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劳动纪事

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劳动纪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家族史
  • 劳动
  • 成长
  • 回忆录
  • 社会变迁
  • 个人奋斗
  • 底层生活
  • 时代印记
  • 自传
  • 中国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工作一辈子,还是没有赚到什么钱?」
「要好好过生活,不要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年轻散文家吴亿伟的第一部散文着作,是父亲母亲与亲族共同写成,是其作为一个儿子而写出来的书,道出父母的辛酸劳动史,与因之的迁移分离变动。让所有身为儿女的我们心有戚戚焉。

  一切是那么的真实,为维系生存工作,「想」工作却成了生活全部内容。
  没有工作就没有价值?在工作中才能找到真实存在感?

  以孩子眼光不耐于父母的拙于挣钱,但仍因袭父母长期一定要有工作的恐惧,所以「感觉」什么钱都要赚……及长,却不愿屈就工作任性为之,以致还是,什么钱都赚不成……

  在逐渐丧失实物实事实人的书写浪潮之中,〈软砖头〉让我们再次看到具体之物和真实经验细节的动人力量。(唐诺)

  在这本凝聚各种生活元素,如砖头般一块块建构出家族努力工作图像及作者个人心灵风景的散文集,也在展示过往时代劳动社会的生活缩影,和新时代年轻人的生活与工作价值观,两者之间的对照,使散文集更具意义。(蔡素芬)

  凡人之卑微挣钱心念∕工作生涯的琐细连缀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包括了我母亲与阿姨的女工经验、父亲的土水工、卖卫生纸宣传车以及一些自己零碎的工作经验。我走访了一些地方,也访问了自己的亲人,尝试还原这些渐渐消逝工作记忆,这些一般人可能忽略的劳动者的日常生活。我父母亲一代,他们的生活往往因着讨生活而迁移,这些点点滴滴的工作片段,的确是他们生命回忆,在书写的过程中,我彷彿也经历了台湾一路走来经济变动。

得奖纪录:

  〈努力工作〉,第十五届梁实秋文学奖散文奖,2002年。

  〈雨的可能〉,第五届台北文学奖全民写作奖,2002年。

  〈软砖头〉,第二十六届时报文学奖散文奖,2004年。

  〈扩音机〉,第十九届梁实秋文学奖散文奖,2006年。

  〈打钟卡〉,第二届林荣三文学奖小品文奖,2006年。

  〈筑〉(节录自〈土埆屋〉、〈屏仔壁〉、〈贩厝〉三篇),第二届BenQ真善美明信片奖,2007年。

作者简介

吴亿伟

  曾经获得一些文学奖,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等;也做过一些事情,国小老师、《自由时报.副刊》编辑,还出版了一本小说集《芭乐人生》。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一九七八年台北出生之后,不停转弯的人生。分别在台北、高雄、嘉义,经历了四间国小,三间国中,完成了他的国民义务教育。大学时念语文教育,本以为自己将会执教鞭一生,却在毕业后不知哪来的冲动,赔了公费转弯去念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戏剧硕士;本以为自己会去日本念书,成天努力背着五十音,却意外转弯到了欧陆,如今人生暂时休憩在德国,为海德堡大学欧亚跨文化研究所与汉学系博士班学生。

《铁锤与汗水:工业时代家族的浮沉史》 作者:[请在此处填入作者姓名] 出版社:[请在此处填入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请在此处填入出版日期] --- 内容简介: 《铁锤与汗水:工业时代家族的浮沉史》是一部跨越百年光阴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了一个普通家庭如何在工业革命的洪流中挣扎、崛起与最终消逝的历程。本书摒弃了宏大的国家叙事,将视角聚焦于微观的人性与日常的劳作,通过对一个家族几代人生活轨迹的细致描摹,展现了工业化对个体命运、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颠覆性影响。 故事始于十九世纪末期,在一个被煤烟和蒸汽笼罩的北方小镇。主人公家族的先祖,一个勤恳的铁匠,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不屈的意志,在这个新兴的工业世界中找到了立足之地。早期的叙事充满了对“进步”的朴素信仰:蒸汽机的轰鸣被视为希望的象征,工厂的烟囱指向了更美好的未来。我们看到了家族成员如何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投身于工厂的流水线,成为现代工业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本书细腻地刻画了体力劳动者在严酷环境下的生存状态。第一代人,他们的双手布满了老茧,他们的呼吸中带着矿井的尘土。作者并未回避描绘那些令人窒息的工作条件、微薄的薪水以及时不时的工伤事故。然而,更引人深思的是他们如何在这种高压下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尊严和社区的紧密联系。他们的生活是粗粝的,但他们的互助精神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构成了抵抗工业异化的一道无形屏障。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的命运开始出现分化。进入二十世纪,第二代人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与职业的代际选择。一些后代渴望逃离父辈的“铁轨”,通过夜校和自学,努力攀爬上社会阶层更高的台阶。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技师、小职员,甚至是初级管理者。这段经历集中展现了教育在工业社会中作为“社会电梯”的双重性:它既是解放的钥匙,也可能成为疏远家庭传统的工具。那些成功“向上流动”的成员,开始审视祖辈的劳动生活,体验着从“体力价值”到“脑力价值”转变带来的身份危机与文化隔阂。 本书的高潮部分,集中于二十世纪中叶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动与本土产业的衰退。当传统重工业面临国际竞争和技术迭代的冲击时,曾经繁荣的家族工厂和社区开始凋敝。第三代、第四代人,他们或许拥有体面的大学文凭,却发现父辈的“铁饭碗”已经破碎。面对工厂的关闭和失业的阴影,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努力工作”的真正含义。这本书探讨了当物质生产的基础被移除后,一个以劳动为核心身份的家族如何重塑自我认知。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人在面对结构性失业时的迷茫、愤怒与徒劳的挣扎。 《铁锤与汗水》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传承”和“断裂”的深刻洞察。家族的传承并非一脉相承,而是充满了妥协与背叛。例如,书中详细描绘了一位对家族产业深感厌倦的后代,如何拒绝接手家族的小型机械厂,转而去从事新兴的服务业,这种选择在当时既是个人解放的胜利,也是家族集体记忆的潜在损耗。 通过对日记、信件、法庭记录以及口述历史的细致梳理,作者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画卷。书中没有简单的英雄或恶人,只有在历史惯性中随波逐流,试图为自己和下一代争取更好生活的普通人。读者将看到,在那个“人人皆可成功”的时代口号下,生存的代价究竟几何。家族的兴衰,最终成为了一面折射整个工业时代社会经济变迁的镜子。 本书特色: 微观史诗: 以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折射工业文明的巨大变革。 劳动伦理的变迁: 追踪“体力劳动价值”如何被“知识价值”逐步取代的全过程。 身份的重塑: 探讨在传统行业衰落后,工人阶级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建。 丰富的细节: 对特定时代工厂生活的环境、工会斗争、家庭日常的描写生动可感,充满历史的质感。 《铁锤与汗水》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当代社会中关于工作、价值与家庭关系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都站着无数个在汗水与挣扎中度过一生的身影。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月光使者家族纪事与心灵图像  蔡素芬
序曲
卷一  女命
卷二  大屋
卷三  软砖头
卷四  美少女战士的预言
后跋   好多年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月光使者家族纪事与心灵图像

  数年前在一个文学奖的评审文稿中看到〈努力工作〉这篇文章,对文中在学青年努力打工,别人还在睡梦中,他即去豆浆店打工的勤劳形象留下深刻印象。看过那篇稿子后不久,我竟跟原作者亿伟有缘成为同事。

  他当了几天副刊编辑后,终于忍不住问我对那篇稿子的看法,我也才得知,哦,原来你是作者,而且你知道评审是谁。我自然不能小看亿伟的讯息管道了。

  亿伟当时还是戏剧硕士班研究生,初当编辑,自然也是发挥努力工作的本色,他虚心学习,而且希望多学一点。我从座位转个头可以看见他,有时他若有所思,浓黑厚实的头发常常留过长,几乎要盖住他的镜框,我看不见他的眼神,但整个表情状似有什么事不太了解,他可能也观察到我脸上对他的疑惑,有时会走过来聊两句,有时是刻意的,煞有介事的,一付有要事商量的样子,我会拉过一把椅子请他坐,俨然是要长谈,通常这时周边没什么同事,他开口就问,为什么这个人这样,为什么那个事那样?他问得慎重其事,我似乎不能答得含煳,但我能给什么答案呢?不就是两个人像姊弟一样的谈谈生活与工作的价值观与态度等等。人生与周边生活真要当一回事去认真推敲,有时还真伤神呢!

  而亿伟却是这么认真的要用一本书去回顾与整理他自己及家族。从他的文字中,我想像一个青年在时光甬道中不断回头捡拾往日身影,想知道每一个俯身或昂扬的动作所代表的意义。

  这本不断回顾的书,以「努力工作」为启示点,记录成长过程中,家族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经济上的支援,如果把这样的纪事当成另类的家族史亦无不可,在亿伟的经验中,生活中的迁徙与变动,无一不是和工作的改变有关,而工作的不稳定造成的经济不安影响一家人的生活重心与价值观。这是常人的状况,亿伟想做的是诚恳写出在经济困境下,一个年轻人如何去看待这一切,及如何影响自己的思想。回顾的身影从容踏实。在这年轻人逐渐失去就业机会的现实环境中,或许可以很适时的,给予有同样遭遇的年轻人,因共同经验而得到心灵的抚慰和更坦诚面对自己的处境。

  书分四卷,卷一谈母亲,卷二谈父亲,卷三是父亲的事业生活,卷四则是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这样层次分明的叙述,带领出家庭的生活图像,和作者的心路历程。将母亲摆在卷一「女命」,可以想见年少丧母的亿伟,心里对母亲无限眷恋,透过文字的追忆寄情思念,尤其亿伟实地踏查母亲曾工作的高雄加工区,连宿舍的外观都要拍下来,文字不必多加渲染,就可以了解他要去感受母亲的气息;阿姨也彷彿成了母亲的替身,亿伟透过阿姨的口述掇拾母亲身影,多少也是从阿姨那儿感受母亲的存在。这是一卷女人的生命史,纵然短暂,在那所曾经历的时代里,刻镂出一名女子的生活奋斗图像,同时也记录了时代转型的轨迹,重现六七○年代台湾社会经济起飞时,高雄加工出口区和家庭手工业对就业巿场和家庭经济的重要影响。我也透过他的叙述,重温年幼到年少时所见的高雄加工出口区盛况,那上下班时间如蜂涌入,如潮倾出的骑着单车的女工群,密密麻麻铺满道路,整个大高雄区的女性劳动人口,大多仰赖加工出口区生活,那么共同命运般的单纯而热闹的工作生活景观已如尘落没,成为一段繁盛不再的历史。

  卷二的「大屋」,撷取父亲成长过程与工作辗转的生活点滴,堆砌出一个为了养家,努力想建立起自己的事业王国,又总是时运不济的父亲形象。父亲所从事的每一个行业,亿伟努力寻找轨迹,深入那行业的精髓,大量介绍建屋土水工程相关知识,即使在他的成长经验中,并没有真正参与父亲的事业,但他事后追补,拼凑出父亲的行迹图像,是人子对父亲做最大努力的理解,同时也是回顾成长历程中,家庭的经济困窘对他心灵产生的影响。父亲经历的每一个繁华与失落,也正是他敏感心灵的刺激与伤怀。

  他在卷三「软砖头」即深切剖析面对家庭经济窘境时,自己排斥逃避的心态。这个心态原是那么孤独的与自己的静默相处,却在〈郭怡君〉一节中得到救赎般的发现,这世上有与他并行的人。郭怡君课业才华皆优秀,他想像她是家境富裕、给捧在掌心上教养的女孩,后来却发现她家是他们家清洁漂白剂的供应商,她得跟着父母随车送货,都是辛苦人家的小孩,他在学校不张扬她家的工作状况,他认为那是道义,也让两人间共存着刻意隐藏的祕密。父亲多变的劳动生活早就被他认定是一件不够稳定体面的事情,尤其结束了土水、五金、水果行生意等,父亲选择开宣传车卖卫生纸和清洁用品,流浪般的无定时定点定额收入的行业,也使他正在成长的心灵感到没有安全感,而排斥劳动参与。

  或许是这样的排斥,造就了写作的亿伟,父亲为工程设计蓝图、为宣传车撰写宣传稿的身影成为他血液里流动的蠢蠢不安的因子,他借写作叙述生活经验,不但创作小说,也以此书为散文书写添上一笔家族劳动史的纪录。在卷四的「美少女战士预言」,写作的亿伟开始他的人生行程,随着父母迁徙的仓皇中,他建立起童年王国的声音与影像,来自卡通、电影、生活中的影像走入他的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蕴借为一个内在心灵可以寄託相濡的所在,他在那里构筑人生的景象,一层一层剥视观看,反照观省,用过往的经验想像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定位,用最诚挚的心灵语言述说怨嗟、自卑、慾望、感伤、固执、自嘲等等情绪,从正视自己的经济问题扩大为对同辈们经济态度的观察。很少青年可以像亿伟这样正视实现,为月光族世代倾吐现实生活焦虑的心声,在就业机会逐渐萎缩、青年求职不易的时代,亿伟其实满像青年的月光使者,魔棒一挥,送出警语──努力工作才可能改变什么。

  除了努力工作外,亿伟对学业前途没有停止努力,为了专心完成硕士论文,他离开副刊,继而服兵役。有天回到报社来,说,要去德国念博士,因为远行,回来看看老朋友。我第一句话就问他,爸爸同意吗?因明白他父亲独力照顾姊弟俩,亲情互为依偎,儿子远行,父亲必不舍,但也了解,前途在青年手中,难得的机会,亿伟必会把握。亿伟带着父亲的忧心叮咛及友人的祝福,终于去了他过去从未想过可能去的国家,开始他的另一个迁徙,而这一次,是他自己决定的。
新的人生阶段又是一场艰困的战场,也是一场豪赌,但亿伟凭着吃苦耐劳和好胜的本事,可以克服这一切。

  为免成为月光族世代的一员,得努力练点法力让自己的人生有所改变,亿伟以书写和现实中的努力,实践磨练法力的行动。在这本凝聚各种生活元素,如砖头般一块块建构出家族努力工作图像及作者个人心灵风景的散文集,也在展示过往时代劳动社会的生活缩影,和新时代年轻人的生活与工作价值观,两者之间的对照,使散文集更具意义。

蔡素芬

后跋

好多年

  从第一篇完成的〈旅程〉算起,这本书从起笔到出版,过了十个年头,一意识到这点,深深体会到时间一眨眼,如此陈腔滥调却又不得不承认。

  从刚开始的都不怕,甚么都敢写,一天赶上千把字也不觉累的「年少轻狂」,到现在连一小段文字都得花上几小时来斟酌思考,似乎愈是感到自己在「写作」,却愈是感到自己的失语;这世界上有千百种描述的方式,有千百种组合文字的方式,还有千百种的声音的联结,当我们开始去理解这些意义的可能时,才发现一切都那么复杂且艰难。

  每每站在海德堡的街头等着电车,身边回盪陌生的语言,再怎么努力听,也只能抓到只字,连片语都谈不上。这是一个结界,清楚分隔,里外两个所在。现实如此,但你仍可过得自在(或说自我),不重叠的区块并不干扰各自的生活节奏,有时甚至还能享受那种漠视理解的乐趣,疑惑与不在乎,变得理所当然。

  这虽是我第一次在异地长待,但却感觉似曾相识?

  我想起我爸。我们现在相差了七小时又好几万里。我赖床醒来时他的一天已告尾声,我可以想像他在厨房里忙做菜的模样,川烫青菜花椰白肉,他喜欢肥滋滋的脂肪部分,还好怎么吃都不会胖。吃完饭窝在客厅椅子上,看着电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除了三立八大的唱歌节目会让他提起精神外。有时候他会跑到我的房间,东翻西翻,看看我写的文章──看看写他的文章,哪里不对,他准备等我返家,跟我说哪里要改,在出版前哪里还得修,别错谬了他的人生。

  我想起这本书。这些稿子有许多部分,都是发生在我的记忆之外,为了缝补,黏贴,我开始与我爸交谈,而他开始反覆他的故事;细心的他甚至做了一张大事年表,上面记着民国几年,几岁,他在哪里落脚,在哪里工作。虽说做为参考,但担心我落东落西的性格,总在我看完之后拿走,自己仔细保管。面对我的问题,他总是一一解释所有细节,任何术语、种种步骤鉅细靡遗,努力描摹他走过的世界,栩栩上映在我面前。我似乎能看到,他的话语,那些房子,那些卫生用品,那些他认识的人,陪他好多年的点点滴滴,已经等不及走出陈旧的历史仓库。

  我也想起我妈。尽管她已无法亲口述说她的往日,她的过去分散在存留的照片中,我爸的印象中,我姨的回忆中,还有我跟他相处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姨与我妈是南部传统女孩,年纪轻轻就得出门工作,她们的生活相当简单,简单到有时连细节都听来琐碎。我姨常回答我,这有甚么好说的;啊,每天生活都这样,没记那么多;好像都这样没甚么差别……愈是绞尽脑汁,愈是发现生活的肠枯思竭。但,那生活面向在一次次无谓的交谈中渐渐从过去膨胀而来,没有时态的语言打乱时间次序,虚虚实实,好多年的岁月浓缩一瞬,一下恍如隔日,一下扬长而去。

  好多年来,我与这些回忆,这些交谈相处,很多时候,我知道自己无法建立起一套认知网络,将所有的陌生的生活点滴雕塑成型。我望着说话的嘴,我的亲人们,我们应该熟悉,却在熟悉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竟如此陌生。生活是彼此的墙。过去,难以理解共享的细节,是自己拒绝了解的最好理由,隔阂让人自在,只需关心自己;如今,经验上的鸿沟、试探的错谬,使我站在模稜两可的灰色地带上。但,有谁的过去是模煳的呢?像所有抓不到方向的语言一般,有哪个声音是不精确、是隐形的呢?

  似乎没有谁可以真正述说过往,言语之间有太多隐藏的声音,即使有天听懂了,仍有许多不能归类于发音的问题存在。对于这个,我时而感到徬徨,时而觉得无所谓,至少,必须尝试努力寻找一种方式,让自己从过去存活,往未来行走。我爸我妈我姨在这样的生活脉络中,虽然鲜少思考,却用一种自己的方式,往前,已经超乎了我的文字范围,仍旧继续延展。

  有人说这种生活是微小的,没有影响力的。但谁真正拥有一个所谓巨大的生活?目前的我,也正过着一种微小的生活,日子时常破裂而琐碎,往往,在街头,在哑口无言,在失语时想到那些理解我的家人,我爸,我姊,我妈,我姨。这不是一种自我安慰。生活形塑语言,声音编织故事,此刻的我,不论在哪个方面,还在学习种种说话的方式。

图书试读

序曲
努力工作

1.
电视里的周润发滑着脚步,嘴不对词地唱着广告歌词,一边唱还一边晃着。画面接着到了修车厂、炼钢厂及码头。有人正用电钻钻着钢筋,尖端连续激起火花数道;码头的搬运臂正上下运作,货柜绿蓝红黄堆放一旁,许多挽起袖子、翻卷牛仔裤露出毛茸茸大腿的工人扛着纸箱穿梭其中……父亲从木凳起身,改变一整个下午虾曲的身子,伸伸懒腰,转转脖子,后退几步打开抽风机,高分贝的响声掩盖电视的音量。广告中原本站一旁的周润发倏地换上白衣牛仔裤,戴了顶黄色工程帽,身后出现了许多穿着相同的劳工,大家一同拿起维士比,向镜头致敬,周润发举起大拇指,一脸灿烂的笑容,眼睛瞇成一条线,脸颊酒窝深掘。

父亲坐回电视前那张木凳,两脚伸起,弯膝踞坐,这陈年的老广告尚未播毕,他对我喃喃,下次拜拜完,要把抽风机打开,不要让整个客厅雾茫茫。他看了看时钟,六点,下楼去了。

父亲离开客厅后,我关上电视。当萤幕啪地闪烁成黑一片时,画面的周润发彷彿仍在,用那一贯的笑脸对着我。他在我胸前晃着说,你是台湾经济奇蹟无名的英雄。呵呵,你说错了吧,我想我爸才是那段时光的人。他准备把手伸出萤幕来,就像激励广告中扮演劳工的演员们一样,要与我一同欢唿。这好久以前的广告似乎播不完似的,同个情节和桥段,配上不同台词,总可以无限制地重复……
无名英雄!

2.
画面里的演员催了眠似的不停工作。而我的父亲窝在客厅的时间却愈来愈多。这跟我的印象完全不一样。静谧的午后,应该正是他开着大货车,满载卫生纸和各式的清洁用品,穿梭在乡村山区之间才是啊,车顶的大喇叭总是先唱出叶启田的〈朋友〉:「今日你来牵成我,明日我来照顾你……」然后甜美清新的宣传小姐便从录音带里缓缓出声:「来喔!来喔!便宜的卫生纸,一串才伍拾元,工厂直销,薄利多销为顾客……」等到有人招手示意要买,他便将车停下,充满笑意对客人说:「吃饱了吗?」

小时候,每次上学,非得到最后一刻,才肯离开床舖。瞥见时针才刚走到六点,一股郁闷之气遂袭上,动作用力起来,拖鞋敲打地板啪哒啪哒甚是扰人。父亲总会出口喝止,斜揹钱袋,穿着数十年如一日的白色衬衫和深色西装裤。模煳视线里,两颧特别突出,而双颊凹陷,黝黑的皮肤在亮煜煜的日光灯下泛出油光,他已经整理好了,就连刚睡醒蓬松散乱的头发,早安安妥妥平贴于头皮。

简单的清粥小菜摆在桌上,父亲拿起碗,扒了几口就出门了,他说要赶在别人出门上班、到田里之前开始叫卖。

放学返家,楼下的车库仍不见父亲的大货车,我习惯将书包放好,洗个澡,俟母亲叫唤,我和姊姊、母亲各占餐桌一角,漫天说地的吃起饭来。父亲呢?他还在外头某个不知名的地方奔忙。我们习于这样的生活节奏,吃完饭后,盖上桌盖,各自忙开。

九点左右,父亲返家吃饭。他说要等到工作的人都下了班,生意才会好。

那是岛屿经济急速起飞的时候,父亲的车像是活动型超商,运送方便和先进。山间小村没有便利商店,它载着电视里早晚播送的产品到家门口,同样的品质,却不用昂贵的价钱,许多主妇笑呵呵。那时一切都充满希望。整个社会如发红的股市和抓也抓不尽的大家乐一样,勇勐前进。蓬勃的朝气像现在电视再度强力放送的旧广告,周润发拿着喝了好几年都不会干的维士比,不断向大家举杯示意。操着一口不标准的台语说:「福气啦!」

我随后跟着下楼,货车在幽暗的一楼里杳无声息,隐约我看到另一个父亲,叫我赶快来帮忙,等会他又要去卖东西了。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封上那句“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劳动纪事”,光是这几个字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份量。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像是老一辈人辛勤耕耘的背影,或是小家庭为了生计不辞辛劳的奔波。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一代很多时候过于追求所谓的“效率”和“速成”,好像一旦不顺心就容易放弃,但这本书的名字,似乎在提醒着我们,劳动本身所蕴含的价值,以及它如何塑造一个家庭,甚至一个人的灵魂。我不确定这本书具体会讲述哪些故事,但我已经开始期待,它会如何描绘那些平凡的、日复一日的劳作,又是如何将这些劳作编织成一个个鲜活的家族脉络。或许,里面会有我小时候在家里的某种熟悉感,会有我父母辈为了生活咬牙坚持的影子。我尤其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视角来审视这些“劳动纪事”,是带着批判,是带着温情,还是仅仅作为一种记录?无论如何,单凭这标题,就足以让我心生共鸣,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份与时代搏斗的韧性,去体会那些藏在汗水和茧里的故事。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关于努力的意义,关于家庭的羁绊,以及关于我们身处的这片土地上,无数个平凡生命的故事。

评分

“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劳动纪事”,这几个字,仿佛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头。我一直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过分强调“成功”,而忽略了“努力”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这本书的书名,恰恰是对这种价值的一种回归。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祖父母在田里辛勤耕作的身影,父母在工厂里默默付出的身影,甚至是年少时帮家里做家务的自己。我迫切想知道,作者会以怎样的视角,来描绘家族中那些关于“劳动”的记忆。它会不会深入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奋斗史?那些在日复一日的辛劳中,所闪耀着的人性光辉?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地为家庭打拼,又如何在困境中坚持下去。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看似平凡的劳动场景,却能从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力量,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与理解,以及在共同的劳动中凝聚成的羁绊。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回顾,一次对过去的回望,一次对“努力”这个词的重新审视。

评分

《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劳动纪事》,这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力量,一种脚踏实地的力量。我从小在台湾长大,深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很多都有着勤劳的基因。我的长辈们,他们的人生,很大一部分就是围绕着“做工”展开的。从早期筚路蓝缕的开垦,到后来经济起飞的工厂岁月,再到如今面对全球化竞争的挑战,每一个阶段都有无数的劳动者在默默付出。这本书的书名,无疑触及到了我最熟悉的那个话题。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家族中的“劳动纪事”。是会聚焦于某个特定的行业?还是会跨越不同的时代和职业?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地为家庭打拼,又如何在辛劳中寻找生活的意义。或许,书中会有关于父辈的创业故事,关于他们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又或许,是关于家庭成员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经历,他们如何面对挑战,又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在平凡的劳动中,所蕴含的动人情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工作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家庭、关于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评分

《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劳动纪事》,光是这书名,就有一种朴实而厚重的力量。我总觉得,台湾这片土地上,很多家庭的故事,都离不开“拼”这个字。我的长辈们,他们的人生,很大一部分就是围绕着“做工”展开的。从早期筚路蓝缕的开垦,到后来经济起飞的工厂岁月,再到如今面对全球化竞争的挑战,每一个阶段都有无数的劳动者在默默付出。这本书的书名,无疑触及到了我最熟悉的那个话题。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家族中的“劳动纪事”。是会聚焦于某个特定的行业?还是会跨越不同的时代和职业?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地为家庭打拼,又如何在辛劳中寻找生活的意义。或许,书中会有关于父辈的创业故事,关于他们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又或许,是关于家庭成员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经历,他们如何面对挑战,又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在平凡的劳动中,所蕴含的动人情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工作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家庭、关于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评分

“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劳动纪事”,光看书名就让人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一个久违的老朋友在向我诉说他的故事。我一直觉得,台湾这片土地上,很多家庭的故事都离不开“拼”这个字。无论是早期农业社会的辛勤耕耘,还是后来工业化时代的代工生产,再到如今服务业的激烈竞争,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劳动纪事”。这本书的名字,直接触及到了这个核心。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深入挖掘家族中那些关于“工作”的记忆,那些可能被遗忘的片段,那些在日常琐碎中闪耀着光芒的细节。例如,家里的长辈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事业的?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又是如何坚持下去的?书中是否会描绘那些与工作相关的仪式感,或是那些代代相传的“家规”?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劳动”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两者密不可分,还是会有某种平衡的探讨?对于我这样从小在台湾成长起来的人来说,这本书很可能勾起我许多关于亲人、关于故乡的思绪。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家族情感的载体。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温暖的回响,一种对过去的回顾,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评分

《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劳动纪事》,光是这名字,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亲切感。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这片土地上,很多家庭的故事,都离不开“努力”这两个字。无论是早期移民的艰辛创业,还是后来工业化时代的辛勤付出,再到如今面对全球化竞争的搏斗,代代相传的,都是一种“拼”的精神。这本书的书名,无疑触及到了这个最核心的主题。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家族劳动纪事”?是聚焦于某个家族具体的职业传承?还是更广泛地探讨劳动在家庭关系中的作用?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充满韧性的人物形象,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地为家庭打拼,又如何在辛劳中寻找生活的意义。也许,书中会有关于父辈的创业故事,关于他们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又或许,是关于家庭成员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经历,他们如何面对挑战,又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在平凡的劳动中,所蕴含的动人情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工作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家庭、关于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评分

“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劳动纪事”,这几个字,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熟悉的故事情节。我从小在台湾长大,深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很多都有着勤劳的基因。我的长辈们,他们的人生,很大一部分就是围绕着“做工”展开的。从早期筚路蓝缕的开垦,到后来经济起飞的工厂岁月,再到如今面对全球化竞争的挑战,每一个阶段都有无数的劳动者在默默付出。这本书的书名,无疑触及到了我最熟悉的那个话题。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家族中的“劳动纪事”。是会聚焦于某个特定的行业?还是会跨越不同的时代和职业?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地为家庭打拼,又如何在辛劳中寻找生活的意义。或许,书中会有关于父辈的创业故事,关于他们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又或许,是关于家庭成员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经历,他们如何面对挑战,又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在平凡的劳动中,所蕴含的动人情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工作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家庭、关于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评分

“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劳动纪事”,这几个字,就像是一记温柔的提醒,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爸爸妈妈为了生计,总是忙碌不停。即使是年少的我,也常常需要帮忙,虽然只是些跑腿打杂的活,但却让我早早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意义。这本书的书名,直接戳中了我的内心。我非常想知道,作者会以怎样的笔触,来记录家族中那些关于“工作”的点点滴滴。它会不会描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奋斗史?那些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隐藏的喜怒哀乐?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体的人物故事,那些曾经为家庭默默奉献的长辈们,他们的形象会在书中被重新鲜活起来。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劳动背后的情感,那些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与理解,那些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回顾,一次对过去的回望,一次对“努力”这个词的重新审视。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共鸣,一种温暖,以及对生活更深切的理解。

评分

“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劳动纪事”,这几个字像一道符咒,瞬间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劳动的原始敬意。我总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渐渐失去了对“劳动”本身的感知。这本书的书名,恰恰是对这种疏离感的一种反拨。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祖父母在田间劳作的身影,父母在工厂里加班的身影,甚至是我自己年少时帮家里打理生意的小小身影。我想象着,这本书会如何将这些零散的记忆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家族在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对“劳动”的理解和实践。它会不会有关于家庭成员之间因为工作而产生的羁绊和冲突?会不会有关于他们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和失落感?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看似平凡的劳动场景,却能从中挖掘出深刻的人性光辉。也许,书里会有关于家族传承的智慧,关于面对挑战的勇气,关于在汗水中孕育出的坚韧。总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次对自身根源的探寻,一次对“努力”二字的重新理解。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心灵上的触动,以及对生活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这本《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劳动纪事》,光是题目就很有画面感,让我联想到很多小时候在乡下或是在阿公阿嬷家看到的景象。那时候,很多家庭的生活就是围绕着“做工”展开的,从清晨的鸡鸣开始,到日落黄昏,人们都在为生计忙碌。我记得我阿嬷,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准备一家人的早饭,然后就要去田里忙活,或是缝补衣服,或是照顾家里的牲畜。她的双手总是布满老茧,指甲缝里也常常带着泥土的痕迹,但她的眼神里却有一种安详和满足。这本书的书名,仿佛就是在致敬这样一代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地构建了家庭的基石,也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种“努力工作”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体力上的付出,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坚持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会不会有关于传承的故事?关于父辈的技艺如何传给下一代?或者,关于在时代的变迁中,这种劳动方式又是如何演变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回到那个年代,去感受那些质朴的勤劳,去理解那些不曾被说出口的爱,以及在汗水和辛劳中,家庭成员之间那种紧密的联系。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努力工作”这个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