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美国诺顿(NORTON)出版社隆重推出《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第二版。此书由六位世界级教授参与编辑,以「黄金标准」精选自柏拉图以来(二千多年历史)148位在世界上最具影响也最富有原创性的哲学家作品(共185篇)。入选这部长达二千页巨书非西方学着作的只有四人,其中就有李泽厚。此书的美学类仅收十三名第一流美学家作品,个个都是大哲学家,其中包括休汉、康德、莱辛、席勒、黑格尔等,李泽厚是十三家中唯一的非西方美学家。此书编者在出版前言中说:「李泽厚是当代中国学术界的一个奇观。」诺顿的这一严肃的重大选择,再次说明,李泽厚是一个真正「走向世界」、真正进入世界哲学史的中国美学大家。可惜李泽厚的成就并未被中国学界所认识。
在此语境下,刘再复以犀利的眼光和以轻驭重的文体,以深厚的学殖及多年来对李氏的研究和感悟而写出了《李泽厚美学概论》,论证李泽厚为何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小提琴手」,对其美学特点和美学体系作了准确而精彩的阐释,堪称是难得的「李泽厚研究」力作。今年六月?????日是李泽厚先生的八十寿辰,刘再复以此着作作为庆贺的礼物。本社借此推出这本好书,以期让中文世界的读者更加了解这位当代中国哲学家的美学思想及理论。
作者简介
刘再复
1941年生,福建南安人,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9年旅居美国。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名誉教授等。主要从事文学研究。
《李泽厚美学概论》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式哲学美学的大门。李泽厚先生的论述,总能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思潮进行对话。他提出的“实践美学”,更是将美学的视野从纯粹的艺术领域,拓展到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我一直对“美”的定义感到困惑,在接触西方美学理论时,总觉得与中国人的生活体验有些疏离。然而,李泽厚先生的理论,将美学与人类的生存、劳动、创造紧密结合,让我找到了与自身文化根源的连接。他所说的“实用理性”,并非是简单的功利主义,而是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对生活品质和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这种将“有用”与“美”辩证统一的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巧若拙”、“化腐朽为神奇”的思想不谋而合。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我提供了审视和理解当下生活的新视角。
评分《李泽厚美学概论》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哲学冲击。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将美学的研究领域从艺术的殿堂,延伸到人类的日常实践。他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精神文明,而美学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将美学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认为,美学是属于少数精英的学科,与普通人的生活相去甚远。然而,李泽厚先生的理论,却将美学“拉回”了地面,让我们意识到,美学无处不在,它渗透在我们的劳动、我们的创造、我们的人际交往之中。他所说的“实用理性”,更是打破了西方理性与情感的二元对立,认为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人类对“好”的追求,本身就蕴含着美学意义。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美的理解,发现原来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无数的哲学与美学思考。
评分当我翻开《李泽厚美学概论》,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宏大而精妙的思想迷宫。李泽厚先生的学说,总是能够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与现代的西方思潮融会贯通,形成一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独特视角。他对于“情本体”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强调理性、逻辑和客观,而情感,这个最能体现人性的维度,似乎被渐渐忽视。然而,李泽厚先生却将“情”置于本体的高度,认为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形成价值判断的根本。这让我反思,我们在追求“科学”和“理性”的过程中,是否也丢失了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独特之处?他所说的“情”,并非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一种贯穿于个体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普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既是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文化得以传承的根基。这本书,为我理解中国文化中那些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
评分《李泽厚美学概论》这本书,带来的不只是一次学术上的启迪,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一直以为,美学应该是高高在上、远离尘世的纯粹学术,但李泽厚先生的理论,却将美学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的生存实践之中。他提出的“实践美学”,打破了我以往对美学理论的刻板印象。他认为,美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更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和完善自身的一种体现。这种观点,让我耳目一新。我曾以为,只有艺术家才能创造美,而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与美总是擦肩而过。然而,李泽厚先生的理论告诉我,我们每个人,在每一次的劳动、每一次的创造、每一次的与世界的互动中,都在参与和创造着美。那些精巧的工具、那些整齐的田垄、那些和谐的社会关系,甚至是人类生存的智慧,都蕴含着实践的美学意义。这种将美学与生活、与劳动、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视角,让我觉得特别亲切。它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原来在平凡的日常中,也隐藏着无数美的可能性。
评分在阅读《李泽厚美学概论》的过程中,我常常被李泽厚先生那股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洞察所折服。他并非停留在对西方哲学理论的简单模仿,而是力图在中国自身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他对“情”的本体化论述,尤其让我感到振奋。在我们这个日益强调逻辑和效率的时代,情感似乎总是被排斥在“理性”的范畴之外。然而,李泽厚先生却认为,情感恰恰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以及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他所说的“情”,是一种超越个体局限的、贯穿古今的生命体验和精神力量,它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这种对“情”的深刻理解,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文化中那些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的钥匙,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时刻。
评分每次读《李泽厚美学概论》,都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度对话。李泽厚先生的论述,逻辑严密,却又充满诗意。他将“情”作为一切认识和活动的出发点,认为“情”是人类最根本的驱动力,也是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的关键。这让我联想到,在台湾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对人情世故的体察,似乎比纯粹的逻辑推演更为重要。他所说的“情”,是一种贯穿于生活、艺术、哲学各个层面的生命能量,它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这种对“情”的深刻理解,让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在太多的场合,为了追求所谓的“客观”和“效率”,而忽略了情感的温度和人性的关怀?李泽厚先生的理论,提醒我们,情感并非是软弱的象征,而是支撑我们生命、连接我们彼此的强大力量。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情”的视角,让我更加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更加理解中国文化中那些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
评分读《李泽厚美学概论》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沉浸。李泽厚先生的文字,时而如涓涓细流,温润地渗透进来;时而又如惊涛拍岸,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哲学力量,冲击着我的认知边界。我尤其被他关于“情本体”的论述所吸引。在这个高度理性化、技术至上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用逻辑和数据来衡量一切,情感,这个最能体现人性深度的维度,却常常被边缘化,甚至被视为不合时宜的“感性”。然而,李泽厚先生却旗帜鲜明地将“情”置于本体的高度,认为情是人类生存和认识世界的根本出发点。这让我反思,我们是不是在追求“客观”和“科学”的过程中,丢失了最宝贵的东西?他所说的“情”,并非仅仅是个人化、主观化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贯穿古今、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普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既是我们生命得以生成和发展的根基,也是我们理解世界、创造文化的重要源泉。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中国古典诗词中那些跌宕起伏的情感,那些化作山川河流、花鸟虫鱼的深沉意蕴,原来它们并非只是诗人个人的抒发,而是指向了一种更广阔、更深刻的“情”的本体。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隐藏在中国文化深处的那股情感的洪流,它既是历史的沉淀,也是活在当下的生命律动。
评分《李泽厚美学概论》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并非简单地介绍某个美学流派或者某个理论家,而是试图构建一个贯穿古今、融合中西的中国式美学体系。李泽厚先生的文字,如同他的思想一样,具有一种强大的内在张力。我尤其被他关于“艺术的超越”的论述所打动。在他看来,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形式上的美感,更在于它能够超越个体的生存局限,抵达一种普遍的精神境界。这种“超越”,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在对现实的深刻体验和把握之后,所达到的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他并没有将艺术神化,而是将其视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欣赏,更应该去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李泽厚先生的理论,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艺术价值的全新维度,让我对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阅读《李泽厚美学概论》,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李泽厚先生的思辨,常常能够将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与现代的西方理论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美学范式。我特别欣赏他对“实用理性”的阐释。在许多西方美学理论中,常常将理性与情感、功利与审美对立起来,认为真正的美应该是超功利的。然而,李泽厚先生却认为,中国的实用理性,并非是单纯的物质追求,而是一种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对生活质感和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这种“实用”的背后,蕴含着一种更加深沉的对“好”的向往,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他并没有回避生活的现实,反而是在现实中寻找美的可能,在“有用”中升华出“无用之大用”。这种辩证的思维,与我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巧若拙”、“化腐朽为神奇”等说法的理解不谋而合。它让我看到,中国人的美学,并非是脱离现实的浪漫幻想,而是融入日常生活,化为一种生存的智慧和艺术。这本书,为我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初次翻开《李泽厚美学概论》,心里是既期待又带着一丝忐忑。毕竟,李泽厚的学说在中国哲学界乃至美学界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思想体系的宏大与深邃,常让人望而却步。我一直对美学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从苏珊·朗格到阿多诺,从柏拉图到黑格尔,都曾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然而,中国的本土美学理论,尤其是李泽厚先生提出的“情本体”和“实践美学”等概念,总觉得隔着一层不易言说的东西。这次阅读,我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情,希望能够真正理解他那股“中国人独有的”美学智慧,找到一条能够与我自身文化根源对话的思考路径。翻阅目录,看到“美的发生”、“情的本体”、“实用理性”、“艺术的超越”等章节,就已经感觉到一股强大的思想力量在涌动,似乎预示着一次思维的跋涉即将开始,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哲学交织的复杂地形,最终抵达对“美”这个永恒命题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不只是理论的堆砌,更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温度,一种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刻体悟,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独一无二的美学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