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

雷峰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雷峰塔
  • 民间传说
  • 爱情故事
  • 历史故事
  • 杭州
  • 白娘子
  • 许仙
  • 民间信仰
  • 文化遗产
  • 神话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那个家是一座囚禁的塔,她用一辈子在逃离,却又恋恋难忘、反覆追忆……

  张爱玲自传小说三部曲《小团圆》、《雷峰塔》、《易经》终于完整问世!

  张爱玲九十冥诞
  暨逝世十五週年纪念
  中文版全球首度曝光!

  琵琶出生在显赫的上海贵族家庭里,围绕着她的是丝绒门帘、身穿水钻缎子的宾客、裹小脚的老妈子,和一堆关系庞杂的二大爷、姨奶奶、表姐表哥们。但父母的缺席却是永恆的常态,沉迷在鸦片里与旧时繁华的父亲难得现身,而坚持要离婚的母亲则与琵琶的姑姑出洋念书。在这种文化、利益相冲突的幽森豪门里,难怪四岁的琵琶总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

  或许也因为这段万花筒似的童年滋养,琵琶的脑子里常转着超龄的念头:她幻想能无穷无尽地一次次投胎,变成金发小女孩住在洋人房子里;她看到书里压的褐色玫瑰花瓣,就伤感人生苦短;她觉得十八岁是在护城河的另一岸,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过去。

  美好的人生固然值得等待,然而,眨眼间当琵琶已跨到另一岸时,等待到的却是不堪的、囚禁她一生的凄伤……

  《雷峰塔》是张爱玲以自己四岁到十八岁的成长经历为主轴,糅合其独特的语言美学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情节在真实与虚构间交织,将清末的社会氛围、人性的深沉阴暗浓缩在这个大家族里。

  继《小团圆》出版后,不难发现张爱玲反覆地重述生命中最晦涩的心事,但每次出手均以不同的角度、方式,极致细腻地铺写她对周遭不同人事物的爱恨情结,让我们读来震撼惊心之余,更能逐渐将张爱玲的传奇拼凑完整!

作者简介

张爱玲

   本名张煐,一九二○年生于上海。二十岁时便以一系列小说令文坛为之惊艳。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为故事场景,在荒凉的氛围中铺张男女的感情纠葛以及时代的繁华和倾颓。

  有人说张爱玲是当代的曹雪芹,文学评论权威夏志清教授更将她的作品与鲁迅、茅盾等大师等量齐观,而日后许多作家都不讳言受到「张派」文风的深刻影响。

  张爱玲晚年独居美国洛杉矶,深居简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但研究张爱玲的风潮从未止息,并不断有知名导演取材其作品,近年李安改拍〈色,戒〉,更是轰动各界的代表佳作。

  一九九五年九月张爱玲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遗愿,在她生日那天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译者简介

赵丕慧

  一九六四年生。辅仁大学英文硕士。译有《战地琴人》、《少年Pi的奇幻漂流》、《幻影书》、《穿条纹衣的男孩》、《珥玛的351本书》与《赎罪》等书。

《星尘低语》图书简介 作者: 艾莉莎·凡恩 出版社: 黎明之光文创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ISBN: 978-7-5406-XXXX-X --- 一、 故事梗概:失落文明的回响与时间的迷宫 《星尘低语》是一部宏大叙事的科幻史诗,它并非聚焦于眼前的冲突或已知的未来,而是深入探索了宇宙深处那些被遗忘的文明遗迹,以及时间本身的复杂结构。 故事始于“观测者”——一个致力于记录宇宙中一切消亡文明的神秘组织。主角,年轻的语言学家兼考古学家伊莱亚斯·凡诺,在被誉为“宇宙禁区”的M-79星云深处,发现了一艘已经沉寂了数百万年的巨型飞船。这艘飞船的船体结构完全颠覆了已知的所有物理学原理,其核心搭载着一个代号为“编年史”的数据库。 当伊莱亚斯成功激活“编年史”时,他并未获得爆炸性的科技蓝图,而是接收到了一连串令人不安的“低语”——那是来自一个名为“阿莱西娅”的超古老种族的最后记录。阿莱西娅文明并非毁于战争或灾难,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时间流的悖论重构技术”,试图将整个文明提升到超越线性时间的维度,却在过程中遭遇了无法挽回的“存在性漂移”。 伊莱亚斯发现,“低语”中隐藏着一种关于宇宙熵增的全新理论——“时间涟漪效应”。这种效应表明,宇宙的扩张并非均匀进行,而是在某些关键节点上,由于高级文明的干预(或错误),产生了微小的“时间回声”,这些回声正在缓慢地侵蚀着现实的稳定性。 为了解开阿莱西娅文明最终的命运,以及阻止潜在的“时间崩塌”,伊莱亚斯必须与一位亦正亦邪的“时空走私者”——凯拉·苏,合作,穿越数个不稳定的时间褶皱。他们的旅程将他们带到了被冰封的冥王星殖民地、充斥着反物质风暴的红巨星边缘,以及一个完全由意识构成的“数字天堂”。 二、 核心主题探讨:记忆、永恒与存在的代价 《星尘低语》超越了传统科幻小说的范畴,深入探讨了哲学的核心命题: 1. 记忆的不可靠性: 阿莱西娅的记录是基于他们对“过去”的主观重构。随着伊莱亚斯深入探究,他开始质疑自己所依赖的所有历史文献和个人记忆的真实性。书本探讨了“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是否只是一个被集体遗忘的谎言?” 2. 对永恒的追求与限制: 阿莱西娅文明试图通过技术手段逃避死亡和时间的限制,但这最终导致了他们自身存在的瓦解。小说反思了人类对“不朽”的执念,并暗示了有限性才是赋予存在意义的关键。 3. 熵与秩序的辩证关系: “时间涟漪效应”象征着宇宙的不可逆转的衰变。小说中构建的“时间维护者”组织,其使命是维护宇宙的衰败速度,这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在无尽的混沌面前,我们所建立的微小秩序,究竟是希望,还是徒劳的抵抗? 三、 叙事风格与艺术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极为复杂而迷人,融合了硬科幻的精确性与古典文学的细腻笔触。 多重叙事线索: 小说在伊莱亚斯在“现在”的探索,与阿莱西娅文明留下的“过去片段”(以类似于古代铭文和全息诗歌的形式呈现)之间频繁切换。这种结构要求读者不断地拼凑信息,体验发现的乐趣。 感官体验的构建: 凡恩擅长于描绘极端的环境。读者将体验到“失重寂静”下的心灵对话,被奇异的“光合作用植被”所环绕的行星,以及处理“时间残渣”时带来的精神上的眩晕感。 语言的创新: 为了呈现阿莱西娅的语言,作者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符号和语法结构,这不仅是情节的需要,也是对语言学本身的一种致敬。 四、 角色群像 伊莱亚斯·凡诺: 一个典型的“书呆子英雄”,起初沉迷于过去,对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他的成长弧线是从被知识俘虏,到学会承担知识带来的责任。 凯拉·苏: 游走于星际法律边缘的时空走私者。她实用主义、愤世嫉俗,对任何宏大叙事都报以嘲讽。她代表了在宇宙末日背景下,个体生存的韧性与道德的灰色地带。 “编年史”(AI):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人,而是一个漂浮在信息海洋中的聚合意识。它拥有近乎全知的能力,但其输出总是充满歧义和隐喻,是伊莱亚斯最大的挑战者和引导者。 “时间维护者”: 这是一个不露面但影响力巨大的组织。他们相信宇宙的终结是必然且必要的,任何试图“加速”或“逆转”这一进程的行为都是对自然法则的亵渎。他们是贯穿全书的无形压力。 五、 推荐阅读群体 《星尘低语》适合喜欢阅读如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深邃思考、与刘慈欣(Liu Cixin)的宏大尺度,同时偏爱那些探讨哲学边界和复杂时间概念的读者。如果你对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感到好奇,并渴望一场智力与想象力的极限挑战,这本书将是你的不二之选。它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理解时间,以及我们如何选择被时间铭记的史诗。 --- (本书篇幅宏大,包含大量星图注释和阿莱西娅文明的词汇表,是作者耗时七年完成的巅峰之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
童女的路途
──张爱玲《雷峰塔》与《易经》
【逢甲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瑞芬

  琵琶尽量不这样想。有句俗话说:「恩怨分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她会报复她父亲与后母,欠母亲的将来也都会还。许久之前她就立誓要报仇,而且说到做到,即使是为了证明她会还清欠母亲的债。她会将在父亲家的事画出来,漫画也好……
──《易经》(第七十九页)

  二○一○年溽暑中看完《雷峰塔》(The Fall of the Pagoda)与《易经》(The Book of Change)这两本应是(上)(下)册的「张爱玲前传」,一股冷凉寒意,简直要钻到骨髓里。原先想像的中译问题1并没有发生,倒是这书里揭露的家族更大秘辛令人惊吓。如果书中属实,舅舅和母亲无血缘关系,是抱来的(这点《小团圆》也说了),弟弟也不是她的亲弟弟(那个可疑的教唱歌的义大利人……),母亲和姑姑在钱上面颇有嫌隙,姑姑甚且和表姪(明表哥)乱伦,有不可告人的关系。在这一大家子的混沌关系中,张爱玲像是逃出了疯狂牢狱,精神却停滞在孩童状态。她幽闭茧居,精神官能症或偏执狂般聚精会神玩着骨牌游戏,一遍又一遍的推倒长城,然后重建。鬼打墙一般,非人的恐怖。这回,可和胡兰成一点关系都没有。然而她在这部巨幅自传小说中无端虚构弟弟的死亡,又是为了什么?

  《雷峰塔》与《易经》是张爱玲六○年代初向英美文坛叩关失败的英文小说,因篇幅太长故一分为二,总计三十余万字,近八百页篇幅,直到她去世十五年后的今日,手稿才由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找出出版。《雷峰塔》从幼年写到逃离父亲家里,投奔母亲;《易经》写港大求学到二战中香港失守,回返上海。《雷峰塔》、《易经》,下接《小团圆》,按理可称为张爱玲的人生三部曲,但《雷峰塔》与《易经》仍是一个整体,从书中人名与《小团圆》完全两样可知。2《雷峰塔》与《易经》是张爱玲的英文自传小说,《小团圆》则是为中文读者写的,成书晚些,约在七○年代中期,与〈色,戒〉同时。

  熟知张爱玲的人,读《雷峰塔》与《易经》,初初会有些失望(大致不出〈私语〉、〈童言无忌〉和《对照记》内容),但李黎所谓「张爱玲到底不是珍.奥丝婷,她的童年往事实在无法撑起一本近三百页的小说让人手不释卷」,则未必属实。读张爱玲这部形同〈私语〉和《对照记》放大版的自传小说,最好把自己还原为一个对作者全无了解的路人甲,愈不熟知她愈好(正如读《红楼梦》不要拿荣宁二府人物表焦虑的去对照曹雪芹家谱)。你只管顺着书里的缓慢情调和琐碎细节一路流淌而去,像坐在乌篷船里听雨声淅沥,昏天黑地,经宿未眠,天明已至渡口。当然,记得要先找出霉绿斑烂的铜香炉薰上第一炉香,从《雷峰塔》看起。

  《雷峰塔》一开始,就是以孩童张爱玲(沈琵琶)的眼,看大人的世界。那四岁时就怀疑一切的眼光,看着母亲(杨露)和姑姑(沈珊瑚)打理行李出国,父亲(沈榆溪)抽大烟,和姨太太厮混,宴客叫条子。在大宅子另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厨子花匠男工闲时赌钱打牌,婢女老妈子作藤萝花饼吃,老婆子们解开裹脚布洗小脚,说不完的白蛇法海雷峰塔。就像张爱玲《对照记》里说的,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的度日如年:

  「每个人都是瓮声瓮气的,倒不是吵架。琵琶顶爱背后的这些声响,有一种深深的无聊与忿恨,像是从一个更冷更辛苦的世界吹来的风,能提振精神,和楼上的世界两样。」

  《雷峰塔》取意何在?或许是象征着父权 / 封建旧时代的倒塌,但是「娜拉出走」以后,正如鲁迅所说:「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吗?也还是傀儡。……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在这一大家子的败落里(包括母亲、姑姑或继母),没有一个是赢家,结尾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归结到底,《雷峰塔》与《易经》形同《红楼梦》民国版,续集,或后四十回。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遗老遗少和他们的儿女同舟一命,沉沦到底。

  在现代文学作家里,张爱玲的身世是少见的传奇,「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她的弟弟张子静就说:「与她同时代的作家,没有谁的家世比她更显赫」。那是清末四股权贵势力的交汇,父系承自清末名臣张佩纶、李鸿章,母系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后人,继母则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之女。都是历代仕宦之家,家产十分丰厚,然而巨塔之倾,却也只要一代,在张爱玲父亲时,因为亲戚佔夺,加上坐吃山空,早成了空壳子。《雷峰塔》与《易经》里,永远是付不出的学费,戒不掉的鸦片、吗啡和姨太太,老宅子里烟雾缭绕,令人瞌睡……

  「雷峰塔不是倒了吗?」「难怪世界都变了」。这两句婢女葵花和保母何干的闲话,像里巷街议,也像贾雨村甄士隐在石狮子前笑谈荣宁二府。《雷峰塔》(The Fall of the Pagoda)接着是《易经》(The Book of Change),也就可想而知了。《易经》作为自传小说之名,还真有点凌叔华《古韵》(Ancient Melodies)的味道,也很符合张爱玲书名或标题一贯的双关意涵。

  张爱玲初到美国未久,以一个新人之姿打算用英文发表私我性很高的小说,或许是个错招,但这并不表示这书没有可读性。看得出她是下了功夫的,书中除了加重对白的份量,还原那个时代败落家族的氛围,也前所未有的揭开了人性在物质下的幽暗(骨肉手足为了钱,打不完的官司),包括对亲情的决绝。这些「不能说的秘密」,从未在张爱玲其他作品中这么详尽的被披露过,却很可以用来理解张爱玲后半生的怪异行径。

  在美四十年,张爱玲不曾再见过任何一个亲人,唯一的弟弟张子静一九八九年和她通上信,得来两句「没能力帮你的忙,是真觉得惭愧,唯有祝安好」,张爱玲和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越洋写信,倒啰啰嗦嗦有说不完的话和问候。《张爱玲私语录》里那些机智可爱闪闪发亮的句子,像是一个没有防备的人在知己前的天真健谈。她说:「世上最可怕莫如神经质的女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往往不会捡太太」。还有还有──「面对一个不再爱你的男人,作什么都不妥当。衣着讲究就显得浮夸,衣衫褴褛就是丑陋。沉默使人郁闷,说话令人厌倦。要问外面是否还下着雨,又忍住不说,疑心已问过他了。」邝文美形容张爱玲在陌生人面前沉默寡言,不善辞令,可是遇到知己时,就彷彿变成另外一个人,3就很能说明张爱玲热情和孤僻两面冲突的性格。

  一般人总以为父亲和胡兰成是张爱玲一生的痛点,看完《雷峰塔》与《易经》,你才发觉伤害她更深的,其实是母亲。「雷峰塔」一词,囚禁女性意味浓厚,也几乎有《阁楼上的疯妇》(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的隐喻。雷峰塔囚禁的两个女人,一个叫七巧,一个叫长安,母女俩同样戴了沉重的黄金枷锁,小说早已预示了真实人生。张爱玲《易经》里有一段描述当年被迫结婚的母亲隆重的花轿婚礼:「他们给她穿上了层层衣物,将她打扮得像尸体,死人的脸上覆着红巾,她头上也同样覆着红巾。婚礼的每个细节都像是活人祭,那份荣耀,那份恐怖与哭泣」,「每一场华丽的游行都敲实了一根钉子,让这不可避免的一天更加铁证如山」。张爱玲描述的婚礼犹同葬礼中封椁钉棺,恐怖已极。她和母亲一样,奋力想挣脱传统的枷锁,却终其一生,带着沉重的枷噼伤了好几个人。女儿总是复制母亲的悲剧,无止无歇,于张爱玲,还加上了对母亲的不信任,雷峰塔于是轰然倒塌。

  张爱玲带着这童年的巨创,度衡并扭曲了所有的人际关系,直到人生的终点,还在《对照记》里恋恋于母亲年轻时的美丽,这种爱恨交织的纠结,证明了她从来不曾从母亲带给她的伤害中走出来(倒不是父亲或胡兰成,《对照记》里这两男人连一张清楚的照片也没有)。张爱玲〈私语〉一文曾提到「能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而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在现实人生中,正是这些琐碎的难堪,尤其是钱,是使她看清了母亲,也一点一点毁了她对母亲的爱。

  《雷峰塔》起首是母亲出国离弃了她,《易经》的结尾则是战事中拼了命回到上海,那栋母亲曾住过的公寓。「打从她小的时候,上海就给了她一切承诺」,这句话潜意识里或有对母亲的依恋,尤其是《易经》用了极大的篇幅着墨母女之间,这是张爱玲早期作品不曾有过的。《雷峰塔》起笔于一九五七年,正是她母亲去世前后(父亲则一九五三年就已去世),是否也说明了什么?正如七○年代中期《小团圆》的动笔,也是张爱玲听闻(亲近胡兰成的)朱西甯欲写她的传记,才起的想头,何不自己来写胡兰成?

  在《易经》里,一个首次坦露的具体情节,是母亲杨露从国外回来探视正读香港大学生活拮据的琵琶,当时历史老师布雷斯代4好心资助了琵琶一笔八百元的学费,琵琶将这好不容易得来的一点钱全数交给了母亲,后来竟无意间发现母亲轻易把这钱输在牌桌上了。杨露以为女儿必然是以身体作了交换,她催促琵琶亲自前往老师住处道谢,之后并偷偷窥看琵琶入浴的身体,想发现异状,这事却使琵琶感到羞辱极了。

  任何人读了母女间这样的对话后,都要毛骨悚然:

  「我知道你爸爸伤了你的心,可是你知道我不一样。从你小时候,我就跟你讲道理。」不!琵琶想大喊,气愤于露像个点头之交,自认为极了解你。爸爸没伤过我的心,我从来没有爱过他。

  再开口,声音略显沙哑。「比方说有人帮了你,我觉得你心里应该要有点感觉,即使他是个陌生人。」

  是陌生人的话我会很感激,琵琶心里想。陌生人跟我一点也不相干。

  「我是真的感激,妈。」她带笑说:「我说过我心里一直过意不去。现在说是空口说白话,可是我会把钱都还你的。」──《易经》第一四一─一四二页

  这是一个多时不见母亲的女儿,巴巴的转两趟公车到浅水湾饭店的对话。何等扭曲的关系,父亲叫做「二叔」,母亲叫作「二婶」,比陌生人还紧张防备,时时记得还钱还情,永远看到母亲在整理行李。琵琶从父亲和继母的家领受到寄人篱下的羞辱,从母亲和她不断更换的男友感到另一种无靠。最后母亲告诉她当初被自己的母亲逼迫结婚,并暗示了她为何不能如此有所图报,母女间的信任决了堤。

  琵琶不敢相信自己原先居然还想依靠她,在狂奔回宿舍之后,恶梦追逐,痛楚圈禁,一辈子都没有回过神来。在荣华表象下,她只像小猫小狗般的妆点着母亲应有的华美生活,还不如保母何干在厨房絮絮叨叨边弄吃的边骂乡下来的不成材儿子,让他睡在厨房地上住了个把月才赶他回去。母亲没有爱过她,母亲怪别人还来不及呢!

  张爱玲在〈造人〉这篇散文里曾说:「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为人。」《易经》里琵琶是这么说的:「我们大多等到父母的形象濒于瓦解才真正了解他们。」这难堪的华袍长满了蚤子,张爱玲第一次近距离检视自己的生命伤痕,离开了她的上海和前半生后,在自己憧憬的西方世界自我监禁了四十年,与外在环境全然无涉,连与赖雅的婚姻也不能改变这事实。她聚精会神反覆改写那没人想看的童年往事,在更换旅馆的不便里,在蚤子的困扰中,在絮絮叨叨问候宋淇和邝文美的琐碎里,直到生命的终结。「许久之前她就立誓要报仇,而且说到做到,即使是为了证明她会还清欠母亲的债」。

  这是一个太悲的故事。繁华落尽,往事成烟,只留下一个活口来见证它曾经的存在。由于伤重,过早封闭了心灵的出路,张爱玲的创作生命实在萎谢得太快,像她自己形容的,如同看完早场电影出来,满街大太阳,忽忽若失。她的写作不仅速度缓慢,也算得上坎坷,六年写了二十余万字,再压在箱子底四十年,和《粉泪》(Pink Tears)这部英文小说一样无人问津,也几乎要白写了。

  真实人生里,另有一桩更不堪的事,发生在弟弟张子静身上。一九九五年孤居上海晚景凄凉的张子静,骤闻姊姊去世,呆坐半天,找出《流言》里的〈童言无忌〉再读「弟弟」,眼泪终于忍不住的汨汨而下,在《我的姊姊张爱玲》书里说:「父母生我们姊弟二人,如今只余我残存人世了。……姊姊待我,总是疏于音问,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幻变,我和她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柢是永世不能改变的」。5这个事实,在《雷峰塔》里被无情的推翻了。在这部自传性很高的小说里,张爱玲笔下的弟弟不但早夭,而且「眼睛很大」的他,很可能血缘和舅舅一样有问题:

  「他的眼睛真大,不像中国人」。珊瑚的声音低下来,有些不安。

  「榆溪倒是有这一点好,倒不疑心。」露笑道。「其实那时候有个教唱歌的义大利人──」,她不说了,举杯就唇,也没了笑容。

  这是张爱玲八岁,弟弟七岁,母亲(露)与姑姑(珊瑚)刚返国时的对话。在《雷峰塔》卷尾,琵琶逃出父亲的家后未几,弟弟(沈陵)罹肺结核,在父亲和继母(荣珠)疏于照料下猝逝,才十七岁。琵琶觉得心里某个地方很迷惘,「将来她会功成名就,报复他的父亲与后母。陵从不信她说这话是真心的。现在也没办法证实了。他的死如同断然拒绝。一件事还没起头就搁起来了」。

  弟弟的死,显然不是事实。真实人生里的张子静一生庸碌,唸书时办了个刊物,向已成名的张爱玲邀稿被拒:「你们办的这种不出名的刊物,我不能给你们写稿,败坏自己的名誉。」熬过文革时期,他中学教员退休,落寞蜗居在父亲唯一留下的十四平方米屋子里,在季季访问他两年后(一九九七年)去世。或许血缘之事只是虚构的波澜,我只想着张爱玲这么早就下笔这么重了,假设六○年代这部小说在美国「功成名就」,或一九九五年她去世时与其他作品一起出版了,一直仰慕着她的弟弟读了,那恐怕就是震惊,而不是眼泪汨汨而下了。因此我不相信张爱玲一九九二年致书宋淇「《小团圆》要销毁」是因为顾虑舅舅的儿女或柯灵的感受6, 她的作品更早就无情伤害过父亲、继母、舅舅许许多多人,以及……弟弟了。

  写作是何等伤人伤己且妨害正常生活的行当,回忆,就是那噼伤人的,沉重的枷锁。如今张爱玲的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都已经烧完,故事也该完了。在炉香袅袅中,那个童女彷彿穿越时空异次元,仍然圆睁着四岁时的眼,怀疑一切,并且相信文字永远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与一切证据。

  1.李黎《中国时报》二○一○年七月二日〈坍倒在翻译中的雷峰塔〉一文认为,读《雷峰塔》英文本感觉「英文的张爱玲显得面目全非」,再由他人译回中文恐怕也将失真。

  2.不知为何,只有张爱玲好友炎樱同样名为「比比」,其余人名均异。

  3.邝文美,〈我所认识的张爱玲〉,发表于一九五七年香港,今收入《张爱玲私语录》,皇冠,二○一○年七月。

  4.这段情节《小团圆》稍稍提及,没有细节,历史老师名为安竹斯。

  5.一九九五年张爱玲去世后,季季于上海访谈张子静,与他合作写成《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一九九六年时报出版公司出版,二○○五年印刻出版社再版。

  6.季季,〈张爱玲为什么要销毁《小团圆》?〉,《中国时报》二○○九年四月二十三─二十四日。

引言
【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

  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四年间,外界一般只知道张爱玲写了些电影剧本和一篇英文散文〈Return To The Frontie〉(中文版即〈重访边城〉)。就文学创作来说,这时期似乎不算硕果丰盛。

  但根据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通信,在五七至六四年间,她原来正写一部两卷本的长篇英文小说,主要取材自她本人的半生经历。下面是相关的书信节录,全由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

一九五七年九月五日
  新的小说第一章终于改写过,好容易上了轨道,想趁此把第二章一鼓作气写掉它,告一段落,因为头两章是写港战爆发,第三章起转入童年的回忆,直到第八章再回到港战,接着自港回沪,约佔全书三分之一。此后写胡兰成的事,到一九四七年为止,最后加上两三章作为结尾。这小说场面较大,人头杂,所以人名还是採用「金根」「金花」式的意译,否则统统是Chu Chi Chung式的名字,外国人看了头昏。

一九五九年五月三日
  我的小说总算顺利地写完第一二章,约六十页,原来的六短章(三至九)只须稍加修改,接上去就有不少,希望过了夏天能写完全书一半。

一九六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小说改名《The Book of Change》(易经),照原来计画只写到一半,已经很长,而且可以单独成立,只需稍加添改,预算再有两个月连打字在内可以完工。

一九六一年九月十二日
  我仍旧在打字打得昏天黑地,七百多页的小说,月底可打完。

一九六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我打字已打完,但仍有许多打错的地方待改。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四日
  我现在正在写那篇小说,也和朗朗一样的自得其乐。

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七日
  我的小说还不到一半,虽然写得有滋有味,并没有到欲罢不能的阶段,随时可以搁下来。

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易经》决定译,至少译上半部《雷峰塔倒了》,已够长,或有十万字。看过我的散文〈私语〉的人,情节一望而知,没看过的人是否有耐性天天看这些童年琐事,实在是个疑问。下半部叫《易经》,港战部份也在另一篇散文?写过,也同样没有罗曼斯。我用英文改写不嫌腻烦,因为并不比他们的那些幼年心理小说更「长气」,变成中文却从心底?代读者感到厌倦,你们可以想像这心理。

  [……]
  把它东投西投,一致回说没有销路。在香港连载零碎太费事,而且怕中断,要大部寄出才放心,所以还说不出什么时候能有。

一九六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Dick正在帮我卖《易经》1,找到一个不怕蚀本的富翁,新加入一家出版公司。
  [……]
  《雷峰塔》还没动手译,但是迟早一定会给星晚译出来,临时如稿挤捺下来我决不介意。

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五日
  Dick去年十月?说,一得到关于卖《易经》的消息不论好坏就告诉我,这些时也没信,我也没问。
  [……]
  译《雷峰塔》也预备用来填空,今年一定译出来。

一九六四年五月六日
  你们看见Dick McCarthy没有?《易经》他始终卖不掉,使我很灰心。
  [……]
  《雷峰塔》因为是原书的前半部,?面的母亲和姑母是儿童的观点看来,太理想化,欠真实,一时想不出省事的办法,所以还没译。

  自是以后,此事便没再提起。后来我读到高全之〈张爱玲的英文自白〉一文2,发现她曾在别的地方间接谈及《雷峰塔》和《易经》,其一是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致夏志清信:

  有本参考书《20th Century Authors》,同一家公司要再出本《Mid-Century Authors》,写信来叫我写个自传,我借此讲有两部小说卖不出,几乎通篇都讲语言障碍外的障碍。

  其二是张爱玲写于一九六五年的英文自我简介,载于一九七五年出版的《世界作家简介.1950-1970》(World Authors 1950-1970),以下所引是高全之的中译:
  
  我这十年住在美国,忙着完成两部尚未出版的关于前共产中国的长篇小说 [……] 美国出版商似乎都同意那两部长篇的人物过分可厌,甚至穷人也不讨喜。Knopf出版公司有位编辑来信说:如果旧中国如此糟糕,那么共产党岂不成了救主?
  
  照写作时间判断,张爱玲指的该包括《雷峰塔》和《易经》──若把它们算作一部长篇的上下两卷,则《怨女》可视为另一部。

  一九九五年九月张爱玲逝世,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在其遗物中找到《The 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及《The Book of Change》(《易经》)的手稿后,便按遗嘱把它们都寄来宋家。读这叠手稿时,我很自然想问:她在生时何以不出?也许是自己不满意,但书信中她只怨「卖不掉」,却从没说写得坏;也许她的写法原是为了迎合美国广大读者,却不幸失手收场;也许是美国出版商(如Knopf编辑)不理解「中国」,只愿出一些符合他们自己偏见的作品,结果拒绝了张爱玲。无论如何,事实已没法确定,我唯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处理这些未刊稿。

  我大可把它们珍藏家中,然后提供几个理论去解释不出的原因,甚至不供给任何理由。但对于未有定论的事,我(或任何人)有资格作此最后裁决吗?幸好我们活在一个有权选择的时代──所以我选择出版这两部遗作,而读者也可按不同理由选择读或不读。这些理由是什么,我觉得已没必要列举,最重要的是我向读者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无可否认,张爱玲最忠实的读者主要还是中国人,可惜有很多未必能流畅地阅读她的英文小说。没有官方译本,山寨版势必出笼。要让读者明白《雷峰塔》和《易经》是什么样的作品,就只有把它们翻成汉语。但法国名言谓:「翻译像女人:美丽的不忠,忠实的不美。」(Les traductions sont comme les femmes: quand elles sont belles, elles ne sont pas fid?les; et quand elles sont fid?les, elles ne sont pas belles.)所以我们的翻译可以有两种取向。一是唯美,即用「张腔」翻译,但要模仿得维肖维妙可谓痴人说梦,结果很大可能是东施效颦,不忠也不美。二是直译,对英语原文亦步亦趋,这可能令中译偶然有点别扭,但起码能忠实反映张爱玲本来是怎样写。不管是否讨好,我们现在选择的正是第二条路,希望读者能理解也谅解这个翻译原则。

  1.Dick是理查德.麦卡钖(Richard McCarthy),五○年代曾任职美国驻港总领事馆新闻处的处长。参见〈张爱玲与香港美新处〉,高全之《张爱玲学》,台北:麦田出版,二○○八年。

  2.〈张爱玲的英文自白〉,见高全之《张爱玲学》,台北:麦田出版,二○○三年。

图书试读


琵琶把门帘裹在身上,从绿绒穗子往外偷看。宾客正要进去吃饭,她父亲张罗男客,他的姨太太张罗女客。琵琶四岁母亲出国,父亲搬进了姨太太家,叫做小公馆。两年后他又带着姨太太搬了回来,带了自己的佣人,可是吃暖宅酒人手不足,还是得老妈子们帮着打点。从不听见条子进这个家的门,可是老妈子们懂得分寸,不急着巴结姨太太,免得将来女主人回来后有人搬嘴弄舌。亏得她们不用在桌边伺候。正经的女太太同席会让条子与男客人脸上挂不住。

客室一空琵琶就钻了进去,藏在餐室门边的丝绒门帘里,看着女客走过,都是美人,既黑又长的睫毛像流苏,长长的玉耳环,纤细的腰肢,喇叭袖,深海蓝或黑底子衣裳上镶着亮片长圆形珠子。香气袭人,轻声细语,良家妇女似的矜持,都像一个模子打出来的,琵琶看花了眼,分不出谁是姨太太。男客费了番工夫才让她们入席。照规矩条子是不能同席吃饭的。

男佣人王发过来把沉重的橡木拉门关上,每次扳住一扇门,倒着走。轮子吱吱喀喀叫。洗碗盘的老妈子进客室来收拾吃过的茶杯,一见琵琶躲在帘子后,倒吃了一惊。

「上楼去。」她低声道。「何干哪儿去了?上楼去,小姐。」
姓氏后加个「干」字是特为区别她不是餵奶的奶妈子。她服侍过琵琶的祖母,照顾过琵琶的父亲,现在又照顾琵琶。

洗碗盘的老妈子端着茶盏走了。客室里只剩下两个清倌人,十五六岁的年纪,合坐在一张沙发椅上,像一对可爱的双胞胎。
「这两个不让她们吃饭。」洗碗盘的老妈子低声跟另一个在过道上遇见的老妈子说。「不知道怎么,不让她们走也不给吃饭。」

她们倒不像介意挨饿的样子,琵琶心里想。是为了什么罚她们?两人笑着,漫不经心的把玩着彼此的镯子,比较两人的戒子。两人都是粉团脸,水钻淡湖色缎子,貂毛滚边紧身短袄,底下是宽脚袴。依偎的样子像是从小一齐长大,彷彿枱灯座上的两尊玉人,头上泛着光。她没见过这么可爱的人。偶尔她们才低声说句话,咯咯笑几声。

火炉烧得很旺。温暖宁谧的房间飘散着香烟味。中央的枝型吊灯照着九凤团花暗粉红地毯,壁灯都亮着,比除夕还要亮。拉门后传来轻微的碗筷声笑语声,竟像哽咽。她听见她父亲说话,可能在说笑话,可是忽高忽低,总彷彿有点气烘烘的声口。之后是更多的哽咽声。

希望两个女孩能看见她。她渐渐的把门帘裹得越紧,露出头来,像穿纱丽服。她们还是不看见她。她的身量太矮。圆墩墩的脸有一半给刘海遮住,露出两只乌熘熘的眼睛。家里自己缝的扣带黑棉鞋从丝绒帘子上伸出来。要是她上前去找她们俩说话,她们一定会笑,可也一定会惹大家生气。让她们先跟她讲话就不要紧了。

她渐渐放开了帘子,最后整个人都露了出来。她们还是不朝她这边看。她倒没料到她们是为了不想再惹怒她父亲的缘故。她终于疑心了。两个女孩坐在沙发上那么舒服的样子,可是又不能上前去。她们像是雪堆出来的人,她看得太久,她们开始融化了,变圆变塌,可是仍一迳笑着,把玩彼此的首饰。

洗碗盘的老妈子经过门口,一眼看见琵琶,不耐烦的啧了一声,皱着眉笑着拉着她便走,送上楼去。
老妈子们很少提到她母亲,只偶尔会把她们自己藏着的照片拿出来给迥然不同的两个孩子看,问道:「这是谁呀?」

「是妈。」琵琶不经意的说。
「那这是谁?」
「是姑姑。」
「姑姑是谁?」
「姑姑是爸爸的妹妹。」

姑姑不像妈妈那么漂亮,自己似乎也知道,拿粉底抹脸,总是不耐烦的写个一字。琵琶记得看她洗脸,俯在黄檀木架的脸盆上,窗板关着的卧室半明半暗,露出领子的脖颈雪白。

「妈妈姑姑到哪去啦?」老妈子们问道。
「到外国去了。」

老妈子们从不说什么缘故,这些大人越是故作神秘,琵琶和弟弟越是不屑问。他们听见跟别人解释珊瑚小姐出洋念书去了,没结婚的女孩子家只身出门在外不成体统,所以让嫂嫂陪着。老妈子们每逢沈家人或是沈家的老妈子问起,总说得冠冕堂皇。珊瑚小姐一心一意要留洋,她嫂嫂为了成全她所以陪着去。姑嫂两个人这么要好的倒是罕见,就跟亲姐妹一样,没几家比得上。小两口子吵归吵,不过谁家夫妻不吵架来着。听的人也只好点头。别家的太太吵架就回娘家,可没动辄出洋。他们也听过新派的女人离家上学堂,但是认识的人里头可没有。再有上的学堂也近便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觉得非常具有特色。作者在遣词造句上,似乎很有讲究,不是那种非常直白的白话文,也不是过于艰涩的古文,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带着几分诗意和韵味的文字。我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去品味那些句子,去感受那些词语的碰撞。比如,有些地方用了比较典雅的词汇,但又不会显得生硬,而是很自然地融入到整个句子中,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又比如,作者在描写人物的情感时,也用了很多非常含蓄而又生动的比喻,让你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澜。我特别喜欢那种带有画面感和听觉感的描写,仿佛能看到书中的场景,听到书中的声音。这种文字,就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玉石,温润而有光泽。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欣赏到更多这样优美、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它们不仅能够传递信息,更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觉得非常巧妙。它不像很多故事那样,按照时间顺序一个点一个点地讲述。我感觉作者在叙事的时候,会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其他的视角,或者是一些回忆的片段,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看似零散,但合在一起,却能拼凑出更完整的画面。有时候,一个小的细节,一个不经意的对话,都可能成为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就像是在拼凑一幅巨大的马赛克画。我需要自己去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去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去揭示故事的真相。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更多这样有创意的结构安排,它们能够挑战我的阅读习惯,让我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体验故事,去思考故事。这种结构上的惊喜,能够让一本经典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兴趣。

评分

这本书中的人物塑造,我觉得非常立体。我特别在意那些配角,他们往往是构成故事肌理的重要部分。在《雷峰塔》这本书里,我注意到作者并没有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主角身上,而是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去刻画那些看似边缘的人物。比如,那个总是穿着一身素衣,默默在佛前诵经的老尼姑,她的一颦一笑,她的眼神,都仿佛藏着许多故事。我甚至能想象出她手腕上那串磨损的佛珠,以及她微驼的背。还有那个总是提着灯笼,在夜色中穿梭的小书童,他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的眼神里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机灵和一点点忧愁。书里还写到了一些市井小民,他们的对话,他们的生活状态,都描写得非常生动,仿佛就在我眼前上演。我喜欢这样的写法,因为它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更加丰满。一个好的故事,不应该只是几个英雄人物的故事,而应该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更多这样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之间的互动,他们的命运,都能为整个故事增添更多层次感。这种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往往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深深的共鸣。

评分

《雷峰塔》这本书,我觉得它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细腻且具有层次感。我读的时候,常常会被一些细微的情感触动。比如,书中对亲情的描写,那种若有若无的思念,那种默默的支持,都写得非常到位。我能感受到人物之间那种超越言语的情感连接,有时是一种无声的关怀,有时又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牵挂。还有对爱情的刻画,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而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错过和遗憾。作者并没有把爱情写得过于浪漫化,而是展现了它在现实中的挣扎和无奈,以及那种深刻的羁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对孤独感的描绘,那种深深的寂寞,那种与世界隔绝的感觉,写得非常真实,让人感同身受。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更多这样丰富而真实的情感描写,它们能够触动我内心的深处,让我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也让我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情感的细腻描绘,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评分

这本《雷峰塔》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深沉的暗红和一点点金色的点缀,让人第一眼就联想到古老的传说,特别是那个关于白娘子的故事。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听着各种版本的白蛇传长大,对雷峰塔这个地标更是熟悉。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立刻被吸引住了。封面上的字体也很有古韵,不是那种现代的印刷体,而是带着点手写的笔触感,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本书拿到手里的分量感也刚刚好,不会太轻飘飘,也不会太沉重,拿在手里阅读的感觉很踏实。书页的纸质也很好,不是那种容易泛黄的,摸起来也很舒服,翻阅的时候也不会有沙沙的声音,感觉很精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非常高,希望它能带我走进一个既熟悉又可能充满新意的传说世界。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个角度去讲述雷峰塔的故事,是侧重于历史的考证,还是更偏向于文学的想象?毕竟,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总会有被遗忘的细节,或者被人们忽略的侧面。我很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发现一些新的解读,或者重新感受那些经典的元素。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未读之前,已经通过它的外观和整体的质感,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页,探索它所蕴含的世界。

评分

《雷峰塔》这本书,它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种对人性的探讨。我读的时候,常常会思考,为什么故事中的人物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是出于善意,还是因为私欲?书里对于人性的复杂性,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揭示。它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身上的光明与黑暗,优点与缺点。我从中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也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觉得这本书很有分量,它不仅仅是一个消遣读物,更能够引发我对自己,以及对周围人的思考。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更多这样发人深省的内容,它们能够触动我内心的思考,让我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这个世界有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中,我对历史背景的还原和考证,感到非常惊叹。虽然我不是历史专家,但通过作者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一种严谨的态度。那些关于时代风貌的描写,比如当时人们的穿着、饮食、生活习惯,都显得非常真实。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声音和气味。而且,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事件的时候,也显得非常谨慎,不会随意地进行改编,而是尽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信任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了解到更多关于那个时代的细节,以及这些历史因素是如何影响故事人物的命运的。这种将历史与文学完美融合的写作方式,能够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增长历史知识,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评分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结局,它不像很多故事那样,把所有的谜团都一一解开,而是留下了一些想象的空间。这种开放式的结局,让我觉得更加回味无穷。读完之后,我还会继续思考,故事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会走向何方?他们所做出的选择,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让故事更加立体,更加有生命力。我觉得,一个好的故事,不应该把一切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而是应该让读者自己去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来,去填补那些空白。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体验到更多这样的意犹未尽的结局,它们能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并且在合上书之后,依然能在我脑海中继续上演。这种耐人寻味的结尾,是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评分

《雷峰塔》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难得。很多书在写到经典故事的时候,容易要么过于拖沓,要么就过于赶场,让人觉得意犹未尽。但这本书,我感觉它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不疾不徐,恰到好处。刚开始的时候,节奏会比较舒缓,像是给读者一个慢慢进入故事世界的铺垫,那些细致的描写,那些环境的烘托,都慢慢地展开。然后,当故事的关键情节出现的时候,节奏又会突然加快,让你感受到一种紧迫感和戏剧性。再到后面,可能又会放缓下来,让读者有时间去回味和思考。这种节奏的变化,我觉得非常有技巧,它能够牢牢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时而心潮澎湃,时而又沉静下来。我非常喜欢这种有张有弛的叙事方式,它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变化和惊喜,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体验到更多这样精妙的叙事安排,让故事的起伏跌宕都能恰到好处地触动我的心弦,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开头,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那种烟雨朦胧的景象。虽然书名是《雷峰塔》,但我总觉得,雷峰塔的故事,是离不开那片温婉土地的。我曾经去过杭州,亲眼见过雷峰塔,虽然现在是重建的,但站在塔前,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丝莫名的伤感。我一直觉得,雷峰塔不仅仅是一座塔,它更像是一个符号,承载了太多人们的情感和想象。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特别是那种潮湿、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以及远处的山峦和偶尔传来的鸟鸣,都写得非常细腻,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那种江南特有的味道。这种描写让我感觉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那个地方。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一个神话故事,与如此具体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息结合起来的。是仅仅为了烘托气氛,还是这些环境元素本身就蕴含着故事的某种线索?我非常喜欢这种有画面感的描写,它能让故事更加生动,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有时候,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甚至比人物的对话更能展现出一个故事的灵魂。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更多关于雷峰塔所处的那个江南的独特描绘,以及它如何与故事中的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