾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丛书」,将秉持着许寿裳当年的精神,继续为推动台湾研究而努力。《许寿裳日记》与《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都由日本爱知大学黄英哲教授负责主编,黄教授长期蒐集许寿裳史料,是海外学界致力于许寿裳研究的专家。《许寿裳日记》曾在他及北冈正子教授、秦贤次先生共同合作下,于一九九三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东洋学文献中心出版。由于该机构的出版品是非营利性出版,只赠送给和东京大学合作交流的日本国内外大学、研究机关及少数研究者,流通非常有限。这次经由他及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主任、副馆长的陈漱渝先生再次审阅校订,内容将更形完整精实。而为了编辑《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黄教授上穷碧落下黄泉,爬梳了许多台湾早年报刊,为所蒐集整理出的各类篇什一一编制着作年表,并且撰写〈导读:许寿裳与台湾〉长文,详尽且深入地论析了许寿裳之于台湾研究的意义,用心令人感佩。在此,我也要对他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与谢意。
(作者为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台湾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主编)
《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许寿裳先生的名字,在台湾的近代史学界,一直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本书,更是让我能够如此贴近地,感受他那个时代的思考和情怀。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当时台湾社会各个层面,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他没有简单地将历史割裂开来,而是呈现了一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书中有几个章节,详细地探讨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台湾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以及这些变迁对台湾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这种宏观而又细致的分析,让我对台湾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翻开《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我是在一个雨天,窝在书房里,静静地阅读这本书的。许寿裳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他记录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更多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思想和生活点滴。我特别被其中一段关于台湾民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适应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文化习俗的描述所吸引。他没有简单地将这种文化视为“被同化”或“抵抗”,而是呈现了一种复杂而动态的融合过程,其中包含了妥协、创新,甚至是一种别样的生命力。 我反复读了几遍书中对当时学校教育的描写。那时候的教育,与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教育模式截然不同。它承载了更多的历史使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民族精神的唤醒。许寿裳先生以他教育家的视角,深刻地剖析了这些教育实践背后的理念和目标。我想,这对于我们今天反思教育的本质,如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化自信的下一代,提供了非常宝贵的镜鉴。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历史学者的,更是给每一个关心台湾这片土地的人的。
评分《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深刻的精神洗礼。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政治事件上,更要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许寿裳先生在这本书中,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敏感和关怀,记录下了那个时代台湾社会的细微之处。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当时台湾文学艺术发展的探讨。他不仅仅是列举作品,更是深入分析了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心态,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台湾的文化创新,看到了艺术家们如何在有限的创作空间里,表达自己的声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的土壤之中,并反过来滋养着社会。
评分读《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时空的穿越。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台湾社会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无疑是解开这些好奇的钥匙。许寿裳先生作为一位身处其中的亲历者和观察者,他的视角是如此的独特和珍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些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印象深刻。他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复杂的议题,而是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态度去审视。 其中有几个章节,详细描述了当时台湾知识分子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中的思考和选择。这些文字,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彷徨、挣扎,但也看到了他们对理想的坚持和对未来的憧憬。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学者间的通信,朋友间的聚会,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图景,以及他们彼此间的精神支撑。这种群体性的思考和行动,对于理解台湾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拿到《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时,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许寿裳先生的名字,在台湾的文化界和学术界,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本书,更是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他那个时代的智慧和思考。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台湾社会变迁的论述所吸引。他没有简单地用“进步”或“落后”来定义,而是呈现了一种复杂而多维度的发展过程。 书中的一些章节,详细描述了当时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这种发展对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他观察到的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人们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所产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台湾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许寿裳先生作为一位身处关键历史节点的重要人物,他的观察和记录,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于当时台湾知识分子群体精神面貌的刻画。 他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学术成就,更关注他们在动荡时代下的思想挣扎和人生选择。书中有一些关于学者间的通信和交流的记载,让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这种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深入洞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台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拿到这本书,我真的是一种既惊喜又带着点怀旧的心情。许寿裳先生这个名字,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生活过,或是对台湾近代史、文学史稍有了解的人来说,绝不陌生。他是那个时代重要的学者、教育家,更是那个时代洪流中一位观察者和记录者。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的窗,让我们能够窥见那个年代台湾的真实样貌,从文化、教育到社会风貌,都仿佛跃然纸上。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日据时期台湾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描绘。许寿裳先生以他敏锐的笔触,细致入微地勾勒出当时台湾学者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在异族统治下保持民族文化意识。那些关于学校的设立、课程的编排,乃至学者们日常的学术交流,都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书中的一些片段,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努力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这是一种多么不容易的精神力量。我想,这对于我们今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反思文化传承的意义,有着深刻的启示。
评分《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许寿裳先生的文字,总是有着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让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当时台湾教育理念的探讨。他对于如何培养一个独立思考、富有民族精神的下一代,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 他详细地分析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困境。我从中看到了他对于传承中华文化的执着,以及他对台湾这片土地上,未来的期许。书中的一些例子,比如他对某些教育家的评价,以及对某些教育政策的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反思。
评分拿到《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的时候,我的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是对一位伟大史学家的崇敬,另一方面,是对那个时代台湾的深深好奇。许寿裳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一种极为真实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台湾社会结构和文化风貌的细致描绘所吸引。他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更是在描绘生活,描绘人的生存状态。书中有几个章节,深入探讨了当时台湾民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在文化的碰撞中,寻找自己的定位。这种对普通人生活状态的关注,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
评分当《许寿裳台湾时代文集》这本书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许寿裳先生的名字,在我学生时代,就已经是如雷贯耳的了。这本书,仿佛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台湾。 我特别沉迷于书中对当时台湾社会各阶层生活的描写。他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又不失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时代台湾社会的多彩图景。书中的一些片段,比如对普通民众生活习俗的记录,对不同地区社会风貌的对比,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台湾社会文化演变的生动写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