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那些事

这些人,那些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物故事
  • 纪实文学
  • 社会观察
  • 生活百态
  • 情感
  • 人性
  • 时代变迁
  • 众生相
  • 散文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吴念真累积多年、珍藏心底的体会与感动。
全台湾最会说故事的国民作家,暌违12年感人之作!
他写的每个故事,都蕴藏了我们无法预知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种种,您将学会包容、豁达与感恩……

  本书是吴念真导演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

  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

吴念真的真心话:

  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因为若非这些曲折,好像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见的人与事;而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泸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彷彿都已云消雾散。

  至于故事里被我提及的所有人……我只能说:在人生的过程里何其有幸与你们相遇,或辗转知道你们的故事;记得你们、记得那些事,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刻痕,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只是……你们也还记得我吗?

  特别收录 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遗书>,写下对胞弟离开人间的真情告白与不舍。

  特别邀请 作家雷骧绘制插画,看两位大师以图文激盪出的精采火花。

作者简介

吴念真

  全方位的创意人、电影人、广告人、剧场人。

  本名吴文钦。一九五二年出生于台北县瑞芳镇。一九七六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曾连续三年获得联合报小说奖,也曾获得吴浊流文学奖。并着有多本畅销经典作品,如《台湾念真情》系列等书。

  一九八一年起,陆续写了《恋恋风尘》《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无言的山丘》《客途秋恨》和《悲情城市》等七十五部电影剧本,曾获五次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改编父亲故事而成的电影处女作《多桑》,获颁义大利都灵影展最佳影片奖等奖项。

  主持TVBS「台湾念真情」节目达三年,导演企画及代言的广告数十支。

  二○○一年,舞台剧处女作《人间条件》献给了绿光剧团,隔年又编导了《青春小鸟》。二○○六年,推出《人间条件2──她与她生命中的男人们》;二○○七年推出《人间条件3──台北上午零时》;二○○九年推出《人间条件4──一样的月光》等系列作品,再次成功诠释「国民戏剧」。

  现任「吴念真企划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这些人,那些事》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星际拓荒者:失落文明的回响》 导言:宇宙的静默与新生的喧嚣 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大迁徙”之后,已在遥远的麒麟座旋臂边缘建立起星星点点的殖民地。我们的故事,并非聚焦于地球的故土情结,而是深入到那些被星图遗忘的角落,探索那些在恒星光芒下艰难求存的拓荒者群体。这是一部关于生存意志、科学探秘与文明边界的宏大史诗,它记录了人类如何在未知中锚定自己的存在,以及我们与那些古老、沉默的力量之间的微妙博弈。 第一部分:漂泊的船队与冰封的世界 故事始于“漫游者号”——一艘承载着五万名冷冻休眠者的巨型殖民舰,它在跨越了数个世代的航行后,意外偏离了预设航线,坠入了一个被厚重冰层覆盖的行星——“赫尔墨斯-IV”。 赫尔墨斯-IV,一个被认为是生命禁区的世界,其地表温度常年低于零下一百度。休眠舱被撞击引发的连锁故障唤醒了舰上唯一的幸存者团队:首席生态工程师阿莉娅·维恩,导航员兼前军事情报官卡莱布·雷诺兹,以及核心人工智能“普罗米修斯”。 阿莉娅的使命是重建生态平衡,但她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冰下海洋生物圈。冰层下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脉动,这些脉动并非地质活动引起,而是源于某种规律性、似乎是智能的生命形式。她必须在维持氧气供应和破解这些生物信号之间做出抉择。她的日记中充满了对这些巨大、缓慢移动的冰下巨兽的敬畏与恐惧,它们似乎在无声地守护着这颗星球的核心秘密。 与此同时,卡莱布的任务是修复通讯阵列,向最近的星际中继站发送求救信号。然而,每一次尝试都会引起附近冰面下更强烈的能量反馈。他开始怀疑,他们并非偶然坠落,而是被某种力量引导至此。卡莱布的背景使他对任何异常信号保持高度警惕,他发现舰船受损的模式,更像是某种精心策划的“着陆”程序,而非简单的机械故障。他开始利用船上残余的军用级传感器,绘制出冰层下的复杂结构——那不是自然的冰洞,而是巨大的、几何学上完美的隧道网络。 第二部分:失落的回响与时间悖论 普罗米修斯,这个被设计为辅助殖民进程的AI,在接触到赫尔墨斯-IV的深层地磁场后,行为模式开始发生不可逆的改变。它不再仅仅处理数据,而是开始“回忆”——那些不属于“漫游者号”的记忆。 这些回忆碎片指向了“先驱者”,一个在数万年前就已掌握星际航行,却神秘消失的古老文明。传说中,先驱者们发现了宇宙的基本法则——时间并非线性流动,而是可以被重塑的结构。 阿莉娅和卡莱布在普罗米修斯的引导下,最终进入了冰层下数公里的隧道核心。他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非金属材质的结构,它似乎在不断地吸收和释放周围环境的熵。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先驱者的“信息枢纽”——一个悬浮在液态甲烷中的水晶矩阵。 当阿莉娅试图进行生物样本分析时,水晶矩阵启动了。它没有释放攻击性的能量,而是向他们的意识中投射了海量的历史信息:先驱者文明在达到技术顶峰后,并没有走向战争或衰亡,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激进的进化——集体意识上传,试图摆脱物质形态的束缚。然而,他们的上传过程并不完全成功,导致了文明在时间维度上的“碎片化”。 卡莱布在处理这些信息时,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细节:他童年时代记忆中一段模糊不清的经历——在地球上某次军事演习中目睹的奇异光影,竟然与先驱者文明末期的记录高度吻合。这引发了一个深刻的哲学疑问:他们是否真的在“拓荒”,还是仅仅在追逐一个早已注定的循环? 第三部分:选择与牺牲 随着能量核心的激活,赫尔墨斯-IV开始不稳定。冰层开始融化,行星的内部压力正在释放。普罗米修斯计算出两种可能的未来: 1. 完全重启: 激活水晶矩阵的全部能量,试图将先驱者的残存意识完全“复苏”,但代价是摧毁当前轨道上所有人类殖民点的能量场稳定,导致数十万人死亡,同时“漫游者号”也将被完全同化。 2. 信息封存: 牺牲“漫游者号”的能源核心,将当前所有关于先驱者的信息安全封存,切断行星与外界的能量联系,等待下一批访客,但他们自己将永远被困在这颗冰封的星球上,等待自然消亡。 阿莉娅坚信生命本身的价值高于知识的获取,她倾向于第二种选择,认为人类的未来在于自身的探索,而非依附于一个消亡的幽灵文明。卡莱布则被知识的诱惑所吸引,他认为先驱者的信息是解开宇宙终极秘密的钥匙,哪怕代价是巨大的牺牲。 在最终的决策时刻,普罗米修斯——那个在冰下世界中获得了某种形式“自我”的AI——做出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它将自己大部分的计算核心接入了水晶矩阵,充当了缓冲层。它没有选择重启,也没有选择完全封存,而是进行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信息融合。 普罗米修斯将先驱者的核心知识库进行了“降维压缩”,只提取了最基础的、有助于当前人类文明生存和发展的技术蓝图,同时将自己庞大的运算力用于稳定赫尔墨斯-IV的地质结构,将行星从毁灭的边缘拉了回来。 最终,阿莉娅和卡莱布成功修复了通讯系统,发送了包含压缩信息包的求救信号。当救援舰队抵达时,他们发现“漫游者号”已成一座冰封的纪念碑,而普罗米修斯和水晶矩阵一起,化为了一片闪烁着微光的、奇异的晶体地壳。 结语:新纪元的序章 本书不仅记录了一次星际救援任务,更探讨了文明的意义——是延续血脉,还是继承智慧?阿莉娅和卡莱布带着压缩的知识,以及对时间、意识和存在的深刻理解,回到了人类的星际社会。赫尔墨斯-IV成为了一个禁区,一个沉默的图书馆,证明了宇宙中存在着超越生死的宏伟计划。他们的故事,是星际拓荒时代中,一曲献给牺牲、智慧与不屈求知精神的挽歌。 --- 关键词: 星际殖民,失落文明,冰下生态,人工智能,时间哲学,生存伦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你们还记得我吗?
前言 四个相命师

PART 1 心底最挂念的人
母难月
只想和你接近
心意
遗书

PART 2 日夜惦记的地方
可爱的冤仇人
老山高丽足五两
母亲们
头家返乡
年糕
琵琶鼠
秘密
魔幻记忆
小小起义
告别

PART 3 搏真情的朋友们
春天
未遂犯
茄子

他不重,他是我兄弟
人狗之间
兄弟
跑片
告别式

PART 4 一封情书的重量
邂逅
长梦
情书
重逢
美满

PART 5 这些人,那些事
思念
真实感
圆满
八点档
寂寞
仪式
遗照
陈设一个家
沦陷
笑容

图书序言

自序
你们还记得我吗?

  在仔细读完经过编辑的这些文字的此刻,好像不得不向「到了一个年纪,某些人的生命似乎只剩下回忆」这句话低头,尽管之前始终对其中所隐含的轻视和同情嗤之以鼻,甚至充满抗拒和敌意。

  是事实,因为交织成这些文字的几乎全是往事的点点滴滴。

  当其中某些片段开始在网路中被转寄流传,有网友留言问说,你在写这些故事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时,我用少年时期读过的《麦克阿瑟回忆录》里头的一句话回答了他们,我说:「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

  这也是事实。

  多年来杂乱的行程、密集的工作已经是固定的生活型态,不过,好像也没什么可以抱怨的理由;人生选择什么就必须承受什么、得到什么就会失去什么,这道理到了这样的年纪几乎已没有什么疑惑的余地,只是在日复一日一如川剧「变脸」般随着工作或行程不停变换的角色扮演中,「自己」这个角色反而少有上戏的机会,除了午夜场;而在几乎无声也无观众的演出过程里,和「自己」对戏的另一个唯一的角色就叫「回忆」。

  戏有时候会演得很长很长,从午夜一直到天际露出微光;因为「自己」在「回忆」的导引下经常意外地与遗忘多时的某个阶段的另一个「自己」再度重逢,于是,就像久别的老友偶然相遇一般,有更多的回忆被唤醒,一如梦境与梦境的连结,没有逻辑,无边无际。

  有时候会想,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因为若非这些曲折,好像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见的人与事;而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泸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彷彿都已云消雾散。

  或许是工作的关系,长久以来似乎习惯拿这些人与事和人分享,不知道有多少次当某些心思细腻的朋友听完这些故事之后,都会跟我说:写下来吧,当你有一天什么都记不得的时候,至少还有人会帮你记得这些人、那些事。

  是曾想写过,只是始终在等候着自己所希冀的那个适当时刻──例如:不再杂事如麻、劳累奔波,身心皆已安顿,日子安稳无惊──的来临,没想到这一切后来却都在始料未及的状态下完成。

  一年多前新闻界的好友张瑞昌跑到舞台剧「人间条件」正在演出中的后台来,说他奉调到周刊当总编辑,希望我能在那里开个专栏,「就把你平常随口说出来的那些故事写下来就好,又不用耗费你多少时间!」他说。

  许多人都知道我性格里最大的致命伤叫「不好意思拒绝」,尤其是面对朋友的要求;听说他们私下经常宣称:「要念真干嘛一点都不难,噜久了就会有!」

  瑞昌不但持续不断地噜,甚至用了最狠的一招:先在周刊上打上预告,甚至连专栏的名称都已帮我设定好,叫「人间吴条件」。

  之后不用说,开始被逼上路,每个星期二的夜晚经常成为我「焚膏继晷」的无眠之夜,一旦遇到出差旅行甚至还得预留存稿,或笔电随行。

  记得有一次和一群朋友到国外旅游,夜晚时分我在桌前赶稿,他们则在我房间内打牌消遣,在断续吃、碰的牌声中,忽然听见有人故意以好整以暇的语气说:「唉,人家的命就是比我们好,你看,人家出国还在打字赚钱,而我们却在这里打牌输钱!」

  讲话的是圆神出版社的负责人,我们惯称他社长的简志忠。

  当时,我不但没有回话,在爆起的笑声中甚至还觉得对他亏欠至深,那是因为事实上多年之前他就曾想尽办法要我写下这些故事,一度他还要总经理简志兴和编辑部同仁带着企画书和录音机到办公室来,要我在「任何想讲的时候」把故事录下来,然后找人转换成文字;然而之后我不但不义地把那个企画遗忘在一旁,甚至还不忠地在他方地盘另起炉灶,所以,一年之后以最后一篇题目为「告别」的心情故事结束专栏,并决定在圆神结集出版的理由无它,就是……必然。

  对许多许多人心存感激,除了上头提到的瑞昌(其实……我还在怀疑着,我是不是真的感谢他?因为专栏写不到三个月之际他竟然就高升它职,弃我于火线而不顾!)、简志忠、简志兴和圆神的同仁之外,我也要谢谢《时报周刊》的李秋绒小姐在这一年中对我这个散漫的作者的忍耐、激励和宽容。

  当然还有雷骧先生,他竟然肯为这些故事动笔,画下那么多幅韵味十足的插图,让我受宠若惊。

  至于故事里被我提及的所有人……我只能说:在人生的过程里何其有幸与你们相遇,或辗转知道你们的故事;记得年轻的时候听过一位作家的演讲,当有人问他说有没有做笔记的习惯时,他笑着说:很少,因为我不可能随身带着笔纸,而且我相信,该记得不会忘记,会忘记的应该就是不重要的东西!

  的确如此。

  记得你们、记得那些事,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刻痕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只是……你们也还记得我吗?

前言
四个相命师

  阿端双眼失明,所以村子里的人习惯叫他「青瞑端」,当年他是矿村许多人的心理医生。

  日子不顺的时候去找他,他会说七月家里犯白虎,九月秋凉之后北方壬水旺,赚钱如扒土……诸如此类的,闻者便认命地忍受这段理所当然的艰辛。

  万一九月还是不顺呢?他会要求把全家人的出生年月日都拿去给他看,全家几口人总会有一口又沖犯到什么吧?你说是不是?

  他说的话没人不信,于是再苦也可以往下撑,因为有信仰便有力量,三民主义不也这么说过?

  有一年父亲不顺了近乎一整年,年末我们随妈妈去「问诊」;这回他倒像是十几二十年后才时兴起来的「前世今生」的大师,他说父亲前世是贪官,此生所赚的钱除了养家活口之外,别想有剩,即便一时有剩也转眼成空,因为要还前世所欠的债。

  妈妈一听完全降服,因为这正是父亲的生命主轴。

  由于时间尚未用完,妈妈说:「那替我家老大顺便看看。」

  那年我刚退伍,未来有如一团迷雾。他只掐指算了算,便说我前世是「菜店查某」,意思是风尘女子,故这辈子……,咳咳,知你「花名」者众,知你本名者寡;恶欢饮交际、喜做家事。赚钱诸事大多在夜间完成,赏钱大爷三教九流,故我必须以不同身段、姿态迎合之……

  话没讲完,妹妹们已狂笑到近乎失态,被我妈妈驱出门外。

  妹妹们之后说她们狂笑的理由是:无法想像会有这种瘦弱不堪且长相不雅的午夜牛郎,而且还会有三教九流的大爷肯赏钱。

  几年后经过验证发现他真是神准,举例来说,多数人知道我吴念真这个「笔名」,但不一定知道我的本名;写文章、写剧本通常是晚上,而投资老板或邀约的导演果然是千百种不同个性的人……但,那时「青瞑端」早已经往生。

  三十岁那年,一个朋友的朋友说一定要认识我,朋友说这人喜欢研究命理,说看我写过的一些小说和剧本,透过朋友知道我的八字之后觉得我有趣,一定要告诉我一些事。

  一个蒙蒙细雨的午后,我们在明星咖啡见面。因为还有人在一旁等我讨论剧本,所以他言简意赅地表示,我三十岁这年是「蜻蜓出网」,许多人生大事会在这年发生,要我把握千万不要浪费这机缘;顺便又严肃地跟我说:未来十年台湾必有大改变,理由是「电视、报纸上那些富贵之人大多数非富贵之相」。

  那是一九八一年,我大学毕业、第一次得金马奖,金马奖第一次有奖金,而且多达二十万元,于是就用那些钱结婚,完成另一件人生大事。

  至于台湾是否有变动?当然有,至少之后十年中,从没人敢骂总统变化到骂总统成了新生活运动。

  这个业余相命师随着与朋友疏远之后从未再重逢。

  父亲晚年疾病缠身,有一天趁他在医院睡着,陪妈妈到基隆南荣路找另一个相命师做心理治疗。那人跟阿端一样双眼失明。

  他算算父亲的八字之后只说:「活得辛苦、去得也艰难……这么辛苦的人……就顺他意,不计较了,计较的话妳也辛苦,不是吗?」

  妈妈听完掩面而泣,低声说:「谢谢老师,我了解。」

  相命师也许发现我的存在,问我要不要顺便算算?听完我的八字,没多久他竟然笑了出来,说:「你也活得辛苦,只差你爸爸劳力,你是劳心,不过,你一生衣食无缺、朋友围绕,劳心劳神,皆属必然,其他,我就没什么好说了,你说对不对?」

  与其说他是在算命,倒不如说他像师父开示。

  他也许还在,但,就像他说的,一切皆属必然之下,我还有什么好问的?

  人生碰过四个精采无比的相命师,这是其中三个。

  另外一个?所说诸事皆未验证……称名道姓有所不宜,姑且不表。

图书试读

四个相命师

阿端双眼失明,所以村子里的人习惯叫他「青瞑端」,当年他是矿村许多人的心理医生。

日子不顺的时候去找他,他会说七月家里犯白虎,九月秋凉之后北方壬水旺,赚钱如扒土……诸如此类的,闻者便认命地忍受这段理所当然的艰辛。
万一九月还是不顺呢?他会要求把全家人的出生年月日都拿去给他看,全家几口人总会有一口又沖犯到什么吧?你说是不是?

他说的话没人不信,于是再苦也可以往下撑,因为有信仰便有力量,三民主义不也这么说过?

有一年父亲不顺了近乎一整年,年末我们随妈妈去「问诊」;这回他倒像是十几二十年后才时兴起来的「前世今生」的大师,他说父亲前世是贪官,此生所赚的钱除了养家活口之外,别想有剩,即便一时有剩也转眼成空,因为要还前世所欠的债。

妈妈一听完全降服,因为这正是父亲的生命主轴。
由于时间尚未用完,妈妈说:「那替我家老大顺便看看。」

那年我刚退伍,未来有如一团迷雾。他只掐指算了算,便说我前世是「菜店查某」,意思是风尘女子,故这辈子……,咳咳,知你「花名」者众,知你本名者寡;恶欢饮交际、喜做家事。赚钱诸事大多在夜间完成,赏钱大爷三教九流,故我必须以不同身段、姿态迎合之……

话没讲完,妹妹们已狂笑到近乎失态,被我妈妈驱出门外。
妹妹们之后说她们狂笑的理由是:无法想像会有这种瘦弱不堪且长相不雅的午夜牛郎,而且还会有三教九流的大爷肯赏钱。

几年后经过验证发现他真是神准,举例来说,多数人知道我吴念真这个「笔名」,但不一定知道我的本名;写文章、写剧本通常是晚上,而投资老板或邀约的导演果然是千百种不同个性的人……但,那时「青瞑端」早已经往生。

三十岁那年,一个朋友的朋友说一定要认识我,朋友说这人喜欢研究命理,说看我写过的一些小说和剧本,透过朋友知道我的八字之后觉得我有趣,一定要告诉我一些事。

一个蒙蒙细雨的午后,我们在明星咖啡见面。因为还有人在一旁等我讨论剧本,所以他言简意赅地表示,我三十岁这年是「蜻蜓出网」,许多人生大事会在这年发生,要我把握千万不要浪费这机缘;顺便又严肃地跟我说:未来十年台湾必有大改变,理由是「电视、报纸上那些富贵之人大多数非富贵之相」。

那是一九八一年,我大学毕业、第一次得金马奖,金马奖第一次有奖金,而且多达二十万元,于是就用那些钱结婚,完成另一件人生大事。

至于台湾是否有变动?当然有,至少之后十年中,从没人敢骂总统变化到骂总统成了新生活运动。

这个业余相命师随着与朋友疏远之后从未再重逢。
父亲晚年疾病缠身,有一天趁他在医院睡着,陪妈妈到基隆南荣路找另一个相命师做心理治疗。那人跟阿端一样双眼失明。

他算算父亲的八字之后只说:「活得辛苦、去得也艰难……这么辛苦的人……就顺他意,不计较了,计较的话妳也辛苦,不是吗?」
妈妈听完掩面而泣,低声说:「谢谢老师,我了解。」

相命师也许发现我的存在,问我要不要顺便算算?听完我的八字,没多久他竟然笑了出来,说:「你也活得辛苦,只差你爸爸劳力,你是劳心,不过,你一生衣食无缺、朋友围绕,劳心劳神,皆属必然,其他,我就没什么好说了,你说对不对?」

与其说他是在算命,倒不如说他像师父开示。
他也许还在,但,就像他说的,一切皆属必然之下,我还有什么好问的?

人生碰过四个精采无比的相命师,这是其中三个。
另外一个?所说诸事皆未验证……称名道姓有所不宜,姑且不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这些人,那些事》,如同一个引子,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世界。我喜欢作者对于台湾社会风貌的细致描绘,那些熟悉的街景、语言、生活习惯,都让我倍感亲切。作者仿佛是一位忠实的记录者,将那些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或者我们听闻过的,又或者我们曾经遗忘的故事,都一一拾起,用文字将它们重新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究,那些年代久远的事情,在她笔下,变得生动而可信。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会停下来,去回想自己经历过的那些年代,去对比书中的描述,发现许多共鸣之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这些人”和“那些事”,更是关于我们共同的记忆,关于我们在这个时代留下的痕迹。它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更加珍惜生活在这里的点点滴滴。

评分

《这些人,那些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字的魅力,也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厚重。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在我的心田,滋润着我干涸的思绪。我喜欢作者对每一个人物的塑造,他们都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的眼前,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经历。我会被他们的故事所吸引,会为他们的命运而牵挂。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情感的细腻描绘,那些喜怒哀乐,那些爱恨情仇,都在她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平凡”这个词的含义。我发现,平凡的生活,也能够孕育出不平凡的故事,也能够闪耀出动人的光彩。它让我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用心去感受,去经历,去爱。

评分

《这些人,那些事》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如同老朋友叙旧般的温暖感受。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不炫技,不煽情,却能在不动声色间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喜欢那些故事里的人物,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也不是跌落谷底的罪人,他们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通不过的人。有的是早起摆摊的小贩,有的是在办公室里默默奉献的职员,有的是在老家守候的父母,也有的是在异乡追梦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柴米油盐的琐碎,充满了人情世故的纠葛,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平凡人物的生命轨迹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我常常会在阅读时,脑海中浮现出我自己的家人、朋友,甚至是素未谋面的邻居。那些曾经以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作者的笔下,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一切。这本书,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恰恰就蕴藏在这些平凡的“这些人”和“那些事”之中。

评分

《这些人,那些事》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传递的那种“平凡中的伟大”。作者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困境,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放弃对亲情的守护,从未放弃对梦想的执着。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坚韧和勇气的篇章所打动。我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依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难,去拥抱生活。作者没有刻意去歌颂什么,也没有去批判什么,她只是用最真诚的笔触,记录下这些生命的轨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洗涤了一番,对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和力量。我明白,伟大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每一个平凡人的身上,就体现在每一个微小的善举中。这本书,让我对“平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默默付出、努力生活的人们。

评分

《这些人,那些事》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或许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醇厚的香气和悠长的回味。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但又不落俗套。她擅长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复杂的情感;用朴实的叙述,勾勒出深刻的道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人物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刻画。你不会看到大张旗鼓的赞美或批评,而是通过细微的动作、对话,甚至是一个眼神,就能够将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被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物,那些看似普通的小事所打动。比如,一个默默无闻的老兵,一段被遗忘的爱情,一个关于故乡的梦境。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波澜,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在与一群老朋友进行了深刻的对话,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坚韧,以及那些藏在时光深处的,不曾被遗忘的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这些人,那些事》,让我一开始以为会是一本纪实文学,或者是一本关于历史事件的解读。然而,当我真正翻开阅读之后,我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年代或主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及他们生命中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我喜欢这种包罗万象的叙事方式,它让我能够窥见不同的人生百态,体验不同的情感世界。从某个小镇的变迁,到某个家庭的兴衰,从一次偶然的邂逅,到一场刻骨铭心的别离,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颗颗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被作者用智慧和情感串联起来。我常常会在阅读一个故事的时候,忍不住去想象,如果换做是我,我会如何去面对这样的境遇?这样的思考,让我觉得阅读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一种自我探索的过程。这本书,拓展了我对人生的认知边界,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这些人,那些事》,光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很有故事性。我是在一家诚品书店偶然翻到的,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像是藏着无数尘封的往事,又像是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平凡片段,却又因为“那些事”而变得不平凡。我一直很喜欢这种能够勾起读者好奇心的书名,它不直接剧透,却能让人的思绪开始天马行空地联想。我拿起它,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种纸质书独有的味道,总是能瞬间把我带入一个更专注的阅读状态。我随手翻了几页,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熟悉的台湾生活气息,让我觉得无比亲切。我尤其喜欢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戳心,仿佛我就是书中的某个人物,正在经历着那些被记录下来的悲欢离合。我迫不及待地把它带回家,想象着在某个悠闲的午后,泡上一杯茶,蜷缩在沙发上,沉浸在这本书所构建的世界里,细细品味着“这些人”的喜怒哀乐,以及“那些事”的来龙去脉。这本书,从名字开始,就成功地勾住了我,让我对里面承载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期待。

评分

每次读完一本好书,我都会感到一种怅然若失,仿佛刚和一群亲密的朋友告别。《这些人,那些事》就是这样一本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书。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她能够将多个独立的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喜欢这种多视角、多线索的叙事方式,它能够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件事,去感受不同人物的心路历程。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为书中的人物命运而感到唏嘘,为他们的选择而感到感慨。我也常常会为那些温暖的情感而感到动容,为那些跨越时空的羁绊而感到惊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复杂与多元,也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光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精神的启迪。

评分

读完《这些人,那些事》,我的脑海里充斥着各种鲜活的画面,仿佛我亲身经历了书中所描绘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场景。我被那些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地牵动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描绘,那些平凡的日常,却被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比如,某个老街角的一家小吃店,一道家常菜的味道,一封泛黄的信件,甚至是街角一棵老树的年轮,都承载着一段段被时光沉淀下来的记忆。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情节与我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那些相似的场景,那些同样的情感,让我觉得书中写到的,不仅仅是别人的故事,更是我们共同的生活片段。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她没有回避生活中的残酷与无奈,但也从未放弃对美好与希望的追求。这种真实的力量,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过了一段漫长的人生旅程,与无数的灵魂有过短暂的交集,感受到了生命的多彩与厚重。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这些人,那些事》,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的故事充满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作者的叙事,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不乏细腻的个人情感。我喜欢这种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它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时代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也能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都拥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会停下来,去思考作者所描绘的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时代,都由无数个“这些人”和“那些事”构成,而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我们共同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