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放声哭泣瘫软在女儿身上,伤悲不止。
加护病房里的护士拉上围帘,留下我独自面对女儿。
我听见蜂拥而至的人群嘈杂声,像是一块又一块不同色调的颜料,
将原本像白纸般寂静的病房渲染开来。
犹如一把尖锐的手术刀,划开生老病死,在白光森冷中,我们因这些文字而颤抖。
它们不是别的,正是彭心楺笔下所说出的故事。十年的护理经验,让她站在生与死的最前线,看透茫茫人生里,那些无力扭转的无奈境况与苍凉际遇,离别或死亡,都是最终逃不开的结局。
没有一丝暖意,尽管读来是如此冷峻,无法转头漠视,我们却在彭心楺创造的荒芜尽头,看见了心中巨大的脆弱,以及对生命的爱与渴求。
本书特色
◎长期深耕本土文学的宝瓶文化,在迈向10週年之际,以最大的磅礡气势与资源推出6位极具潜力的作家!
◎除了甘耀明撰推荐总序,并依据6位作家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分别邀请钟怡雯、李昂、王德威、宇文正、郝誉翔、张瑞芬齐声推荐!
◎2010华文文坛新力量!
作者简介
彭心楺
私立弘光医专毕业。从事护理师工作十年,从医学中心至地区医院期间,历经内科加护病房、内科病房、外科烧烫伤病房、外科加护病房、血液透析室等单位。2005年离开临床工作,开始从事文字创作,为国际时尚杂志撰文,并参与电视编剧工作,2006年获金钟奖迷你剧集编剧奖。小说作品曾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梦花文学奖,目前专职创作。
彭心楺谈《婴儿废弃物》
人终究是会生病老死,就算躲到梦里,都会遇见。有些新生命,不愿意是死胎,宁愿活在雪地;老人们透过失忆症迷路,躲避尴尬;无数的年轻人,努力睡成一株植物,无法面对徬徨青春……当面对这些事,没有人可以多说一个字,除了小说。
一位十年资历的护士,写下这些逃不开生病老死的灵魂,会说出什么故事?这位护士的灵魂,最终又该落脚何处?尸体或许有说法,病房也会解释,医生一定冷冷唠叨,不过,最好的答案是,请你和药丸子一起对舞。
推荐总序
新星图,正要罗列
甘耀明(作家)
二十一世纪以来,以台湾现代文学为研究的论文增多了。在中小学,体制教本对本土作品的编列比例跃升,寒暑假又有各种文学营,作家能见度高。遑论从年头到年底的数百个文学奖,醉心于此的人绝对口袋满满。这是本土文学辉煌年代,写手与作家幸福的时刻?
事实并非如此。在某些文艺场合,作家与出版社编辑聚一起时,总会说出最残酷、最不忍的例子。总归一句,纯文学市场不好搞,至于细节,各有苦水,各自发挥。这不是唱衰,对此剧变尤感深切的资深作家们,最能体会,隐地感叹本土出版业越来越难走了,陈义芝直言「文学溃散」,爱亚感叹她目前一本书的初版两千册卖不完。
这样的讯息太多,也不知「黑暗期」有多长,绝非抱着哭一哭就天亮了。这主因大环境改变,影响了读者阅读习惯。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年代,文学书市场和现在的出版爆炸比较,算是「锁国」状态,外国翻译书不少,但本土书佔了地利,吃香的很多。而且,那时的读者带着「硬派」功夫,阅读的耐受性强,对艰深、篇幅长的经典文学能花时间读完。解严之后,台湾书肆如溃堤般涌入外国文学,九○年代的电脑普及更影响读者习惯,轻阅读的时代来了,有了「网路文学」。网路文学比大众文学轻薄,易消化,专攻青少年市场。阅读发展至此,读者的选择太多了,嘴也很挑,不甜的水果不买,不会因挂上MIT就放入菜篮(网志上常有人表态,不读本土文学,一概读国外作品;亦有人告诫,读本土作品容易踩到「地雷书」),甚至转头就走。
套句狄更生《双城记》里脍炙人口的开场白:「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事实上,台湾的阅读市场依旧,如果查阅实体或网路书店的排行榜,不少的文学书上榜,而且年度排行榜不离小说类。当然,这些上榜的书籍十之八九以翻译文学为主,本土书籍的光环只照在少数的畅销书作家,本土文学孤单得像是空烧议题或无奈的安慰剂。然而,早在农渔特产品仍躲在保护政策下时,台湾阅读市场已国际化,本土作者面对世界各地的秀异作品,是拓展自我视野的契机。往好处想,环境已成定局,如何整备态度与作品质量,才是我们未来的道路。
文学黄金年代的列车驶离了,新世代写手才来到月台,火车还会来吗?火车当然会来。文学可以靠一群作家创造时代的思维与流变,但写作是个人的,强者能创造自己的列车,而不是搭便车。新人姿态万千,活动力强,得给三本书或三年的成长期,好打造自己的火车头。因此,期许成了面对他们的方法。然而,新人在哪?这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果有人查阅「新世代作家群」图像,每几年被提出讨论,发现他们像电子分裂,不确定、不稳定,随时消失,留下来的又有多少?新人版图,像是松动星图,一闪而逝的流星居多,如何继续写下去,发光发热,成为入此行最大考验。
观察这世代的作家,有两项征候,值得思索。
一、文学奖的迷思:这年代,新世代写手要出头,几乎从文学奖抢滩,他们的第一本书是文学奖集结。台湾的文学奖越来越多,以高额奖金吸引人,本是好意,却有不少写手陷入追逐文学「奖」游戏;亦有人整理出文学奖得奖公式,开班授课。文学奖应该检讨?没错。却也冒出更多同质性的文学奖来搅和。参赛老手该自我约束?还是别跟奖金过不去。朱天心在评审某文学奖后语重心长的要一些常胜军收敛,自省「初衷心」(朱天心之言也在网路引发了谁是「职业评审」的言论)。不可否认,该鼓励新人投文学奖,淬鍊文笔,更该提醒他们及早爬出酱缸文化,免得自溺。得文学奖,谁多谁少、谁得大奖,不代表出身名校,谁还再执迷得下去才是问题。新世代作家们更有活力改变文学,但是,通过文学奖传统机制窄门,易向既定价值靠拢,作品难免拘谨,甚至长成固定模子的扁平美貌。要像成英姝、陈雪这样大胆野性,不通过文学奖的难见到。
二、生活经验扁平:台湾幅员小,城乡差距更小,大家生活经验差不多。新世代写手的学历以大学居多,不少是硕、博士(这也是不少老手得寄生文学奖的主因),这些人因就学或工作,生活圈最后以大都市为主,生活经验容易贫血与贬值,写作不再倚重经历,从图书、新闻与古狗(google)转化而来,像是「坐在咖啡馆的梦想家」。这种写法没错,资深作家也是如此。然而,老作家有时代转折的资产经历,相较之下,新人只好拿笔拜古狗大神。新世代写手群的经验与思维类同,如何消化酝酿题材,需要视野。况且,世代如此,已是普遍性,无须责难,唯有强者能趁势而起,创造风格,摆脱不痛不痒的内容。这是新人的最大考验。
宝瓶出版社推出「六人行」,这六颗新星是彭心楺、徐嘉泽、郭正伟、吴柳蓓、神小风、朱宥勋。他们有的六年级,有的七年级,横跨年龄层十余年。这六本作品,主要是小说,无论取材与语言,潜藏一股能量。假以时日,他们有可能罗列在文学星群,后续发展,令人期待。
这几年来,散文与小说在类别混血外,也走到专业主题的书写,比如旅行散文、饮食散文、同志小说等,经由专业知识、分众经历的包装书写,将作品导入个人风格,彭心楺(一九七四─)的《缓慢行进中的尸体》走这一脉路径,她有十余年的护士资历,在医院看尽生离死别,将故事编织成书。毫无疑问,《缓慢行进中的尸体》对护理工作的描摹详尽、鉅细靡遗,宛如护理指南,对读者来说这成为阅读的另一种兴味。
《缓慢行进中的尸体》的节奏,採缓调的女音进行曲,婴尸、难产、医疗疏失、药物滥用、器官移植、植物人,每个题材背后传递的惊吓指数,像是艾伦坡的惊悚小说,一再挑战感官,紧绷阅读神经。比如〈婴儿废弃物〉中的护士窃取婴尸,带「它」逃离医院,却发现无处可逃。比如〈人体产房〉中在雪地中难产的护士,荒谬的由牙医以牙医器材接生。比如〈忘了停顿的病房〉中一场错误又残酷的贫户截肢。或者,〈缓慢行进中的尸体〉运送大体回家。彭心楺的「护理小说」以写实主义的笔法经营,文章结尾又接近「自然主义」,以中立旁观的态度处理角色,甚至戛然而止,无须太多交代,总有股冷酷、无奈与寒凉的人生况味,更接近医院前线的医疗景观。这样的风格在新人中具有识别度,也让彭心楺成功跨出第一步。
徐嘉泽(一九七七─)在新人行列中,敢拚敢写,出道至今,出书的质量均丰,小说散文皆行,书写范围涵盖同志情慾、都市文化、家庭亲情、童年怀乡,是题材与类型通杀的人,后续发展看涨。《不熄灯的房》是精采的短篇小说集,徐嘉泽将以往驾驭小说的功夫与融会题材之法,再次铿锵出击,技法不青涩。「鳏寡孤独废疾者」向来是作家最关注的人物。徐嘉泽不吝暴露企图,以「废疾书写」的美学贯穿此书,融入自闭症、癌症、听障、视障等题材,角色不外乎心灵版图残缺、肢体障碍到癌魔腐蚀,甚至被边缘化的畸零人。
正因如此,《不熄灯的房》的书写策略并不是戏剧性的废疾骤降,而是人在残疾之后的处世态度,如何融入家庭、人群或爱情的挣扎,没有大幅度剧情,以心境转折为主,向内的、定静的、凝视生命态度的方式进行。这种「文火式」书写,迥异于大火热油快炒,没有难倒徐嘉泽,反而成功展现火候。另外,废疾书写也正扣紧近几年来流行的「叙事治疗」风,将创伤外化,写作者获得新力量。在《不熄灯的房》中,〈三人餐桌〉、〈咧嘴〉、〈不熄灯的房〉在题材与手法上互为翻版,从口腔癌手术后下颏废缺,到狗嘴遭鞭炮炸开后的颜残,充满情感的不忍与淡淡哀愁,透出徐嘉泽的书写意念。然而,废疾者逆境图存,人是渺小,却被现实逼得伟大,历经挣扎与磨难,能否到达幸福的彼岸?书以《不熄灯的房》为名,隐藏了亲情的观照与微灯守护,这是最好的寓意。
小说承载议题的容积率较大,作者能在里头暴露个人隐私,无须在现实面善后。当然,这不足以说明新世代为何以小说为秀场,主因是读者取向。我就听过这样说法,某出版人将散文集看作票房毒药,现代诗尤烈。宝瓶出版社这次推出的六位新人中,唯独郭正伟(一九七八─)以散文走秀,彷彿是硬派招式的拳脚功夫场子,他打缓慢的太极气功。
郭正伟右脸「先天性颜面神经末梢麻痺」,从小自卑,学会定静内观。作为都市漫游者的观察身分,《可是美丽的人(都)死掉了》写他自小的挫败经验,到入社会心境,主题有网路、吉他音乐、疾病、同志情慾与男体冒险。郭正伟作为社会性格的文艺青年,理想尚未成灰烬,也不知道下一场盛燃的柴薪在哪,文中弥漫不确定感。《可是美丽的人(都)死掉了》是真诚的生活纪录,动人之处在此,郭正伟大量暴露自身的「丑」与「怪」。以丑为美,以美为丑,是这世纪的审美标准,那种老是自陈情感、身体或道德完美的散文(尤其是高度读者取向的),显得刻意,也不真实。没人是完整,残病才是常态。诚恳(甚至大胆)呈现疾残、情慾流动、胆怯害怕,成了另一种美学。《可是美丽的人(都)死掉了》走的就是这派路数,可贵的是,郭正伟不渲染自己,也不污化自己,更无须宗教式忏悔,有几分,就说几分,使得此书的出版更显珍贵,有意义。
这几年来,在电影、文学与社会文化议题上,常讨论外籍配偶在台湾生活的面向。这些东南亚新移民,经过社会几年来认同,不再被标签化,不再是电桿上张贴的买卖广告,她们是「新台湾之子」的母亲。当然,或许是我们涂抹问题而已,这些外籍配偶的困境仍被压抑在社会底层,吴柳蓓(一九七八─)便将这类怪现状摆放在《移动的裙摆》。书中处处可见,青春丰美的外佣与外配,填补了「婆娑之洋、美丽之岛」男性们的慾望缺口,成了机械子宫、活体充气娃娃、人蛇集团卖淫的摇钱树、残缺男子的佣人。
然而,令人讶异的是,《移动的裙摆》并没有因为处理相关议题而沉重,成了这类的主题书写中,最生动有趣的小说。多亏吴柳蓓的语言活泼有特色、节奏明快,很会说故事,这是闯荡江湖的最棒轻功了,令人羡慕的才女。《移动的裙摆》有几篇幽默生动,不拖泥带水,读来大快人心,在台湾文坛,这种写法向来甚少由女性出招,引人瞩目,如〈吃李嬷的豆腐〉、〈印姬花嫁〉、〈魔法羊蹄甲〉、〈菲常女〉、〈傻瓜基金会〉等,让沉痛的社会议题有了轻盈浮力,风格幽默、俏皮,却不轻浮,甚至看得出来,外籍与外配的生命力强悍,不再是弱势,穿透台湾法律与道德的铁强,经过多年的历练与转变,她们从羞涩新娘,成了掌权的老娘,蔚为奇观。
好了,「七年级」的神小风(一九八四─)上场了。《少女核》以重量级的少女漫画之姿降临,给人另类的阅读感。神小风向来以长篇小说出招,有意跳脱台湾文学奖以短篇小说为科举竞技,同时展演她对同世代文化的细腻观察。《少女核》印证新世代的次文化,上网打怪、留连网路、手机重症,对流行文化高度敏感,却对现事的世界焦虑徬徨,无法与父母应对,只能以谎言敷衍。这令人想起东洋味的「萝莉泰」。「萝莉泰」原本从纳博可夫的名着《萝莉泰》(Lolita)而来,是十二岁少女之名,经过日文流行文化浸润,成了某种特定少女族群的代名词。这群少女面貌青涩、装扮可爱、衣着如漫画的少女,甚至指拒绝跨越到成年者。日本味「萝莉泰」成了青春期无限延伸者的代名词,《少女核》就有几分这种「不愿长大成人」的味道。
《少女核》开始,张舒婷与张舒涵这对姐妹逃家后,叙事不断插叙,将记忆拉回更年少时,这种拖着青春期尾巴不愿割舍的「萝莉泰」姐妹,在原生家庭是敌对关系,沉溺于网路聊天室,最后受引诱而离家。其中,张舒婷的爱情随之而来,性爱也轻浮,属于强烈肉慾的。至于妹妹张舒涵,则是精神的,内观的人生。姐妹互为表里,性格互补,也互相凌迟,这种设计目的,小说最后揭露的谜底像是电影《斗阵俱乐部》的女声翻版,一人分饰两角。《少女核》虚虚实实,暗喻指涉,看得出神小风不甘将此流于故事表层,使得《少女核》内在结构多了些有趣的翻转与意义,有待读者深究。
「六人行」最后的压队人物,是二十出头的朱宥勋(一九八八─)。他出道早,高中时以〈晚安,儿子〉拿下台积电文学奖首奖,却因为该篇曾在网志发表,违反征文规定,资格遭取消。此案例成了文学奖投稿禁忌的活教材。事后,朱宥勋哂然以对,笔耕不辍,终于在四年后的今天交出处女作《误递》,算是扳回一城。《误递》依取材可归纳成两类:爱情与亲情。这样的分法,颇符合朱宥勋自己对此书下的註脚:「有的时候他会悲伤,有时候不知道怎么面对情人,更多时候和家人隔着冰崃遥遥相望。」爱情与亲情是他目前生活焦点。也诚如他所言,《误递》有股淡淡哀愁,偶来的「悲伤」,或一瞬间不寻常的伤感。
亲情与爱情常常是新人下笔之处,难免出现老梗,但是朱宥勋写来不落俗套。爱情类的〈倒数零点四三二秒〉、〈白蚁〉、〈烟火〉等,朱宥勋用棒球运动、人类学作为寓意象征,明陈生命的虚无,借此形塑爱情观。在亲情类的〈壁痂〉、〈末班〉、〈墨色格子〉等,也用类似技法,手法巧妙。这反映了朱宥勋在写作之途,越来越懂得现代主义文学的功夫,这与他在高中时期写的朴实风格的〈竹鸡〉,截然不同。现代主义文学在台湾是重要的脉络,成就不少作家,如白先勇、张大春、骆以军等人。朱宥勋的这种风格,隐约有了接承姿态,再加上《误递》弥漫老灵魂的陈述味道,使他在新世代中辟出一条自己发声的独特风格,特别显眼。
以上这六位文学新人,一起出阵,队伍壮观,星光慑人。我想,给新人肯定之余,也给宝瓶出版社更多掌声。在今日多数出版社视新人出版为寒冬顾忌的年代,宝瓶出版社让新人拥有麦克风与舞台,是多么温暖之事。
《婴儿废弃物》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像很多激昂的作品那样,用强烈的语言去表达观点,而是用一种沉静的、内敛的方式,一点点地渗透进你的内心。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陷入一种沉思,仿佛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命运。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尤其到位。那些纠结的情绪,那些难以启齿的痛苦,都写得丝丝入扣,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我开始思考,在我们看似平静的生活下面,是否也隐藏着无数这样不为人知的波澜?这本书让我对“普通人”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的坚持,他们的隐忍,他们的爱与痛,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它让我学会去尊重每一个生命,去看见每一个个体独特的价值。
评分读完《婴儿废弃物》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我一直以为自己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正常”。书中描绘的那些人物,他们并非轰轰烈烈的英雄,也非罪大恶极的反派,他们只是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个体,却在某种特殊的境遇下,展现出了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我常常在想,如果换做是我,我是否也能像他们一样坚韧,或者是否也会在同样的困境中选择不同的道路?书中的某些情节,让我感到无比压抑,仿佛身临其境,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对待周围人事物的态度。我曾经以为的“理所当然”,在书中被颠覆得体无完肤。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的不足和盲点。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为自己找借口,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但这本书却迫使我直面那些不愿承认的真相。这种坦诚的、甚至是残忍的真实感,正是它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坦白说,《婴儿废弃物》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过往的一些认知。我一直以为,那些被社会所抛弃的东西,就真的应该被遗忘。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温柔却又坚定的方式,告诉了我,即使是被遗弃的,它们依然拥有存在的价值,依然值得被看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生活细节上的功力,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场景,却能勾勒出人物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去回忆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去感受那种相似的情绪。这本书就像一个引子,它打开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阀门,让我能够更加坦诚地面对自己。它并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些问题,一些需要我独自去寻找答案的问题。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珍贵。它不是给你一个现成的观点,而是让你自己去构建。
评分《婴儿废弃物》所探讨的主题,确实触及到了现代社会一个非常敏感却又被普遍忽视的议题。我一向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刻反思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像一些作品那样,只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一种极为细腻、甚至可以说是隐晦的方式,将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被抛弃的“价值”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情感上的功力,那些纠结、那些挣扎、那些不甘,都写得入木三分,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煽情,却能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书中某个角色,去感受他们的无奈,去体会他们的痛苦。这种代入感,是很多作品难以企及的。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究竟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才是被真正需要的。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们是否已经遗忘了那些比物质更重要的东西?这本书给我的思考,远远超过了故事本身,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人性深处的探索。
评分阅读《婴儿废弃物》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场心灵的涤荡。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能够净化人的灵魂,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我曾经以为,生活应该是充满阳光和希望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另一面,看到了那些隐藏在阴影中的挣扎和无奈。然而,它并没有让我感到绝望,反而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幸福。作者用一种极为克制的笔触,描绘了那些生命中脆弱的、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都能多一些同理心,多一些关怀,是否能够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这本书并非是要去批判什么,而是希望我们能够看见,能够理解,能够感受。这种“看见”的力量,是改变的开始。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众生皆苦”这句话,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包容和接纳。
评分《婴儿废弃物》这本书,就像一杯浓烈的咖啡,初入口时可能有些苦涩,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它醇厚的余味。我一向对那些能够触及社会深层问题的作品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以一种极为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那些被社会所忽视的角落,那些被遗忘的生命。我常常在想,我们是否过于关注那些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忽略了那些在暗处默默承受的痛苦?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究竟是如何对待那些“不完美”的存在的。作者并没有给任何评判,而是用一种客观的视角,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这种不带偏见的呈现方式,让我觉得非常难得。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尊重”的含义,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接纳和包容。
评分《婴儿废弃物》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震撼。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就是这种朴实无华的叙述,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我一直认为,最深刻的艺术,往往来自于最真实的生活。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看到了生命的多面。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生命力,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境遇下,他们依然努力地活着,努力地去爱,去感受。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去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但它却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它让我更加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关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共鸣和启发,是这本书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婴儿废弃物》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自我对话的机会。每次翻开它,我都会从中看到一些新的东西,一些之前从未留意过的角度。我常常会思考,作者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才能写出这样深刻而又略带悲凉的作品。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都仿佛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思考。它没有试图去讨好读者,也没有刻意去迎合市场的喜好,它只是忠实地呈现了作者所看到的世界。这种真实的力量,有时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冲击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的处理上,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它们像散落在地上的珍珠,需要你弯下腰来,才能发现它们的价值。我开始反思,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很多被我们忽略的“珍珠”?我们是否太过于关注那些显眼的光芒,而忽略了那些在暗处默默闪耀的价值?这本书让我对“价值”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老实说,《婴儿废弃物》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潜移默化的,而非一时半会儿的。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但就是这种平静的叙述,反而让其中的信息更加具有穿透力。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去留意那些书中描绘过的细节,去观察身边那些可能被忽略的人。作者的文字就像一种无声的呐喊,虽然没有大声喧哗,但却能让听见的人,内心深处产生回响。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留白,那些未被完全填补的空间,反而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余地,让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解读出不同的含义。我曾经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有明确的指向性,能够轻易地被理解。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固有观念。它更像是一种艺术品,需要你去静下心来,去品味,去体会。它不是强行灌输给你什么,而是引导你主动去发现,去思考。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十分新鲜和有意义。
评分这本《婴儿废弃物》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点叛逆又隐约透露着一丝脆弱的配色,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架子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热门书籍,而它却静静地藏在那里,仿佛在等待一个有缘人。拿到手里,纸质的触感很舒服,印刷的质感也很好,看得出来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这种不走寻常路的书籍,它们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虽然我对书名还有些好奇,甚至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封面的艺术感和那种“非主流”的气质,已经让我决定把它带回家。我脑海中开始勾勒出各种可能的故事情节,也许是关于被社会遗忘的角落,或者是关于那些被我们不经意间忽略的角落里悄然发生的故事。这种未知感,反而让我更加期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发现一本这样能够引发思考、并且在视觉上就有独特风格的书,真是一种享受。我甚至开始想象,作者是如何构思出这样独特的书名和封面,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开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